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遍全球

出版时间:2007-01-01  出版社:文汇出版社  作者:李存信  页数:293  字数:300000  译者:王晓雨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这是一本坦诚的自传,从中我们看到命运的偶然性,看到中国社会四十年间巨大的变迁,看到东西方的文化差异;更看到勇气、力量和爱如何塑造一个人,以及一个渴望自由的心灵所能进发出的巨大能量。     本书连续130周居澳大利亚图书榜前十位,在多国出版畅销,并被好莱坞购下电影版权。

作者简介

李存信,1961年出生于被饥饿和贫穷所困的山东青岛农村。十一岁时由于非常偶然的机会被选入北京舞蹈学院学习芭蕾舞。 
1979年,作为第一批公派艺术留学生,李存信到了美国,后来他选择留在那里。此事在当时引起了轩然大波,甚至惊动了两国高层。
作为顶尖芭蕾舞演

书籍目录

译者前言序言一 个现代芭蕾舞的童话序曲一 场婚礼第一部 童年  第一章 我的村庄,我的家  第二章 我爹和我娘  第三章 公社里的童年  第四章 七兄弟  第五章 奶奶  第六章 毛主席的学生  第七章 十一岁的孩子离开家第二部 北京  第八章 风中的羽毛  第九章 笼中鸟  第十章 寂寞少年  第十一章 我爹给我一支笔  第十二章 自己的声音  第十三章 萧老师的话  第十四章 转折点  第十五章 芒果的启迪  第十六章 变化和机遇  第十七章 去西方  第十八章 腐朽的资本主义美国  第十九章 再见,中国第三部 西方  第二十章 重返自由  第二十一章 伊丽莎白的爱  第二十二章 “叛逃”风波  第二十三章 我的新生活  第二十四章 美梦成真  第二十五章 噩梦不见了  第二十六章 在苏联的比赛  第二十七章 玛丽  第二十八章 回家之路  第二十九章 回到故乡  第三十章 另一场婚礼尾声英文版致谢译者后记

章节摘录

  我爹娘自结婚以后,就和爹的六个哥哥、两个姐妹同住,一起住的还六个嫂嫂及孩子们。一栋六个房间的屋里住着二十多个人。我娘是年龄最小的媳妇,在家中的地位最低。她必须遵守家里的规矩,通过努力干活来提高自己的地位。  每天到了晚上,娘才会见到我爹。因为男人整天不是在田里劳动,就是去搬运建筑材料。那时村里没有通电,到了晚上收工时,全家就借着油灯烛火吃晚饭。男人们在一张桌上吃,女人和孩子们在另一张桌上。新婚第一年,爹娘相互间没有仔细看过对方。在昏暗的光影中,娘甚至会看走眼,把某一个小叔子看成是自己的丈夫。  女人在家洗洗缝缝,烧菜做饭。我娘做事小心利落,又快又好,烧的饭菜也好吃,赢得了奶奶的称赞。后来因为娘没有缠小脚,她就被派到田头给男人送饭。这样一来,娘就有机会在太阳光下看到自己的丈夫,这种自由让妯娌们颇为妒忌。  姥姥在娘新婚那年去世了。我娘每年带着礼物和自己做的吃食去看姥爷一次。我姥爷重男轻女,因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儿子能下地干活,娶妻生子,传宗接代。  在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人占据了青岛,我爹家原来住的村子被用来建机场,村民们被迫南迁二十里,组成“新村”。  那时新村很小,只有三百五十几户人家、一个两间房的村公所和一个晒谷场。村中屋子是一排排连着的,两排之间大约间隔一米二。后来,村里的水泥杆上和屋顶上装了高音喇叭,用来传达毛主席的最高革命指示。  