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阶段就近入学政策分析

出版时间:2009-12  出版社:学林  作者:李军  页数:233  

内容概要

  《义务教育阶段就近入学政策分析》主要包括七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阐述本文研究的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界定相关的概念,对已有的研究进行回顾,说明论文的基本内容和结构。第二部分主要是比较分析、历史分析与价值分析。通过对国外就近入学政策的实施状况、我国就近入学政策思想渊源和新中国成立以后就近入学政策的基本发展轨迹的分析,发现就近入学政策是国内外义务教育阶段推行的一项基本政策,尽管近年来一些国家出台了一些择校政策,但这些政策仍然是基于就近入学政策基础上的改革措施,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就近入学的政策地位。这一政策具有积极的政策价值。  第三部分是对当前我国就近入学政策实施状况的调查分析。在对上海、山东、江苏、浙江、河南、重庆等地2203名家长和50名校长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笔者用Windows系统下SPSS软件进行了结果统计分析,发现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在总体上(73.4 6%)实现了就近入学,但这一政策仍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加以完善。就近入学政策自身的缺陷、资源配置的不公及社会环境的影响是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  第四部分与第五部分是在前文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就近入学政策自身的缺陷、资源配置的不公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等问题以及与就近入学政策密切相关的择校问题、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及其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第六部分是思考与建议。认为至少应从三个方面着手完善现有的就近入学政策:一是政策思想角度,应恰当进行政策思想定位调整;二是政策运行环境角度,应改善就近入学政策的实施环境,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协调发展;三是政策自身,应完善就近入学政策的内容与流程,保障政策的有效运行。  第七部分是对前文研究的总结。通过对就近入学政策的考察,本文认为教育政策往往是各种利益博弈的结果,同时教育政策本身的能力也是有限的,而且我们还应关注政策的“跨域效应”。

作者简介

  李军,教育学博士,副研究员。1972年生于河南,2007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曾先后在高校、教育行政机关工作,现在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任职。近年来在《教育发展研究》、《外国教育研究》、《中国教育报》等刊物发表论文20篇,其中多篇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主持或参与教育部、上海市课题6项,主编或参编论著8部。代表性作品有:《我国教育政策研究现状分析》、《美国教育管理研究的方法轮转型及启示》、《萨乔万尼论学校道德领导》、《走向完善的校本教师培训》、《基础教育决策新论》(参编)、《小学走班制教学研究》(参编)等。  主要研究方向:教育政策、教育管理、教师教育。

