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被收藏

出版时间:2011-8  出版社:上海文化出版社  作者:李蕾  页数:177  
Tag标签:无  

前言

把电视节目变成书,是我从来不太能够理解的一件事,除非那是约翰·伯格的“观看之道”,或者肯尼斯·克拉克的“文明”。所以当电视台把我做过的节目转录成文字之后,我是绝对不能承认那是我的“作品”的,就连翻都不敢翻。每遇读者拿着那些所谓的书跑来找我签名,我都得硬着头皮解释半天。这究竟是怎么回事?莫非我一个做电视的人也要看不起电视?以为书本必然要比荧屏高级?曾经去过一个学术机构向公众演讲。负责主持那次活动的,是一位年轻学者,他一见我就开始说:“没想到你居然要讲文学。还好,最初我还以为你会谈电视呢。”然后同一番话他重复了大概三四回,最后一次是在台上,他对听众宣布:“大家可能都看过粱先生的节目,今天大概也是为了他这个电视主持人的身份而来。可是我怕大家要失望了,因为今天他竟然不谈电视,选了一个相当严肃的文学课题。”但是为什么他会以为我要“谈电视”呢?难道一个做电视节目的人,无论走到哪里,就都要把电视这一行当作谈资?当然,我明白他的意思。他只是没说出口而已。我有一个同行。或许是全中国最有名的娱乐节目主持人。每回见面我们都不“谈电视”,因为可谈的东西实在太多。他写书法、藏旧纸,喜欢把玩烟斗、草帽等一切美好事物;为了了解传统匠人手作功夫之不易,他甚至花了许多时间学钉木桶,他总是能吓人一跳;知道我学南传佛教,他便从书架中取出一册泰国高僧阿姜查的著作,看书背印章,这还是在香港一家连绝大部分香港人都不知道的冷僻书店购得。有一回。这位朋友参加一场在北大举办的“南音”研讨会,与会的专家和商人(准确地说,是“有志推动南音文化的商人”)毫不客气,尽拿他开玩笑,大概是俗人如他,也有资格讲南音,这门高古艺术如何不衰的意思。偏偏他真懂,随即有板有眼地分析起一阙老曲的结构妙处。于是底下青年学子欢声雷动。戏弄他的专家则一睑阴云。又有些时候,我坐在飞机上,旁座可以不动声色地拿起相机凑近猛拍,不必解释,也不用先请问些什么,仿佛我是景版。我在街上和人说话,对面走过来的人可以用高了八度的声音模仿我刚刚说出口的一句话。然后“嘿嘿”一笑扬长而去。为什么?当然因为我是个做电视的,我是个人人可戏的戏子。坦承我们做电视的人恍如戏子,我没有任何怨言;恰恰相反,我自己就很厌恶电视,说不出的厌恶。我一向不喜欢翻看自己写过的东西,更不喜欢看见自己做的节目。每次碰巧打开电视看到自己,我都马上转台或者干脆关机。我不晓得其他同行会怎么样,起码我以为一个人老照镜子是有病的。我讨厌电视,讨厌自己千的这一行,倒不是因为它“低俗”,而是因为我了解这一行有多么容易沦为演戏。