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维特的烦恼

出版时间:2006-12  出版社:广州  作者:[德]歌德[J.W.Goe  页数:123  译者:朱华平  
Tag标签:无  

前言

  德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诗人和作家——约翰·沃尔夫冈-歌德(1749—1832),以自己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辛勤创作,为欧洲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为世界人民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马克思称赞他为“最伟大的德国人”,恩格斯评价他“在自己的领域里是真正的奥林帕斯山上的宙斯”,他的主要作品((浮士德》被视为自欧洲文艺复兴以来三百年历史的总结,评论家们把它与荷马的史诗、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戏剧并称为世界文学中最伟大的作品。可是最初令歌德闻名于世的,却是他年轻时创作的一部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以下简称《维特》)。  《维特》诞生于一七七四年,这正是德国历史上的一个命运多舛的年代。当时的欧洲大陆,法国大革命即将爆发,封建社会已经面临彻底崩溃的边缘,资本主义时代正微露晨曦,社会、文化、思想正面临着伟大的历史转折。《维特》的面世,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激起了层层波澜,小说中的才华横溢、愤世嫉俗的主人公维特,以其震撼人心的爱情悲剧,令整个德国流下同情的泪水。一时间,蓝色燕尾服、黄背心、长统靴的“维特装”成了青年男子们的时尚,年轻女子则爱穿“绿蒂装”,尤其是她与维特初次见面时的服式:白上衣,袖口和胸襟上系着粉红色的蝴蝶结。浪漫的人们甚至为维特竖立了纪念碑,社会上甚至出现了维特式的自杀。许多人击掌赞叹小说对美妙爱情的描写,在整个欧洲叱咤风云的拿破仑皇帝竟把《维特》读了七遍之多,甚至在远征埃及的途中还带着这本小说。而另有一些人却忧心忡忡,担心这种狂热的激情会导致道德沦丧,因此他们对《维特》群起而攻之,可这些人并未因此遏制住维特的影响力。席卷德国的“维特热”,越过国界蔓延到欧洲,甚至传到了遥远的中国。一九二二年,我国也出版了郭沫若翻译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同样在当时的中国社会引起了热烈的反响,一代中国青年在“五四”精神的影响下,很快对洋溢着“狂飙突进”精神的《维特》产生了共鸣。“哪个少年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这首附于《维特》第二版前的短诗,被许多中国青年争相传诵,成了他们挑战和抗议封建旧礼教的战歌。  