我爹娘继续和爹爹的大家庭住在一起。当家中添丁,他们就往外搭建房子。结婚一年后,第一个孩子也就是我大哥存财出生了。第二个孩子存源两年多之后,第三个孩子存茂是再两年后相继出生。第四个儿子存胜(按“财源茂盛”的顺序,本来该是“茂盛”的“盛”,因为爹娘不识字,登记时错成了“胜利” 的“胜”字)在1955年出生。存胜出生后不到一月就发生了意外:两个哥哥在玩叠椅子游戏时,椅子砸下来,砸到了存胜的头部。存胜生了病。我娘不得不带他去医院,医生说存胜脑部可能已受伤,但因为年纪太小,也不能吃药治疗。  我娘只能带存胜回家。几天以来,存胜的病持续发作,他不吃东西,不停地哭。最后,绝望之中,娘将他用破毯子包起来,把他放在我们村北面的半山坡上。娘认为有法术的人也许会出来救这个孩子。娘在雪地里放下孩子后,一路哭着回到家。  正好那天我奶奶来看新出生的小孙子。奶奶个子小小的,很慈祥。她发现婴儿不见了,就追问正在哭泣的娘。最后,娘告诉了她实情。奶奶马上踮着一对缠足小脚了奔了出去。她赶到北山找到存胜就抱起来回家。当时存胜差不多已经冻僵了,全身发青,到家后连着几天高烧不退。但神奇的是,高烧消退后,存胜不哭了,病不再发作,看上去竟然痊愈了! 他和我们兄弟们一样,拥挤在同一个屋顶下成长。我娘后来被羡慕地称为“那个有七个儿子的有福气女人”。  由于间隔得近,从我家能看到前排邻居家后房的情形。我家房子没有后院,仅有一个小前院,围着一米八高的石头墙。有钱人家买来整块的石头,用灰浆砌墙。我家穷,所以我爹和我几个大哥一起上山挖石头,用马车驮回来。我们可以从墙上的窟窿窥探到邻居家的情况。后来这围墙倒塌了一部分。  我家的房子用本地产的大石块、砖头以及德式陶瓦盖成。我父母及我们兄弟占其中四间:两个约八平方英尺的小睡房,一个约十平方英尺的睡房以及一个差不多大的客厅兼厨房。这里装了两口灶以及用来生火的两只大风箱,碗柜造在土墙上,在角落上立着一个小食橱,是爹自己用木头做的。还有一个本地烧制的大水缸。两个大灶就占了厨房四分之三的面积,如果两个风箱一起生火的话,人就不能进出了,除非拉风箱的人站起来让路。  那两口灶紧贴着睡房的墙壁,我们用旧报纸当糊墙纸。墙里面是烟囱道。火和烟会从土砖垒成的坑下穿过去,传到另一头,土砖能保持温度但效果并不长久,到了晚上,睡房的炕头就越来越冷。  室内的地面是红泥土。在下雨天时,水会渗出来。等到天气好了,爹就必须将湿泥挖出换上新泥,再用重重的大木锤子一寸一寸地夯打结实。夯打得越结实,下一次雨天就越不容易渗水。  家中没有衣柜,衣服叠放在娘手工做的纸箱中。白天箱子就放在床上,晚上就搬到地下。大卧室里的炕最大,有如今天一个小的双人床尺寸。每天晚上,爹娘和他们的儿子们都可以平躺在这三个炕上。爹娘的那个大炕头也是全家人吃饭的地方。这房间上有一个小小的阁楼,吊在空中,它是爹的秘密藏宝处,里面放钱和重要的物品,其他人不能进去。  我们每天从冰冷的床上起来,飞快地叠好自己的被子,卷成一圈放好,只保留一张竹席。吃饭时在炕上放一个二尺宽四尺长的木制盘子,那盘子是祖上留下的。吃饭时全家人把腿盘起来围着盘子坐一圈,膝盖顶住膝盖吃完每顿饭。三个哥哥要坐在木盘子外的坑沿下,因为木盘子四周没有那么多人的位置。  家里的用水来自村中的一口水井,我们用扁担将水挑回家。大人挑大水桶,小孩挑小水桶。家里也没有洗澡房,虽然公社有一个供上千人使用的公共澡堂,但我家花不起这个钱。用来洗澡的水是在大锅中烧热的,澡盆就是一尺深三尺宽的木盆或瓦缸。我们只有一个茅房,也就是在前院地上挖一个洞,两边各有一块木板,用来或蹲或站。茅房半个在墙内,半个在墙外,头顶上没有天花板,所以在冬天上茅房就如进了冰库。  