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视野下的新型毒品

出版时间:2009-6  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有限公司  作者:夏国美  页数:296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这本书从全球视角对毒品问题进行了分析、思考、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与一般禁毒类书的区别在于,它从文化的角度审视了毒品之所以泛滥的成因。

作者简介

   夏国美,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人类健康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上海市禁毒专家委员会委员,美国欧道明大学访问学者。主要著作有:《穿越人性隧道——现代情爱论》(1999)、《花落纷飞——城市失业女性生存赋》(2001)、《围不住的春色当代性伦理新论》(2001)、《中国艾滋病问题报告》(2002)、《HIV/AIDS in China》(2004)等;主编:《艾滋病立法:专家建议及其形成过程》(2006),《中国健康大趋势》(2008)。

书籍目录

禁毒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代序)刘云耕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毒品滥用的演变    一、从药品到毒品的演变    二、毒品刺激的不断升级    三、时尚魅影中的毒品文化 第二节 毒品政治的灾难    一、社会规范与社会失控    二、毒品政治与人类灾难    三、人性自由与社会越轨    第二章 全球毒品问题透析 第一节   当今世界毒品形势        一、全球性的毒品制贩网络正在形成    二、化学合成毒品的消费市场迅速膨胀    三、苯丙胺类兴奋剂流行的原因     第二节   全球毒品流通的历史背景    一、殖民与毒品    二、战争与毒品    三、娱乐与毒品 第三节   全球禁毒模式概览    一、国际毒品管理体系    二、各国禁毒模式简介 第四节 反毒战争的挑战    一、制度与毒品    二、贫穷与毒品    三、犯罪与毒品    四、娱乐与毒品    五、互联网的陷阱第三章 新型毒品的流行及其危害 第一节 毒品的定义及常见种类 第二节   新型毒品的种类及其作用机制    一、冰毒    二、摇头丸    三、氯胺酮    四、三唑仑    五、氟硝西泮 第三节 新型毒品在中国的流行    一、东亚与东南亚的苯丙胺类毒品形势    二、新型毒品在中国流行的趋势 第四节   新型毒品流行的危害    一、新型毒品的成瘾性与危害    二、新型毒品对社会文明的破坏第四章 传统毒品与新型毒品的比较研究 第一节   两类受访者的群体特征比较    一、关于调查样本的来源和代表性    二、人口特征比较    三、行为特征比较 第二节   毒品演变对吸毒研究的启示    一、吸毒研究的基本理论与分析框架    二、吸毒何以会成瘾的社会学角度的再探讨    三、吸毒与风险性行为第五章 毒品亚文化 第一节   社会转型与毒品亚文化    一、当今中国毒品亚文化的转向    二、毒品亚文化转向的社会转型背景    三、当今中国毒品亚文化的特点 第二节   毒品亚文化形成的要素、群体特征及原因    一、毒品亚文化的形成要素    二、毒品亚文化形成的原因 第三节   禁毒教育的悖论    一、教育的盲区    二、教育的悖论第六章 中国的禁毒之路 第一节   中国禁毒历史的文化透视    一、中国早期禁毒的智慧和困惑    二、封闭的文化自大与局域性软弱    三、经济地域性和政治权威性对称的奇迹 第二节   当代中国的禁毒文化    一、全球化时代局域控制的有限性    二、开放文化的人本趋向与刚性惩罚的无奈 第三节   中国禁毒模式的立法与文化演进    一、禁毒立法的争论焦点    二、禁毒模式的范式理论    三、禁毒范式的社会系统    四、未来禁毒的文化趋势附录1 新型毒品使用者个案访问篇附录2  调查问卷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导论  “毒品问题”并非今日社会的新问题。科学家认为,人类可能在5000年前就开始从植物中提取致幻类毒品。①今天,玻利维亚和秘鲁的安第斯山原住民仍像他们的先人一样使用古柯:口里几乎总是不停地嚼着古柯叶或含着一个古柯叶球。鸦片,开始是被当做一种几乎无病不治的万灵药使用的。1805年,德国人塞特纳分解出了鸦片首要的活性成分并将其命名为吗啡,这种活性物质具有10倍于鸦片的效力;19世纪末,科学家在吗啡分子上进行了一次重要的化学转变,于是,效能大约是吗啡3倍的海洛因诞生了,它被当做可卡因的非上瘾性替代品投放市场。③  无论是鸦片、吗啡或海洛因,人类探究和应用此类物质的初衷主要是基于医疗的需要。然而,如同20世纪知识领域的两项最伟大突破“核裂变”和“DNA”研究,在给人类福音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两种最大的危险,即“核武器扩散”和“克隆人”一样,19世纪对临床医学产生重大影响的吗啡与海洛因,也未可预料地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苦难。