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人文读本(上下)

出版时间:2008-8  出版社:上海文化出版社  作者:祁志祥 编  页数:1184  
Tag标签:无  

前言

若问:这些年来中国文化界最热门、最流行的两个词是什么?大概当推“国学”与“人文”。“国学”,在中国古代一直是官办学校的通称。如《北史》卷八十一《列传《儒林》载:北魏孝文帝“宣武时,复诏营国学,树小学于四门,大选儒生以为小学博士”。北魏孝明帝“神龟中,将立国学,诏以三品以上及五品清官之子以充生选”。日本江户时代的一批学者最先给本国古典文献和固有文化冠以“国学”这一名号。二十世纪初,中国留日人数激增。日本“国学”一词的这个用法开始为中国人所采纳。当时,高举保存和讲求“国学”旗帜的,主要有上海刘师培等人的“国学保存会”和东京章太炎等人的“国学讲习会”与“国学振起社”。“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尽管“国学”的地位和价值遭到“西学”和“新学”的挑战,但“国学”指本国古典文献和固有文化的这个新义则保留下来,沿用至今。本书所说的“国学”,即指“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前中国固有的、传统的文化学术,主要包括中国古代的经史子集。“人文”的“文”,在甲骨文、金文和篆文中都是交错的笔画之象形,故《说文解字》解释为“错画”、“交文”,也就是图纹的意思。由图纹的本义,引申为文饰、修饰之意。“人文”即“人类的文饰”、“人类的文明”。《易经·贲·彖传》说:“文明以止,人文也。”贲卦是六十四卦之一,属于“别卦”。“别卦”由八个“经卦”中的两个组成。构成贲卦的是离卦和艮卦。“文明以止”界说的是构成贲卦的离卦和艮卦的卦义。离卦的本义是太阳或日月附丽于天,与“文”、“明”义通。艮卦的卦义为静止。贲卦下为离上为艮,内既“文明”而外能守“止”,就是贲卦的双重涵义。而贲卦的这双重涵义,正是人类文明的写照。此如王弼所注:“止物不以威武,而以文明,人之文也。”孔颖达将贲卦作为“天文”之象的卦义与“人文”的涵义联系起来训释:“‘文明’”离也;‘以止’:艮也。用此文明之道裁止于人,是人之文、德之教。此贲卦之象,既有天文、人文,欲广美天文、人文之义,圣人之以治于物也。”“人文”就是像“天文”贲卦“文明以止”那样,懂得用与“威武”相对的文明教化来裁人治物。因此,“人文”在后世被用来指称人类的精神文明、理性文明。人类的精神文明是人类思考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乃至人与自然矛盾关系获得的公约数及其积淀而成的思想结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有不同的社会公意,因而人类的精神文明呈现出一定的民族性、历史性差异。同时我们又应注意到,人类的生理基础和心理结构大体相同,人类面对的生存、发展问题大体相同,这种大体相同的生命主体面对共同生存发展问题获得的关于人类行为法则的思维结果也就大体相近,于是人类文明又存在着超越民族和历史差异的普适性。因此,当下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重建,不仅需要向世界通行的普适价值吸取养料,而且应当从中国古代的人文精神中汲取资源。中国古代的人文精神,保留在传统的国学典籍中。于是,整理国学中的人文思想,挖掘它的现代人文价值,就成为摆在我们目前的一项意义重大的精神工程。在黄河流域中原大地上发源的以汉文字典籍为载体的华夏精神文明是以汉人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在长期的人生和社会实践中积累起来的思想财富。由于其在当时具有的普适性和先进性,鲜卑族当政的北魏、女真族当政的金朝、蒙古族当政的元朝和满族当政的清朝对它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继承与光大。作为能够维系古代中国这样一个泱泱大国几千年于不坠的精神支柱,中国古代人文思想功莫大焉,有深意存焉。然而,在二十世纪风起云涌的各种各样的政治斗争和思想文化运动的冲击下,古代人文思想的链条断裂达半个多世纪之久。实践表明,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建构离不开对中国古代人文理念合理部分的继承。事实上,中国古代的许多人文思想,如“人性”观、“人道”观、“民本”观、“富民”观、“和谐”观、“公私”观、“人我”观、“理欲”观、“人才”观、“吏治”观、“法治”观、“德治”观、“平等”观、“革命”观、“大同”观等等流光溢彩,今天是可以拿来为我所用的。这里,盲从西学,对中国古代人文思想采取否定一切的历史虚无主义态度固然毫无道理;而一切回到从前,盲目尊古读经也未免显得迂腐而不切时势。站在新时代价值重构的高度,以普世价值为参照系,进行古代人文思想的现代转换和传承,就是我们对国学人文遗产应当采取的态度。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直接载体是经书和子书;古代史传也体现了编者强烈的价值取向和道德意识.力口之偏重审美的诗文集市面上流行的各种选本选得颇多,因此,本书选择的重点,是国学中的“经”、“史”、“子”,当然也兼顾“集”。本书的编辑体例是:分八个历史时期由分卷主编分头负责;每个时期以代表性的人物及其著作为切人坐标;在“题解”中客观介绍其人其书;按主题选择其人文思想片断加以注释;配以编选者的“发奥”,以求用有灵性、有美感的学术随笔发抉其奥义和价值;各主题之间尽量兼顾相互联系;末尾用“总评”作结,对其人其书整个的人文思想和价值作出一个主体概括和评判。各卷之间既尊重每位编者的个性,再由全书主编以“卷首语”的形式揭示每个历史时期人文思想的时代特色和前后关联。在各卷“卷首语”的基础上,本书冠以“绪论”,在一波又一波蒙昧与启蒙的否定之否定中揭示国学人文精神的历史行程。末尾,按当下人们感兴趣的人文主题词配以索引,为读者提供取用的方便。这是一本思想读物,期待为人们的精神生命补充钙质。这是一部文化读物,希望为人们总揽中国文化打开便捷之门。这是一台国学集锦,展示的是古代大师的风采,回响的是历史上智者的声音。这是一份精心烹制的精神大餐,风味各异,众口咸宜,值得人们品尝。这也是一场未完成的心灵对话,而心灵的对话要靠读者诸君的你去完成。

