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俄国

出版时间:2006年1月1日  出版社:山东友谊出版社  作者:刘文飞  页数:258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当代博士生导师思辨集粹书系·第4辑:思想俄国》中的“思想”一词,既是动词,也是形容词,因此,这里的俄国就既可能是笔者思想的对象(客体),又可能是一个“思想着的”存在(主体)。对俄国文化的“思想”,往往会转变成对俄国文学的观察和思考,因为,俄国的文学在俄国文化乃至整个俄国历史和俄国社会中所占据的地位、所发挥的作用,是世界上其他大多数民族的人所难以想像的,俄国文化中所谓的“文学中心主义”,使得对俄国文化的探究往往都表现为“思”与“诗”(文学)的紧密结合。

书籍目录

诗与思(代序)第一辑:文化两个被强加的称谓斯拉夫派和西方派间的复杂关系两派的对峙对俄国文学的深远影响16世纪俄国的一场君臣之争伊、库通信的文学史意义伊、库通信的文化史意义阿瓦库姆和俄国宗教分裂运动作为一部文学作品的《生活纪》哲学与宗教的结合爱祖国与爱真理西方派与斯拉夫派之争的起源“历史在一个人身上的反映”“精神上的回归”赫尔岑关于两派之争的思考理解白银时代的两种倾向白银时代的意义“哲学之舟”的去与归论巴赫金的诞生一位独特的西方派俄国文化的“合唱原则”“斯堪的纳斯拉夫”大河与文化俄罗斯艺术的“无限可能性”文字是文化的衣裳莫斯科和彼得堡政治的艺术化“后苏维埃”现象第二辑:文学前苏联文学的特征前苏联文学的成就“两部文学史”和“三个浪潮”凯旋之后的失落诺贝尔文学奖与俄语文学俄国短篇小说的特征俄语散文的风格俄国的诗歌俄语诗歌的性质和风格《20世纪俄语诗史》的写作原则象征派阿克梅派阿克梅派的理论主张未来主义农民诗歌共青诗群“高声派”诗歌“细语派”诗歌肖洛霍夫之后的俄语文学俄语布克奖第三辑:作家后记

章节摘录

  “哲学之舟”的去与归  十月革命之后,大批俄国知识分子或主动或被迫离开祖国,他们的人数竟是如此之多,据说光是哲学家就装了整整一船,人称“哲学之舟”。可以想像一个当时的场景:数百位哲人聚集一起,当这艘逃难的船惶惶驶出涅瓦河口之后,面对芬兰湾滔滔的海面,他们立即淡忘眼前和未来的烦恼,又谈论起哲学,又在进行精神的对话了。这并非一种虚幻的想像,无数资料表明,侨居之后的俄国文化人,在生活极其艰难的时刻,仍在从事着严肃的精神创作活动。在布拉格,在巴黎,茨维塔耶娃为养家糊口不得不改写散文以多挣稿费,甚至曾给别人编织毛衣,但她却从未停止写诗,而且写出了她最好的诗;布宁在诗中写道,他“背着已经破烂的背囊,画着十字走进租来的房子”,但就在“租来的房子”里,他潜心写作,并第一个为俄罗斯文学争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在流亡的状态中坚持精神的高贵,在艰难的生活中保持创作的激情,俄罗斯的流亡作家们向我们展示了另一种精神生活的范式。  俄罗斯“哲学之舟”的驶离,注定只是一段暂时的漂泊,因为这船上的精神缆绳,始终未曾脱离民族文化的海岸。如今,这只航船已扬帆归来;如今,人们已经意识到,在20世纪的俄罗斯文学和文化遗产中,流亡者们的创造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比如,白银时代的文化大师,大都有过流亡的经历;比如,在20世纪的俄语文学中,所谓的“境外文学”已构成了足以与“本土文学”相并列的另一半。人们正在跨越时间和空间的距离,热情地阅读着这些“归国的精神”。  论巴赫金的诞生  巴赫金不是俄国思想史上一个孤立的现象,长期以来,在谈到巴赫金时人们总爱用“发现”这个字眼,或曰是苏联科学院世界文学研究所的鲍恰罗夫和科日诺夫等人在读了巴赫金的著作后感叹不已,设法去到中亚的荒漠上找回了这位“失踪的”学者,或曰是西方学术界在20世纪60年代末独具只眼地相中了巴赫金,使这位“失意的”学者顺利地步入了国际学术舞台。鲍恰罗夫等人和西方学术界在宣传巴赫金上无疑是功不可没的,但是,巴赫金绝对不是被“发现”的,而是俄国思想传统在20世纪的自然延续和必然表现。生于1895年的巴赫金,其求学时代正处于俄国文化的白银时代晚期,那是一个学术空气空前浓郁、精神探索异常紧张的年代,被人称为“俄国的文艺复兴”。在外省读了几年大学后,巴赫金于1916年随全家来到首都,在彼得堡大学历史语文系旁听。当时,该系的教师中有着众多的一流学者,如汉学家阿列克谢耶夫、哲学家维坚斯基、语言学家维谢洛夫斯基、斯拉夫学家沙赫马托夫,等等,与巴赫金一同在该系学习的还有后来大名鼎鼎的日尔蒙斯基、什克洛夫斯基等,此外,巴赫金与白银时代许多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和诗人都有交往。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思想俄国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