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才知道该如何爱你

出版时间:2011-7-25  出版社: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作者:杰拉尔德•温诺克  页数:263  译者:辛良生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华盛顿邮报》、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感动推荐
  全球15个国家竞相传诵的亲情赞歌!
  我是一个很老,很老的人的儿子。尽管在他的记忆中,自己仍然是年轻的——全然不顾自己根本无法自行从椅子上站起来,非得靠着旁人的搀扶和助行器才能艰难地从客厅挪到卧室。
  我虽然是经验丰富的老年医学医师,但父亲衰老的现实让我与其他任何人一样感到无力。我能预测父亲的病情转折,描述他的病况进展,但我却无力阻止这一切的到来。
  疾病,确切的说是阿尔茨海默病,正使父亲变成一个陌生的、让人难以接受的人。
  曾经有一位病人的女儿请求我撤掉她父亲的维生装置,被我拒绝后,她说:“我只希望,你自己的父亲也会死得缓慢而冗长,就像你强迫我父亲所忍受的。”
  现在,我用谈话来填补父亲那空洞的时间,为他准备每天服用的药丸,在他喘不过气时,为他加服一点利尿剂。
  “爸,你快乐吗?”
  “当然,我很快乐……我有你妈陪我,我爱你妈,你知道的。”他说,“我知道我是睡得多了点,可我做的都是美梦啊。”
  是父亲教给了我这样一个真实而无可逃避的人生道理:父母若活得够久,终将成为我们的孩子。我对他们的爱必须是没有条件的,正如他们以前对我那样。

作者简介

  杰拉尔德·温诺克
  美国得州大学健康科学中心临床医学教授,“医学人文道德中心”副研究员。行医已逾30载,专业是老年医学。同时,作为一个孝顺的儿子,他也有一个“很老,很老的老爸”,随着“老爸”的老年失智症(也称老年痴呆症)日益严重,在6年中,他和父亲朝夕相处,目睹着父亲逐渐失去生活能力,忘却那些亲人间最美好的回忆,直至最终失去生命的气息。医者的无奈,人子的无力,让他拥有了这堂与众不同的“人生功课”。
  2005年,作者在医学期刊发表《我们该拿老爸怎么办》一文,以儿子和老年医学专家的双重立场,讲述自己父亲的患病过程。这篇短文后被《华盛顿邮报》转载,引发了意料外的热烈回响,给美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作者收到难以计数的读者来信,更受邀至全美收听率最高的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以及多家地方电台、电视台接受访问。他的故事,感动了千千万万美国人。经读者要求,作者以自己的经历写成此书,希望人们能在其中找到直面生命的力量。

书籍目录

1 父亲是个老老人
2 回忆之殇
3 参加“新生临床实习项目”
4 直面医学伦理
5 医生的墓园
6 老年医学的使命
7 生命的一课
8 无法遗忘的创伤
9 父亲迷路了
10 父母是我们的孩子
11 无药可愈的阿尔茨海默病
12 “你有枪吗?”
13 生与死的双重困境
14 安乐死
15 品质照护
16 爸,你快乐吗
17 “让我再活久些”
18 医者孤独
19 和父亲一起观鸟
20 给修女看病
21 三腿动物,多腿动物,软体动物
22 到底应该用多少药
23 爱抑或谋杀
24 夜巡人
25 最后的安宁
26 疗愈身心的大自然
27 人子的内疚
28 我把父亲的衣物收起
致谢

章节摘录

  爸,你快乐吗?  我下车往父母家走去,想起父亲上次住院,有如一场噩梦。胡桃树上有两只雪白的鸽子在咕咕叫着,待我走近时飞走了。我自己走进去,屋内跟往常一样阴暗。我的父母都怕光,母亲怕有着40年历史的老沙发会退色,同时又哀叹她的植物永远种不起来。父亲坚持拉上窗帘,以免有人往里面偷看。  母亲在躺椅上睡着了,面前的电视发出巨大的声音。无论我什么时候来,总是先找出遥控器把电视调成静音。这个小小的动作会让她醒来,我便亲吻她的额头。这是我们母子特殊的打招呼方式。她的一头银发盘成高高的发髻,还散发着洗发水的味道。这天上午她刚出过门——她每周定期上美容院,弟弟送她去,我太太接她先去吃午餐,然后送她回来,好让优兰妲下班。  “哦,你来啦。”母亲说。  我拉开窗帘。“今天天气很棒,”我说,“我顺路过来帮爸爸打流感疫苗。”  “你爸爸睡着了——老样子。”她说。  “哦,你俩今天都在睡觉。”  “他昨晚又折腾得我睡不着,走来走去,还胡说八道。”她说。  “你现在晚上有没有让他吃抗焦躁的药?”我问。我知道母亲一直不想让父亲服用这种药,因为吃了这种药头脑会更糊涂。  “看来还得让他再吃,”她说,“不过你知道他一吃这药,就会一直昏睡,第二天根本起不来。”  “妈……这件事我们已经讨论过许多次了……”我走进父亲的卧室,他仍然没醒。  “爸。”我轻声喊。没反应。我不得不拉大嗓门喊“爸”,同时把手放在他的肩膀上。  他张开眼,神色慌张,好像弄不明白自己置身何处,还有眼前这个人是谁。  “爸,是我,杰瑞。你今天好吗?”  “小杰,真的是你?”他眼中的恐惧与迷惘渐渐消退。“你最近没怎么来呀,是不是?”他问。  “我常常来啊。我扶你起来,我们到客厅去吧?妈在那里,我们聊聊……”  “妈?妈在哪里……我记得她死了。”  “没有。爸爸,我说的妈就是你的太太,我的妈妈。走吧,你到客厅就看到她了。今天天气很好,也许你想到外面坐坐,有群雪松太平鸟正在吃你种的火棘莓……”  “什么?”他说,“太平什么……”  “太平鸟啊,爸爸,你记得的啊,身体金黄色的,头黑色,冠毛是……”  “我不知道你在说什么……我感觉有点冷,让我回去睡觉好吗?行行好!”我不想继续逼他,不过也许可以转移他的注意力。  “好,好,爸,好,这就送你回去睡觉。只是还有一件事情,马上就好……让我帮你打流感疫苗,一秒钟就好。”  “打什么?”  “流感疫苗,我每年都会帮你打的啊,这样你才不会感冒或得肺炎。我已经准备好针筒了,就在这里……”  “你会打针吗?”  “爸,我是医生,你那个医生儿子,记得吗?”  “你当医生多久了?”  “30多年了,爸。”  “我不敢相信。真的30年了?”  “是,时间过得很快,爸,我现在替你打疫苗,你说好不好?”  “当然,”他口里答应着,却又自言自语道,“30年,真不敢相信。”  我拉过他的胳膊,消毒,打针,几秒钟的时间。  “感觉怎样?”  “啥感觉也没有。”他说。  他现在分心了,也比较平静,我就又想让他活动活动。  “爸,为什么不让我扶你到客厅去,你跟妈一起,咱仨一起聊一聊?”  “妈在这里?”他问。  “在啊,爸,她在客厅。”  “噢,好好,”他说,“我很想见见妈。”  我帮他找出眼镜,扶他坐在床缘,坐稳后,再将助行器摆在他面前,然后伸手扶他站起来。  “我现在像刚出生的小猫咪一样虚弱无力。”父亲说。他推动助行器,我紧跟在后面。“天啊,我觉得自己真像个老人了。”我注意到他左脚有点拖地,怀疑是不是得了轻度中风。我想,明天上午一定记得跟嘉伦医生谈谈这件事,也许他会同意进行物理治疗。  “她在那里。”父亲说道。他绕过走廊走进客厅。母亲坐在躺椅上,银发反射着从打开的窗户流泻进来的光线。“我美丽的太太。”他说着突然抛开助行器,朝着母亲椅旁的沙发角落猛冲过去。  “爸,你在做什么?你这样会摔倒的!”  “我想坐在我美丽的太太身边。”父亲说。他好不容易挪到沙发前,这几步路就让他气喘吁吁了。  “现在我又成他太太了,”母亲对我说,“早上还是他姐姐呢。”  “你这什么意思?”父亲问,“你当然是我太太……你以为我不认识自己的太太?而且我爱你,你知道我爱你吧?”  “我知道。”母亲说。  “她也爱你,爸爸。”我说。  “她当然爱我,”他说,“我们结婚很久了,对不对,他妈?我们结婚多久了?”  “59年。”母亲表情严峻地说。  父亲转向我说:“听见没?59年,好长的时间,你知道的……我爱这59年的每分每秒,妈,你不也是爱每分每秒吗?”  “是,每分每秒都爱。”  “我要告诉你什么来着?”父亲对我说。  我没有回答父亲。电视开着,声音刚才被我关掉了,但没有声音的CNN居然也能让人感到刺耳,滚动的小字新闻像蚂蚁一样从屏幕下方爬过,今天的新闻全与禽流感引发的恐慌有关,让你真实感觉到这种全球流行病会带走上千万、上亿人的性命。  我想起那封匿名信,我这匿名的“同行”在信里还有一段谴责:  你父亲有你这样残忍的儿子作为敌人,他可能急需肺炎一类的好友推他一把,帮他解脱……  我当然知道,临终照护无论对谁来讲都是复杂的议题,可是写信人身为医生,他的同情、他的人性在哪里?他怎么能自以为是地站在我的立场、站在我父亲或母亲的立场来看事情?  我从母亲膝盖上拿起遥控器,把电视关了。