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老味道

出版时间:2007-2  出版社:上海文化出版社  作者:沈嘉禄  页数:284  
Tag标签:无  

前言

  读了嘉禄收在《上海老味道》(上海文化出版社)里的那些叫人馋涎欲滴的文章,尤其是那篇如闸不住的洪流的后记,我首先想到孔夫子的那句话“必也正名乎”。  自从陆文夫写了小说《美食家》,“美食”就是个新概念(名)了。而在大讲“文化”的时代,“美食文化”就是个词了。  让我们来看看嘉禄在“美食文明”方面有何建树。人有视听嗅味触五觉,而能为文字作审美描述的大多数是视听两觉的对象,味嗅触三觉,绝少表现。而写美食,却是要以味觉为主,兼及嗅触(如口感),在这方面不说前无古人,也是少有借鉴。写美食的散文我看得不多,就嘉禄文中所引周作人、梁启超的谈饮食的文字,美则美也,但总觉还在外围打转,不像嘉禄单刀直入,淋漓尽致。这固然与他有饮食业的实际操作经验不无关系,但我认为,更与他擅长味觉情绪记忆的独特个性密切有关。嘉禄的高明就在认识并开发了自己的天赋富矿。《老子》说“自知者明”,我一上来就说,嘉禄那些写美食的文字,能叫人馋涎欲滴,这就像写音乐能让人如闻其声,写山水能让人如临其境一样,是很不容易的,而且可能更不容易。在这方面,嘉禄的描写有很大的原创性。这原创性不仅是表现在“句”上,从“篇”上说,嘉禄可以说原创了一种情味体散文,情绪记忆由味觉串联起来,味道真正变成了文章的灵魂。例如书中《糜饭饼》一文,以习惯的散文标准来衡量,这篇文章显得太散了些,主旨不明。但若从味道角度来细品:“旺火烘出来的糜饭饼很香,吃口甜津津,回味有点酸,那是发酵的缘故”,那么,全篇就浑然一体地交融于糜饭饼的发酵的甜味中。书中文章都是这样围绕味道结构起来的。所以,对习见的散文有一种解构的飘逸,信手拈来,行云流水,而味觉意象的浑成,又使之臻于“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  至于嘉禄对“草根”的强调,我读出的是文明创造与传承者的自信。  如果“美食文明”、“情味体散文”今后能成为新概念,那么,《上海老味道》一书将成为这种文明、这种文体的奠基石。

内容概要

本书是作家沈嘉禄的第四本美食随笔集。收入有关老上海风味小吃、平民菜肴、时令美食和本帮菜点的随笔78篇。以平民生活的草根食物为叙述底本,以怀旧谐趣的文字和生动传神的插图展开对老上海市井生活的回忆。文字活色生香,如临其境,如品其味。戴敦帮先生欣然作画,海上风情,恍惚如昨。

作者简介

沈嘉禄,有人赠给我一顶高帽子——“文坛美食家”,我接过来就戴上。其实我是苦孩子出身,虽然没有咽过糠,却也喝腻了南瓜汤,第一次在亲戚家吃红焖鱼翅已是而立之年。出版过小说、散文十余种,这里且不作数,单算所谓的美食文化随笔,有《饮啄闲话》、《消灭美食家》、《美

书籍目录

序  品味何如回味时(沈善增)一、水汽氤氲中的寒素生活 四大金刚 糜饭饼 粢饭糕 老虎脚爪挠痒痒 丝袜馄饨和柴爿馄饨 罗宋面包与罗宋汤 黄楚九和生煎馒头 油墩子上那只虾 马南—汤 流清蛋 百脚旗下 含盐菜汤的象征意义 天吃星出浴 黄豆的团队精神 就怕你皮不厚 三鲜豆皮八卦汤 军粮也美味 鸡毛换糖 糕,你还高兴吗 “炒米花响喽……”二、石库门里的八仙桌 面疙瘩和面条子 咪西咪西炒冷饭 偷吃猪油渣 槽头肉升级版 暴腌黄鱼干 做鱼要厚道,吃鱼也要厚道 大雪和腊肉的约会 风干茶干 果冻他爹很温柔 霉干菜情结 颓废的咸菜卤 当猪头笑看天下 乳腐的血色黄昏 稻谷的最后一次奉献 最忆儿时菜根香 有烟囱的锅子 蘑菇脚、榨菜耳、鸭舌头 金龟子飞来 就像胡羊爱大米 曾经沧海难为汤 以怀旧的名义纵欲 阿娘的黄鱼阿娘的面 我被毛蚶撞了-下肝 是非之地三、时令美食最难忘四、老城厢的猪油香后记