内容概要

本书分先秦、秦汉、六朝、隋唐等八个历史时期,以每个时期的代表性的人物及其著作为切人坐标,在“题解”中客观介绍其人其书,按主题选择其人文思想片断加以注释,配以编选者的“发奥”,以求用有灵性、有美感的学术随笔发抉其奥义和价值,各主题之间尽量兼顾相互联系,末尾用“总评”作结,对其人其书整个的人文思想和价值作出一个主体概括和评判。    各卷之间既尊重每位编者的个性,再由全书主编以“卷首语”的形式揭示每个历史时期人文思想的时代特色和前后关联。在各卷“卷首语”的基础上,本书冠以“绪论”,在一波又一波蒙昧与启蒙的否定之否定中揭示国学人文精神的历史行程。末尾,按当下人们感兴趣的人文主题词配以索引,为读者提供取用的方便。

作者简介

祁志祥(1958—)文学博士,上海财经大学中文系教授。致力于中国人学及文艺美学研究,出版专著十余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完成“十一五”国家级规划高教教材一项。曾获国家图书奖荣誉奖、晋版图书一等奖。

书籍目录

前言绪论:中国古代人文思想史上的四波启蒙思潮先秦卷  卷首语  尚书    一、“惟人万物之灵”    二、“民为邦本”、“敬德无逸”    三、汤武革命,殷鉴不远  周易    一、“文明以止,人文也”    二、“变动不居”,与时偕行    三、“君子美在其中,美之至也”  礼记    一、“人以有礼,别于禽兽”    二、礼、乐相辅    三、“礼乐之说,管乎人情”    四、君子之道与君人之道    五、“大同”、“小康”  左传    一、为政重德    二、以身作则    三、民利则君利    四、言论自由、和而不同    五、“宽猛相济,政是以和”  国语    一、反对亏民以自利    二、“臣杀其君,君之过也”    三、“为民者宣之使言”    四、以诚信救国家    五、用才与让贤  战国策    一、民为本君为末    二、广开言路,鼓励进谏    三、“士贵耳,王者不贵”  论语    一、人性论:上智下愚、有所用心    二、“君子务本”、“不违如愚”    三、责己改过、不怨天尤人    四、重义轻利,杀身成仁    五、临民以庄,正己而后正人  孟子    一、仁义礼智,心所同然    二、民贵君轻,保民而王    三、臣民的责任与权利    四、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五、“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荀子    一、自然人性、共同人性、性恶    二、人的特性、地位:    三、隆礼重法,化性起伪    四、“礼者,人道之极”  晏子春秋    一、治国莫高于爱民    二、知人善任、敢谏善谏    三、酒、财之见    四、“攻义者不祥,危安者不困”  孝经    一、“人之行,莫大于孝”    二、推孝以治天下  墨子    一、人与禽兽之辨:    二、爱人利人与自爱自利    三、利民即为,害民即止    四、尚贤事能,为政之本  老子    一、人的高贵地位和人性:    二、“圣人之道”:守下、守默、取与    三、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  庄子    一、人性无情、无欲、无知    二、做人之道:“养神”、“卫生”    三、超越生死    四、无用之用  管子    一、“以人为本”    二、政之兴废,在民心之顺逆    三、“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四、“君不君则臣不臣”    五、百年树人  商君书    一、“高人之行”与“独知之虑”    二、“强者必治”、“多力者王”    三、“为天下治天下”    四、“丞监亦欲为利”  韩非子    一、人性自利    二、“矫上之失,诘下之邪”,“莫如法”    三、“循名而责实”    四、“众同心以共立之”,故人主尊  吕氏春秋    一、莫以贵富伤性、莫以纵欲害生    二、“人之欲多者,其可得用亦多    三、“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秦汉卷  卷首语  新书    一、反思商、秦覆亡之过    二、“夫民者,万世之本也”    三、“与其杀不辜,宁失于有罪”  新语    一、“治以道德为上,行以仁义为本”    二、“道莫大于无为”  淮南子    一、“欲与性相害”    二、“为治之本,务在宁民”    三、有法者而不用,与无法等  春秋繁露    一、“人最为天下贵也”    二、人性的善恶及分类    