然后,坐回椅子上端详着父母。这个话题我本不该提,可是我忍不住脱口而出。  “爸,”我说,“你快乐吗?”  他看了我几秒,又回头看母亲。窗外的雪松太平鸟还在啄食,一群一群地蹦蹦跳跳,冲向一串串的火棘莓。  “弗朗西斯,我快乐吗?”父亲问母亲。母亲松开休闲椅的控制杆,蓦地坐起竖直身子。  “雷纳德,我不能替你回答这个问题,”她说,“你必须自己回答。”  父亲回头看着我,希望我能帮他回答。我心里其实也在寻找答案,  自他上次住院已5年了,当时他相当无助而迷惘。这5年里,我信守了对他、对自己的承诺,让他待在家里,我知道他的生命是延长了,可做到这并不容易,母亲更是辛苦。而对父亲来说,住在医院和住在家里有区别吗?或者更直接点:父亲多活几年和少活几年有区别吗?  父亲目前的情况还算撑得过去:父亲在家,我们在他身旁。然而,很快有一天母亲会受不了,父亲会久病不起,无法言语,再也没有任何“好”日子,那时,我们一家势必要做出其他打算:在家护理?雇请24小时全天候健康保姆?还是将父亲安置在疗养中心或失智老人中心?如果没有保险补助,这样的照护一个月可能需要花费一万美元以上,联邦医疗保险并不覆盖长期居家照护、居家健康协助与失智老人中心。当然,也可以让居家照护单位派人到家里来,但提供的服务有限。  “爸,你快乐吗?”我又问了一遍。  “问我干什么?你应该问你妈。”  “我在问你,爸。”  母亲说:“雷,你这日子都在睡觉中度过了……”  父亲低头不再言语,也许正在努力回想、寻找那遗忘的人生:他已过世的母亲与哥哥姐姐,他从战场回到等了他5年的新娘身边,两个儿子依偎在他怀中要听故事的情形,钓鱼和看鸟,店铺被抢生意没了,短暂的艺术追寻之旅……  他重又抬头看看已满头银发的妻子。他思量着我的问题,接着凝望母亲,然后又转头看看我。我们都在等。父亲终于开口了。  “当然,我很快乐……我有你妈陪我,我爱你妈,你知道的。”他转头凝视着远方。  即使现在他的记忆力已大大减退,即使他们共度的人生有不少缺憾,可是今天,他就在自家的客厅,身旁有妻子陪伴,他真心爱她;而她,也依然在他左右,虽然有时难免气馁埋怨,可是在他最需要她的时候,她依然在。  “我知道我觉是睡得太多了点,”他说,“可我做的都是美梦啊。”  “什么?”母亲问,“他在说什么?”她坐在躺椅上,身子往前倾,想要看清自己的丈夫。  “没什么,妈,”我说,“没什么。”在这短短的瞬间,他们互相端详了一下彼此的脸庞。  窗外的雪松太平鸟振翅进入火棘莓丛,父亲突然注意到它们。  “看那些鸟,”他说,“你知道,那些树丛可是我种的。”  “爸,我当然记得。你想要到外面坐一会,更近点看看雪松太平鸟吗?”  “那还用说,”他说,“别忘了带上望远镜,小杰。”  ……

媒体关注与评论

  《最后,才知道该如何爱你:父亲教我的人生功课》文笔细腻、感人,它不仅仅是一次个人经历,更是全球之殇。  ——Christine K. Cassel博士 美国环球药品委员会主席  完美地讲述了一个拥有患老年痴呆症父亲的医生儿子的故事,《最后,才知道该如何爱你:父亲教我的人生功课》以睿智而隽永的笔触向我们展示了疾病与健康、生命与死亡和爱的无限力量。  ——Abraham Verghese, My Own Country and The Tennis Partner作者  在这本治愈心灵的书中,作者以个人的亲身经历和专业生涯抛出了这样的话题,以人道而直白的角度讲述了回忆、教训和人生。  ——Edward Hirsch,Special Orders: Poems作者

编辑推荐

  如果和父母分隔两地,我们每年能回家几次?每次几天?中国人的平均寿命是72岁,从现在起,也许我们真正能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不超过30天!  在那一刻到来之前,你还能陪父母多久?你还能为父母做些什么?  有人说,父母是堡垒,为我们抵挡迫近的死亡。只要他们还在,我们就可以幻想自己能永远活下去。直到有一天,你发现父亲的步履不再坚实,母亲的脸庞也早已爬满皱纹。  即便本书作者从医30余年,也并没能更轻易地面对自己父亲日渐衰老的现实——衰老和随之而来的死亡是不可逆的,是医学所无法战胜的。在父亲和家庭的巨变面前,他唯有去做所能做到的一切。  这本书里记述的正是作者的亲身经历。一方面是他身为医者的省思,一方面是他身为人子的追忆。“我们该拿父母怎么办?”这个拷问着每个家庭的问题在这里得到了解答,以所有的勇气、诚挚、希望和爱。  如果你为人子女,请一定不要错过这本书,你会在其中发现自己家的影子,重新学会如何去爱。  如果你为人父母,请一定不要错过这本书,不管是为了你自己,你的爱人,或者是你的孩子。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最后,才知道该如何爱你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13条)

 
 

