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卷-建国初期唯物史观的论辨

出版时间:2006-12  出版社: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作者:谢龙  页数:502  

内容概要

20世纪是中国社会大变动时期,其变动的规模、深度和速度,在中国五千年历史中没有哪一个世纪可以与之相比。社会大变动导致思想大变动,思想大变动的集中表现就是学术上的大论辩,而哲学论辩是其中最活跃的部分之一。由于哲学是全部社会实践经验的最高概括,是一切学科的最高概括,因此,哲学论辩实际上就是关于社会实践最高指导思想的论辩,是各个学科论辩的最高焦点,其意义无疑是非常重大和深远的。本卷的宗旨就是要把这一百年内哲学论辩的整体面貌和基本内容真实、全面、系统、简明扼要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下面说明一下我们编写《论辩•哲学卷》的一些想法。  《二十世纪中国学术论辩书系》是一套熔资料性、思想性、学术性、可读性于一炉的大型系列书籍,是二十世纪关于中国哲学、历史、文学、艺术重要学术思想的汇要,共四卷四十册。本卷是其“建国初期唯物史观的论辩”分册,具体包括了:围绕生产力“二重性”——评论“生产力性质”的争议、评析党的八大对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国内主要矛盾的概括等方面的内容。

书籍目录

绪论第一章 关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问题的讨论 一、概况与背景  (一)讨论的主题与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  (二)不法资本家的猖狂进攻与“三反”、“五反”运动  (三)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与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政策 二、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两面性问题的讨论。  (一)毛泽东对否定民族资产阶级两面性观点的批评  (二)杨耳论资产阶级的“思想改造”并和章乃器商榷  (三)艾思奇就资产阶级思想性质问题的自我批评  (四)冯定论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 三、过渡时期工人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矛盾性质的争议  (一)《大公报》将“民族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矛盾性质”的讨论概括为三种意见  (二)以关锋为代表的“矛盾非对抗”观点  (三)以冯定为代表的“对抗性矛盾”观点  (四)以李学昆等三人为代表的“矛盾两重性”观点 四、影响与评价  (一)理论界对教条主义的检讨  (二)“两类不同性质社会矛盾”的理论成果第二章 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问题的讨论 一、概况和背景  (一)杨献珍和艾思奇的分歧及延续十年的争论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三)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与党的八大对其“总结”  (四)关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斯大林公式与苏共二十大后苏联理论界的讨论 二、过渡时期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特质的争议  (一)单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论  (二)综合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论  (三)无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论  (四)两阶段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论 三、如何规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概念的讨论  (一)对“经济基础等同于生产关系”公式的质疑  (二)对“上层建筑限于统治阶级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公式的质疑  (三)恪守“经济基础是生产关系的总和”与“上层建筑限于和经济基础直接相联的意识形态” 四、影响与评价  (一)评析围绕主题的几种争论意见  (二)“综合基础论”遭政治批判及其教训  (三)重评“综合基础论”及其对拨乱反正的意义第三章 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问题的讨论 一、概况与背景  (一)以生产力的发展动力问题为主线,持续十一年的讨论  (二)农业合作化中的分歧与“先合作化后机械化”  (三)党的八大对我国国内主要矛盾和当前主要任务的规定  (四)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论述 二、生产力构成要素和生产力发展动力问题的讨论  (一)关于生产力构成要素的不同意见  (二)生产力发展动力在于“生产力的内部矛盾”  (三)生产力发展动力在于“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  (四)生产力发展动力在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三、“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与“生产关系走在生产力前面”的争议  (一)“生产关系走在生产力前面”违背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二)“生产关系走在生产力前面”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三)“生产关系走在生产力前面”反映新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的不适合方面 四、围绕生产力“二重性”——平心十论“生产力性质”的争议  (一)关于生产力的“二重性”——物质技术属性和社会属性  (二)关于从量的规定性和质的规定性的统一掌握生产力性质  (三)关于生产力“自己增殖、自己更新”及其内在原因  (四)关于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五、影响与评价  (一)评析党的八大对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国内主要矛盾的概括  (二)重视生产力问题的研究并对平心的生产力性质理论的评伤  (三)结合生产力的基本理论反思党内关于农业合作化的争论第四章 关于“百家争鸣”问题的讨论 一、概况与背景  (一)整个知识界关注并共同参与的哲学论辩  (二)向科学进军的两项战略部署: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和制定十二年科学发展规划  (三)发展科学和文化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四)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国家政治生活主题 二、马克思主义指导和“百家争鸣”关系问题的讨论  (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和“百家争鸣”的统一  (二)独立思考和反对教条主义 三、人民内部给予宣传唯心主义自由问题的讨论  (一)唯心主义宣传自由促进辩证唯物主义丰富发展  (二)“开放唯心主义”与知识分子思想解放 四、影响与评价  (一)摆脱教条主义束缚的“中国哲学史”学术论辩  (二)双百方针被扭曲与哲学学术研究在艰难中发展  (三)双百方针法制化与“发展科学的必由之路”结语 “百家争鸣”启动的哲学学术论辩高潮主要参考文献目录

章节摘录

  第二,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和《共同纲领》仍按最低纲领制定建国后的基本政策  1949年3月召开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和1949年9月举行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仍然按照最低纲领为新建的人民共和国制定各项基本政策。  此前,1948年9月,在准备召开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即已指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完成之后,中国内部的主要矛盾就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但又指出外部仍是“与帝国主义的矛盾”。这次会议上,刘少奇在《关于新民主主义建设问题》讲话中强调民主革命胜利后“过早地采取社会主义的政策是要不得的”,“过早地消灭资本主义的办法,则要犯‘左’倾的错误”。对此,毛泽东补充说:“到底何时开始全线进攻?也许全国胜利后还要15年。”刘少奇认为不要过早采取“社会主义的政策”,因条件不成熟。在讲到“从五种经济成分看,国营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是很小的,顶多占10-20%”时,毛泽东插话说:“连资本主义工业在内,整个近代机器工业的生产量顶多占lO-20%,光是国营经济还不会有这样多。”刘少奇接着说:“正因为这一部分数量很小,困难就来了,为什么不能实行社会主义革命即由于此。”刘少奇还认为不能照搬俄国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成功后立即就开始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经验,“不要去套书本子”,而要从中国的实际的阶级关系出发。他又说:资本主义工商业“在目前整个国民经济中,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它的适当发展,对于国民经济也是有利的”,为了建设新民主主义经济,我们与民族资产阶级至少“可搭伙10年至15年”,如果过早消灭了,“消灭了以后你还要把他请来的”。他讲到民主革命胜利后需要有一个过渡阶段时,强调新民主主义经济,“这是一种特殊的历史状态”,它的基本矛盾是资本主义经济成分与社会主义经济成分的矛盾,要通过“经济竞争”处理这一矛盾。而在这个竞争中,无产阶级手中有领导权,并掌握国家主要经济命脉,只要引导得当,一定可以胜利。他认为决定成败的是“小生产者的向背,所以对小生产者必须采取最谨慎的政策”,“单是给小生产者以土地,只是建立了领导权,还须进一步使他们成为小康之家”,要通过合作社(主要指供销合作社)的形式去团结他们,“合作社是劳动人民的集体经济,与国家经济相结合,建立同盟,走向社会主义。”毛泽东对刘少奇的这些分析是基本肯定的,他在这次会议的总结中说:“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问题,少奇同志的提纲分析得具体,很好,两个阶段的过渡也讲得很好,各位同志回到中央局后,对这一点可以作宣传。”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哲学卷-建国初期唯物史观的论辨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当资料吧。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