演戏自然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是我们常常假装自己不是在演戏。新闻主播(特别是台湾的新闻主播)常常在串接上一条新闻与下一条新闻的时候,使用“让我们来关心一下”这句话,似乎他真的很关心利比亚内战的最新进展与华东水灾的失所灾民。节目主持人老是对着镜头向坐在家里的观众打招呼:“各位亲爱的观众朋友!”在我看来。单单这一句话就已经说了两个谎:一、那些观众你根本不认识,他们又怎么会是你的朋友?二、他们连你的朋友都不算,又怎么说得上是“亲爱的”呢?最坏最坏的,就是像我这种所谓的“评论员”,说起话来好像头头是道什么都懂,久而久之甚至成了“意见领袖”、“舆论代表”。实际上,我们更像是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所嘲讽的“快餐思想家”,在一个以争夺眼球和收视率为重的产业里。用熟练的电视语汇操演代替了严谨缜密的理性推论。将一己意见包装成言论市场上流行商品般的“知识”。如果有人认同你的某些意见,那不一定是这些意见多有道理。反而往往只是因为他们认识你罢了。想要别人认识你,那就得不时在好些热点话题上发表一下所谓的“酷评”;正如“酷”这个字所指示的,该些评论的重点不在它们的道理和洞见,而在于它们能不能让你这个评论者酷起来(在我刚刚开始做读书节目的时候,曾有前辈劝我发明一两句“我梁文道说好的书,你不能不看”这类金旬台词,以及在镜头前抛掷或撕毁坏书的指定动作,他认为“这样才酷,才有争议性,才有人看你”)。有时候只是为了酷,便不妨说一些貌似带刺勇不可当,但实际上却完全不存在风险的话。大家合谋伪装出一套看起来有交锋、有辩论的假公共领域。我在电视这一行做了十几年,几乎每一天都要和这种结构上的演戏倾向纠缠搏斗。我不喜欢看自己的节目,不喜欢看自己的节目内容被转成文字记录,也许只是因为我害怕,害怕十几年下来才忽然发现,我到底是个戏子。于是我特别羡慕李蕾。虽然她对这种演戏的潜在结构的认识可能比我还深,但她对这一行的信念也好像比我坚定,最起码她认真。由于认真,所以我见过她为了组织话题和寻找嘉宾而反复思量。也曾不止一次见过她的沮丧、苦恼和无奈。我害怕自己是个戏子,她则以行动对待那股不断要把我们变成戏子的巨大力量。换句话说,她也许会艳羡我所拥有的相对自由,可我却佩服她的始终不屈和自觉(这让我想起有人称她为“美女主持”,一个多么泛滥轻浮、因而也掩盖了太多背后真实的称呼呀。“美女主持”。不啻是另一种结构替我们这一行安排好的角色)。如果“风言锋语”要变成书,而且有价值这么做的话,那大概就是因为它能让我们静下来,在抹去一切光影和消除一切声音之后,于字里行间缓缓读出一个电视人拒绝当戏子的抗争记录。