  •   《华盛顿邮报》、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感动推荐   全球15个国家竞相传诵的亲情赞歌!   我是一个很老,很老的人的儿子。尽管在他的记忆中,自己仍然是年轻的——全然不顾自己根本无法自行从椅子上站起来,非得靠着旁人的搀扶和助行器才能艰难地从客厅挪到卧室。   我虽然是经验丰富的老年医学医师,但父亲衰老的现实让我与其他任何人一样感到无力。我能预测父亲的病情转折,描述他的病况进展,但我却无力阻止这一切的到来。   疾病,确切的说是阿尔茨海默病,正使父亲变成一个陌生的、让人难以接受的人。   曾经有一位病人的女儿请求我撤掉她父亲的维生装置,被我拒绝后,她说:“我只希望,你自己的父亲也会死得缓慢而冗长,就像你强迫我父亲所忍受的。”   现在,我用谈话来填补父亲那空洞的时间,为他准备每天服用的药丸,在他喘不过气时,为他加服一点利尿剂。
  •   看完这本书之后 真的感慨万分 才知道父母的爱是多么伟大 也知道了死亡和存活只有一线之隔。这本书准确的说,应该不是讲父爱的。而是职业为医生的作者,真诚的讲述自己以及整个家庭和患阿尔兹海默症(近乎于老年痴呆)的父亲之间的事情。中间穿插有美国医疗事业、老年人等方面的内容。这不是一个个案,这也不是一个家庭的事,这是我们每个家庭几乎都要面对的事情。“有人说,父母是堡垒,为我们抵挡迫近的死亡。只要有他们还在,我们就可以幻想自己可以活下去。人生路上,他们始终陪伴在我们身边,不离不弃。”不知到他们年老时,为人子为人女的我们是否也能做他们的堡垒,陪伴他们左右。  这三个高更提出的问题,平常人只需常识便可以回答第一个,而剩下两个问题的答案是在平常状态下难以意识到的。  一周前我继父的继母Jane去世了,这个美国老人最终客死他乡,火葬。这是我认识的第一个患阿尔兹海默症的老人,我想绝不会是最后一个。我曾经在一个漫长的暑假和她相处于一个屋檐下,可很少交流。当我和朋友偶尔在她面前吃东西的时候,Jane看起来非常高兴,以为我们是某种客人,甚至涂上了口红。  可是她却忘记了还没有刷牙。  对我来说,《最后,才知道该如何爱你》一书是无比真实的。Jane在那两年中,经常性的夜游,在屋内迷路,甚至摸进厨房点燃炉灶,幸好任何异常都被我母亲发现及时的处理了,不然后果不堪设想。阿尔兹海默症的病人是令人疲惫的,Jane在精神好的时候尚能夸赞我的长发,大多数情况,她会忘记自己身处何方,想象着明天就是圣诞节,要去寻找她去世已经30年的母亲,甚至夸张的呼喊求救。这个曾经的艺术家,拿出年轻时候的美丽画作想要锦上添花,却在一笔一笔毁掉整幅作品。那一笔一笔新添上的尴尬笔触,仿佛她生命中的这个阶段。  Jane确实是一个悲伤的存在,但光靠同情是不能支撑着照顾她很久的。我母亲,一个专业的医生,在照顾她的两年中患上了轻度的躁郁症。Jane令她无法在夜里获得安稳的睡眠,尤其那时Jane的体力尚好,整个白天会楼上楼下地不停走动,会想办法打开门迷路在外,会无故不停哭泣,或者重复一个故事,骂人,打人,甚至咬人。这些情况在她摔倒以后,是的,摔倒真的是太难以避免了,变得更糟了,她开始自己用手指放进直肠,将没有吃完的三明治和涂满果酱的面包塞在口袋里面。  我开始想象,如果任何我的亲人变成这样,我会有多少勇气来面对这件事。但我知道只有靠全部的爱和责任,才能支持我度过这漫长又痛苦的告别。  人子的角色让我常感懊恼。因我并未有太多童年与父母度过,甚至难以回忆起任何一个他们两人同时出现在我眼前的场景。尤其是念书以后,我几乎能用一张纸把亲子经历写出来。双亲的工作太忙与常年不在一起的生活,让年幼的我不停的感到被拒绝和挫败,被遗弃和孤独。我经常将我目前的性格归咎于这样的经历。  这本《最后,才知道该如何爱你》,解答了我很多的问题。