三、“明于情性乃可与论为政”    四、“王者民之所往,君者不失其群者也”    五、“人道者,人之所由”  史记    一、商纣“淫虐自绝”    二、李斯说焚书    三、汉高祖、汉文帝之仁德    四、发愤著书  盐铁论    一、盐铁之争与义利之争    二、德治与法治之争  扬雄    一、“善言天地者以人事,善言人事者以天地”    二、“由于礼义,入自人门”  说苑    一、“先德教而后刑罚”    二、“王道知人,臣道知事”    三、容谏与勇谏、善谏  班固    一、天人合一、以人法天    二、“仁爱德让,王道之本”    三、知人善用,无敌天下    四、“法令欲其难犯而易避”    五、“财者,治国安民之本也”  论衡    一、精气生人、性兼善恶    二、德力具备、谷足礼丰  潜夫论    一、民为国基,富民化民    二、“尊德礼而卑刑罚”六朝卷  卷首语  徐千    一、“含气而生者,莫知乎人”    二、“贵才智之特能立功立事”    三、伪名乱德,循名责实  傅玄    一、“人性如水,随而教之”    二、分业授事,息欲安民    三、德刑交用,崇仁兴利  王弼    一、崇本息末,以道治国    二、动静屈伸,唯变所适    三、达自然之性,畅万物之情    四、大爱无私、至美无偏  阮籍    一、君子“恬淡无欲,则志泰适情”    二、尚“自然”而越“礼法”  嵇康    一、君子“志无所尚,心无所欲”    二、“以六经为芜秽,以仁义为臭腐”  郭象    一、物称其性则逍遥    二、圣人之道,即用百姓之心耳    三、圣人唯变所适,与时俱往  抱朴子    一、人为有生最灵,智慧必高远z    二、德刑交用,省烦任能    三、时移世改,理自然也  列子    一、“人所以贵于禽兽者,智虑”    二、“方寸之地虚,几圣人也”    三、去名求实,及时行乐  世说新语    一、太上忘情,处惊不变    二、“纵任不拘”、“贵得适意”  三国志    一、三顾茅庐,礼贤下士    二、政治成败之得失取舍  后汉书    一、“为政之本,莫若得人”    二、东汉吏治、儒学状况    三、治乱、和同、妇道  宋书    一、为政之道,以德济民    二、“士务治身,忠孝成俗”    三、“捐情反道,合公屏私”  南齐书    一、由治至乱与由俭至奢    二、佛教与诸子之比较隋唐卷  卷首语  王通    一、人事修,天地之理得    二、通其变,天下无弊法    三、文以贯道  晋书    一、君人之道,黎元为本,居安思危    二、吏治与孝道    三、魏晋玄风与魏晋风度    四、生死达观,及时行乐  梁书    一、老人政治,难免昏蔽    二、六朝迄梁,儒学复苏  陈书    一、亡国之主,多有才艺    二、风漓化薄,雅尚文词  隋书    一、隋文帝杨坚:堪称“良主”,亦肇衰乱    二、隋炀帝杨广:阴谋家之典型    三、“政之善者,无取于严刑”    四、志道依仁,遏止华伪  北史    一、征服者被征服    二、“天下可马上取之,不可以马上临之”  唐太宗    一、举贤任能    二、虚怀纳谏    三、情理结合、诫子有道  刘知己    一、疑古惑经    二、善恶必书    三、量才授职  韩愈    一、性三品    二、不有人祸,则有天刑    三、道统学说  柳宗元    一、文者以明道    二、利于人、备于事    三、任人唯贤  白居易    一、贞以立志    二、造就良好的环境    三、在上位者须做好表率  李翱    一、为上者须明辨是非    二、自信则能自立    三、修身以诚宋元卷  卷首语  周敦颐    一、“立人之道,日仁与义”    二、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    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张载    一、性与天道,合一乎诚    二、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    三、民胞物与  二程    一、心普万物而无心,情顺万物而无情    二、仁者浑然与物同体    三、天命之性,气秉之性    四、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  朱熹    一、人是天地中最灵之物    二、心统性情    三、存天理、灭人欲  陆九渊    一、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二、收拾精神,自作主宰"  李觏    一、人性三分    二、立人成性之道    三、以大仁治人    