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俗文物概论

出版时间:2010-11  出版社:上海文化出版社  作者:徐艺乙  页数:359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对中国民俗文物的概念、特征、品类、分布和历史演变情况,以及征集、认定、鉴定、管理、研究工作等问题,进行了全方位的探讨和阐述,并从理论的高度作了总结。由民俗文物正名、民俗文物的基本特征、民俗文物发展的源流、民俗文物分类、民俗文物的调查工作历程、民俗文物的调查征集、民俗文物的认定与鉴定、民俗文物的保管与展示等章节和附录组成,并配有相关图照250多幅,信息量大,学术系统性强,对当前学习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保护抢救文化遗产;对博物馆的民俗文物工作以及民俗文物爱好者的研习,都有着明确的指导意义。

作者简介

徐艺乙,江苏省南通市人。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曾任《中国民间工艺》杂志编辑部主任,南京博物院研究员兼南京博物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民族民俗研究所所长,南京艺术学院研究员。现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南京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长期从事工艺美术、民俗艺术、传统物质文化与文化遗产研究,主持、参加多项科研项目。出版有著译作约三十余部,并在国内外报刊发表文章多篇。曾获国家社科基金优秀成果一等奖、全国“五个一工程”优秀图书奖、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以及多项省部级奖。

书籍目录

引言  为“民俗文物”正名上篇  第一章  关于民俗文物    第一节  从“民俗文物”之名谈起    第二节  相关名词的讨论和说明    第三节  作为博物馆藏品的民俗文物  第二章  民俗文物的基本特征    第一节  集体性特征      1.约定俗成的功能和审美标准      2.集体性特征的发展及其表现    第二节  娱教性特征      1.劳动者创造的快乐      2.美化的“物”及其教化作用    第三节  区域性特征      1.区域性特征的形成      2.闭锁型交流的固化作用    第四节  延续性特征      1.社会生活的需要      2.民间物质文化的延续  第三章  民俗文物发展之源流    第一节  造物初始    第二节  发展源流(上)    第三节  发展源流(下)  第四章  民俗文物的分类问题    第一节  一般分类的历史与分类的方法    第二节  民俗文物的相关学科的分类问题    第三节  民俗文物的分类问题下篇  第五章  民俗文物的调查、研究及其相关工作的历程    第一节  初期的收集与展示    第二节  开始纳入民俗学研究领域的“民物”    第三节  逐渐受到重视的民间物质文化    第四节  真正受到重视的民间物质文化研究工作    第五节  民间物质文化研究工作的全面展开    第六节  新世纪的民间物质文化工作  第六章  民俗文物的调查与征集    第一节  民俗文物的调查      1.民俗文物调查的准备工作      2.民俗文物调查的人员组织和配备      3.民俗文物调查的方法      4.民俗文物调查的要点    第二节  民俗文物的征集      1.民俗文物的征集计划      2.民俗文物的甄选      3.民俗文物的现场处理与包装  第七章  民俗文物的认定与鉴定    第一节  民俗文物的价值标准    第二节  民俗文物及其相关物品的认定    第三节  民俗文物及其相关物品的鉴定  第八章  民俗文物的保管与展示    第一节  民俗文物的保护与管理      1.民俗文物的保护处理      2.民俗文物的科学管理    第二节  民俗文物的陈列与展示      1.陈列与展览的策划      2.陈列与展览的构成      3.陈列与展览的展示方式附录    1.中国民俗文物暨民间物质文化分类参考目录    2.民俗文物罾民间物质文化调查必备的用具    3.民俗文物调查登记表    4.民俗文物现场保护处理记录表    5.民俗文物装箱清单    6.藏品入库凭证    7.藏品总登记簿    8.民俗文物登记卡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有目的的造物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存和生活的需要。在社会生活中,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就一般而言,人们对器物的最基本的要求是能够便利生活,同时也要求能够美化和丰富生活,不同的需要导致了人们在造物活动中创造的多元化。人的需要又是不断地发展和变化着的,当原有的需求得到满足后,又会激发出新的需求,不断的需求是人们的造物活动不断发展的动力。在器物的发展史上,早期创造的器物造型和装饰都比较简单,其功能多是兼用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活领域的开拓和人们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化,创造出的器物品类越来越多,器物的功能则有了进一步的完善,器物的造型和装饰也随着人们审美情趣的发展而日益丰富起来。在生活的各个领域里,都有相应的系列器物各尽其能。早期从事采集活动的经验,使中国人形成了以“质”、求“量”的行为习惯,对后来的生活和造物实践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经久耐用”既是造物的一般要求,也是造物的最高要求,是通过选材、制作、髹饰、使用的过程来实施的。在普通的民家,数代相传的用具俯拾皆是,其浓厚的人情味透过日常生活散发在人们的生活空间里。也正是这些器具,构筑了中华民族物质文化的庞大体系。中国人很早就对自然界的物产及其材质有所认识。“橘逾淮北而枳,鹞鹆不逾济,貉逾汶则死”,故“郑之刀、宋之斤、鲁之削、吴粤之剑,迁乎其地而弗能良”①。随着人们的造物活动范围的扩大和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入,大自然中的竹、木、柳、藤、草、棉、革、漆、土、玉、石、陶、瓷、金、银、铜、铁、锡等先后成为生产、生活的原料,人们也创造了与这些材质相适应的雕、镂、刻、削、染、编、结、绞、缝、绘、髹、铸、琢、磨等丰富的有着系统规范的工艺”为后来大规模的造物活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后,掌握了“工艺”的人们能够更加有效率地对自然进行再创造,通过有目的和有选择的造物来改善和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