老实说,我真庆幸看到了它,它补上了我心理某处的缺憾,包含了我最需要的安慰和恐慌。  其中一个故事,讲述的是作者的父亲年轻时在自己的母亲那里得到的不公平待遇,那是使我轻易愤怒的,作者也和我有一样的心情。可是最后,他的父亲仍表示了宽容和谅解。它告诉这样的我,几乎所有家庭都有不可外扬的“家丑”,都有沉重的悲伤,但家庭也可以成为你获得安慰,恢复力量的堡垒。  在内心深处,我其实明白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任何人都会犯错,包括你的父母,无论你觉得是不是公平,他们也在不停对我们“犯错”。而我也确实回避这件事,把不完美的自己的责任,部分的推给了我的父亲和母亲,并且甚至有借此逃避我作为人子责任的倾向。 我想我忘记了我是什么,也不再问自己我们是从哪里来。而关于我们将到哪儿去这个问题,健在的父母,仍作为堡垒,为我们抵挡迫近的死亡,只要他们还在,我们就可以幻想自己能永远活下去。大多数时间,我深陷自己的世界的各种泥沼当中。  这个平衡早晚会被打破的。因为我们的生命只有一种结果。与父母的告别,迟早都会到来。我曾经做过这样的梦,我失去了我的父母中的其中一个,这令我隐隐的不安,我隐约意识到,我迟早要面对这样的告别,而我,还未从任何角度准备好。  作为人子的我,惊诧的发现自己不曾学会如何爱自己的父母。Jane已经在一周前去世了,这个消息我今天才真的知悉,还是通过我和弟弟共同的朋友。是的,我已经两周多未联系家人了。  如果没有这本书,我想我还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挣扎在对亲情认同上。  我是一个挑剔的人,没有办法接受自己不认同的事情。这本书,没有强加给我观点,没有过度逻辑表达,是有诚意的叙事。阅读以后,它轻松的把我所需要的慰藉塞在我的怀里,也轻松夺走我想要试图逃避责任的安逸。总有一天,我会失去他们,如果还是现在这样,留给他们的一定是痛苦的回忆。他们也许不会有关于我的快乐往事的记忆,那些将事情将比痛苦更轻易的被忘却,就像书中描写的那样,他们会经历那样的无助。而你,不会原谅自己曾经那么残忍。  我曾经对生活失望,给朋友发去短信道“生活真x蛋”,他答道“不如享受这样的x蛋生活。因为有那么几个人,愿意和你一起度过,这就是家庭能带给你的。”现在我也明白,我也必须和他们一起过这x蛋的生活,因为什么事情也不能改变,我们在一条船上,那是家庭的方舟。而爱和责任,让我们走的下去,让生活变的不那么难堪,是生命中奇迹存在的证据。关于三个问题的答案,会帮助你,成为一个更加完善的人。  “这是唯一的自救之路。”
  •   我本来以为,这是一本煽情的书,结果不是的,但是却轻易地让我流泪。
    我本来以为,这是一本家庭的书,结果也不是的,它关系到的不仅是一个家庭,一个个案,而是所有生活在家庭里的人。美国环球药品委员会主席推荐这本书的时候说,这不仅是一次个人经历,而是全球之殇。我深以为然。
    作者温诺克是一个行医30多年的老年医学医生。他见过太多生死,然而从来也没有习惯,他把这归结于自己到医院实习后才上解剖课,“医者大多面对生者之前,先踏入死者的世界,而我则走向了相反的方向”。其实那是个性使然吧,医学院的教授评价他“对病人关切极深”,并非优秀或者上进,而是这一句“对病人关切极深”,就此给温诺克的从医生涯定下了基调。
    温诺克写作本书时,他的父亲已86岁,经历了心脏病、前列腺癌的折磨,最严重的,则是无药可医的阿尔茨海默症。
    尽管是老年医学专家,温诺克同样在父亲和家庭的巨变面前感到无力,无措。幸好有母亲的坚强,弟弟的支持,他们一家人一起度过了最后艰难的岁月。
    那是常人无法想象的艰难。
    父亲忘却了彼此间最美好的回忆,日渐衰弱,更给照顾他的母亲造成极大的身心负担。作为儿子,作为医生,温诺克唯有去做自己做能做到的一切,与家人共度难关。
    所有这些经历促使温诺克完成这本书。他想说的是,面对如此劫难,我们所能做的只是,对那些还在你身边的人更仁慈、更体贴、更富于爱心一点,同时也为自己留一点关注。
    愿我们都能在这本书中找到直面生命的力量。
  •   《最后,才知道该如何爱你》讲述的是作者温诺克医生的个人经历,毫不矫情,更不煽情,轻易地感动了我。美国人,或者说犹太人的家庭观和我们很相似,至少比我想象的相似。父母对子女的关切,无私的付出,读来就像是发生在身边的故事,亲切而动人。