四、“焉有仁义而不利者乎”  王安石    一、人性之辩    二、人性与人情    三、人才的教育、培养、选拔与任命  苏轼    一、任情顺命的人性观    二、如水而中庸的人生境界    三、旷达与审美的人生  陈亮    一、人的地位    二、有为的人生观    三、理想人格    四、“欲”、“理”统一    五、人才观  叶适    一、利欲人生    二、人性善恶    三、修德与复礼    四、人心与人道  新唐书    一、“唐可称者三君”    二、“善治其国,爱养斯民”    三、“容下之名”与“昕谏之实”  新五代史    一、“不没其实以著其罪”    二、五代君主可称者,唐明宗、周世宗    三、“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资治通鉴    一、崇德、重民    二、信者,人君之大宝  宋史    一、“道学盛于宋”    二、治国大法,食货为先    三、刑以弼教,导以之善    四、评点宋主,垂鉴当世明代卷  卷首语  王守仁    一、去人欲,得天理    二、“良知是尔自家的准则”    三、忌“伪”、戒“傲”  徐渭    一、“不以良知无不知,而以所知无不良”    二、情理相容,言之有物    三、“出于己之所自得”  李贽    一、绝假纯真,道德之本    二、“好察迩言”,还原常识    三、“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    四、凡圣平等,男女平等    五、无才者必讲道学而后为富贵之资    六、才难,惜才者更难  袁宏道    一、痛斥腐儒,追慕自适    二、“苦乐相生”,“有苦有乐”    三、“人生作吏甚苦”    四、“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元史    一、以夏变夷,尤切体仁    二、元兴百年,儒道大昌清代卷  卷首语  明史    一、“为君者欲求事天,必先恤民”    二、“经学非汉唐之精专,性理袭宋元之糟粕”    三、吏治明暗,随政盛衰    四、善于用人,不求太备  黄宗羲    一、君王当明确利天下之职分    二、出仕,为天下,为万民    三、有治法而后有治人,非法之法害天下    四、富民禁奢,教学明礼,工商皆本    五、养气即是养心  王夫之    一、致知在格物,因所而发能    二、知非先,行非后,行可兼知    三、理欲皆性,尊性达情    四、有恒有化,以史为师    五、立人之道,日仁与义    六、均平与惩墨吏、纾富民    七、天下者,非一姓之私也  顾炎武    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二、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    三、稽古明经,通经致用    四、博学于文,格物求实  唐甄    一、仁义礼智为性,贵自得    二、执良知以为枢,人人皆可为尧舜    三、人君能下为尊:    四、因自然之利,抑贪富民  颜元    一、只向习行上下工夫    二、浮言之祸甚于焚坑    三、正其谊以谋其利,明其道而计其功    四、不见有己,利济苍生  戴震    一、天理者,节其欲而不穷人欲也    二、生生者为仁,生生而条理者为礼与义    三、义配明,象天;欲配幽,法地    四、去私去蔽,易简至善  龚自珍    一、衰世临近,智者为忧    二、自古及今,法无不改    三、“不拘一格降人才”    四、“万物不自名,名之而如其自名”近代卷  卷首语  曾国藩    一、“一息尚存,永矢弗谖”    二、“人生适意之时,不可多得”    三、人生惟“有常”是第一美德  严复    一、“生今日者,乃转于西学”    二、“以知人道为生类中天演之一境”  康有为    一、“人之有生,爱恶仁义是也”    二、“人生于天地之中,又渺小之至也”    三、“惟智能生万理”    四、“大同之世,岂容兽种”  谭嗣同    一、“我自横刀向天笑”    二、“既逝不复合,乃知生若浮”    三、“以今日之我,不知前后之我”    四、“天地间仁而已矣,无所谓恶也”  梁启超    一、“人而不能独立,时日奴隶”    二、“常如以一新造之人立于世界”    三、“天下最可厌可憎可鄙之人,莫过于旁观者”    四、“高尚美满的人生观”  章炳麟    一、“人之始,皆一尺之鳞也”    二、“今中国既灭亡于逆胡,所当谋者光复也”  清史稿    一、清代皇帝评点    二、经学昌盛,礼教益备    三、保存文化,功莫大焉    四、清代刑法及吏治状况主题词索引后记

