域外之镜中的留学生形象

出版时间:2011-9  出版社: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  作者:朱美禄  页数:265  

内容概要

  在世界“轴心时别”,高度发达的又明买体,大体上有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的古巴比伦、恒河流域的古印度以及黄河和长江流域的中国。它们通常被尊为“四大文明古国”。“轴心时期”奠定了世界现有的文明形态,也为人类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诚如雅斯贝尔斯所说:“人类一直靠轴心时期所产生的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人类今天所拥有的许多哲学思想、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等方面的知识,都可以追溯到这些古老文明实体的贡献。

作者简介

  朱美禄,湖北咸宁入,中南民族大学文艺学硕士,四川炎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博士,东南大学艺术学博士后。现任教于贵州财经学院文化传播学院,已发表论文三十余篇,主持和参与省部级课题三项。

书籍目录

序论第一节 历史语境的变更与中国中心观的破产第二节 容闳与中国留学大业的发生第三节 留日——留学大业的转向第四节 自塑留学生形象第五节 研究述评第一章 嫖客与英雄的变奏第一节 徘徊在校园之外的嫖客第二节 身在域外的报国英雄第二章 身体与国家想象第一节 无所皈依的“异化”身体第二节 身体与意识形态的纠结第三章 边缘化的“弱国子民”第一节 跨国婚恋的障碍第二节 “东方学”视野下的“国”与“民”第四章 中国的白马王子第一节 “东瀛女儿国”里的“贾宝玉”第二节 “反认他乡是故乡第五章 在“抗敌第一线”第一节 对民族国家的背叛第二节 救亡压倒“启蒙”结语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西方传教士马可·波罗曾在元朝时期来到中国,他在游记中记述了中国的文明富庶,无意中促成了西方想象中美好中国神话的产生,激发了西方人对中国的向往。由于工业革命的成功和工业文明的确立,西方人逐渐获得了一种优越感和自我中心意识,特别是自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国门,在一连串的失败中,西方对于中国也由美好的想象转变为直截了当、不加掩饰的蔑视,中国人相应地成为了西方“他者”眼中的“弱国子民”。  至于远东的日本,其文化是在长期学习、吸收和模仿中国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古代中国堪称日本的文化导师。但是近代以来,由于“明治维新”后“脱亚入欧”的成功,日本一跃而成为亚洲强国,先后打败了中国和俄国,摆脱了历史文化上的自卑感,同时民族自大心理急剧膨胀,对作为导师的中国报以了无以复加的轻蔑。  这种感受内化到了现代留日作家集体无意识深处,他们创作的文学作品中对此有着深刻的反映,如创造社作家郁达夫、郭沫若、张资平和藤固等都对此进行了书写。由于民族歧视的存在,他们的小说文本中中日两国男女两性关系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障碍,并渗入了国家意识和民族立场,使得中日跨国婚姻具有超越了个人属性而国家化的倾向。另外,作为初次在世界舞台上崭露头角的国家,日本具有暴发户的心态,为了确立自己在世界秩序中的地位,竭力把中国边缘化,以一种“东方学”式的眼光来打量中国,把中国看成“凝固”和“没落”的国家,把中国人相应地看成了“弱国子民”。由于承受日本这种特别注视的体验被创造社作家形诸笔墨,他们小说文本中多书写“零余者”的忧生之嗟,所塑造的留学生形象也被作为注视者的日本打上“东方学”的色彩。  第一节 跨国婚恋的障碍  一、现代化成就与日本式“东方学”的形成  在1894年甲午战争中,日本举全国之力重创大清帝国的北洋水师,1895年,腐败无能的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万万两,割让辽东半岛、台湾以及澎湖列岛给日本。此后,日本人看待中国的态度就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由原来的“仰视”变成了“俯视”,不知不觉间种下了轻蔑的种子。而随着日本国力的蒸蒸日上和中国的每况愈下,日本人对于中国的恶劣态度也就愈加无所顾忌。日本学者实藤惠秀指出,除少数人的好意外,一般日本人对中国人的态度是“一片黑暗的”,中国留学生“实已处于‘是可忍,孰木可忍’的境况中”①。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域外之镜中的留学生形象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