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形式美学的展开

出版时间:2008-1  出版社:西泠印社出版社有限公司  作者:陈振濂  页数:293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中国画教学理论研究,始终难以避免一个两难的尴尬处境:一方面,我们有全国八大美术学院的中国画系,有些美术学院的办学历史至少有80年之久,至于各种艺术学院,或师范大学艺术院系的中国画系科,更是各展所长、群芳争艳,这是指“教”的培养体制方面;另一方面,则是每年毕业的本科生、研究生中,不乏出类拔萃的佼佼者。有些五六十年以前美院的毕业生,现在已是画坛大师、泰斗级人物。既有人才的辈出,当然也可以代表“学”的成功率或曰效果方面的成绩。既如此,则当代中国画教学本身,好像应该不存在什么疑问,有“教”有“学”,还有什么可赘言的?    但如果从科学的立场上看:我们对当代中国画教学的现状又非常不满意。它也有几个同样重要的指标:比如,大量的大学中国画教学活动过程,其实质是画家个人绘画技术经验传授的过程。不但是关于“学术”的中国画学、画史、画论这些纯理论的课目,越是专业程度高的美院中国画系,反而越不重视,即使是单纯的技法、临摹、创作等实践类课程,在教育过程中也是凭个人经验而为之——个人经验当然有它合理的构成要素,但在大学的授课过程中,只考虑教师个人个性化技法经验而忽视作为通用性的“基础性技法规则”,这显然是太接近于职业技术学院或专业画院师徒授受的类型,而缺乏作为大学应有的风范与综合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其实,真正的大学层面的中国画教学,即使是技法的教学,也必须以“学科”理论作为前导,按规范、原则、原理讲解与示范,而不是以个人理解或个性技法经验简单传授为基准。由是,真正的中国画教学在大学层面被确立,应该以一整套具有教育学意义(它包括教学思想、课程大纲、教材与教学法、教师教案、教学效果测评体系等内容)的有形体系来体现。但在目前,仅仅以名画家来充任教师,忽视或轻视教师的教育学知识的培养与运用的现实情况下,这一整套规则的确立有着特殊的困难。

作者简介

陈振濂,号颐斋,原籍浙江鄞县。1956年2月26日生于上海,1981年毕业与中国美术学院。现任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中国艺术研究所所张和书画文物鉴定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学术委员,西泠印社副社长兼秘书长,中国书法理论家协会主席,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陈振濂同时以创作、理论、教育三方面的开创性成果享誉当代。1992年在日本举办“陈振濂书法绘画篆刻展览”,迄今为止已举办过个展5次。出版有《陈振濂书画篆刻集》及展览图录两种。专攻书画篆刻理论研究,目前已出版学术专著32种,内容涉及古典诗歌、中国画、书法、篆刻等各个方面,并旁涉日本书法绘画。在书法创作方面倡导“学院派”书法创作模式,强调书法创作的构思、主题、形式与技巧的综合性,为书法艺术从古典 向当代的转型提供了一种崭新的专业思考与实践成果,并以此成果荣获中国文联“百名优秀青年文艺家”称号(1999)。在书法理论方面倡导“书法学”学科研究,主编《书法学》学术专著,为书法理论的体系化、规范化、专业化提出了完整的学科构想,此成果已荣获“文化部第一届优秀艺术科学成果奖”(1999)。在书法教育方面,创立了“陈振濂书法教学法”,有史以来第一次以书法教育学成果获国家级大奖(1988)和霍英东教学基金奖(1989)。有大学教材著述5种行世,并主编大学书法教材集成”15种。在文艺评论方面,获“中国当代文艺评论奖”(2001)。

书籍目录

上  篇 序  论——当代中国画专业教学改革新思路及具体展开诸问题 问题的提出  第一章 近现代中国画教学“非体系化”“非学科化”现象的五个原因    第一节  美术教育近代化的“时间”的特殊涵义    第二节  美术教育近代化的学术准备不足问题    第三节  美术教育近代化的“模式定位”效应    第四节  美术教育近代化的人才结构偏侧    第五节  美术教育近代化的艺术创作强势、教育弱势的固有观念的副作用  第二章  当代中国画教学新模式的构建    第一节  作为基点的“符号”概念与其涵义:与“写生”平行的另一角度的诠释  第二节  中国画形式、技巧构成中的“单词”“语法”“句型”的所指:”符号”基点上的分析与逻辑力量    第三节  教育学视角与教学程序设定——局部技法元素的系统化展开  第三章  中国画理论教学对创作技法教学的强有力支撑    第一节  中国画史学部分    第二节  中国画美学部分    第三节  中外绘画与美术比较部分    第四节  中国画学科研究部分中篇  中国画本科技法教学训练程序  第四章 “勾”——单一技法的组织训练单元之一    单元一    单元二    单元三    单元四  第五章 “皴”——单一技法的组织训练单元之二    单元五    单元六    单元七    单元八  第六章  “点”——单一技法的组织训练单元之三 第七章 “染”——单一技法的组织训练单元之四下篇 “教学的”中国画——中国画形式语言探索的若干问题 第八章 关于传统的勾皴点染技法的定位问题 第九章 关于构图(章法)训练与形式美问题 第十章 关于中国画造型能力与写实问题 第十一章 关于中国画中画种分类与绘画形式语言对比理解诸问题 第十二章 关于历代经典画作中画家个人风格把握之问题代结语 “教学的”中国画与“创作的”中国画附录 关于中国画学科建设诸问题——全国首届“中国画学”暨中国画发展战略研讨会学术总结后记