正如哲学家罗素所言:“科学提高了人类控制大自然的能力,因此据认为很可能会增加人类的快乐和富足:这种情形只能建立在理性基础上,但事实上,人类总是被激情和本能所束缚。”激情和本能驱使人类一次次开启“潘多拉魔盒”,从而引发一系列灾难性的连锁反应。  近半个世纪以来,人类目睹了毒品问题的全球化,毒品蔓延的范围已扩展到五大洲的两百多个国家和地区。联合国麻醉品管制署提供的资料显示,20世纪 50年代,全球的吸毒人数约为910万人,但目前该数字已上升为两亿多人,其中17至35周岁的青壮年占78%;20世纪50年代,全球的毒品交易额为年均20多亿美元,但现在已达8000至1万亿美元。为惩治毒品犯罪、阻止毒品蔓延,世界各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布下天罗地网,但毒品的生产、提炼、走私和吸食非但没有禁绝,反而花样翻新,变本加厉,对人类健康和社会发展带来空前的威胁。  中国曾是受到毒品危害最为严重的国家。19世纪中叶,西方殖民主义者强行向中国输入鸦片,中国人民深受其害。新中国成立前,全国范围内种毒、制毒、贩毒、吸毒现象十分严重,当时有100万公顷的罂粟种植,有30万人以贩毒为业,吸毒总人数大约为2 000万。以当时人口总数5.4亿计,平均每27个人当中就有一个是瘾君子。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开展了声势浩大的禁绝烟毒运动,收缴毒品,禁种罂粟,封闭烟馆,严厉惩办制贩毒品活动,短短3年时间,就基本禁绝了为患百余年的鸦片烟毒,创造了举世公认的无毒国奇迹。  然而,30年后,中国的毒品问题又开始面临新的挑战。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格局的形成,西方社会巨大的毒品消费刺激了世界各国的毒品生产和流通,毒品问题逐渐演变为一个全球性问题,开放的中国也无法例外。1991年,中国登记在册的吸毒人数是14.8万人,1992年为25万人,1994年为38万人,1995年为52万人,1997年为54万人,到2008年底,已达112.7万人。如果按每一显性吸毒人员背后至少有4名隐性吸毒人员的国际惯例计算,国内的实际吸毒人员已达450万之众。尽管自2006年以来,中国滥用海洛因等传统毒品的人数开始趋于稳定,基本保持在70万人左右,但滥用冰毒、摇头丸、氯胺酮等新型毒品的人却呈不断扩大蔓延之势。①  吸毒在英语中叫作“drug abuse”。意为“药品滥用”。但是,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被称为毒品的药品都不能与其他药品相提并论,因为毒品所造成的身体和精神依赖性,即人们通常所说的“毒瘾”,对人类的危害有目共睹。对于大多数成瘾者来说,对渴求用药的强烈欲望是很难摆脱的。而毒品犯罪不仅会与黑社会、暴力、凶杀等联系在一起,成为许多刑事犯罪和社会治安问题的重要诱因,还会导致艾滋病等多种传染病的扩散流行,给人类安全带来巨大威胁。  与中国百年前遭受帝国主义外来鸦片入侵的灾难不同,今日中国的毒品危害主要已经不是强敌压境,公开入侵的结果,而是在全球化背景下,由人们自身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和文化理念的演变给毒品的渗透提供了潜在的市场。  经历了旧中国一百多年灾难深重的痛苦,又经历了新中国前三十年艰辛摸索的磨难,迅速改变贫困落后的面貌,以健康强盛、不受欺凌的姿态立足世界民族之林,是中国人民基本的需求和最大的愿望;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是中国改革开放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和社会进步的必由之路。  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及自由时间的逐渐增多,现代人正面临着更重大、更棘手的问题——物质富足之后精神世界的严重贫乏。如今,“郁闷”二字成了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的口头禅;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非同步发展,不仅让一些人失去了生活的目标,产生了意义的真空,也加剧了酗酒、吸毒、赌博及其他不健康的甚至可能导致犯罪的生活方式的蔓延。  人类的认识总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的。在经济落后的条件下,摆脱贫困、走向富裕是人们普遍的渴望。但是,一旦实现了从贫困向富裕的转化,由充裕的闲暇与过度的消费催生的享乐主义价值观,以及由此造成的普遍的社会病,已经成为威胁人类未来健康发展的更严峻挑战。对此,具有洞察力的20世纪的思想家们早已有过许多经典言论。如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在1932年就在《预言与劝说》一书中预言:“经济问题将可能在100年内获得解决,或者至少是可望获得解决。