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读红楼梦

出版时间:2009-6  出版社:董志新 万卷出版公司 (2009-06出版)  作者:董志新  页数:427  

前言

《红楼梦》是“稗圣”曹雪芹留给世人的稀世文学珍品,是光彩夺目的世界级“文化国宝”,是永远值得国人骄傲的文化遗产。因《红楼梦》而产生的红学,二十世纪得到长足的发展,成为中国学术中为全世界所瞩目的“三大显学”之一(另两门学问为甲骨学与敦煌学)。红学之所以成为“显学”,得力于三大红学流派的出现和推动。这三大红学流派,即以蔡元培为代表的旧红学索隐派、以胡适为代表的新红学考证派、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现当代红学。三大红学流派以其不同的方式,都对红学的勃兴、繁盛和发展做出了贡献,而以毛泽东派红学贡献最大。毛泽东具有自觉的文化遗产批判继承意识。早在延安时期,他就对这个问题有过睿智的思考、前卫的观点和清晰的表达,他说:“我们必须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批判地吸收其中一切有益的东西,作为我们从此时此地的人民生活中的文学艺术原料创作作品时的借鉴。有这个借鉴和没有这个借鉴是不同的,这里有文野之分,粗细之分,高低之分,快慢之分。所以我们绝不可拒绝继承和借鉴古人和外国人,哪怕是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东西。”(《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860页)

内容概要

  毛泽东曾经说过:《红楼梦》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可见这部千古名著在他心目中的分量和在文学史、文化史上的地位。《毛泽东读红楼梦》是一部研究和介绍毛泽东解读《红楼梦》的情况和经验的学术专著,也是一部有着填补学术空白意义的新著。  《毛泽东读红楼梦》作者在较为充分占有研究资料的情况下,对毛泽东珍爱红楼遗产,痴迷阅读小说文本,多角度评论其思想和艺术,巧妙运用红楼典故于生活实际,热情关怀和关注红学人物成长,带动20世纪下半叶红学的波浪式发展和持续繁荣,创立区别于旧红学索隐派和新红学考证派的新的红学流派,深刻广泛地影响红学史的发展方向,等等史实情况,都做了翔实具体的介绍和见解独到的评论。  全书内容划分为五个单元:第一单元是毛泽东对《红楼梦》文本的阅读,对小说作者家世和生平、思想和艺术才能、文学创作实践(即所谓“曹学”)的评说。第二单元是毛泽东对《红楼梦》在文学史上地位的判定,以及对阅读文本经验的概括。第三单元是毛泽东对《红楼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多层面多角度的评论阐扬。第四单元是毛泽东对《红楼梦》人物形象的漫议、鉴赏和征引。第五单元是毛泽东对《红楼梦》故事典故、词语典故思想内容的发掘、借鉴和引用。《毛泽东读红楼梦》全面展示了毛泽东解读《红楼梦》的新鲜经验和独到见解,探讨了毛泽东在红学发展史上应有的独特地位。

作者简介

董志新,吉林永吉人氏。生于建国后第三年农历三月廿一,十七岁投笔从戎。受教于辽宁大学中文系和中央党校。性喜购书、读书、写书,尤爱文、史、哲。在连队七年后,经宣传股、科、处新闻报道岗位,于改革开放前一年调入沈阳军区政治部前进报社,历任编辑、副主编、主编,二十三年后调入白山出版社,任总编辑至今。在《红楼梦学刊》《孔子研究》《孙子年鉴》等报刊上和其他著作中发表学术论文计有《曹寅扈从东巡考评》《何其芳红学年谱》《何其芳论红楼梦研究综述》《孙子知彼知己原则与毛泽东战略建构》《孔子论晋文公争霸战争》《孔子军事民本思想》等数十篇,著作计有整理校订的《何其芳论红楼梦》、与人合著的《将才论》《未来与沉思——核后时代的军事人才》、自著的《典故的运用》《男儿有志挥金戈》等十部。近二十年来醉心于毛泽东与传统文化、《红楼梦》与红学、孙子与孔子兵学的思考和探索。