章节摘录

可称者,唐明宗、周世宗呜呼,自古治世少而乱世多!三代之王有天下者,皆数百年,其可道者,数君而已,况于后世邪?况于五代邪?予闻长老为予言:“明宗虽出夷狄[1],而为人纯质,宽仁爱人。”于五代君,有足称也。尝夜焚香,仰天而祝日:“臣本蕃人,岂足治天下!世乱久矣,愿早生圣人。”自初即位,减罢宫人、伶官,废内藏库,四方所上物,悉归之有司。广寿殿火灾,有司理之,请加丹鹱,喟然叹日:“此天以火戒我,岂宜增以侈邪!”岁尝旱,已而雪,暴坐庭中[2],诏武德司宫中无扫雪,日:“此天所以赐我也。”数问宰相冯道等民间疾苦。闻道等言谷帛贱,民无疾疫,则欣然日:“吾何以堪之,当与公等做好事,以报上天。”更有犯赃,辄置之死,日:“此民之蠹也!”以诏书褒廉吏孙岳等,以风示天下。其爱人恤物,盖亦有意于治矣。其即位时,春秋已高,不迩声色,不乐游畋。在位七年,于五代之君,最为长世。兵革粗息,年屡丰登,生民实赖以休息。然夷狄性果,仁而不明,屡以非辜诛杀臣下。至于从容父子之间[3],不能虑患为防,而变起仓卒,卒陷之以大恶,帝亦由此饮恨而终。当是时,大理少卿康澄上疏言时事,其言日:“为国者有不足惧者五,深可畏者六:三辰失行不足惧,天象变见不足惧,小人讹言不足惧,山崩川竭不足惧,水旱虫蝗不足惧也;贤士藏匿深可畏,四民迁业深可畏,上下相徇深可畏,廉耻道消深可畏,毁誉乱真深可畏,直言不闻深可畏也。”识者皆多澄言切中时病[4]。……然澄之言,岂止一时之病?凡为国者,可不戒者!