章节摘录

  小热昏唱卖梨膏糖                                                   逛城隍庙,从华宝楼前面的中心广场往北穿过,就来到上海梨膏糖商店,一块黑底金字招牌高悬着,说给你听听:这家老字号创建于咸丰五年,也就是1855年,至今已有一百五十个年头啦。那会儿,宫里的叶赫那拉氏还没有被封为懿贵妃呢,垂帘听政更是后来的事,世界上还没有光绪的影子,大清国刚败在英国人的大炮利舰下,上海滩已经开埠通商,黄浦江上出现了挂米字旗的轮船,深目隆鼻的传教士在徐家汇土山湾一带出没。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上海老味道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14条)

 
 

  •   这是本美食随笔集。它以平民生活的草根食物为叙述底本,以怀旧谐趣的文字和生动传神的插图展开对老上海市井生活的回忆,收入文章78篇,内容涉及老上海的风味小吃、平民菜肴、时令美食和本帮菜点等。文字活色生香,如临其境,如品其味。 本书是作家沈嘉禄的第四本美食随笔集。收入有关老上海风味小吃、平民菜肴、时令美食和本帮菜点的随笔78篇。以平民生活的草根食物为叙述底本,以怀旧谐趣的文字和生动传神的插图展开对老上海市井生活的回忆。文字活色生香,如临其境,如品其味。戴敦帮先生欣然作画,海上风情,恍惚如昨。
  •   它以平民生活的草根食物为叙述底本,以怀旧谐趣的文字和生动传神的插图展开对老上海市井生活的回忆,收入文章78篇,内容涉及老上海的风味小吃、平民菜肴、时令美食和本帮菜点等
  •   书内容很不错,描写了老上海的风味小吃、平民菜肴、时令美食和本帮菜点,对点菜和提高厨艺,美食欣赏都有帮助。
  •   第一次看沈嘉禄先生的文章,文笔朴实很具有亲和力。这本书应该能够勾起很多老上海和本帮上海人的儿时记忆吧,我是北京人,出差到过两次上海,还蛮喜欢上海的氛围。这本书可以让我通过饮食/厨房来了解上海的平民生活,真得很喜欢。
  •   沈嘉禄的作品,一看到他的名字就知道是质量的保证。非常草根的吃吃喝喝,但是文学色彩很浓,文字很具张力和美感。对于旧上海很多老去的传统小吃以及旧时时光,应该是一种很好的纪念和留存。读完之后,并不觉得是一本讲吃喝的书,反倒像是掉进旧上海的味道里面去了,非常真实具体地活在当年的上海,体验着当年上海人那一份对生活的热爱甚至窘迫。应该说这本书的文化价值一点不低于饮食领域价值,值得一看。
  •   非常喜欢这本书读沈先生文字轻松幽默描述美食时又极其生动感觉曾经在上海时的那一幕幕又浮现眼前里面还配有民间艺术大师所画的插图简练概括人物很传神
  •   最近美食类书籍看得有点多,造成了审美疲劳,看美食类书籍都是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初看此书也是如此,兴味索然,但看了几篇之后有一种令我耳目一新的感觉。上海地道小吃尽显眼前,虽然没有去过上海,更没有吃过道地的上海风味小吃,但看过之后却如同这些美食都曾吃过的感觉,脑海中萦绕的是许久之前的回味
  •   11.07.22