书籍目录

毛泽东与红楼遗产(自序)——毛泽东派红学的历史地位他自己说读了十几遍(文本阅读之一)《红楼梦》就是在一师学的口袋里装着,书架上放着恰到好处的引证线装本·石刻本·精装本他能背《红楼梦》中很多诗词你们都要看看《红楼梦》 (文本阅读之二)“《红楼梦》可以读” “这些书不看是不行的” “一定要精读《红楼梦》” “你去读《红楼梦》吧” 对《红楼梦》发表了许多精辟见解(文本阅读之三) 家境不衰写不出《红楼梦》(曹学之一) 曹雪芹就生活在那个时代你是曹雪芹的同乡曹雪芹的家是在雍正手里衰落的雍正时代兴“文字狱”家境不衰写不出《红楼梦》曹雪芹还是想补天的(曹学之二) 曹雪芹只是个拔贡因为有一肚子火气才写《红楼梦》多才多艺的伟大作家曹雪芹还是想补天的“曹雪芹的民主文学”(曹学之三) “曹雪芹的民主文学”曹雪芹的脂粉气比先生浓得多写一部“像《红楼梦》那样的书” 在文学上有部《红楼梦》(阅读感悟之一) 在“位置是不很高的”七字旁画了个大问号中国古代小说写得最好的一部在文学上有部《红楼梦》对世界的三大贡献看五遍才有发言权(阅读感悟之二) 要读后面的部分(阅读感悟之三) 我是把它当历史读的(阅读感悟之四) 我是把它当历史读的写的是很精细的社会历史 当作历史材料来学是有益的不读《红楼梦》就不懂封建社会(阅读感悟之五) 顶好的社会政治小说(红楼思想之一) 《红楼梦》写“四大家族”(红楼思想之二) 《红楼梦》是描写“四大家族”的主要是写四大家族统治的历史可以看出家长制的不断的分裂借“四大家族”兴衰揭示封建制度腐朽第四回是个总纲(红楼思想之三) 它是讲阶级斗争的(红楼思想之四) 它是讲阶级斗争的一部形象的阶级斗争史 只有用阶级分析才能读懂《红楼梦》 都白白地断送了性命关于爱情掩盖政治(红楼思想之五) 谈情说爱与两派斗争才子佳人与四大家族当作色情书看待不公道“吊膀子”是掩盖政治斗争的同一人生观相互结合的爱情(红楼思想之六) 《讲堂录》中的“意淫”说同一人生观相互结合的爱情为什么非林妹妹不可《红楼梦》尊重女性(红楼思想之七) 宝二哥说女人是水做的 贾宝玉对这些人都是同情的 写女奴“都写得好” 很早以前就有土地买卖(红楼思想之八)非“盗贼”去“抢田夺地” 助长了农民留恋土地的心理写封建剥削只有一两处《红楼梦》写得有点希望(红楼思想之九) 自道其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红楼艺术之一) 作者自道其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此回是现实主义最成功的范例没有实际经验写不出“认蹬”二字《金瓶梅》是《红楼梦》的老祖宗(红楼艺术之二) 通过家庭反映社会(红楼艺术之三) 用假语村言写出来(红楼艺术之四) 刘姥姥进大观园就是这么写的(红楼艺术之五)宁荣二府与“小小之家” 刘姥姥进大观园就是这样写的刘姥姥见凤姐一段“扯得开,收得回”石头会说话呢(红楼艺术之六)所有剧目与主旨切合(红楼艺术之七) 作者对戏曲极为熟悉书中剧目为当时流行名剧 所用剧目与本旨切合语言是古典小说中最好的(红楼艺术之八) 语言是古典小说中最好的创造了好多文学语言呢可以学习他的语言而且人物性格各异(红楼艺术之九)文学中的一个革命家(红楼人物·贾宝玉之一) 文学中的一个革命家不满意封建制度的小说人物他觉得女孩受压嘛全不肯劳动的公子哥儿(红楼人物·贾宝玉之二)是个很有头脑的女孩(红楼人物·林黛玉之一) 林黛玉不是四大家族的是个很有头脑的女孩林黛玉写的诗全能背下来身上发出的一种香(红楼人物·林黛玉之二) 林黛玉身上发出的一种香林妹妹自然不愿嫁给焦大女同志不同于林黛玉不学林黛玉 要学花木兰凤姐这个人物写得好(红楼人物·王熙凤)治世能臣 乱世奸雄想办法积攒私房凤姐这个人物写得好当内务部长的材料探春不过是代理(红楼人物·贾探春)他们不喜欢探春探春也当过家您想让我当探春荣国府的最高家长(红楼人物·贾母) 贾母是最高家长我是《红楼梦》里的老夫人刘姥姥是个典型的农民(红楼人物·刘姥姥)知不知道刘姥姥这个人物刘姥姥是个典型的农民像刘姥姥借钱敢把皇帝拉下马(征引运用之一)张学良敢把老蒋拉下马我是“敢把皇帝拉下马”的人这是古人王熙凤说的彻底的唯物论者就敢写要有王熙凤“舍得一身剐”的精神东风压倒西风(征引运用之二) 我们的古人林黛玉讲在路线上没有调和余地目前形势的特点是东风压倒西风东风已压西风倒这是苏州姑娘林黛玉讲的总结一个“东风压倒西风” 杜勒斯对“东风压倒西风”表示惊恐东风要占优势这一句不宜在这个时候讲林黛玉有句话讲得好不知大有大的难处(征引运用之三) 多次提起“大有大的难处”这句话大国的事情也并不那么好办美苏都碰到了许多困难“大有大的难处”对我们特别有用党员干部警惕受人包围(征引运用之四) 贾府运筹谋划者无人(征引运用之五) 没有不散的筵席(征引运用之六) 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征引运用之七) 其实各有各的心事(征引运用之八)贾宝玉的命根与国民党的军队(征引运用之九) 主要参考文献资料后记丛书后记——我这样写毛泽东读“四大名著”