《维特》的故事,其实起源于歌德青年时代在古城威茨拉尔所遭遇的一段特殊的恋情:  一七七二年春,二十三岁的歌德到威茨拉尔当见习律师。此时正是欧洲大陆资产阶级革命的前夜,法国的启蒙运动在卢梭、伏尔泰等人的领导下正如火如荼,但古城威茨拉却如一潭死水,守旧势力强大,等级制度森严。歌德虽然出身于显赫的贵族家庭,但是,具有反叛性格和豁达思想的他每天研读荷马或贺拉斯的诗集,与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打成一片。有一次,歌德住在威茨拉城外的表姨母筹办舞会,她让歌德去接一个名叫夏洛蒂的小姐。歌德兴冲冲地赶到那小姐家里,呈现在他面前的便是后来被他原样搬进《维特》的那一幕:  一个穿着白衣长裙、胸前打着粉红色蝴蝶结的苗条清秀的姑娘,站在一群活泼可爱的弟妹中间正在分发面包。歌德看呆了,半天才醒过神来。歌德很快知道,夏洛蒂的未婚夫便是自己的同事加斯尼,但这丝毫不能阻止他追求夏洛蒂的决心。  初入情网的歌德常常和夏洛蒂在院子里纳凉、聊天。加斯尼总是看到歌德和他心爱的未婚妻亲昵然而大方地在一起。但他为人善良忠厚,他宽容地接受歌德作为他们的伙伴。他甚至对夏洛蒂提出愿意牺牲自己成全她和歌德的感情。但夏洛蒂是个实际的女子。她父亲是法官,工作十分繁忙,母亲去世不久,遗下十六个子女,家境很不宽裕,作为次女,她必须担负起抚养弟妹的责任。所以她告诉加斯尼那是不可能的,像歌德那样光芒四射的天才不可能是一个好丈夫。歌德失望极了,暗暗下定了出走的决心。他给他们两人留下一封信后不辞而别。他沿着拉恩河步行到莱茵河,一个月后才回到法兰克福。他把自己关在书房里,试图将这段经历写成一曲爱情的壮歌。但是还没动笔他就知道自己是白费工夫:因为没有一个读者会喜欢这么平凡的作品。  陷入苦恼之中的歌德不久就从加斯尼的来信中得到一个惊人的消息:他们共同的朋友耶路撒冷半夜里在寓所自杀了。歌德在震惊之余看到了他酝酿中的作品出现的一线曙光:他故事中的男主角应该自杀才会感动读者。他立即动身赶到威茨拉尔,仔细观察了耶路撒冷自杀的现场并做了详细的笔记。此时加斯尼和夏洛蒂已经结婚,过着平静的幸福生活。  后来,歌德再次陷入了另一场感情纠纷之中。他的一个远房表妹玛姬,只有十六岁,是一个商人的继室。她的丈夫因忙于商务很少在家。歌德陪玛姬读书、骑马、溜冰,整日呆在她身边。但玛姬的丈夫可不是加斯尼,他绝不容许歌德这些过分亲密的行为,毫不客气地赶走了他。歌德和玛姬私下告别后依依不舍地回家。半路上他停下来望着迈恩河滔滔的流水,寻思自杀,永远告别这个处处和他作对的世界……正是这一时刻,歌德突然发现自己已经触摸到了那个忧郁青年的思想脉搏,他的灵魂与耶路撒冷已融为一体,《维特》的人物和脉络也水到渠成:夏洛蒂和玛姬加在一起就是“绿蒂”,善良的加斯尼糅合了自私的商人成为阿尔伯特。歌德扭头狂奔,回到家中伏案疾书。四个星期后,一部感动世界的文学名著诞生了。  关于《维特》的写作,歌德曾经作过这样的描述:  “……这种情况使我觉得忍无可忍,一切来自于类似遭遇的不快,似乎都在双倍地压迫着我,我需要重新痛下决心,才能得到解脱。那个因苦恋朋友的妻子而自杀的耶鲁撒冷,从梦中撼醒了我。我不仅对他和我过去的遭遇进行思索,也分析眼下刚碰到的使我激动不安的情感,以致无从分辨艺术的虚构与生活的真实,我把自己与外界完全隔离起来,杜门谢客,集中心思,排除一切与此无直接关系的杂念。