    这本书的特别之处在于,作者身为老年医学医生,能预测父亲的病况进展,却对此无能为力。我不知道面对如此劫难是不是越清醒越痛苦,但是他的经历和思考对我来说是有价值的。从他的故事里,我也学到了属于自己的人生功课。
  •   最后,才知道该如何爱你:父亲教我的人生功课(这辈子你还能陪老爸老妈多少天?华盛顿邮报、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感动推荐)
  •   到目前为止,《最后,才知道该如何爱你》是我今年最喜欢的书,没有之一。
    我不太喜欢煽情的书,但是并不排斥真实的故事和真诚的表达。这本书的作者温诺克是老年医学医生,他的父亲得了老年痴呆症。医生和人子的双重身份,让温诺克的视角变得十分独特。理性的反思和深情的叙述自然交织在一起,让人随着他的叙述时而感伤,时而忧郁,有时又充满希望。
    我们都有年长的父母或亲友,我们自己也在慢慢变老,如何面对这些难题,其实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就像是书里说的那样,唯有投入全部的勇气、诚挚、希望和爱。
  •   非常棒的书!文字优美,故事感人,用了周末两天时间一口气看完了。
    作者是老年医学医生,医术高又有同理心,大学时候的导师评价他“对病人关切极深”。他陪伴很多病人度过难关,也陪伴过很多病人走过最后一程,和普通人相比,他似乎对于衰老和死亡更有经验。但是,当他自己的父亲患上阿尔茨海默症,一天天变得衰弱,忘记了过去所有美好的回忆的时候,他也一样感到无力和心碎。
    他写下自己儿时的故事,病人的故事,照顾父亲的故事,寻找着最后的答案和救赎。
    他的文字,折射出了爱的光芒。
  •   封面上很明显的写着父亲教我的人生功课,其实这本书里的父亲绝不是哲学教授或者成功商人,从世俗的意义上讲,他是个穷爸爸,没受过高等教育,经营一间小当铺养活全家,唯一值得骄傲的是两个儿子都很有出息,一个做了医生,一个做了建筑工程师。这本书里“功课”,更多的是儿子的感悟。作者是行医30多年的医生,专攻老年医学,他的特殊身份,让这本书有着与众不同的视角和深度,既有父子情深的感性,也有身为医生对医疗系统和医疗体制的反思。
    另外,虽然讲的是美国的事情,但是看起来就好像国内医生的爆料,果然全世界的医疗体制都让人头疼吧。
  •   《最后,才知道该如何爱你》讲述的是作者温诺克医生陪伴他患阿尔茨海默症的父亲的经历,文笔细腻感人,读这本书,就好像跟随他一路走来,一起经历了那些温暖和哀伤,希望和无奈。
    对我来说,这本书是无比真实的。曾有患阿尔茨海默症的远亲,在她最后的两年里,经常性的夜游,在屋内迷路,甚至摸进厨房点燃炉灶,幸好任何异常都被及时发现了,不然后果不堪设想。
    我开始想象,如果任何我的亲人变成这样,我会有多少勇气来面对这件事。但我知道只有靠全部的爱和责任,才能支持我度过这漫长又痛苦的告别。
    这本《最后,才知道该如何爱你》,解答了我很多的问题。老实说,我真庆幸看到了它,它补上了我心理某处的缺憾,包含了我最需要的安慰和恐慌。
  •   作者一方面是经验丰富的医生,一方面是需要照顾高龄父亲的儿子,他的视角很独特。我们都想为父母做正确的事,而往往却不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事”,读这本《最后,才知道该如何爱你》让我思考很多,也受益很多。
  •   “我们该拿爸妈怎么办?”真庆幸这本书用这个问题敲醒了我。还算年轻的我们,心里装满了全世界,唯独把父母排除在外,在外地工作的话,也许一周也通不了一次电话,也许一年才能回一次家,任凭父母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悄然变老。
    我自己总想着,再过几年,再过几年等我积累下一点基础,就把父母接过来同住。现在,这本书提醒了我,是该好好考量如何善待父母的时候了,别让爱留下遗憾。
    推荐所有为人子女的朋友们读这本书。
  •   本书非常感人,正如引言所说:“如果和父母分隔两地,我们每年能回家几次?每次几天?中国人的平均寿命是72岁,从现在起,也许我们真正能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不超过30天!”