后记

当一本书写到“后记”时,这本书也就算是基本完成了。书的名称是关于民俗文物的,其内容也大致如此。明眼人会看出,本书的内容由两部分构成:前面的部分是关于民俗文物暨民间物质文化理论的探索,后面的部分则是关于民俗文物工作实践的讨论。必须说明的是,无论是理论的探索,还是实践的讨论,我们在当代所进行的民俗文物乃至民间物质文化的抢救、征集、研究、保护、展示工作,都是在前人工作的经验、教训和成绩的基础之上展开的,由于历史的原因,除了工作的名目不一、程度不同之外,以民间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为核心的工作性质和工作对象则是一脉相承的,其历史至少已经有了一百年,这已经为大量的文献资料所证明。本书的副标题是“民间物质文化研究”,似乎是更符合本书内容的名称。当然,这只是依据我个人的工作经历和经验的想法。基于某种原因,我在学校教了几年书后,于1992年岁末调入南京博物院民族部,在魏采平、屠思华等老同志的引领下,与马久喜、孙华先诸同事一道,主要从事民族民俗文物的调查、征集、研究和展览工作。当时的南京博物院尚能感觉到蔡元培、傅斯年和曾昭爝等前辈营造的学术传统和文化氛围之影响,而南京博物院的民族部则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的部门,凌纯声、芮逸夫、李霖灿、谭旦同和马长寿、陈克猷、梁白泉、宋伯胤、吴有常诸位先生均在这个部门工作过,并且在不同时期组织实施了多项专题研究,留下了许多在学术界有着重大影响的成果,也征集了许多种类的民族民俗文物。在这样的一个专业部门工作、学习,是可以做点事情和思考一些问题的。轰轰烈烈的南京博物院60周年庆典(1993年4月26日)过去不久,一位法国友好人士来到南京博物院,他的中文名字叫杜泽林,与中国有着多年的文化交流合作关系,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此行的目的想请我们帮他征集一些中国民众的用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民俗文物,准备在欧洲举办介绍中国历史文化的展览。他曾经与中国的多家博物馆谈过,但都未能如愿,经国家有关部门的介绍,他来到了南京。

编辑推荐

《中国民俗文物概论:民间物质文化的研究》是华夏英才基金学术文库。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民俗文物概论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