内容概要

此套《风言锋语》丛书既有对文化的独到见解、对感情的深透通析,也有对热点政策的文化品评、对新鲜科技的伦理讨论。
《谁被收藏》是其中一本,在书中学者马未都抛出到底是“物被人收藏
”还是“人被物收藏”的大命题,学者周岭给我们讲述当年故宫(微博)文物南迁中的细小故事。
《谁被收藏》的作者是李蕾。

书籍目录

戏子人人可戏
两岸故宫:60年后重聚
一个甲子之后的重聚
“有宫无宝”和“有宝无宫”
中国没有“国宝”的概念
迈第一步是充满情感的
文物南迁是个奇迹
博物院有两个,故宫只有一个
天价爱国主义
这个花瓶特别贵
中国大陆商人的爱国姿态
文物不是爱国的唯一表达
不能用金钱给中国历史的伤疤美容
钱不知道该往哪儿搁
收藏一定是有风险的
疯狂的收藏
和物件结仇的年代过去了
不收藏,因为被历史惊吓了
收藏的特殊时代不可重来
谁都有走眼的时候
95%的人收藏了95%的赝品
物比人长寿
拍卖行,字画殡仪馆
玩字画要有钱有闲
拍卖行是个娱乐场
举牌时刻是高峰体验
亿元以上无赝品
没人裸身进拍卖场
当代专场,诚信度最低
拍卖公司的“老鼠仓”
有钱也要量力而行
拍到手,就是一次性征服
人哪活得过一张画
谁被收藏
瓷器的价钱看不懂
电视上估价普遍偏高
去拍卖行捡漏
博物馆要考虑公众的乐趣
真正的收藏家微乎其微
人和物,谁收藏谁
艺术品投资有多险
艺术品成了投资品
捡漏有点像买彩票
拍卖行为什么不管真假
要给艺术品发身份证
艺术品投资有门槛
艺术品是浓缩的财富
你家的“钱”值多少钱
“纸币之王”牧马图
稀缺的会越来越稀缺
纸币爆涨,肯定有水分
钱币的防伪能力独一无二
钱也可以不那么俗
老家具无漏可捡
你知道的会越来越贵
交椅是权力的象征
60块钱买了全堂的红木家具
“扫地皮”容易“撞地雷”
、我知道所有的陷阱都在哪儿
中国人是假富不是真富
上当总是难免的
秦始皇陵挖不挖
把秦始皇陵打开看看
在地下未必是最好的保护
把历史当美人
谁动了秦始皇的祖坟
墓主是秦始皇的曾祖父
三五个人、一两条狗,面对十万盗墓大军
盗墓经验成了无字书,代代相传
现在是有史以来盗墓最猖獗的时期
曹操墓真假之辩
安阳发现了“曹操墓”
曹操的头盖骨居然有两块
曹操死的时候66岁
信不信,那是你的事
何以解疑,唯有曹操
内行外行针锋相对
亳州也有个曹操墓
老百姓从《盗墓笔记》接近考古
以讹传讹,会把事情搞得更被动
所有人都可以这样相遇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李蕾:您作为一个业内人士、专家。人家把这个东西往你这儿一放,您怎么就能估出它值80万英镑到120万英镑,,你觉得它好在哪儿?龚继遂:首先说估价是怎么形成的?估价是按各类艺术品在拍卖市场上经常出现的成交价格作为参照系形成的。李蕾:这个瓶子参照谁呢?龚继遂:这个瓶子参照中国御制宫窑瓷器近年来的成交价格。我们简单说一下中国官窑瓷器的市场价位,相对于中国古画、中国近现代画、中国古代青铜器、中国玉器而言,中国艺术品只有瓷器这个类别是一个国际性的类别,全球都有普遍的收藏,英美都有广泛的研究。尤其是英国,作为中国瓷器的一个传统交易的集散地,大威德基金会在溥仪退位的时候,就趁机为清宫瓷器的流失建立了它的第一批英国的海外收藏。李蕾:也就是说咱们的东西确实好,不光中国人喜欢,其他国家的人也喜欢。所以当时拍卖行估价80万到120万英镑,你觉得它是有道理的吗?说句老实话,这个估价里有没有水分?