  •   此书讲述了一个医生同时又是一个儿子是怎样陪伴患有失智症的高龄父亲走完人生最后一段路程的感人经历。自己的父亲面临着同样的境遇,这本书及时地告诉我应当怎样去面对,让我以平静的心态陪伴父亲给他以最后的关爱。很好的一本书!
  •   拿到书二天我就全部看完,真的感触很深。记得我三岁的女儿总会问我一个问题,是不是她长大了,妈妈会老,还会死。女儿内心很恐惧有一天我们会离开她。可我从来没有意识到我们的父母会老到生活不能自理,完全没有自我意识,完全依赖我们的时候,我们该如何爱他们。
    在我们精力与财力到了极限的时候,是抢救他们完全没有希望的生命,还是适时放弃。是把他们当作父母还 当作我们的孩子?还在他们还安好的时候,好好的珍惜时光。医疗保健及老人服务行业该做些什么。我是第一代的独生子女,说真的,我还有点害怕父母的老去。我怕我不能承担。我的外婆已经94了,身体健康,生活完全自理。有时我不理解她老人家的暴怒,觉得不符常理。但换一种角度看,如果把老人当成我们自己的孩子,还有什么事情不能包容呢!
    这是一本教我们如何爱我们老去的父母的好书!
  •   看完大半个月才来评论总体感觉这本书挺好看,像是一本小说讲述了他和他父亲的生活在我们小的时候,有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当他们老的时候,我们一定也要给他们最多的关怀
  •   收到此书的时候,正好是我父亲生病一个月的时候,他和作者的父亲患的一样的病。结合书内容,才对父爱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人生也增加了更深层次的感悟。非常值得推荐的一本好书。
  •   最后才知道如何爱你。
    父爱都是深沉而带有一种需要你为之努力才能够得到的特质。
    相比与母爱,父爱就是比如你要努力让自己更优秀才能得到的一种爱。
    所以在面对父亲的时候我很茫然。
    最后才知道如何爱你。。。
  •   “上帝不能无所不在,所以创造了母亲”,其实父亲也一样,小时候以为爸爸什么都不怕、无所不能,长大后才知道,不是这样,只是因为他爱我们。无条件的爱他得儿女。
    这是一本很值得读的书,让我感受颇多。
  •   看了这本书觉得人生最大的遗憾是子欲养而亲不待,一转身就是一辈子。很多时候我们忙于世俗应酬而忽略了身边最重要的人,当某一天那个人离我们远去的时候,我们才会停下来反思自己,责备自己,留给自己一个最大的遗憾。。。。。。有时候细算下来,我们真正能陪在父母身边的时间真的不多,所以,有父母陪在身边是幸福的,我们应该好好珍惜与父母相处的每一刻,不要让他们伤心,不要让他们觉得孤独。
  •   还能陪父母在一起多少时间,觉得是真不多。年轻时只顾打拼天下,离开家乡,想象自己年老是时是什么样子,有空多陪陪爹妈。和他们聊聊。爸妈我爱你们
  •   这是一本很动人的书,那些发生在作者身上的家庭小事,就好像是身边的甚至是自己的事一样。作者为了父亲做出的种种努力,更让我感动。
  •   作者是个医生,不是专业作家,他只是把照顾病中的父亲的亲身经历如实写出,不煽情,但很感人。这是2011年我最喜欢的一本书,内容真的很棒,文字也很优美。
  •   内容感人,我一口气的读完,为人子女的都应该尝试的读一些这类的书籍,我们究竟了解父母多少?陪伴在父母身边的日子又能有多少,该怎样爱他们如同他们爱我们一样,不要等到最后,才知道该如何爱你。
  •   变老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之前曾经看到过一篇很短很短的文章,写道,如果你发现父母刷碗刷不干净了,做菜太咸了,或者不太愿意出门了,那就是说,父母老了,需要你的关心和照顾了。当时就很有感触。
    这本《最后,才知道该如何爱你》更深刻地谈论了这个问题,我们该拿老去的父母怎么办?我们该如何去爱他们?特别是,他们被病痛折磨的时候。
    读这本书,阅读体验非常棒。作者的笔触细腻优美,当然,我更喜欢作者认真真诚的态度。
  •   必会触及心灵,这辈子你还能陪老爸老妈多少天?