    现在就开始怀旧似乎早了一些,但是那些与童年有关的上海老味道,却又让人格外怀念。

    作者的文字让我有先入为主的好感,对于美食的点点滴滴心存念想,童年残留的记忆让我有种莫名的感动。那些美味而又安全的味道,似乎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   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对饮食也越来越感兴趣,特别对许多美食的历史更感兴趣!!!而《上海老味道》这本书,既能了解到美食的历史,也能使我们50年代出身的人,唤起对过去生活历史的回忆,感到极为亲切和温馨。现在的年轻人也值得好好阅读,对了解过去的饮食和生活有极大的帮助!!!
  •   我算是道地的北方女子了,却不知缘何对南方吃食的味道情有一钟。自开始煎炒烹炸起就向来喜欢在菜里面加一小匙细密的白砂糖。蜜月里去上海,街角早点摊上蒸笼里氤氲的蒸汽里递过来的素的肉的包子,咬一口竟也会有甜的味道,我竟欢喜的不得了!贪贪得连着吞下两个,看着冲我和上海包子摇头的亲密爱人,我痴痴的笑了……买下这本书也是想要收藏起那份香甜的老味道。却没曾想到,刚刚7岁的女儿看到这本书后竟也爱不释手呢!这几天,只要她有空闲时间,就会抱着这本书一篇一篇地读,直弄得他姥姥一直以为那是一本儿童读物呢!有趣吧?书里黑白线条的插图,很有儿时小人书里的怀旧味道,每一篇文章都细细的回忆描述了作者从孩提时就噎噎难忘的上海家常街边的各种而今已消失难寻或依稀健在的老味道,有时,也不免同他一道唏嘘伤感,只因那曾弥漫的老味道印在我们味蕾上的黑白记忆……
  •   老沈的书是第一次读,感觉流口水。对老上海的吃食,可以说描绘得色香味俱全,虽然是读书,但感觉是美食热腾腾的摆在你面前。加上对一些老上海风情的回忆,非常值得一读。
  •   此书文笔流畅生动,所描写的上海味道确实在我们的身边经历过品尝过现在大多也存在着,作者写的上海的美食让我把上海美食重温了一遍,非常的有趣味,非生长生活在上海不能写出如此好书!
  •   同时买的几本美食书,对这本是最不抱希望的,因为自己的味蕾对上海小吃从未亲近过,但看过书之后却发现这本书最精彩,不禁对上海小吃心生向往~
  •   看得出作者在研究上海滩传统小吃上是下了不小的功夫的.文笔轻松,娓娓道来,不知不觉就被书中所描写的场景吸引了.书中的插图也很形象.作者与画者是绝配.非常经典的一本美食散文.只是不知作者对其他城市的传统小吃是否有同样的了解?
  •   是看了很多网友的评论才买的这本书,没想到一拿到就爱不释手,一回家就基本看完了,很吸引人,勾起了我很多小时候的回忆,尽管作者比我年龄大很多,但是很多小吃或者点心在我小时候还是经常见到的,所以非常有亲切感.作者文字也比较朴实,平易近人,就像书里的点心一样让人觉得很温馨.真是一本好书.如果你对上海的老点心,老小吃感兴趣的话,这书不妨一读.
  •   书的装帧很朴素,牛皮纸的封面让人想起遥远的童年,作者文笔流畅,描写生动,既细数了老上海的传统美食,更演绎出老上海的风土人情,令人掩卷思乡,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   让我妈回忆起她小时候在上海弄堂的生活,把老上海的小吃又重温了一遍,非常的有趣味,她很喜欢
  •   老上海的贫民百姓的美食……现在哪里找正宗的 非流水线味道?
  •   这本书很不错。写的不是高堂大殿的珍馐美味,只是市井小吃,平民纯朴。
  •   第一次读美食类读物,很佩服老先生能把食物的口味用各种你想不到的比喻来描写,真咋进!很好看,可惜很多老字号都关了,现在都不能去享用了
  •   我母亲是上海知青,她的一生可谓曲曲折折,但是我们子女都是在幸福的成长着,记忆中我母亲所准备的美食无不是此书上所提及的美味,只是现在她年纪大了,还有很多食材也找不到了,所以好怀念好还念那些美味,买了这本书,既是回味,也是当做收藏了。
  •   和作者一起回味很多年前的美味记忆,感觉那些美食又回到了你面前。上海人的共同美食财富。
  •   书的内容还是不错的,让我从一道道上海老味道里品出了我想了解的上海风情,插画很好,排版也不错。美中不足的是书的背面有包装袋捆扎的一道深深的印痕,唉,希望以后发货时好好检查,尽量发些完好无损的书给客户。
  •   看来作者是和我一个年代出生的,写出的东西虽然看似轻淡、随意,但引起了我的共鸣,好象我又回到小时候上海的弄堂里,鼻端缭绕着那熟悉的味道,令人神往。但书中的小吃,基本上是找不到了。