章节摘录

对《红楼梦》发表了许多精辟见解(文本阅读之三)像读别的书喜欢与人交流一样,毛泽东读罢《红楼梦》也愿意与人谈论。尤其是熟读之后,他在讲话、谈话甚至闲话时,常举《红楼梦》的例子。遇到懂文学、懂历史的谈话对手,更是乐此不疲。这几乎成了毛泽东日常生活、交际方式乃至领导艺术的一大特色。据毛泽东的卫士回忆,毛泽东看过的书,好多都能记住详细情节。比如《红楼梦》,里边那么多人物,一般人看过后,一些次要人物就忘记了,毛泽东却连那些不起眼的小丫环的名字都记得。有时给卫士们讲事情,常举《红楼梦》里的例子,还告诉这是在第几回里,照书去查,从来一丝不差。(孙宝义:《毛泽东的读书生涯》,知识出版社1993年版,第243页)抗战初期,小说家丁玲来到延安。毛泽东比较喜欢中国古典文学,常与丁玲讨论。据丁玲回忆:“我记得党中央初到延安时,我去看他,他给我的印象是比较喜欢中国古典文学;我很钦佩毛主席的旧学渊博。他常常带着非常欣赏的情趣谈李白,谈李商隐,谈韩愈,谈宋词,谈小说则是((红楼梦))。那时他每周去红军大学讲唯物辩证法,每次他去讲课,警卫员都来通知我去听。在露天广场上,他常常引用《红楼梦》中的人、事为例,深入浅出,通俗生动,听课的人都非常有兴趣。 (丁玲:《毛泽东与延安文艺》,《中国出了个毛泽东》,解放军出版社1991年4月版,第3~4页:艾克思:《延安文艺运动纪盛》,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年版,第49页)1940年6月初在延安,毛泽东来到老朋友茅盾住的窑洞里交谈。据茅盾回忆说:“这一次他和我畅谈中国古典文学,对《红楼梦》发表了许多精辟的见解。”(《新文学史料》1985年第1期)王昆仑是著名的民主党派人士,同时也是一位诗人和《红楼梦》研究专家。早在40年代,他就出版过《红楼梦人物论》,以后又陆续写过一些有关的文章。1945年8月底,毛泽东应蒋介石之邀到重庆谈判时,很注意与各界著名人士的接触与交谈。那时,王昆仑与许宝驹、侯外庐等都是中国民主革命同盟(简称“小民革”)的成员。而中共内负责统战工作的王炳南本来也是“小民革”的成员。在征得了毛泽东的意见之后,他便安排了一次毛泽东与“小民革”成员的交谈活动。在交谈中,王昆仑等集中提出了这次和谈能否成功的问题。王昆仑平时对《红楼梦》等小说颇感兴趣,便引用了《红楼梦》里的词语和故事,来比喻蒋介石邀请毛泽东来重庆会谈是不怀好意的,他很明确地说:“依我看,这次和谈是谈不成的;即使谈成了,国民党当权派也不会给共产党实权的。”不料毛泽东对《红楼梦》也相当精熟,同样以《红楼梦》里的词语和故事回答了王昆仑所谈的问题。最后他说:明知这次谈判困难很大,还是要谈,因为人民需要和平,人民需要团结。所以,中共应该尽力地争取和平,争取团结,为人民利益必须这样做。《红楼梦》的故事情节,成了毛泽东与王昆仑交流思想观点的媒介。(孙琴安李师贞:《毛泽东与名人》,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年2月版,第662页)1954年3月中旬,毛泽东在中共浙江省委书记谭启龙的陪同下,来到绍兴,游览东湖,感受水乡的特色。毛泽东在外面观赏风景后,便到室内的走廊上小憩。毛泽东与秘书们从科学种田和东湖的景观谈开去,谈起了《红楼梦》,谈起了对《红楼梦》的研究。毛泽东说:“《红楼梦》不仅是一部文学名著,而且是一部阶级斗争史。里面有六条人命呢!冯渊、贾瑞、鲍二家、尤三姐、司棋、晴雯……都白白地断送了性命。‘红学’派、‘新红学’派,他们借研究《红楼梦》,推销他们的主观唯心论,毒害着青年人……”谈着谈着,毛泽东忽然转过头来,问谭启龙:“你看过《红楼梦》吗?”谭启龙回答说:“在战争年代看过。”毛泽东接着问:“看过几遍?”谭启龙答道:“看过一遍。”毛泽东笑着说:“只看过一遍?!看一遍不行,至少看五遍才有资格参加我们今天的议论。”说得大家都笑了起来。毛泽东的谈话,使谭启龙感受很深,他后来在回忆录中写道:“经毛主席这么一说,我才知道这部书里面有这么大的学问,我虽说也看过一遍,可对毛主席他们所谈的确实有些一知半解。这也激发了我要多读书,尤其要多读一些历史的东西,多探讨一些历史的问题。”(谭启龙:《回忆毛泽东亲临浙江的几个片断》、中共绍兴市委党史研究室:《毛泽东在绍兴的足迹》,《毛泽东在浙江》,中共党史出版社1993年11月版,第6、69页;谭启龙:《坚持实事求是深入调查研究》,《缅怀毛泽东》上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7月版,第237~238页)1959年7月4日,在庐山,毛泽东对王任重、刘建勋和梅白说:“我今天有一点点空闲,请你们三位与我共进晚餐如何?”他们三人当然很高兴。席间,毛泽东兴致很高,除说了国际国内的一些事以外,还谈起诗和《红楼梦》。(许祖范等:《毛泽东幽默趣谈》,山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59页)北京大学中文系老师芦荻回忆:1975年4月进中南海,替毛泽东读书。毛泽东7月22日做了白内障摘除手术,一只眼睛复明。