后记

夏中义先生主编的三卷本《大学人文读本》问世后,赢得了读者的广泛欢迎。此书以独特的眼光选取了自近代以来中外阐释现代人文精神尤其是世界普适价值的精美读物,为当今的价值重建提供了难能可贵的思想资源。只是缘于编者编选重心的限制,有关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中颇富现代价值的人文思想则付诸阙如。时下有一种激进主义思潮,对中国古代的人文精神采取全盘否定、甚至一概骂倒的历史虚无主义态度,这既是对古人的不公,也无助于当代人文价值的建构。在此之前,我曾做过中国古今人学思想史演变的研究,深深感到古代文化中的人文思想是可以与今天的普世价值接通的,因此想编一部《国学人文读本》,与夏先生的《大学人文读本》形成互补,以滋养当今人们的心灵。当我把这个想法与素昧平生的上海文化出版社社长陈鸣华先生交流后,便立即得到了他的支持和推动。于是我们邀请全国高校的专家共襄此举。2004年岁末,我们在上海召开编委会,商谈编辑体例,落实编选分工。现在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部读本就是我们共同奋斗的结果。本书先秦卷本来约请先秦诸子专家张觉教授负责,明代卷约请明代文史专家许建平教授负责,后因二人无法分身,由我忝补。各分卷负责人都是学有专攻、蜚声学界的名家,不仅有深厚的专业积累,而且有宏通的人文视野。由他们负责把关,给本书增加了若干张力和亮色。在此,谨对各位参编者的支持与合作表示真挚的谢意。当代著名人文学者、思想家王元化先生以耄耋之年为本书题签,是对本书最好的鼓励。陈鸣华社长参与了本书的全程策划,给本书的编写和出版以充分的信任和无条件的支持。资深编辑李国强编审为本书审慎把关,付出大量辛劳。谨此深表谢忱。国学,尤其是经史子之学对于今天的大多数年轻读者来说是愈来愈有隔膜了。本书的用意除了给读者提供一份陶冶情操的思想读物之外,还希望捎上一份知性的赠品,让人们通过本书所选经、史、子之一斑而见其大略。国学作为包罗万象的中国古代文化典籍,其知识要求对于分工日趋细密的现代人文学者来说无疑是挑战。何况用现代眼光去发掘传统国学的人文价值,自然更有难度。同时,作为合编的著作,如何既能尊重各位编者的个性,又能保持统一的格调,确是棘手之事。当全书杀青时,不敢有如释重负之心,却怀诚惶诚恐之感。真诚地希望读者、专家指教,以便今后有机会把它修改得更如人意些。

编辑推荐

《国学人文读本(套装上下册)》是一本思想读物,期待为人们的精神生命补充钙质。这是一部文化读物,希望为人们总揽中国文化打开便捷之门。这是一台国学集锦,展示的是古代大师的风采,回响的是历史上智者的声音。这是一份精心烹制的精神大餐,风味各异,众口咸宜,值得人们品尝。这也是一场未完成的心灵对话,而心灵的对话要靠读者诸君的你去完成。《国学人文读本》与大家一同国学大餐!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国学人文读本(上下)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6条)

 
 

  •   我大学一位同学曾经给祁志祥教授的这一大作写过书评,那是我最早接触这本书,从他的评价中我对这本书产生了十分浓厚的兴趣,或许里面的东西正是我所需要的,期待~~
  •   整洁不够。有点皱折。是高校专业行家所编,质量有保证
  •   建议此书进入中小学生课堂。人手一本。
  •   既然是国学之人文读本,在价格上更因该对读者人文关怀一些,现在的好书多贵的离谱。再者人文读本是提高国人的素养。
  •   今天在书城读了这套书,书的内容非常好,很喜爱.但价格太离谱,虽然最近国学很热,还是需要大众来捧啊.个人认为四十元左右可出手,否则只好读免费电子版的了,呵呵.
  •   没有想象中的好,送来的时候,后面十多页竟然有破损,本来想送人的,但是感觉印刷也不是很好,像是盗版,所以就存在自己手里了,也没有怎么看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