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艺术专史·人物卷

出版时间:2008-12  出版社:江西美术出版社  作者:樊波  页数:840  字数:600000  
Tag标签:无  

前言

去年春天,有记者来访,问起美术史这门学科近年来有哪些可喜情况出现,我不假思索地回答:新生力量的增长。近20多年来,全国高等美术院校培养了不少美术史人才,本科生之外,还有不少青年获得了硕士、博士的学位。他(她)们成批地成为美术史家的新秀。这部分力量不可低估,他(她)们富有朝气,思路敏捷,精力充沛。在美术史研究的行列中,发挥作用之大,又是使人想象不到的。最近,浙江大学的艺术学院,召开了“百年中国绘画史学史学术研讨会”。出席者除浙大的专业教师与有关科研人员外,还有来自全国13所高等美术院校的数十位美术史家,虽然,这是一个大学一个专业所召开的一个专题性的学术讨论会,但从中可以看出我国美术史队伍的逐渐壮大,美术史研究力量的明显增强。在美术史新生力量不断涌现的同时,全国有不少新的美术专史出版,以及大量论文发表。一部由南京周积寅教授主编,江西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画艺术专史》,这表明新世纪开始,美术史领域中好像又有一支充满生命力的春笋破土而出。美术史的编写与研究,可以从各个不同角度着手,从而寻求其发展规律。《中国画艺术专史》具有丛书汇编性质,将中国画分人物、山水、花鸟三个专业(科)来研究。让美术史家发挥各自的专长,对各科作出凸现性的评述。相对地说,美术各个领域的专科专史,固然是一种专业,实则它的空间与“八荒”相通。这里,就《中国画艺术专史》的三门专史的编写,用以说明其既有独立性又有共性。撰写人物画史,这是研究以人为主题,深化其在社会、自然间进行活动、创造,以至产生“七情睿变”的种种神思消长的学问。谁涉猎其中,谁无思接千载、目通万里的运转能力,谁将在这个学科面前,只好茫然而举足不前。本书这部分的作者,尽管还可以攀登最高点,但至少已经把攀登百丈高崖的困难征服了。作者把思维活力投入这门学科中,而且起到了对史的融合、转化的效果,这就是胜利,这就是硕果。撰写花鸟画史,仅从对描绘对象的客观存在中,反映出不同时代、不同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不同认识,从而寻求人在生活中率真的审美情操。其所难易之处,_任于归结到这门艺术所要表现的笔墨形态。而这种表现,正体现在东、西方以至五大洲人们的共同语言与不同习惯上。

内容概要

  本书将人物画史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发展脉络和相对完整、具有自身属性规定的审美系统进行考察,把中国人物画万余年的发展历程分为七个相对独立又密不可分的阶段:“第一,萌芽时期——原始人物画的文化内涵和形式构造;第二,确立时期——先秦、秦汉人物画的审美酝酿和风格初建;第三,成熟时期——魏晋南北朝人物画的审美自觉和风格范式;第四,繁荣时期——隋唐五代人物画的审美气象和时代特征;第五,持续发展时期——宋元人物画的文化处境和风格嬗变;第六,再度复兴时期——明清人物画的综合势态和审美转换;第七,走向新纪元——近现代人物画的审美形态和崭新风貌。”高屋建瓴地把握了中国人物画发展的基本脉络和整体趋势。这是对人物画发展史纵向的理论把握。
  不仅如此,作者通过分析中国人物画发展的每个阶段的政治、经济状况对人物画的制约作用,以及哲学和宗教观念对人物画的渗透和影响;分析了历代绘画理论对人物画实践的导引作用;探究了历代画家之间从笔墨技法到造型方式及风格的师承和演变关系;分析了人物画与山水画和花鸟画在整个中国画发展史中的相互渗透又相互制约而造成的此起彼伏的复杂关系,这是对人物画发展史横向的理论剖析,从而深入揭示中国人物画发展的内在规律。