章节摘录

  上 篇  第一章 近现代中国画教学“非体系化”“非学科化”现象的五个原因  说这100年新式教育(或新式美术教育)历史中,我们都没有自己的思考,可能会遭致大部分美术院校中国画专业教师的反对栽们什么时候都成了“笨伯”,要等哪位先知先觉来点拨?但如果抱着一种平心静气的、科学的态度,经过反复比较,我们又不得不痛苦地承认这是一个令人遗憾的事实。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事实?它的历史依据与时代、社会依据是什么?  依拙见,它应该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节 美术教育近代化的”时间”的特殊涵义  从上世纪初中国清末的废科举、兴学堂开始,中国的近代化首先即表现为教育的近代化。作为有形体制的表现,从初等小学堂、高等小学堂、中等学堂、师范学堂一直到京师大学堂,这一整套与中国古代书院、私塾直到翰林院、国子监、弘文馆……的理念完全不同的新式教育体制,首先源自于西洋(或作为“脱亚入欧”的东洋的)模式而并不是基于中国古代封建时代老祖宗的模式。它在本质上应该是一种“引进”的模式。  “引进”的时间刻度,应该是中国最早的美术学校成立之时,也即是上海图画美术院(1912年,后来改名为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的成立时间。这意味着在当时引进的美术教育(绘画教育)模式,是基于20世纪20年代之前我们对绘画教育的认识而进行定位的。而在经过这样的初步定位之后,在30、40、50直到90年代的美术学院的教师们,都视这种教育模式为当然的“传统”,是不可逾越的神圣的“界线”。我们的教师本身即是从这种模式中培养、成长起来的,在视为“当然”的传统观念束缚上,他们还对它怀抱着无法解开的感情“情结”。即使有时会做一些小修小补的工作,却基本上不会对之做彻底的、本质性的反省。而从20年代到世纪末的2000年,我们在思想史、哲学史、文化史、艺术史、美学史等各个方面,曾经看到任何一种突飞猛进的长足进展?在这方面,我们可与书法作比.书法在20年代是无人问津的冷门,连是不是艺术也尚在争论之中。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国画形式美学的展开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1条)

 
 

  •   把经验教育可操作化是一个很好的教材 作为本科教材和爱好者的门径都是很好的
  •   印刷精美,没上过艺术专业的爱好者必备!
  •   著者是文化大匠,内容好。让人感受专业美校的严谨和科学。不足是开本再大些,文字大点更好。价格也比篆刻那本贵了一半,而页数到少一些。
  •   奖的很系统,值得一看!
  •   好书!:!!
  •   没详细看,与陈老师的另一本篆刻教学的书一起买的,看了这个目录,我想应该对国画欣赏有帮助,就买了。
    翻了下,感觉书不错,但是如果学的话需要有一定基础。
  •   陈振濂的著作就是理论和学术相结合,深入浅出,让人颇有收获。 作为专业书,此书应该是最具特色,最让人受益的书。我读的时候几乎是手不释卷的。但此书也有一些明显的瑕疵: 1页码变得极为细小,且是躺着竖排,几乎看不清,而且不习惯,不知是出于版面需要还是别出心裁,总之非常不好; 2书中错字也颇多,有段落整段重复。3 最糟糕的是书的装订,书还是没有读完,已经脱落成为三部分了,中间一部分散叶厉害,是我买书历史中的第二本装订最差的书。
  •   熟练的技法是完美创作品的重要一部分
  •   感受一下最高学府是如何进行这一部分的艺术教育的.
  •   内容很好,图片小了点而已。很专业。估计一部分人有些难懂。我就是其中之一。
  •   整体还不错,就是图片不够清晰。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