村里最低贱的一个人来收集粪便,用它来做田里的肥料。那人用一个木头的勺子掏出粪便,放进他的木制手推车中的木桶里。掏粪人每天都推着他的手推车走在狭窄的小胡同里。对面的人如果走来,就只能贴到墙边,让掏粪人走过去。有一天,掏粪人被一辆自行车撞倒,木桶中的污秽物翻倒在地上,臭气熏天。虽然邻居们一次又一次用水冲洗街道,但刺鼻的臭味仍然保留了很长时间,村民都回避那条街。他们向村领导抱怨,想换下那个失职的掏粪人,但却没有人想成为下一个掏粪人。  我家必须充分利用前院的每一寸地方。这里有一小块蔬菜地,有一些豆荚藤蔓爬在石头墙上,还有一个猪圈挤着两只猪。但是连人都吃不饱肚子,猪就更不用提了,所以最后卖给公社的都是瘦猪。前院还有一个鸡圈,同样,鸡也因为没有食物而生蛋不勤,刚生下的几个蛋,父亲马上就拿到市场上去换家中紧缺的现金。  公社分配给每个家庭一小块自留地。属于我家的那三分地在北山坡上,大概离家有十五分钟路程。土地很小,只能用来种些玉米和白薯(村里人叫地瓜)。星期天我爹可以整天在家,于是全家大人小孩在这块土地上忙一天。新村的土地分割成一块块的梯田状。全部农活儿都要靠我们一双手,仅有的农具是铁锹、铁镐、锄头和镰刀等,耕地也主要靠肩拉手推。一度村里奢侈地拥有了两头饥饿的老牛,不过尽管用鞭子抽赶,它们也行动缓慢,最后它们也陆续饿死了。  农民的收入要看天气的好坏。他们对种什么东西没有计划的权力,公家决定了一切。冬天,我家的那块土地主要是种小麦、玉米、白薯,政府会按规定的价钱先收购大部分,其他部分留下来给农民。年底的时候,根据每家的人口和一年中劳动得到的工分数目来计算粮食的分配及其他报酬。每天每个生产小组的干部会记录每个人工作了多少时间,到了月底,农民会集合在一起评比,决定谁有资格得到多少工分数。一个人一天最多工分数是十个,差不多合人民币一元钱,妇女一般可赚到男人的一半。  曾有一个年头,碰上干旱,许多人连几元钱也分不到,村庄里领导只好向青岛政府借钱来分借给每个家庭,让他们可以买粮食生活下去。这笔债村里人要两年才能还清,即便如此,农民也常常不得不以树皮野菜度日。  我家很穷,但是在农村还有比我们更穷的。在我出生前几年,穷困和疾病是普遍的现象。三年“大跃进”和自然灾害造成惨烈的大饥荒,全国饿死掉近三千万人。我全家和许多人一样,在绝望中挣扎过来了。  我在1961年1月26日出生,是爹娘的第六个儿子。那时我爹娘已经结婚十五年了,李家也已经成为新村中的一个大家族了。我奶奶住在我们隔壁,我的四爹住在奶奶的隔壁。我们三爹住在我们的前面,但他三十岁时死于一种不知名的疾病。三爹留下四个小女儿和一个儿子,我爹和四爹便成了这些孩子名义上的爸爸。  我出生在春节前二十天,这时正好是我娘一年中最忙的日子。因为我的出生使她的新年活儿拖迟了好多天。她没有女儿可帮忙,奶奶想帮忙,但奶奶缠着小脚。所以我娘生下我后没有“坐足”月子,这几乎给我爹娘造成一个悲剧。当我十五天大的时候,娘把我包在襁褓里放在炕上,去厨房做春节吃的馒头。那天,娘蒸了许多馒头,使我睡的那炕砖滚烫滚烫。我可能被紧裹的布头裹得要窒息了,本能地挣扎着将右臂伸出来,灼热的炕砖立刻将我右臂中间部分的皮肉烫糊了。  刚听到我的尖叫时,我娘以为我饿了要吃奶,她因为没奶了,所以就没有理我。当她抽空过来看我时,我的右肘已经严重烫伤,并且拱起了大水泡。  烫伤处马上就发了炎,两天后我的整个右臂就肿了起来,又亮又红。爹娘没有药,也没钱带我去医院。烫伤部位慢慢渗满了脓水,我发起高烧来,白天黑夜地哭叫。最后,爹娘不得不向亲戚朋友借了钱带我去医院。  “你儿子的感染很严重,应该早点来,”医生告诉我爹娘, “孩子太小,不能吃药,唯一的办法是用中草药,我们也不能保证一定能管用。”  “如果不管用,会发生什么?”我娘担心地问。  “他很可能会失去他的右胳膊。如果你一看到感染扩展,就马上带他来。那时我们就没有其他选择,只能切下他的胳膊。”医生关照说。  看着襁褓中的我,爹娘不能相信儿子将会长成一个独臂郎。我娘的内疚难以形容。我爹一直在一边安慰她,说会有治疗方法的。他们拿了医生的药方,买来草药。我娘遵循医生的指示在锅里煎草药,把深色的药水涂在我的右臂上。草药没有一点儿作用,感染状况越来越重,红肿部分开始向整个手臂扩展。  娘惊慌失措,她带着我去看了住在我们周围的几位中医,用了不同的“祖传秘方”,但仍然无效。最后,四娘对我娘说:“有一个老中医曾经告诉过我娘,说用白矾能治烫伤溃烂,你试试吧。”白矾是一种能使猪肉变嫩的粉状物,看上去如白色的块状食盐一样。听上去这是很荒谬的话,开始时,我娘并没把这个建议当回事,但当所有的办法都失败后,她决定试一下。  当她开始把白矾涂上我的手臂时,我如杀猪一样尖叫。娘不忍看儿子的痛苦神态,很怀疑这种使肉变嫩的白色晶状物,所以试了几次后就停了下来。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舞遍全球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52条)

 
 

  •   先是看了电影《最后的舞者》,又从当当网买了《舞遍全球》,感觉写得非常真实,从个人的命运可以看到整个国家的变迁。佩服李存信对芭蕾舞的执着、痴迷,感慨他为之付出的巨大代价。毋庸置疑的是如果没有他的个人奋斗,他绝不会走到今天。不管他是否终生从事舞蹈事业,舞蹈带给他的自信将会使他受益终生。
  •   先是看电影再看这本书的。
    看第一次就爱上这本书了。言语间写的情真意切,从字里行间能够看到作者浓浓的西化思维又可见根深蒂固的传统意识和思想。
    喜欢看传记,每一本传记都是一段无法复制的真实的不做作的经历。李存信的经历真实客观又淡然的描写了那个年代的中国历史,能够了解当时的历史,又能够了解传统宣传外当时普通百姓的思想状况。时光荏再,虽然历史前进了这么多年,我国也改革开放了这么多年,但是不论生活还是思想到底变了多少,政治时局又到底变了多少,我们心中都有一个底数,我们如今大多数人都像是书中的二哥,现在再看看这本书,这书算是一个引导者,引导着我们未来的步伐。
  •   李存信,一个山东乡村的小孩走上世界芭蕾舞殿堂的巨星。小说非常可读,我只用5小时就读完全书,深深被他成长的过程和书中描述的人间真情所感动。建议大家阅读他。
  •   当时读《Mao'sLastDancer》,是两年前。那时读的是英文版的。两年前我的英文还不是很好,也许深深吸引我的是那股从字字句句中透出的浓浓的中国味。或许是因为身在异国,难得图书馆见到几本中国人写的书,所以看到这本书就格外亲切;也或许是作者自传中的种种经历,让我真的受益非浅。在当时的那个年代,能像他一样的背离自己的家乡和家人,选择对自由的追求,我想在今天这个开放的时代也不会有几个人能像他那么一样的坚定和勇敢吧!还有,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有太多太多的细节,让我颇为深厚--都是身在异国的中国人,对国外美好新奇事物的向往但又同时并存着对祖国的恋恋不舍,毕竟根是扎在祖国大地的,自己最亲之挚爱的家人也是在中国。后来,经人推荐了当当网。第一本搜索的书就是《Mao'sLastDnacer》,于是把订单下到了中国,希望至亲好友也都能读读这一本书!我想是个中国人,这一本书算是必读的吧!