龚继遂:估价里没有水分,换句话说,按照西方的惯例和法律规定,如果没有人出到5.5亿,如果他只出到80万英镑,这个瓶子必须按80万英镑卖给投标人。80万到120万英镑,反映的是1935年以前英国市场上的这种传统估价,1935年以前,中国这类瓷器在国际市场的价位也就是这么高。另外拍卖行的估价有两种类型,一种叫指导性估价,比如说80万到120万英镑,拍卖专家他就认为落锤价应当在80万到120万之间。李蕾:他觉得最高就能卖到120万英镑。龚继遂:对。另外是策略性估价,就是我们尽量标得低一点,冲到多高我们不知道,比如这次英国拍卖行80万到120万英镑的估价,最后成交是5.5亿元人民币。折合几千万英镑了。李蕾:4300万英镑。龚继遂:4300万英镑。我们就取中,以100万英镑做估价,4300万英镑,差40多倍,这反映的是中国极度飞涨的艺术品成交市场。李蕾:最后拍出来绝对超出了他们预期很多,竞争激烈。张彬:所以卖家当时用“几欲昏倒”来形容。觉得简直不可思议了,本'来家里一个破瓶子拿出来,抖抖灰,擦擦土,拿过来就值几十万,将近100万英镑,没想到几番炒作之后卖出天价了。所以很多人就说,外国人一听说中国人谈爱国主义就特别紧张、警惕,他老怕你是狭隘的民族主义,但是唯独这件事上的爱国主义,外国人甘之如饴,还特别喜欢,这种事越多越好。李蕾:一个布满灰尘的瓶子拿到这个地方来拍卖,整个过程大概在30分钟。最后就喊出了5与元人民币。到最后基本上每一拍都是以100万英镑的幅度在递增。就说那个持有者,把瓶子拿来的那两个人,当时几次都要昏过去了。到最后“咣”砸在这儿,5.5亿人民币时,那个妈妈坚持住了,儿子终于一下子晕倒了。李蕾:在剩下最后几个竞拍者的时候,据说全都是来自中国大陆的商人。我想知道的是,当时在现场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中国的商人去参加竞拍,这种现象在其他的拍卖中多吗?龚继遂:这种现象在其他的拍卖中不多,中国商人走遍天涯海角去找回中国流散在海外的艺术品,从十几年以前就已经开始了,大规模的回流也已经有七八年以上的历史了。尤其是2005年以后,形成热潮,所有的大拍卖行、小拍卖行人头攒动,全都是中国人,从纽约、巴黎到伦敦。李蕾:他们为什么要去拍这些东西呢?包括您,您为什么会加入这个队伍?龚继遂:这是目前一个所谓的经济热点,而且是一个媒体关注的热点,经过十几年全民对收藏的投入,媒体持续关注它的放大效应、示范效应,带动了全民如火如萘的收藏热潮,艺术品被定义为投资的第三极。李蕾:我觉得龚老师非常诚实,他就讲比如我去参加这个拍卖,第一个觉得是市场行为,有利益,能投资;第二个就是媒体也很关注这件事儿,觉得它有示范效应,是好事儿,《太阳报》就说,由于中国商人的加入,导致拍卖师如此激动,几乎敲坏了木锤。张彬:是,一次100万英镑这么加。其实你看近几年拍卖市场中国人特别多,就是我刚才说到的爱国了。很多朋友都是以爱国的姿态进入拍卖市场。包括我们原来的一些企业,都认为我们要把这些流失在海外的,特别是从1840年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来,这些西方列强抢去的东西赎回来。李蕾:兽首回归就特别典型。张彬:我就觉得鼠首也好,猪首也好,第一它的材质是铜的;第二,从它铸造的器形来讲,也不是精美无比、美轮美奂,又是清朝的,而且还是12个,为什么就1个,价格会飙得那么高?我到现在都很纠结。

