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曰

出版时间:2009-5  出版社:胡野秋 海天出版社 (2009-05出版)  作者:胡野秋  页数:271  

内容概要

  《作家曰:深圳晚8点文学对话录》是一本“对话体”的书,书里收进的每一位作家,都有骄人的成绩。有些已是国内的文坛领袖,有些出道虽晚却后劲十足。我个人偏爱读对话体的书,因为我认为和古板的学究式的书比起来,思想含量更高,而且使人亲切。其实对话体是一种古老的文体,东西方皆然。《论语》就是孔子和弟子们的对话录,西方也在苏格拉底时代就盛行对话,很多思辨都是在对话中完成的。据说,“辩证法”这个词在希腊语中的意思就是“对话”或“谈话”。我觉得对话体在理论上具有原典性,人文社会学科的理论奠基之作往往都从对话开始,从《亚里斯多德谈话录》《柏拉图对话录》《歌德谈话录》到《博尔赫斯谈话录》等,都以对话的方式建构理论体系。而且和经院式的理论书籍相比,对话体具有文本意义上的极大魅力。让读者和书没有距离。

作者简介

胡野秋,文化学者、作家。现居深圳。 20世纪60年代生于安徽芜湖。1983年进入新闻界,供职于《中国青年报》,曾多次获国家级新闻奖。l992年末南下深圳。 从事文化战略、文化产业及社会文化研究,同时兼任凤凰卫视策划人。 出版有《胡腔野调》、《佛国橄榄绿》等著作,并在国内多家报刊开辟个人随笔专栏。

书籍目录

写在前面上卷№.1 对话苏童№.2 对话麦家№.3 对话梁文道№.4 对话傅佩荣№.5 对话兴安№.6 对话张立宪№.7 对话崔曼莉№.8 对话成君忆下卷№.1 对话千夫长№.2 对话杨争光№.3 对活李兰妮№.4 对话盛可以№.5 对话毛世屏、张友高№.6 对话谢宏№.7 对话厚圃№.8 对话郭建勋