  •   50岁以上的老上海读来回味无穷,色、香、味、形和儿时的美好回忆一起呈现。
  •   沈先生的文章,戴先生的插图,大家之作,美!
  •   这本书让我品到了老上海的味道,令人直流口水,可惜有些美味已成为过去,在现在的上海已经再也找不到了。
  •   好书融美食文化和知识与一体,这样的书不可多得。
  •   很好看的一本美食大全,从下里巴人到阳春白雪,面面俱到。值得拥有的一本好书!
  •   非常好的美食文,装帧也不错。
  •   美食的魅力往往不会仅限于餐桌上那十五分钟,而在于它身后的故事,这部书描述的其实是那个时代的风土人情,读来令人浮想联翩
  •   许多童年的美食再次呈现在脑海里,很美妙,很回味!
  •   虽说是介绍美食,但在文中我回到了童年美好的时光。
  •   美文加美图,是我这种老饕的最爱。我喜欢这种柏拉图式的美食,享受而不会长胖!
  •   介绍上海以前的小吃,很多现在找不到了!
  •   经常到上海,在上海走到哪里吃到哪里,特别是一些小门脸,外面看很不起眼,但菜做的非常精细、地道、干净(不包括外来的.......),里面座的也大都是附件的居民,老板对大家一视同仁很客气,感觉很好。但随着老城区的改建,老的东西正在快速消失,快的好像你嘴里还有那么点味道的时候,这些老传统、老文化、老味道已经不见了,所以只能在这本书里翻翻思绪勾勾馋虫了。
  •   冲着戴敦邦的插图买的,戴老经典后期风格。纸张也很好,印刷很好!插图印的很清晰。文字部分嘛,闲暇之余看看不错,整体很好的一本书!
  •   虽然我的年纪不足以大到体验过书中所有的“老味道”,但是,笔者勾勒出的繁忙的上海弄堂的早晨的情景仿佛让我又回到了童年,所有的味道又回来了。可是,我依然伤感,我要怎么告诉我的孩子,这些小食的味道,因为很多小食已经在上海滩销声匿迹了,亦或已没有以前的那种味道了。
  •   我是江苏人,老公是上海人,看了这本书都爱不释手。写的贴切有趣,栩栩如生。很多都是儿时的美好回忆。
  •   老家在上海,书,是为父亲买的。但一样让我爱不释手,文字和绘图同样精美,还原了那个时代的上海特有食文化。
  •   不知道去到上海还能不能吃上地道的老味道!
  •   一边看一边勾起我童年的美好回忆,我还是更喜欢老上海的感觉。
  •   很不错,回忆老味道,里面有浓浓的感情,很好的散文
  •   这次买了四本书。都很喜欢。这本书里面感觉有上海清清淡淡甜甜的味道。不沉闷。是一本愿意慢慢读的书。
  •   翻开这本书,装帧朴素,插图精美,书中熟悉的地名,熟悉的店名,好像又到上海的大街小巷逛了一圈,有的有去过,有的路过没进去过,但那种故地重游的感觉,非常亲切!
  •   我一直就喜欢读饮食文化方面的书,特别是介绍小吃的书,已经买过好多了,这本书的包装还是印刷都挺特别的,就是书有点大,拿着有点儿沉,哈哈。不过内容很好,看的我都想去沪杭扬州等地旅游了
  •   为买陆文夫的《美食家》上当当看到这部书,立刻就买了,一星期以后的今天刚拿到就被同事立马拿下,虽只是粗看了看,已是爱不释手,赶紧上网再买,还好啦买到了呵呵
  •   写得好传神,配上戴敦邦的画真是相得益彰,咂咂全是老味道!
  •   下午拿到书,一口气读完了,是我喜欢的类型,个人版的《舌尖上的上海》,字字句句流露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对幸福的体会,还有就是作者的妈妈好能干啊。
  •   对于中国的很多人来说,上海应该是一个遥不可及的名字,十里洋场,奢华无比的大上海。读到这本书很庆幸,感谢当当的相关推荐功能吧。其实里面不只有上海老味道,还有很多其他地方的老味道,这是所有这些,才构成了上海的味道。对于作者在书中描述的种种,个人因为没有品尝过而无法置评,不过以后有机会再去上海的话,一定要去那些地方一探究竟。
  •   离开上海多年了,常常怀念弄堂里的老味道。书不错,平凡中的记忆才有感动!
  •   上海老味道”
  •   上海老味道,历久弥新
  •   我喜欢街边小吃,今天,自然更想念几十年前小时候的街边小吃,这本书的插画,我喜欢了得.
  •   看的时候觉得似乎带我们回到了童年时光,很多小时候的经典小吃现在都已经消失,很感慨,很怀念。。。个人觉得很值得收藏的一本书,可以回味良久~
  •   很多怀旧的吃的,,图文并茂,让人垂涎和怀念