后记

我终于弄明白,住在我身体里的这个家伙,它是个梦想家。它异常劳碌,不会停下来,并且永远指向未来。存放这家伙的躯壳叫做“李蕾”,目前是一个电视人。在一本书里,我这样写下第一句话:我就是那个写字的女人,我叫李蕾。书出版于上海,那时我还在西安,一座四四方方的城市,暮色降临之际,成群结队的蝙蝠在古老的钟鼓楼上空盘旋。而我最想千的事情有两件:写字为生,以及在城墙上尖叫,真的叫过,只是很小声。到了2008年,我来上海,做了这档名叫《风言锋语》的电视节目,转眼三年。我的问题是,我一直在做自己并不擅长的事,并且认真。年轻时我曾经写过很多凶猛的句子,比如:“见人是无底的黑洞。我知道你一直在看这些字,我并不想见到你,写的人和读的人,永不相见才是成全。”而现实的状况是,只要你肯在某个时间打开某个电视频道,就能看见我。这张脸代表我每天到处去提问、谋生,差不多也有十年之久。我怎么能算是个会说话的人呢?从小到大,只要遇见什么事儿,需要我去跟人讲一句话。讲一句这事儿就成了,一句话而已,又不会死!可是我真心在那里纠结,想着宁肯死了算了。在我看来,说话往往是比吃饭、睡觉还要命的。更要命的是,这个艰难的事情现在是我的职业。我得靠说话吃饭。我知道自己笨拙,但没有人相信我笨。我只好缓慢而小心地练习。一遍又一遍。刚开始我不知道该问人家什么,后来不知道怎样问人家才肯说,再后来又不知道怎样问人家才肯听?我会睡不着、头痛,或者便秘。我最恨采访,甚至想为什么不是人家来提问我?坐在椅子上,等别人来提问,实在是更容易一些。可我还是笨拙、日复一日地完成了这些谈话节目,在可见的未来岁月,我还会继续这样千下去。某次和年轻的大学生聊天,有人问我:什么是好问题?我回答了他:朴素、好奇、说入话。我不知道他有没有听懂。其实我也并不清楚什么才是好问题,可是我清楚什么是坏问题。那些坏问题都是简单易得的。例如苏菲·玛索被问过很多次:你最喜欢的角色是哪个?李泽厚被问过你是研究什么的?某记者去提问葛优。精心准备了一个长达500字的问题,葛优只回答了一句话:我觉得你说得有点意思。你知道,上天是不会厚待任何人的。如果你想要成功,就要忍耐成功的代价;如果你想要看到奇迹,就要明白奇迹不会轻而易举地在道路上出现;如果你想要一盘好棋,首先要成为势均力敌的对手。假装聪明是没有用的,沿着刀锋边缘朝上走,恐怕才是最好的选择。我会的都是笨办法。我曾经问过很多烂问题,如果都列出来,要有一本书那么厚了。我哭过两次,写了一些检查,沮丧过无数回。但最终我还是一心一意喜欢那些“有想法的人”,为了和这些有想法的人相遇,我像一杯水自己饮下自己,像一粒米自己吃掉自己。十几岁的时候。我在课堂上看《射雕英雄传》,外面包一本《代数》的封皮。老师走到我身边敲桌子,敲得笃笃响。我还叫他不要烦。因为正看到梅超风要杀郭靖。班里有个剃着小平头的男同学说:如果能见金庸一面,死了也值得。那时候年轻,似乎随时可以死去,也并不知道未来有什么要来。好多年后,我真的采访了金庸,在华山北峰,海拔16147米的地方,和80岁的金庸说起小龙女和杨过,大团云海呼啦啦升起来。我忽然想起多年前那个剃着小平头的男生。他曾经跟我借过5块钱,买地摊上的拳谱,想逃跑去少林寺当功夫和尚。我一直喜欢听他唱歌。有一种无知无畏的勇敢。15岁的时候,他在舞厅里和人打架,给人打死了。很多天以后,舞厅的地板上还有两条干涸的血迹,是拖他出去的瞬间留下的。生命这样脆弱,常常甩出几个响亮的耳光,让梦想家醒过来。而梦想不是不能获得,但需要好运气和足够彪悍的坚强。那点坚强,就是人年复一年地活下去,总有一点儿闪光的东西,能够留下来。我委实有好运气。拥有这样一个职业,能够遇见留下来的那点东西。那些有想法的人,研究了几十年别人,探索了几十年自己,只要聊聊天,就给我看了他的好东西,真是给我占了天大的便宜。节目播出之后,有收视率,我知道那些人也是我的同类,是来看那些有想法的人,那些想法可能是我一辈子也想不出的,也可能恰好在钢筋水泥丛林中散发出了与我极其相投的气味,都让人快活得简直要眼睛贼亮。而终于到这一天。我的这些快活还能够变成书出版。我竟然疑惑起这便宜还有多么大可以占领。这并不是我的书,也不是我的节目,我更愿意把它看作记录,记录着在这个时代,我曾遇见过他们,所有人都可以这样相遇。

媒体关注与评论

我们民族的情感,别人可以伤害,我们自己不能伤害。我们历史上有多少次自己伤害自己情感的经历?我们近百年的历史,不需要一一列举,这都是不能容忍的。  ——马未都

编辑推荐

《谁被收藏》:继2009年单行本发行之后,2011年上海书展期间,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谈话类节目《风言锋语》联合上海文化出版社,再度推出系列丛书四本——《城市野心》、《剩女无敌》、《谁被收藏》、《基因凶猛》。丛书网罗了栏目自创办三年来的经典话题,汇集了两岸三地的知名文化学者和媒体人,精选了电视节目中备受关注的话题和观点。两岸故宫:60年后重聚/天价爱国主义/疯狂的收藏/拍卖行,字画殡仪馆/谁被收藏/艺术品投资有多险/你家的“钱”值多少钱/老家具无漏可捡/秦始皇陵挖不挖/谁动了秦始皇的祖坟/曹操墓真假之瓣。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谁被收藏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