另一方面,我又搜肠刮肚,重温我最近那段还不曾写出来的生活,不放过任何有一点点关系的内容。……我像个梦游者似的,在差不多是情不自禁的情况下写成了这本小册子。所以,当我最后通读它,对它进行修改的时候,我自己也感觉十分吃惊……”  《维特》何以对读者产生那么大的影响力呢?似乎任何定义都无法确切阐述。但我们可以简要地得知,这篇描写爱情的小说,其重要意义在于,它表现的不仅是一个人孤立的感情和痛苦,而是整个时代的感情和痛苦。维特是出身底层市民阶级的青年人,歌德不由自主地把自己的卓越才智和丰富的思想,寄托在这个青年人身上,维特几乎就是年轻时期的歌德,维特因此也就成了一个伟大的象征性人物;他不仅代表了时代精神,而且代表了新时代的才智。维特的悲剧源自于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的原因,是由于维特在爱情上的失败,导致了内心无法解脱的矛盾冲突以及他感伤、厌世的情绪。在十八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感伤主义是当时的思想潮流,是年轻人流行的“时代病”。那时,新一代人争取自由的精神日渐高涨,许多人无法容忍被束缚、被支配的现状,可当他们面对封建势力极其强大的社会现实时,他们又不免表现出懦弱的一面,因此他们就以一种病态的眼光看待世界,把人生看作是一种可恶的负担,企图用悲观厌世的言行来抨击和反抗不平等的社会。  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封建专制制度的束缚。维特曾一度想用事业上的发展来医治他的心灵创伤。他强迫自己离开绿蒂,投身社会生活,他曾经去公使馆工作,以求施展自己的才华。可惜的是,当时的德国社会到处都有拘泥刻板的人,到处都是因循守旧、虚文俗礼。整个社会等级观念根深蒂固,对维特这一类出生于市民阶层的知识分子极为鄙视。维特有一次无意中出现在贵族沙龙上,居然惹起一场风波,那些“高贵的”贵族先生和夫人们宁肯退场,也不愿同他这个地位低下的人一起参加晚会。维特受尽屈辱,气愤得甚至想在自己胸口上捅上一刀,“好透一透憋在心里的闷气”。这一切,使维特对自己的前途不再抱任何希望,因此,他重新情不自禁地回到了绿蒂身边,更深地卷入三角恋爱的纠葛之中而不能自拔,以至于最后走上自杀的绝路。维特本来是一个完全有可能干出一番事业的天才,他完全有可能通过事业的发展摆脱对绿蒂的苦恋。但是,可恨的封建等级社会却容不下他,残忍地将他推向人生的绝境。所幸的是,维特的塑造者歌德则通过自我疗伤,克服了失恋的痛苦和自杀的念头,把那些曾经使他不安、使他痛苦的一切,以及时代的骚动情绪所包含的病态和畸形的东西,全都倾注在了他创造出来的人物身上,从而“揭开了沉睡在当代的,深深激动着的心灵里的一切秘密”。  少年维特这一文学形象的丰富性和深刻性在于:他身上所带有的德国资产阶级软弱无力的深深印记,使他成了“反叛的受难者”的典型,而且,这一典型蕴含了十八世纪下半叶德国社会的阶级内容和时代思潮。  《维特》并非歌德的自传,“维特”也不是歌德本人。维特、绿蒂等小说人物,早已成为世界文学画廊中不朽的经典形象。