这意味着,如果我们展望未来,经济问题并不是‘人类永恒的问题’。……自人类出现以来,第一次遇到了他真正呶、永恒的问题——当从紧迫的经济束缚中解放出来以后,应该怎样来利用它的自由?科学和复利的力量将为他赢得闲暇,而他又该如何来消磨这段光阴,生活得更明智而惬意呢?”  今天,我们曾经称之为“西方社会病”①的种种现象,已经不再是一种地域性现象,而是伴随经济发展而出现的人类普遍的共性现象。因此,我们有必要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从人类发展的固有规律深刻认识这种现象,对前进中的陷阱或误区保持高度警觉和清醒的意识。  历史的进程不是笔直的,文明的步伐常常在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的矛盾中交替。保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均衡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辩证法深刻的政治艺术,也是中国共产党“两个文明一起抓”的基本方针。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不仅仅是创造美好,也包括战胜罪恶。毒品的演变向我们发出的一个警示是:从发展和进步的根本意义上说,应对新型毒品的挑战已经迫在眉睫,是亟待解决的重大的社会战略问题。因此,弄清毒品演变背后的社会、文化和人性根源,为禁毒决策提供理论层面的科学依据,已经成为今后禁毒工作的一个重要方向。  长期以来,人类始终将毒品当做一种外在的敌人,各国政府的现行政策无一例外,主要集中在如何禁绝毒品和遏制毒品来源的视角上。但是,尽管我们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却依然没有从根本上找到解决毒品问题的最后法宝。因此,反对毒品的每一次战役胜利之后,都会出现一个新的战场。  这一现象本身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人类对毒品的认识是否还存在着盲区?面对传统毒品向新型毒品的演变,我们是否到了应该换一个角度思考问题的时候?  如果我们不只是从毒品本身去解读它对人类的危害性,更注重从人类自身的弱点去寻找毒品何以能够持久发生魔力的根源,那么,我们是否可能在对毒品的认识和禁毒的决策方面获得某种新的进步呢?  本书所要揭示的就是这样一个从新的视角所思考的问题。  回顾迄今浩如烟海的禁毒史实和种种理论,关于毒品作用的心理机制以及人性本身的弱点如何受制于毒品的研究成果已经非常丰富,但其中的多数研究只是以个人为主体或从生物学角度展开的行为分析。问题是,社会生活中的个人行为常常是超越纯粹生理的界限而带有历史和文化内涵的,尤其是进入信息社会中的个人,历史因素的积淀和社会文化的浓缩已经以全新的方式笼罩或渗透到个人行为中。  在当代社会中,毒品的流行不仅与特定的社会阶层或群体紧密相关,而且与社会政治、经济环境,特别是某种文化思潮的影响密切相关。文化和信息的全球高度一体化,导致个人行为的社会文化特征越来越浓厚,在某些情况下,个人行为的反映几乎可以看成是社会演变的缩影。因此,尽管法律可以将个人的行为结果规定为个人意志的产物,并由个人自己承担最终的法律责任,但是,从吸毒行为的形成机制和文化根源中可以发现,构成世界难题的毒品滥用现象,是具有深刻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复杂的社会心理机制的。深入分析从海洛因滥用的明显减少到新型毒品滥用的迅速增加的现象背后不断演变的社会文化根源,对于提升禁毒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无疑是有重要价值的。  如果说,对付外来毒品的侵犯是一场传统意义上的阻击战,可以用比较强硬和痛快的方法去解决,那么对付现代毒品的渗透,便是一场综合领域的持久战。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社会学视野下的新型毒品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7条)

 
 

  •   新型毒品始终是个新问题,关注点较新。
    不过,新型毒品是个相对概念,早晚要重新定义。
  •   老式毒品鸦片海洛因等更多是令吸食者宁静、萎顿和孤独封闭,而新型毒品冰毒类则导致服用者急躁、狂热、攻击和群交性狂欢。
    过去吗啡皮下注射往往在一个街角阴暗处悄然完成,瘾君子闭目独享,吗啡类昔日曾作为治疗性亢进的药物使人阳痿,今日溜冰者却在大庭广众之下吸食后参加性聚会,新型毒品直接令吸毒者性欲亢奋。
    人类在使用毒品成瘾方面消费方式的进化,反应了现代人更趋于追求直接迅捷和互动的快感。
    书中另附大量的田野考察式访谈,作者见识不俗,有留学海外的学术背景,笔法干净严整,态度认真。
  •   了解一下 还是很不错的 。
  •   帮别人买的书,说还不错,帮老师编书的参考书。
  •   送货很及时,和订货时显示的送达时间基本一致.就书而言也很好,赞一个
  •   书质量很好,内容还没有看完
  •   作者的视角较新颖,论证扎实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