  •   作者的成长历经新中国成立后几十年的沧桑岁月和跨越了国界。书的叙述很朴实,让人捧起就不愿放下。亲人、老师、同学、朋友的爱、自身的顽强努力和机遇成就了李存信。
  •   先看到了英文版,才又在当当网定购了中文版,粗略对比发现中文版个别地方有些删减,但并不影响故事的整体。作者的文字没有华丽的修饰,没有特别刻意的雕琢,纯朴中透着真诚,而又不乏幽默,读来倍感亲切。最难能可贵的是作者面对困难的勇气、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是一本可以鼓舞年轻人积极向上的励志书。
  •   详细读完,非常喜欢这本书,表面上是写一位舞蹈演员的奋斗史,但却更深层次的详述了文革时期,中国社会现实和普通百姓的生活、思想……
  •   太好了我非常喜欢,没想到中国还有这样一位巨星,我买了好几本送给喜欢芭蕾的好朋友。
  •   之前在澳洲看过他的访问。讲他之前如何背国。这小说好长一段时间是澳洲畅销书排行榜的第一。中文版应该删节了很多,不过还是一本令人感动的好书。
  •   让人感动。在读的过程也让我回忆起童年生活中和作者类似的生活经历。
  •   我是在看了本书所改编的电影《MAO's last dancer》后决定购买此书的。我拿到的这本书有一角好像被侵湿过,所以当时有些不悦,但是还好,在看过此书的内容后,还是决定买下这本书是值得的
  •   看了电影以后再来买书。首先是被电影吸引的
  •   文笔质朴但很真诚。值得一读的好书。很骄傲我们有这么出色的男芭在世界舞坛。
  •   故事挺不错,就是书的状态有种出版的年代很久远的感觉,排版的字也都非常小
  •   语言朴实而富有感染力写得很真实,很有教育意义非常励志的一本书
  •   励志书,值得一读!我把这本书推荐给我很多学生!
  •   很有感染力 几次流出感动的眼泪 80后了解一些那个年代艰辛
  •   书质量挺好的。喜欢。
  •   舞遍全球
  •   终于找到了中文版,很棒的一本小说,振奋人心。
  •   已收到 谢谢
  •   是存货吧。但这本书是挺棒的。Mary好漂亮
  •   以前曾听过一句名言名句:科学没有国界,但是科学家有他们的国家。同样应用到艺术可引申为:艺术没有国界,但是艺术家有他们的祖国。不过本书的作者恰恰违背了这些名言警句,他在中国接触到芭蕾,最终留在美国,继续自己的芭蕾生涯。书中作者不断引用苏联芭蕾艺术家巴里什尼科夫叛逃加拿大,有意无意地为自己的行为进行辩护,以至于作者在苏联演出时遭到评委的无声抵制,这也是咎由自取。至于到底该不该留在美国,这个问题没有必要上升到政治高度,中国长期闭关锁国后,国人视野极为狭隘,狭义地将爱国理解为留在国内。事实上国内艺术氛围有限的前提下,外出求学不失为良机,以正常途径交流,反而有益于国与国之间文化艺术的健康发展,而不是引起国与国之间的外交冲突和政治摩擦,作者最终留在美国,继续接触着他梦寐以求的芭蕾艺术,然而他付出的代价是高昂的,他不被中国开除国籍,但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也没有美国国籍,事实上他是无国籍人士,这给他的生活和事业无形中带来不少麻烦,不过作者开朗而乐观的略去不写,足以证明他对中国保留了最后的热爱,这也足够了。中国少了一个样板戏演员,世界多了一个芭蕾舞演员。
    人有趋利避害的本质,遇到良好的环境,不自觉地向往,几十年前,何智丽离开中国,加入日本,引起国人哗然,认为她是叛徒。但是我们反思自己的体育体制,为了金牌埋没人才。李存信何尝不是如此,留在国内只能埋没于样板戏,留在美国可以弘扬芭蕾,而重要的是这名演员来自中国。
    本书由英文转译为中文,大量的语言保留了英语语法的特征,全无中文之美感,只能说写实有余,而意境不足,至于更深层次地反思则从未提及。不过考虑到作者并非职业作家,语言朴实反而是其特点,最终我决定给予4分的评价
  •   当当送到的那一天,我随便翻了翻就被吸引住了,一口气读了几章,然后在午休的间隙下班回家的车上又跳跃地看完了主要章节,留在沙发上。第二天老妈说:你买的书太好看了,我今天蔡都没有买不得不说李存信的经历的确传奇,但在那个年代你又不得不说他的经历是极其有代表性的。语言非常朴实。不得不说他是非常幸运的,他有许多朋友在关键的时刻帮了他。但同时应该也是他的性格使然吧,很多事情如果不争取是不可能的。
  •   听说李存信用很简单朴实的英语语言写成的,可是却只能看到中文。原汁原味的肯定不一样的。
  •   本来感觉可能前面写童年的故事,会挺枯燥的,但是读了才发现充满亲情,看了很感动。整部书还是给我很多启发的,我觉得有必要留存,将来给我儿子读,成功地人都是偶然的,他们身上都有共同的地方,不断地努力,坚持不懈,就有可能达到更高的目标。
  •   先看了电影再买的书,因喜欢舞蹈而对一个真正用生命舞蹈的人有了兴趣。
  •   看完电影才看的书。感觉电影跟书各有侧重~但无论如何,还是感慨良多。这本书能在中国大陆出售,也是一种意外。语言朴实无华易懂~
  •   这本书对于如果曾经在农村或者有过类似经历的人看起来会有一些同感,也会非常感人,故事的前面几段我个人觉得不是特别有吸引力,对于后面的我觉得很不错,读起来挺有味道,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
  •   从他的经历。看到了那个时代的画面
  •   一个特殊年代的英雄故事
  •   不错。作者写的很真实,会收藏。
  •   佩服作者的奋斗精神。
  •   一口气看完:更了解了除了运气,干什么都要出力.文笔比较朴实,可看.