内容概要

  《世界文学名著典藏?少年维特的烦恼(全译本)》是18世纪德国著名作家、思想家歌德早年时期最重要的一部著作。这是一部书信体小说。小说描写了进步青年对当时鄙陋的德国社会的体验和感受,表现了作者对封建道德等级观念的反应以及对个性解放的强烈要求。《世界文学名著典藏·少年维特的烦恼(全译本)》一出版即风靡整个欧洲大陆,掀起了一股“维特热”,并很快成为第一部产生重大国际影响的德国文学作品。一生戎马倥偬的拿破仑曾随身携带《少年维特的烦恼》,并先后读了七遍之多。

书籍目录

少年维特的烦恼第一编第二编编者致读者

章节摘录

  一七七一年五月四日  我多高兴啊,我终于走了!我的朋友,离开你,离开与自己相爱相亲、朝夕不舍的人,我竟然会感到高兴!真不知人心是个什么东西!我知道你会原谅我。命运让我结识的另外几个人,不正是为了来扰乱我这颗心么?我是没有错的,可怜的蕾奥诺莱!她妹妹非凡的魅力令我赏心悦目,却使可怜的她心中产生了痛苦,这难道怪我吗?然而——我就真的没有一点错吗?难道我不曾助长她的感情?难道我不曾因她真情流露而沾沾自喜,并和大家一起拿这原本不可笑的事情来取笑她么?难道我……?唉,人啊,真是一种习惯自怨自责的怪物!诚如你所说:人们要是不用无休止的回忆去唤起昔日的痛苦,而是多思考如何过好眼前的话——上帝才知道为什么要把人造成这样——人生的痛苦本来是会少一些的。亲爱的朋友,我向你保证,我一定改弦更张,好好享受眼前,让过去了的就此过去。绝不再像从前那样,总拿命运加给我们的一点儿痛苦来反复咀嚼回味。  我已见过我姑妈了,发现她并非我们在家所讲的刁婆子,而是一位热心肠的夫人。我向她转达了我母亲对她扣下一部分遗产不分的不满;她则对我说明了这样做的种种理由和交出全部遗产的条件,也就是说比我们要求的还多……简单讲,我现在还不想谈具体的什么;请转告我母亲,我将尽力处理好这件事并尽快写信给她,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好朋友,这件小小的事情让我再次发现,在世界上误解与成见往往会比诡诈和恶意铸成更多的过错。至少可以肯定,后两者要罕见一些。  我在这里非常愉快。这个地方如乐园一般,每一株树,每一排篱笆,都繁花似锦;让人恨不得变成一只金甲虫,到那馥郁的香海中去遨游,去尽情地吸露吮蜜。它的岑寂,正好是医治我这颗心的灵丹妙药;而它的大好春光,又正好温暖我这颗时常寒栗的心。  城市四郊的自然环境真是说不出的美妙。一座座小丘在城外纵横交错,丘与丘之间构成一道道幽静宜人的峡谷,千姿百态,美不胜收。也许这才打动了已故的M伯爵,使他把花园建在一座小丘上。花园布局单纯,一进门便可感觉出绘制蓝图的是一颗渴望独享幽寂的敏感的心,而并非高明的园艺家。这座废园的主人已经故去,那问业已破败的小亭是他生前最爱呆的地方。我在亭中留连忘返,洒下了不少追怀故主的眼泪。看园人已对我产生好感,我搬进去也亏不了他;不久,我便会成为这花园的主人。  五月十日  这地方仿佛专为与我有同样心境的人创造,我在此独自享受着生的乐趣。我真幸福啊,好朋友!我的整个灵魂充溢着一种奇妙的欢愉,甜蜜得就像我所专心致至享受着的那些春晨。我完全沉湎在对宁静生活的感受中,眼下无法作画,哪怕一笔也不行,结果我的艺术便荒废了;尽管如此,我现在却比任何时候都更配称作一个伟大的画家。每当呆呆的太阳升上林梢,将光芒偷偷射进幽暗密林的圣地,蒸腾周围峡谷的霞气时,我便在飞泉侧畔的茂草里躺下,紧贴地面欣赏小草和它蕴藏着的那个扰攘世界,里头那些数不尽也说不清的小虫子、小蛾子顷刻间就拉近了我的心,让我感受到了全能上帝的存在和博爱天父的叹息。随后,周围的世界和整个天空都像爱人似的在我心中安息,丰富而温暖的形象逐渐朦胧了我的视野。那时,我便会产生一种向往,急切地想象上帝按自己的模样创造人类一样再造这形象,使其成为我灵魂的镜子,正如我的灵魂是万能上帝的镜子一样。啊,要是真能把它再现出来,这该有多好啊!——我的朋友!——然而,我不能啊,因为那会让我在壮丽自然威力的毁灭下命断魂销。  五月十二日  在城外不远处,走下了一座小丘,来到一顶凉棚前,再走下二十步石阶有一口井,清澈的泉水从大理石岩缝中冒出来。我像人鱼美露西娜和她的姊妹似的迷上了它。它有一股诱人的力量,那绕井而筑的矮墙,那浓荫匝地的大树,那井泉周围的清凉,都令人怦然心动。每天我都要去那儿坐上个把小时。城里的姑娘们常来打水,这是一种最平凡又最必要的工作,古时候连公主们也亲自做过。每当我坐在那儿,眼前便浮现出古代宗法社会的情景,我仿佛看见老祖宗们全聚在井泉边,会友的会友,联姻的联姻;而在井泉四周的空中,飞舞着无数善良的精灵。呵,谁若无此同感,谁就必定从不曾在夏日的长途跋涉后,啜饮过令人神怡气爽的清泉。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少年维特的烦恼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