作者简介

樊波,1957年出生,博士,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美术学系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美学会副会长,江苏省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秘书长。从事书画研究、创作和教学工作。
主要著述有《董其昌研究》(吉林美术出版社1996年版)、《中国书画美学史纲》(吉林美术出版社1998年版)、《时间与存在》(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画中历史》(香港三联书店有限公司2007年版)、《中国水墨·樊波卷》(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年版)。

书籍目录


总论
绪论
第一编 原始人物画的萌芽形态(史前至先秦前)
引言
 第一章 考古发现所提供的原始人物画材料及其开端的确定
 第二章 原始人物画的存在方式及其原因探讨
 第一节 原始人物画存在方式之一:二度平面
 第二节 原始人物画存在方式之二:物质载体
 第三节 原始人物画存在方式之三:环境和场合
 第三章 原始人物画所蕴含的创作动机及其文化观念结构
 第一节 原始人物画所表现出来的生存需求
 第二节 原始人物画所包含的巫术心理
 第三节 原始人物画所展露的图腾和神灵崇拜倾向
 第四章 原始人物画形式构造的特点
 第一节 高度简略化和残缺感
 第二节 部分特征的突出和强化
 第三节 形象和布局的涣漫分立
 第四节 剪影式和类型化
 第五节 原始的视觉经验和物象呈现方式
 第五章 原始人物画以及文化观念对后世人物画的影响
结语
第二编 人物画的确立(先秦至两汉)
引言
 第一章 先秦时期人物画的初步确立
 第一节 人物画确立的标志形态——帛画人物
 第二节 人物画的重要景观——青铜器、漆器等工艺制品上的人物形象
 第三节 先秦哲学和美学对人物画及其理论建构的影响
一、儒家学派关于审美和艺术社会教化的思想主张
二、道家学派对于“形神”关系的考察及其他思想观念
 第二章 秦汉时期人物画的进一步拓展
 第一节 人物画艺术种类的扩增
一、壁画人物
二、画像石、画像砖
三、木板画、木简画
四、帛画人物、漆画人物、陶画人物数量的增长
 第二节 人物画艺术题材的拓宽
 第三节 人物画的题材艺术叙述和构成特点
 第四节 秦汉人物画的三种风格倾向
一、两汉帛画人物——精美、致密、森严
二、秦汉壁画、漆画、木板(简)人物画——简率、奔放、稚拙
三、秦汉画像砖、画像石——圆浑、质朴、雄健
 第三章 人物画理论观念的延伸
 第一节 关于“气”的思想及其影响
 第二节 对于“形神”关系的探讨
 第三节 绘画理论的过渡性
 第四章 两汉人物画透视出的文化观念和社会风尚
 第一节 “重经授学”的文化时代
 第二节 “天人感应”和“祥异”之兆
 第三节 “行孝敬老”的社会风尚
结语
第三编 人物画的兴盛(魏晋南北朝)
引言
 第一章 魏晋南北朝的艺术自觉与人物画兴盛——时代文化背景考察之一
 第一节 混乱苦痛的社会政治
 第二节 自由解放的玄学思想
 第三节 放达任诞的行为方式
 第四节 艺术传统的历史渊源
 第二章 魏晋南北朝人物画兴盛原因再探究——时代文化背景考察之二
 第一节 人物品藻的风气
……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人物画兴盛的几个重要标志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人物画审美面面观
 第五章 重要人物画家的风格和语言特征
 第六章 魏晋南北朝的壁画人物个刻线人物
 第七章 “线”的风韵——中西绘画比较视野中的汉魏六朝人物画
 第八章 魏晋南北朝人物画批评的理论建构
第四编 人物画的重大发展(隋唐五代)
 第一章 隋唐政治和文艺的完美联姻
 第二章 隋唐的文化交流、艺术交汇和思想交融
 第三章 唐及五代文艺“重法”的审美风范
 第四章 隋唐五代人物画发展历程之考察
 第五章 争奇斗艳的人物画语言和风格形态
 第六章 五代人物画的精神格调和审美风致
 第七章 隋唐五代的壁画人物
 第八章 隋唐五代人物画理论中的历史意识
第五编 人物画的持续发展(宋代)
 第一章 宋代人物画的基本阵营和发展梗概
 第二章 宋代人物画发展所面临的两种处境
 第三章 宋代人物厘的两种风格旨趣——并论武宗元和李公麟的人物画
 第四章 宋代人物画题材的两种取向
 第五章 宋代人物画中的笔波墨澜
 第六章 宋代及辽、金、西夏人物画的几种类型样式和题材风貌
第六编 人物画的延续形态(元代)
第七编 人物画发展的复苏趋势(明代)
第八编 走向近代的人物画(清代)
第九编 人物画发展的新纪元(近现代)
余论
后记
图版目录
主要参考文献和书籍要目