  •   半夜读得肚子呱呱直叫,沈先生文笔好,干净利落,读来如闻上海话。曾经在图书馆借阅,特地买来重温,要支持一位作者,还有什么方法比买他的书更好呢?
  •   很喜欢的一本书,这是我买的作者的第2本了,很贴切生活,很让人有亲切感,我已经看了第3遍了,过那么久拿起来翻翻,还是觉得那么有味道。
  •   这是我看过的最好的一本美 食散记,文字很优美 读起来字字余香,真是一种享受!!
  •   这是一本了解上海早年间餐饮文化的认知读物,个人而言很喜欢。
  •   非常好,文字内容丰富,读的时候很容易进入意境,值得购买
  •   文字很朴实,但是阅读起来感觉很过瘾!
  •   很有意思,可以了解上海,更好的融入上海。
  •   上海的底蕴
  •   如果你是“老上海”,你可以找到差点要失去的记忆,如果你是新上海,你可以深入了解真正的上海,此书为上海必读之书。
  •   江浙地区人们的老回忆。
  •   南北文化的差异,使得偶想了解了解南方文化,特别是典型的上海文化,看看,对生活还是的帮助的.
  •   文笔很好,插图也很添色彩
  •   很有味道的一本书 下饭
  •   真是一本好书!买了很久了。这次出差带着,无聊的时候看看,才发现百看不厌,看着作者的话语,仿佛就回到了过去,很想再去尝尝那些“老味道”
  •   重温儿时的时光和味道,真切,鲜香,纯粹,消闲读物中难得的好书。
  •   很有趣,有味道
  •   过去的味道只能丛书里找.
  •   食色果然是生动的,忍不住也想去寻那些逝去的好吃的
  •   想起了小时候的美味食品,可惜吃不到了。汤包,生煎,我最爱的锅贴,馄饨,太多了!
  •   对我这样一个喜欢传统文化的人来说,这本书写的不错.
  •   每天临睡前都会翻,然后就勾起肚肠里的谗老虫来,现在物资那么丰富,跑进超市却不知道买什么好,还是以前单纯的吃食更能引起幸福感啊。
  •   买了第四本了。。。。。前三本都送人了。。。。。
  •   喜欢烹饪就买了这本书,拿到书之后发现书的印刷非常好。
  •   太好看了,大家有机会可以看看这本书。
  •   在报纸上看到摘选的片段后买了这本书,觉得很不错。
  •   书很正,快递也很神速,就是买的时候一不小心点了两本,呵呵,只好送人啦。。
  •   娓娓道来,回味无穷。
  •   记录真实细致
    排版清楚
  •   经典有内涵
  •   非常好的书!绝对值得购买!
  •   最爱看的书
  •   很喜欢的文风,真实,不做作。喜欢!
  •   很好的书 很全面 谢谢 价格也适中
  •   文好,图好,活灵活现,饶有趣味。
  •   一直都很喜欢这种类型的书,感觉回到了小时候,很亲切。
  •   尤其是腌咸菜的人都有脚癣那段
  •   没什么好说的,就是喜欢!
  •   沈先生的文章,戴先生的插图,真美!
  •   好书,闲时喝茶时的茶点.
  •   因为在记忆的深处,所以永远也忘不了,永远也是你的最爱!
  •   稍嫌啰嗦冗长的一本散文集。可以看出作者是如何的热爱生活。然而读起来,难免有些寒酸气,狷介气,冬烘气。可又不能不读,毕竟大上海多的还是这样的老实而老式的人家,既非下巴里人,用过度的节俭贫寒朴素来刺激读者,也没有纸醉金迷,看得人心惶惶。但的确行文有其不够简洁之处,有其最后三篇文章,看得头昏昏,明明三句话就能搞定的东西,非要罗里啰唆考究半晌,累。书的前半部分还是美好的,人说倒吃甘蔗越来越甜,这书刚好反过来。总而言之,要了解上海老味道,不得不读此书。但要想刺激食欲与阅读欲,那就得先想想了。书中插图为一绝,为此书增色不少。
  •   读过《上海人吃相》,真愿意再读沈嘉禄的文章,本书与“吃相”略有重复,还是很耐读。
  •   思南路的阿娘面馆,看了书中的推荐,趁着出差期间去吃了几次,顾客盈门;有幸见到阿娘本人;至于味道,呵呵,看景不如听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戴大师的插图成为本书不可多得的亮点:场面极富生活气息,笔触深入人物细节,画面虚实有致,随处生花;对大师的崇敬之情,如滔滔江水一发不可收拾
  •   这本书写美食很直接和详细,但让人感觉像菜谱。没有我期待的对往事的追忆的感动。而且每篇后面对现代食物的抨击让我比较不舒服。像是一个人随手写下来的东西,没有经过推敲和斟酌。太散了一些。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