  •   整本书就像是直接从外文译出来的一样,可能也就是。硬梆梆的,文字谈不上优美,但故事能打动人,不是一本细琢磨的书,但是一个耐人寻味的传奇。
  •   可以看看,但没有介绍的那么好。也许二十几年前看会更有共鸣。中国社会发展实在太快,能持续触动人们心灵的作品并不多。
  •   很喜欢这个故事,但是可能是翻译过来的原因,读起来怪怪的,电影很好看,书的质量有点问题
  •   在国外我看过连载的,当时很激动。可这次看了全文觉得太罗嗦。但是是真实版的《人生》,作者就是高加林。
  •   真的是太旧了,看起来完全就像是二手书,太划不来了,用这个价钱买了本旧书。
  •   书真的很不错,发货也很给力,但是,拆开包装我就傻眼了,封皮很脏,而且,封皮也快掉了,我以为是一本二手书呢!就这样吧,换书是在太麻烦了
  •   书的印刷质量差,好像盗版的
  •   封面好脏啊
  •   感觉是旧书,好脏啊,心里好难受,明明是自己买的新书为什么是脏的啊,,为什么啊
  •   拿到书 打开看 有点久 还破了 第一次在卓越上买书
  •   李存信的一生的确极富传奇色彩,当然,这个世界从来就不缺少青蛙变王子、灰姑娘变公主的传奇,苦孩子出身经过艰苦打拼功成名就的例子也可以说是比比皆是,何以李存信的经历在西方会引起如此巨大的反响?这里面当然有其独特原因。芭蕾在西方人心目中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堪称贵族的艺术,一个来自农村的孩子在芭蕾领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已属难得,更何况他居然是来自东方毛的共产主义中国的一个“叛逃者”,这自然更引发西方读者的好奇和热捧。当然,仅有一个好的故事是不够的,李存信这本书过硬的写作质量也是赢得读者欢心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这里我并不同意替本书中文版作序的丁小琦所言“...它(这本书)的文字是如此直白,语言如此简单,差不多像是一本少年读物...”)。在书的前半部分,他用充满感情的笔触,向我们描述了那段非人岁月里他贫苦的大家庭,描述了存在于这个中国社会传统大家庭里的父母之爱、手足之情;描写了在物质和精神极度匮乏的情况下中国农民于苦中求乐的生命哲学(“他们生活得那么简单,却能寻找到各自生活中的快乐”);描写了命运之手如何造就了他和一起长大的兄弟们的天壤之别,这一切都令西方读者为之动容,他们对此的评论是“令人震惊”、“了解第三世界中国的全新角度”、“这种内容的书会在中国出版吗?”(引自amazon上的美国读者评论) 李存信的写作落笔感情充沛,行文细腻而流畅,难得的是还处处充满着西方式的诙...谐和幽默,让读者收获泪中带笑的阅读效果,例如他写自己和同学刚到美国住进美方给他们安排的房间里时,深为里面奢华的陈设而震惊,“...西方人能造出不可理喻的东西,他们是否还会发明出一个厕所里的机器人来帮他们擦屁股?”;他笔下的华人餐馆里的老板娘,“...脸上化着浓妆,看起来像个京剧演员,浓香扑鼻,仿佛往身上喷了一整瓶香水。”他写自己第一次被美国人带到西餐厅吃饭,看不懂菜单,无奈之下点了个最便宜的,结果端上来是一盘蔬菜色拉,幸亏有免费面包,他们才不至于饿了肚子;他写自己第一次用洗碗机,因不知道如何使用洗涤剂,就挑了一瓶最大的全倒了进去,结果几分钟之后房间就淹没在了泡沫里;他写休斯敦芭蕾舞团巡演到了法国以出产香槟闻名的伊琵拿地区时,剧团总监本告诫大家“不要在演出前喝起来”,结果他还是“在舞台上看到了几条摇晃不稳的腿,可能是舞台不平的原因,也可能是香槟的缘故”,轻松而诙谐的语调,读来真的是令人忍俊不禁。