8月13日晚,张玉凤也在侧。芦荻向毛泽东请教几部中国古典小说的评价问题。……谈起《红楼梦》,芦荻说只读了一遍半,高鹗的续书不喜欢读。毛泽东说,我读了五遍,要读后来的部分。他还特别谈了封建社会中妇女的命运问题。(《文学理论与批评》记者:《毛泽东评(水浒)的前前后后——芦荻访谈录》,《水浒评话》,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1月版,第300页)“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这是曹雪芹创作的《红楼梦》流传开后,一时在官宦士子中所形成的风气。在毛泽东,则是“开谈常说《红楼梦》,细品深究成自然”。这是一个良好的读书习惯。“与君一席语,胜读十年书。”交谈是一种复习,可以疏理读书心得,使感悟得到深化;交谈是一种交流,各抒己见,互相启示,人人获益匪浅;交谈是一种享受,品味《红楼梦》这样的千古名著,是一种美的精神大餐。毛泽东身体力行所带动的谈红之风,是一种高雅的、清新的、书香气的文明之风。家境不衰写不出《红楼梦》(曹学之一) 现在,研红学人一般称研究曹雪芹身世和曹家家世的学问为“曹学”,并把“曹学”视为“红学”一大分支学科。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胡适作《红楼梦考证》,他主要考证了“作者”和“本子”。对作者的考证研究,学术成果日渐丰盈,成为专学。八十年代后,由周汝昌、冯其庸等人倡导推崇,被称之为“曹学”。 毛泽东生前,还没有“曹学”这个概念,但是曹学研究却早已发生,并在持续发展,不断有新成果推出。对《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生平和家世,毛泽东不仅十分关注,而且发表了不少见解独到的评论,构成了毛氏的“曹学”体系。曹雪芹就生活在那个时代要读懂《红楼梦》,就不能不了解作者的生活时代和小说产生的社会背景。正如鲁迅所说:“……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乎说梦的。”(《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七)》)1962年1月,中共中央召开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史称“七千人大会”。毛泽东在会上发表了著名的讲话。在讲话第四点谈“关于认识客观世界的问题”,即谈对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时,毛泽东涉及到曹雪芹的“生活时代”和《红楼梦》产生的“社会背景”。毛泽东以《红楼梦》为坐标,谈到中国在曹雪芹生活的乾隆时代已经有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十七世纪是什么时代呢?那是中国的明朝末年和清朝初年。再过一个世纪,到十八世纪的上半期,就是清朝乾隆时代,《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就生活在那个时代,就是产生贾宝玉这种不满意封建制度的小说人物的时代。乾隆时代,中国已经有了一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但是还是封建社会。这就是出现大观园里那一群小说人物的社会背景。(《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8月版,第827~828页)毛泽东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期这个论断,并非猝然得出的。笔者以为,它的形成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它来自毛泽东研究社会形态历史发展,尤其是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发生、发展和衰落历史的理论思维成果的自然延伸。早在延安时期的1939年冬季,毛泽东和一些同志研究和分析“中国社会”,撰写了供干部学习之用的课本《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在课本中毛泽东就正确指出:“中国封建社会内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如果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影响,中国也将缓慢地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促进了这种发展。”(《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二版,第626页)