章节摘录

№.1 对话苏童苏童:1963年生于苏州,原名童忠贵。1980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为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1983年开始发表小说,迄今有作品一百多万字,代表作包括《河岸》《园艺》《红粉》《妻妾成群》《已婚男人》和《离婚指南》等 中篇小说《妻妾成群》被张艺谋改编成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蜚声海内外《妇女生活》被改编为电影《茉莉花开》,获得上海国际电影节金奖。多部作品被翻译成英法德意等各种文字。胡野秋: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先通过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而认识你的,这部电影根据你的中篇小说《妻妾成群》改编而成,此后,《妻妾成群》又被多次改编,以多种艺术种类呈现,比如芭蕾舞等。那么你觉得小说《妻妾成群》和《大红灯笼高高挂》之间的这种艺术转换和改编成功不成功?苏童:不错,在我所有作品当中,大概最具知名度或者被读者挂在嘴上的就是《妻妾成群》。其实,这是我在1989年写的中篇小说,这个小说它的出笼,恐怕在我自己创作当中是比较有特殊意义,因为在这个小说之前,我所有的作品大概被评论界或读者判断为所谓的先锋小说、新潮小说、探索小说,而从《妻妾成群》小说开始,我自己觉得我在创作姿态上,往后退了一步,通常别人在考虑创作的时候,当然需要前进,所谓前进才有各种各样的姿态,大多数是破坏,破坏已有的作品风格,或者是开创、开拓。在这部作品的创作上,我自己觉得我采用了一个比较特殊的方法,回到故事、回到传统、回到人物。所以对于我个人创作来说,是一次纯粹写作意义上的这么一个行为。当然我确实没有想到,从来没有想到这个小说在日后会成为我创作中的一个标签,因为这个小说一出来,很多导演都找过我,最早是当时峨眉电影制片厂的导演陆小雅,第二个是北京电影制片厂的导演夏方禹,张艺谋是第三个。那么现在回想起来,陆小雅跟我联系过两次以后,不知道什么原因,突然没音讯了。到了1991年,张艺谋跟我联系上,最后成了。这恐怕跟他们所属的单位不一样有关,因为陆小雅属于峨影,夏导属于北影,张艺谋当时属于广西电影制片厂,广西厂当时似乎更活跃一点。这个电影拍的时候,我当时因为也很年轻,对这个小说拍成电影以后,我没有任何的意料和判断,我只觉得好玩。我猜想自己的作品变成电影是什么样子呢?所以签完合约以后,我基本上忘记了,然后他们大概到了第二年,开始组班子在山西开机,曾经给我一个音讯,说开始拍了,我们现在在等一场雪。这个片子里头,大家会记得这一场雪景,我现在记得很清楚的,那个雪景耽误了他们十天,因为张艺谋干活就特别认真,他非要等真实的雪下下来,所以气象部门告诉他,这几天是没有雪的,你得等。所以这个摄制班底在山西窝着,后来雪下下来了,所有雪景拍完才收工的。我记得大概是先看了《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录像带,我也是怀着一种非常好奇的心理,我做的第一件事情,现在想起来也满有意思的,我在看电影的整个过程中,一半是在看,一半其实是在比较,我在比较什么呢?比较这个电影里头,所有的台词、场景、人物设计跟我小说的区别,所以在那儿看的时候,来不及欣赏,就像一个法医面对尸体一样对着这个镜头。当时我和我太太一起看,看到相同之处,我就说这个台词就是小说里写的,一字不改。看到不一样的我又说,假怀孕是怎么回事?后来敲脚的老太婆出来了,这个是我没有预料到的。这个小说搬到电影上最让我震惊的,或者是我至今认为张艺谋做得最优秀的地方,是延续了他那个张氏视觉风格在里面。我发现这个电影从头红到尾,就是灯笼或者灯光,灯光一直是红色的。大家知道电影导演都是很坏、很刁钻的,为什么很坏、很刁钻,当他和原作者或者编剧在一起的时候,他不闲谈,所有的话都集中在未来他要创作的这部电影,他要掏你,把你的口袋掏空。我就记得张艺谋老问我一句话。他说:“你对电影未来有什么想法,你认为怎么样才能让它漂亮?”我说:“我哪知道怎么漂亮,那是摄影干的事。”后来我才慢慢意会到一些东西,那是两三年以后,我们有一次接触,他跟我说,从小说到电影,这其中有很多的迷惑和迷惘,因为他知道故事没问题、人物没问题,可是对于他自己习惯的那么一种视觉结构和视觉符号,却始终没找着那个东西、那个物件,他说有一次他再读我的小说的时候,我写到陈老爷过生日,我说:“陈老爷过生日的时候,陈府门前挂起来了两盏灯笼”,在山穷水尽的时候,他想到了“灯笼”!于是豁然开朗。那么灯笼大家知道,是一个仪式化的东西,后来变成整个电影最重要的符号,甚至变成一种结构方式,这是从小说到电影一个最大的改变。我个人认可这部电影,因为最初看的时候,我还有点担心,后来在很多场合,我必须陪着看这部电影,我看了一遍、两遍、三遍,越看越觉得经得起推敲,会慢慢的越来越觉得它好。所以我一直认为他改编得很成功,尽管跟原著有很大不同。我每看一遍都加深_道印象。我认为,所有经得起推敲的电影就是好电影。胡野秋:张艺谋被称之为“第五代导演”,而你被称之为“先锋派作家”,作为两个领域的艺术家,你们基本上同时走上中国的文化舞台,你觉得在先锋派作家和第五代导演之间,是不是有某种共同点?苏童:这是一个携手同行的文化现象,我们现在怎么划分一代人一代人,这背后当然有文化背景的支撑。当年所谓的这一批先锋作家,因为现在的作品完全是不同的样子,不再作为一个群体获得评价,也不再被一个具体群体界定。但是在当年,虽然我们一个是在文字上的创作,一个是小说创作,其实在精神上或者在精神高度上都有一个共同点,我们都在寻找超越,在具体的行为上也有趋同的概念,互相的认可,尤其是共同的价值观在起作用,拥有一个相似的追求。尽管我是文字,他是影像,但是那样一种追求的趋同性使我们互相关注,当然小说是没有办法从电影改编,但是电影可以改编小说,所以在那个时代,出现了一大批小说转变为第五代导演的作品,而且几乎大都获得成功。胡野秋:那个时代几乎是小说撑起了中国的电影,你的《大红灯笼高高挂》,余华的《活着》,还有莫言的《红高粱》等等,让第五代导演撑起了一片天。回到你的小说吧,我倒是更偏爱、更关注你的短篇小说,你也好像更愿意花更多的精力在短篇上。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选择?苏童:我当然更喜欢短篇,之所以我对自己的好多短篇小说很喜欢,是因为我经常回头做这样的事,就是比较,我会想假如现在写,能不能比之前写的更好?那么有好几个短篇,我以为我现在回头再写,也不会比它更好,所以这样的作品,你自己认可。但是中长篇小说就难说了,我对自己的长篇还不是很满意,也不完全是篇幅的问题,大家知道屋子盖大了容易漏,这其实就是这么一个道理。那么有时候在写作中的疏忽自己可以谅解,但有时候在长篇小说当中,你会发现一些不可饶恕的错误。因为已经出了书了,你不可能再出个校正本,专门校正某一部小说。我们文学史上有一些比较大的作家都重写了自己的长篇,比如福楼拜,在他生命的最后十年,他又重写了一个《情感教育》,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通行的这本书,初版早就不发行了。我自己没有这么大的勇气,我觉得推倒重写,也许到我60岁时,各方面指标都很好的话,也不排除。胡野秋:我倒不建议你重写,如果写就写新的。苏童:我不要多,但是我希望有那么一两部长篇,能让自己看起来真正的没遗憾,那也行了。胡野秋:未必重写就好,比如汪曾祺老先生,他有一个短篇叫《报复》,他就写了两遍,但我还是喜欢他的第一篇。看完以后,仍然觉得还是第一个版本更好。因为除了技巧之外,小说最初的灵性最重要,重写可能会消耗一些。至于金庸后来对他的作品大动干戈,恶评更多。苏童:当然你说的这种现象也不少,因为作家是一个非常自作多情的动物,这种自作多情有时候导致非常一厢情愿的事情。就是一个作家的自我判断,跟你身边的朋友,来自他人的判断,有时候真的相差甚远。甚至有的时候,你不知道是相信自己好,还是相信朋友好。说到底写作这种东西,不是朋友替你写,不是评论家替你写,而是因为你自己写,所以最后结果归根到底还是本人最重要。胡野秋:最终还是看自己的内心感受。在你的小说世界,我们会不断地看到一个地名“香椿树街”,我们知道很多作家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文学地盘”,比如莫言有“高密乡”,我们不断地看到你的小说出现香椿树街,以至于我都几乎可以闭目想出这条街的样子,那么这个香椿树街是制造出来的,还是一个实体的街,你用这个香椿树街传达一个什么样的文学场景?

编辑推荐

《作家曰:深圳晚8点文学对话录》是一个独特现场和时间之邀约—次顶级作家群体之言说:日文学、日读书、日生活。作家是心灵之光,思想之树:文学使思想向善,心灵至美:对话是冲撞,也是包容:是收获,更是创造。如果你是作家,你会和他们心意相通:如果你想成为作家,这里隐藏了所有的密码。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作家曰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为什么没货呢,新书啊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