美国读者也在amazon评价说“...李用充满色彩和幽默的方式讲述了他的故事,让我们珍惜被我们视之为理所当然的财富和自由。” 对中国读者来说,书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无疑是李存信当年“叛逃”西方的经过,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这起当年在西方轰动一时几乎酿成外交纠纷的事件,在中国国内绝少为人所知,其中细节更是从未在中国披露过。李存信在此书中首次详尽地向中国读者交代了这一惊心动魄的过程、他当时作出这一人生抉择的真正动机。 西方读者对他的这次“叛逃”也感情复杂,比如有一个在中国工作和生活的美国读者评论说,“他的选择让我对这本书充满着复杂的情绪,因为我相信那是个愚蠢的自私的选择...但我基于他受到的文化部的不公正的待遇,我又很难对此感到生气“更多的人则对李存信的选择表示理解,“他叛逃的决定尽管有几分自私但可以理解,作为一名艺术家对自由表达的渴望促使他作出这一决定...”那个在中国工作和生活的美国读者则说,“...我的确尝试着去理解,但我的理解能力是有限的,因为我和他的经验完全不同,我现在呆着的中国和他成长时的那个中国是那么的不同,它们甚至不能被称为同一个国家。”(引自amazon上的美国读者评论) 同时他们还善意地指出李存信的书中关于西方生活的描写也存在问题,“他所投奔的生活也并非完全是真实的,绝大多数美国人并不像他来美国时所遇到的那些美国人那样生活的”“...他立即进入了美国的特权社会,芭芭拉和乔治.布什帮了他不少忙。在哪里他都是名流和有钱人的宠儿,他过的生活对绝大多数美国人而言也只是白日梦而已,当然,他通过自己非常刻苦的努力赢得这一切。”(引自amazon上的美国读者评论) blog.sina.com.cn/gogoboyz 阅读更多 ›
  •   这个经历还是不错的,写下来记录一下还是值得的, 但个人英雄主义色彩过于浓郁。 李存信这样的人为了摆脱困境所作出的挣扎是可以理解的,但同期去美国的两个人,还有一个是江苏南京的,后来回国后为中国效力,李存信明显刻意淡化了对方,只描述了自己的生活和经历。李存信付出也一定很多,第一段婚姻稚嫩而功利,我觉得他为了留下来和那个女孩子结婚的可能性极大。但大多数成功的人总是有一定的手段的,只是一种选择而已。只要理解艺术,热爱艺术,都是难得可贵的,所谓舞台上的成功我到不是很在意。艺术环境应该还是国外更好一点,但文化的融入和认可还是很难的,只要自己活的开心就行,看照片,他和玛丽还有孩子们应该生活的还是幸福的。
  •   这是一本关于追求信念的书,同时也是一本侧面反应毛泽东时代,以及四人帮时代的书,据说它以前的名字叫《毛的舞者》。值得一看,尤其是年轻人!
  •   内容很朴实, 很真实,价格也不贵,值得看。
  •   特别喜欢这本书。内容很精彩,纸张也不错。
  •   不错的书,我觉得当今社会很多人都很虚伪,没有把本性写的很透彻,都很掩盖,尤其是是在舞蹈界,嗨,水深火热啊!
  •   中国贫苦子弟,抓住机遇走向自由的故事。专制、贫穷、奴役与民主、富裕与自由的极好对比!
  •   这本书很真实的写了芭蕾舞蹈家李存信的成长历程,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很深刻。这本书的语言很自然,读完后让我更加了解中国的芭蕾。 李存信是中国的努道夫,他那种叛逆,那种想往自由是我佩服的!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