后记

任何严肃认真的思想劳作,都会获得创立创新的愉悦;任何严肃认真的思想劳作,也都不会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得来全不费功夫”是因为有了“踏破铁鞋无觅处”的厚重铺垫。在写作毛泽东读古典小说“四大名著”的过程中,我有意将《毛泽东读》放在最后来写。这倒不是因为在“四大名著”中《红楼梦》最为晚出,而是因为在我的预感中写作这本书将是一次艰难的远征。写作真如那句流行语:痛并快乐着。写作《毛泽东读》,我感受到从来没有过的写作兴奋、愉悦和快乐,这里有新的发现,有新的感悟,令人觉得如同兄弟俩到了“太阳山”、阿里巴巴打开了宝库的大门。不过,他们发现的是有价的金银财宝,我要去发现的却是无价的文化瑰宝。当然,写作的快乐不会发生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那样攸闲之际,它产生于“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的艰辛付出之后。写作《毛泽东读》,我也感受到从来没有过的敬畏、困惑和艰巨,这里有知识的难点,有学术的高峰,艰难跋涉之状,殚精竭虑之累,可想而知。《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艺术峰巅,红学是二十世纪中国世界级的“显学”,毛泽东是二十世纪中国和世界无与伦比的大政治家、大文化人,面对如此三座高峰,你不能不产生“仰之弥高,钻之弥深”之慨,岂能滥充狂狷之士而不敬之畏之!研究《红楼梦》,有红学在;研究毛泽东,有毛学在;写作《毛泽东读》,则要两学兼具。缺其一则不成学问,浅其二则不能动笔。所谓“敬畏”,并非要做思想的懦夫和侏儒,而是深知红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是一门正在蓬勃发展的学问。

媒体关注与评论

中国古代小说写得好的是这一部,最好的一部。创造了好多文学语言呢。   ——《毛泽东文艺论集》 他和我畅谈中国古典文学,对《红楼梦》发表了许多精辟的见解。   ——茅盾:《新文学史料》1985年第1期  《红楼梦》是中国的一部奇书,被誉为中国古典小说的金字塔。毛泽东同志曾称它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石宗源 《红楼梦》不仅要当作小说看,而且要当作历史看。他写的是很精细的社会历史。   ——毛泽东:《谈》

编辑推荐

《毛泽东读红楼梦》:《红楼梦》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红楼梦》看五遍才有发言权。《红楼梦》是顶好的社会政洽小说。是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语言是古典小说中最好的。贾宝玉是文学中的一个革命家。林黛玉是个很有头脑的女孩。凤姐儿是当内务部长的材料。贾母是荣国府最高家长。刘姥姥是个典型的农民。他们喜欢薛宝钗,不喜欢探春。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毛泽东读红楼梦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