章节摘录

插图:第一章 考古发现所提供的原始人物画材料及其开端的确定这是考察原始人物画的基础工作。因为只有充分掌握了由考古发现所提供的有关原始人物画的基本材料,才能对其他问题如原始人物画的存在方式、创作动机、文化观念结构和形式构造特点,进一步展开深入研究。据目前所能了解和掌握到的考古材料来看,原始人物画分布在我国东西南北中各个地区,其中以岩画人物的数量最为丰富。学术界将岩画分为“北方系”和“南方系”两大地区,并以此为界,又以“氏族”和“民族”名义将“北方系”进一步分为原始氏族部落岩画、羌族岩画、匈奴岩画、突厥岩画、吐蕃岩画、回鹘岩画、党项人岩画、蒙古人岩画;而“南方系”则分为“彝族”、“佤族”、“傣族”、“土著兽凯族”以及“僚人”、“越人”等各民族和氏族岩画。具体来看,这些岩画主要集中在我国的内蒙古(古阴山山脉、乌兰察布)、新疆(天山、昆仑山)、宁夏(贺兰山)、黑龙江(乌苏里江沿岸)、甘肃(甘谷县、秦安地区)、陕西(临潼)、青海(刚察县)、江苏(连云港)、四川(昭觉)、西藏(肚县)、云南(沧源县)、广西(花山地区)、福建(华安仙字潭)、台湾(万山)等地区。关于这些地区岩画的年代考证一直是学术界争议很大的话题,至今尚未完全确定。但是有一点却取得了相应的共识,这就是其中有一大部分岩画显然属于原始社会的产物,纵跨旧石器和新石器两个历史时期,距今约有40000年~4000年之久。原始陶器上也有一些人物图像材料。据考古发现,原始陶器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流域两大地区。从陶器的文化形态来看,有仰韶文化陶器,其遗址在河南省、陕西省、山西省、河北省南部和甘肃省东部;马家窑文化陶器,其遗址在甘肃省和青海省(东北部);大汶口文化陶器,遗址在山东省和江苏省(北部);龙山文化陶器,遗址散布非常广,包括了河南、陕西、山西、河北、湖北、湖南、安徽、江苏、甘肃等省;大溪文化陶器,其遗址在四川省、湖北省、湖南省;屈家岭文化陶器,遗址在河南省(西部)、湖北省、湖南省(北部);河姆渡文化陶器,其遗址主要在浙江省(余姚县);马家浜文化陶器,其遗址在浙江省(北部)、江苏省(南部)和上海市;良渚文化陶器,其遗址在浙江省(杭州)。此外,在我国的东南地区,还有昙石山文化陶器、山背文化陶器、石峡文化陶器;西南地区则有大墩子文化陶器等;北部地区更有新乐文化陶器、红山文化陶器、富河文化陶器、新开流文化陶器以及小珠山遗址中的陶器。这些陶器大都是新石器时期的产物,距今约有10000年~4000年之久。

