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期刊与思潮

出版时间:2006-12  出版社: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作者:杨聚臣 等 著  页数:490  

内容概要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期刊与思潮(1949-2000)》是一套熔资料性、思想性、学术性、可读性于一炉的大型系列书籍,是二十世纪关于中国哲学、历史、文学、艺术重要学术思想的汇要,共四卷四十册。本卷是其中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期刊与思潮(1949-2000文学卷)”分册。本卷从现、当代文学的各个侧面评述有关论辩的历史情况及各方观点,希望为读者搭建一个回望世纪性论争的小小平台。

书籍目录

绪论第一章 关于文学写人和形象塑造问题的论争一、关于萧也牧创作倾向的论争(一)创作倾向问题(二)作品题材与主题的关系问题(三)作品人物问题二、关于《青春之歌》的争论(一)《青春之歌》是否为小资产阶级的自我表现(二)林道静这一形象是否歪曲了共产党员的形象(三)《青春之歌》是否符合历史真实(四)林道静的爱情、婚姻态度是否存在问题三、关于“写中间人物”和柳青《创业史》的论争(一)关于“写中间人物”的论争(二)关于《创业史》的论争第二章 关于胡风文艺思想问题的论争一、胡风简介及胡风事件的历史渊源(一)胡风生平及其文艺观(二)胡风事件的历史渊源二、批判的缘起及经过三、批判的焦点及原则性分歧(一)关于现实主义问题的论争(二)关于文艺的民族形式与五四新文学传统的关系问题的论争第三章 关于创作方法问题的论争一、关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论争(一)历史的回顾(二)1953年前后的论争二、关于“写真实”问题的论争(一)关于“写真实”和干预生活的问题(二)“写真实”与世界观、社会主义精神的关系问题三、关于“两结合”问题的论争(一)“两结合”创作方法概念的理解(二)“两结合”创作方法与作家的世界观的关系(三)“两结合”创作方法与时代的关系(四)“两结合”创作方法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关系一、关于王蒙的《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的论争(一)是否写真实生活(二)是否可以写社会生活中的阴暗面(三)作品的艺术得失……第四章 关于“反映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第五章 人性、人道主义问题第六章 “阶级斗争”理论指导下的文学批判第七章 关于“伤痕文学”问题第八章 关于文艺与政治的关系问题第九章 人性、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第十章 关于现实主义和人物性格问题第十一章 关于“寻根文学”与文艺民族化问题第十二章 关于文学反映论和文学主体性的论争第十三章 关于“重写文学史”的论争第十四章 关于文学中的性描写问题第十五章 关于通俗文学和文学商业化问题第十六章 关于“人文精神”大讨论主要参考文献目录后记编辑后记

章节摘录

  2.“写中间人物”到底是一个普通的文艺问题,还是资产阶级的文艺主张和反党、反人民、反社会主义  “《文艺报》编辑部”的文章详细列出了所谓邵荃麟在“大连会议”上的讲话中主张“写中间人物”的四大理由,并逐一加以政治批判。文章指出:“现在的问题是:邵荃麟同志创造了一个‘中间人物’的特殊概念,提出了一套‘写中间人物’的理论主张,用来同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的最主要、最中心的任务——创造英雄人物的任务相抗衡。这就是当前争论的焦点。”“邵荃麟同志等所创造的‘中间人物’这个概念,不但是一个十分混乱的概念,而且是一个反人民的概念。这个概念的宣扬者们,不是站在群众之中,而是凌驾于群众之上。……他们用资产阶级形而上学的观点,把革命运动过程中部分群众暂时处于中间状态(不自觉或半自觉的状态)的现象,看成是孤立的、静止的、固定的、一成不变的现象……他们把广大的各阶层人民群众都包纳在‘中间人物’的范围内,用来壮大‘中间人物’的声势,以便在文艺创作上,同革命英雄人物争地盘,并且按照这种‘中间人物’的精神面貌,来改造我们文艺的精神面貌,改造广大群众的精神面貌。凡是热爱革命事业、革命文艺事业的人,对此不能不保持高度的警惕。”文章最后的总结语认为,文艺是描写“中间人物”还是描写和创造英雄人物,这是文艺上的大是大非的问题。因此,“邵荃麟同志提出的一系列理论主张,都是有利于资产阶级而不利于无产阶级,有利于资本主义社会而不利于社会主义社会的”。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期刊与思潮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