转型的阵痛

出版时间:2007-12  出版社:学林出版社  作者:张宝明  页数:355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作为一位人文知识分子,我文史、哲诸学科的界限力求打破并从人文学的问题意识出发来阐释并守护着一方人文精神的绿洲,也是一份应尽的天职。一切历史都是现在史,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再现过去不是为过去而过去,回眸过去,是为了关照现在,映照未来。既然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我的论文写作,就是为中国20世纪的现代性演进提供一个历史注脚。我是想在死亡的历史废墟上营造一方生命的绿洲。这也是笔者倡导人文学的初衷。

作者简介

张宝明,男,1963年8月生于安徽蒙城。1985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获学士学位;1988年毕业于河南大学中文系,获中国现代文学硕士学位;1995年7月,南京大学获历史学博士学位,武汉大学出站博士后。从事20世纪中国文学思潮、文化思想史研究,文论以思想性、当代性、前瞻性见长。曾在《文学评论》、《南京大学学报》、《文史哲》、《文艺报》、《光明日报》、《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发表、转载论文5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启蒙与革命――五四“激进派”的两难》(学林出版社)、《自由神话的终结――20世纪启蒙阙失失探解》(上海三联书店)、《忧患与风流——世纪先驱的百年心路》(东方出版中心)、《20世纪:人文思想的全盘反思》(安徽教育)、《现代性的流变》(社科文献)、《多维视野下的研究》(商务印书馆)等多部,共计100多万字;主编《回眸》(语言文学卷、哲学思潮卷、社会思想卷)。获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三等奖各2项。2001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6年获“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称号。

书籍目录

第一篇 文学史与思想史的互动第一章 原“人”:五四文学观念的世纪末回眸第二章 《新青年》与中国现代文学谱系的生成第三章 问题意识:在思想史与文学史的交叉点上第四章 《20世纪中国文学通史》的意义及其局限性第五章 文学、道德与知识分子的良知及使命第二篇 “问题”与“主义”的言说第六章 “问题”与“主义”:两种思想谱系的历史演绎第七章 从学理型政治到政治型学理:“问题与主义”两种思想路径的后续言说第八章 “中国之前途:德国乎?俄国乎”第九章 “改良”与“革命”:20世纪中国启蒙逻辑的再诠释第十章 《新青年》与中国现代性的转向第三篇 启蒙与革命之两难第十一章 启蒙的悖论(1911-1921):20世纪思想史上的困惑第十二章 越位的人道主义:“五四”启蒙残缺性的再反思第十三章 解构与突围:启蒙的历史与历史的启蒙第十四章 “新启蒙”与“后启蒙”:两种启蒙话语系统对话的可能第十五章 从启蒙到革命:来自道德理想的引渡第四篇 激进与保守论衡第十六章 “想象的理性”:论鸿铭在20世纪思想史上的意义第十七章 从高调到低调:陈独秀前后民主观的再审视第十八章 “调和”与“独行”:李大钊从保守到激进的逻辑依据(1914-1921)第十九章 国民性:沉郁的世纪关怀第二十章 超越与回归:近代文化启蒙与中国古典传统第五篇 现代性空间的开拓第二十一章 文化与政治的歧路:重议“五四”文化营的思想格局第二十二章 从“导师”与“学生”的关系看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思想谱系第二十三章 现代性空间的开拓:“新青年派”知识群体走向社会主义的心路历程跋 走向人文学之路

章节摘录

论及20世纪新文学的孕育、脱胎、成长,我们不能不从五四讲起,而讲这个文学论题,我个人首先想到了三个倡导文学观念最力的精英:陈独秀、胡适、周作人。当然,在行文中我们为了进一步证实本文的论题,诸如鲁迅、李大钊这样的当事者也是不能缺席的。这里,笔者重在说明:五四文学观念发生前的胎动期至嫠有三重精神气质。这就是执意功利化、适意功利化和一意个性化的基本路径。追溯并爬梳五四文学的思想渊源,对今天跨入新世纪的作家来说,无疑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1.“个人本位”:文学启蒙共执的思想平台一个时代文学观念的形成与该时代思想文化界的情形息息相关。五四这个特定的时代也不例外。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很快,这棵散发着深厚思想文化气息的梧桐谅引来了“凤凰”,胡适就是其中的一员。尽管他们合作之初在“谈政治”与“不谈政治”的问题上有着根本的逆差,但本着求同存异的开放心态,还是在那高低起伏的音符中唱出了不和谐的谐音。后来李大钊、鲁迅、周作人等的参与更是精彩纷呈,一改中国思想文化界的万马齐喑、阴云密布的气象。值得注意的是,一批靠《新青年》起家的思想、文化、文学精英都在同一片蓝天下唱出了同一道歌:个人本位。

编辑推荐

《转型的阵痛:20世纪中国文学思想与文化启蒙论衡》由学林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转型的阵痛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