书籍目录

摘要绪论一、研究的背景(一)社会的发展与教育的转型(二)就近入学政策实施中的问题与“择校”风的兴起(三)国外基础教育发展的新动向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三、概念、范围厘定四、文献综述(一)文献来源与收集范围(二)对论文相关主要文献的综述五、研究方法六、研究内容和结构第一章 国内外就近入学政策历史渊源及价值分析一、国外关于就近入学的相关政策规定二、我国就近入学政策的历史渊源三、建国后就近入学政策的基本发展轨迹(一)1949年建国至“文革”末期(二)“文革”结束至1993年(三)1993年至今四、义务教育阶段就近入学政策的主要价值(一)就近入学政策体现了教育平等的基本理念(二)就近入学有利于区域教育的整体均衡发展(三)就近入学有利于学生的身心良性发展,形成良性的青少年非组织性群落(四)就近入学有利于学校与社区的合作第二章 我国就近入学政策实施现状调查及统计分析一、调查目的和内容(一)调查目的(二)调查内容二、调查对象的确定三、访谈及预调查四、编制调查问卷与访谈提纲五、问卷及访谈提纲的结构与内容(一)家长卷(二)校长卷六、正式施测七、问卷结果的统计分析(一)关于家长人群归类(二)关于问卷题目的赋值(三)关于问卷信度八、调查结果及其分析(一)有效样本的基本情况(二)问卷具体结果及分析九、调查结论及问题描述第三章 就近入学政策实施中的相关问题及原因分析(一)——择校及流动人员子女的就近入学问题一、择校问题(一)择校现象的产生与发展(二)不可否认,选择适合的教育是学生的一项基本权利(三)毋庸置疑,择校带来了巨大的负面效应(四)辨明视听,中外择校是两种性质不同的行为(五)结论二、流动人口子女的就近入学问题(一)流动人口子女及其在城市接受教育的基本状况(二)流动人口子女就近接受教育权益缺失的主要表现及危害(三)流动人口子女就近接受教育权益缺失的原因分析(四)结沦第四章 就近入学政策实施中的相关问题及原因分析(二)——就近入学政策自身的问题、资源配置的问题及社会环境的影响一、就近入学政策自身的问题(一)就近入学政策实施的基本状况——基于地方个案的访谈(二)就近入学政策实施中的问题表现(三)就近入学政策实施中问题的产生原因(四)结论二、基础教育资源配置问题(一)教育投入总体不足(二)教育经费内部分配不合理(三)在基础教育经费比例偏低的情况下,其内部资源配置也极不公平三、社会环境对就近入学政策的影响(一)社会竞争日益激烈,教育成为职业选择中的重要筹码(二)“望子成龙”的思想依然强大,传统观念对人们仍有较强影响(三)家长对其独生子女教育日益关注,教育需求不断提高第五章 完善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就近入学政策的建议一、恰当进行政策思想定位调整,将就近入学政策看作公民平等受教育权利的“最低保障”二、改善就丘入学政策的实施环境,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仂调发展(一)依法增加经费投入,合理调配教育资源(二)统一学校建设标准,实施中小学标准化政策(三)加强薄弱学校建设,缩小校际间的差距(四)借鉴国外经验,建立教师轮换制度(五)进行制度创新,合理引导当前的择校行为(六)变革原有招生制度,推行招生方式改革三、完善就近入学政策的内容与流程,保障政策的有效运行(一)提高就近入学政策的法律地位,完整界定政策的含义与内容(二)增强政策决策者的研究意识,促使其承担相应的政策研究责任(三)保障公众参与政策过程,构建“协商”型政府治理机制(四)加强政策部门之间的协调和沟通,保证政策实施渠道的通畅(五)健全就近入学政策实施中的监督机制,实现政策运行中的责任追究(六)合理确定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形成二者新型的权利义务关系尾声——从就近入学政策到教育政策学一、教育政策往往是各种利益博弈的结果二、教育政策本身的能力是有限的三、要关注教育领域政策行为的“超域效应”附录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与美国一样,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英国政府开始允许在中小学实施择校政策。教育被看成是一个开放的市场,家庭是市场的消费者,可以根据学校的办学质量为子女选择学校就读。如英国《1980年教育法》规定,家长具有在公立学校体系内进行选择的权力,并有权得到关于被选学校情况的资料。《1988年教育法》的颁布,进一步扩大了家长择校的权力,通过实行“开放入学”的政策,把招生的权力由地方教育当局移到了学校,并通过增加学校的类型来扩大择校的范围。此外,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也在尝试推行择校政策。就连限制择校最坚决的以色列,在过去的10年中,教育当局对推动学校融合以及保持政府对所有教育活动全部负责的立场也开始动摇。人们对学区划分规定的执行越来越松弛了。因为公众对学校融合政策的反对意见越来越大,认为按片划分就近入学的制度剥夺了父母为他们的孩子自由选择学校的民主权利。  当国外学校选择运动蓬勃兴起的同时,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左右也开始出现了愈演愈烈择校热潮。那么,同为择校,二者之间是否具有可比性?我国是否也应放松原来的就近入学政策转而鼓励家长择校?这些问题也值得我们深思。  笔者认为,社会发展与教育转型的需要、愈演愈热的择校问题、国外择校运动的兴起,实际上都涉及教育政策问题,需要我们从政策层面加以关注。政策是在人类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和社会的各个领域起着举足轻重作用的一种社会现象,在现代社会,由于政策作用的不断扩大和影响的日益突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政策、研究政策。1951年,美国著名的政治学家拉斯维尔在《政策科学:在范围和立法上的最近进展》一书中首先提出了政策科学的概念,成为政策科学发展的第一个里程碑。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义务教育阶段就近入学政策分析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