后记

这是一本原计划2000年就要出版的书,却延至今日才付梓于众,其中缘由难以烦言道尽,这里只能向江西美术出版社的诸君表示歉意了。我本是从事美学和书画理论研究的,对于中国绘画史尤其是人物画史还不敢像一些人那样高自标置,从而做到钩深致远。这本书的写作乃是我对中国绘画史的一个学习和探索过程。但在写作过程中,渐渐发现我原有的理论素养对其“史”的把握还是大有助益的。理论眼光可以使我们在面对漫长而浩翰的历史史实时拥有一种高屋建瓴的视野,独特的理论眼光还可以为我们透视艺术历史提供出新颖的分析角度,而一种较为深刻的理论眼光更能促使我们对某些艺术史现象做到由表及里的、内在的理解和了悟。从“专史”的角度对上下几千年的中国人物画发展历程作出较为系统而完整的考察和研究,在目前学术界(确切地说,是美术学界)可能还属空白。不过所谓“空白”乃是相对的,因为多部头的中国美术通史、绘画通史对人物画已然作了比较深入的介绍和探讨(对于通史和专史的关系,我在绪论中已作了分析,这里就不赘叙了),因而这里所谓“空白”乃是将人物画史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发展脉络和相对完整、具有自身属性规定的审美系统进行考察的意义上来讲的——就此而言,我只能说初步完成了一半,即对人物画的独立发展脉络作了较为清晰而深入的梳理和整合,但还未能将人物画内在的审美系统充分地揭示出来,尽管我在绪论中对之已有触及,并在本书的一些篇章中从不同角度也作过一些探讨,但这与我心中所悬设的理论要求还是有不小距离的。这一任务看来只有等待来年兑现了。这几年我在从事理论研究的同时,还花了不少精力投入到书画艺术的研习和创作中。我一直认为,研究中国绘画史论,一定要有艺术实践做底子。在这方面,中西方学者可能是有区别的。据载可知,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大约没有从事过绘画和雕刻创作,但他在三大卷《美学》中对西方从古希腊以来的绘画和雕刻以及演变过程谈得头头是道。此外像贡布里希、阿恩海姆也都是如此(其中缘由这里就不作详论了)。而中国的理论家(这里主要指绘画理论家),像历史上宗炳、谢赫、郭熙、董其昌、石涛,他们本人首先都是艺术家,他们一系列的绘画思想和见解都是基于对艺术实践的直接参与、体悟才提出来的。

媒体关注与评论

撰写人物画史,这是研究以人为主题,深化其在社会、自然间进行活动创造,以至产生“七情睿变”的种种神思消长的学问……本书作者,尽管还可以攀登最高点,但至少已经把攀登百丈高崖的困难征服了。作者把思维活力投入这门学科中,而且起到了对史的融合、转化的效果。这就是胜利,这就是硕果。江西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画艺术专史》,表明了新世纪开始,美术史领域中好像又有一支充满生命力的春笋破土而出。  ——王伯敏(著名美术史专家)

编辑推荐

《中国画艺术专史:人物卷》是由江西美术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画艺术专史·人物卷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2条)

 
 

  •   这本专史写的真不错,论证与史料相结合。
  •   书好,要花时间看
  •   专业参考书,很有价值,赞一个!
  •   书还是不错的,挺喜欢的!!没得话说!
  •   想要这本书很久了,工具书值得买。速度也快,给个赞
  •   刚到还没看,看过再来评。
  •   做理论研究,还是挺实用的。历史的描述很全面,就是有时书面语太白话了。仅供参考
  •   书挺喜欢的的,属于专业型的,谈不上推荐不推荐的,需要了就得买,印刷还行,就是价格对一个学生来说,有点小贵,O(∩_∩)O~
  •   南京艺术学院樊波编著,关于人物画的一部史论,有史有论,有彩色图片,学习人物画的必备书,很喜欢
  •   书很好正在阅读中。。。
  •   书还是很不错的,就是图片少了一些,图片的质量能提升一下那就最好了。必定这个最后还是看作品的。
  •   为什么没有详细介绍哪?急切想知道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