  •   冲着书名也该去看看啊!这辈子你还能陪老爸老妈多少天?思考思考吧。
  •   因为大家评价很高才买来看的~还没仔细阅读~人生功课~应该早点学习~有老年痴呆症老人的家庭成员可以拿来读一读~
  •   亲人之间的爱有很多是无法言喻的 很多时候他们的很多行为我们无法理解接受是因为我们没有经历过他们所经历过的事 如果无法理解不如就看成是他们犯的小错因为每个人都会犯错 他们为我们付出了很多我们永远也还不起 多点时间陪伴沟通是给他们最好的礼物
  •   每一个子女都应知道父母的爱
  •   不到等到最后,才知道如何爱父母。。感谢快递大哥
  •   如果爱父母,你应该收藏此书;如果爱自己,更应收藏此书。强力推荐,好书!
  •   看的时候总忍不住想哭,虽然作者不是故意煽情,那些生动的父子间的,亲人间的故事就好像发生在身边,非常感人。
    想想自己对父母付出的太少了,今后要努力改进才行。
  •   是一本发人深省的书 我们还能陪在父母身边多久
  •   最近段时间都在看关于亲情类的书籍,这本书的确给自己以收获,能从中学到些许就是书籍最大的成功,推荐大家都看下,学会感恩父母,珍惜和父母相处的机会~
  •   特别好看,教我们如何爱父母,如何感恩!
  •   不养儿不知父母恩,我们总是对身边朋友很好。总是对别人的一点关心而感动。却忘记了我们的父母
  •   偶然看到了这本书,让我感触非常大,诚然,现在的年轻人大多都为了自己的理想,为了自己的生活而奋斗,而忽略了家中的父母亲,回想到从自己懂事到毕业出去工作,自己欠父母的太多了..在这本书里学到的却是在学校和在社会都学不到的东西..感谢当当
  •   个人觉得更适合给现在的男人看看,那种细腻的亲情,让人感动。和家人的疾病特别像,所以更加激发共鸣。还有作者对医学界的一些言论,让人深省。
  •   希望看这本书的人都能对父母好些
  •   出差在飞机上的杂志上提到这本书,出于好奇买了一本,真的很感动,我们真的需要多陪陪年迈的父母了!
  •   我们总能从不同的书里得到不同的东西。从这本书里我读到了美好温暖的亲情,读到了关于医疗体制的反思,还有普通的美国人的日常生活。丰富,细腻,感人,真是非常好的一本书。
  •   我把推荐给和我一样身份的人!就是作为子女的医学生,严重推荐!!!!
  •   推荐大家都看看,非常棒的一本书。父母恩情如山,不管多忙,都别忘了把他们惦在心上。
  •   书名就给了人深刻的提示,想想自己的宝宝,多少的可爱。可是我们会用多少的爱心去对待我们的父母呢?看了本书,会有深刻的反省!
  •   很感人,很受教育。为人父母,为人儿女都不可不看。
  •   很好的书,推荐所有为人子女的都看一看~~~
  •   书的内容特别感动,看了之后,才知道何为亲情
  •   病、老是每一个人都会经历的,这书中提出的问题值得深思。老年人和家有老人的年轻人都应该看一看。
  •   终于明白自己很恐惧父母的离去极端痛苦的缘由。。。
  •   很不错的书,有父母的都过来看看吧。老年人确实需要关爱。
  •   多陪陪父母吧
  •   还没看完,很有感悟。子欲养而亲不在是很可悲的,我们都要好好用心待自己的父母
  •   不愧是畅销书,的确畅销的很有道理。做儿女的有空一定要看看哦,很感动的!
  •   内容发人深省,适合医学生阅读
  •   未读完,但足以感动。
    子欲养而亲不待,希望这本书能让我们有所感悟。
  •   让人感动的一本书,写得太好了
  •   社会渐渐步入老龄化,但是我们最先需要学会的是面对渐渐老去的双亲,感动之余学到很多~
  •   这本书是我看过所有书里最喜欢的一本,看过这本书之后才明白,该珍惜的趁现在还年轻好好珍惜。
  •   在当当上买书,我最注重的是书页的质量,因为纸质书区别与电子书就是因为喜欢拿着纸质书读来读去的感觉,这本书也是质量很好,如实描述,至于书的内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送给弟弟的,他很喜欢,从中感悟很多,对待爸爸也没有以前那样不耐烦,我觉得这是一本理解父爱、感恩,一个男孩走到男人的必读书!
  •   我们是孩子时他们无微不至地照顾我们教育我们,当他们变得无法独立在社会生存时,我们也要用那份与生俱来的爱心照顾他们鼓励他们。
  •   我想你们了爸爸妈妈 我爱你们!
  •   今年过年朋友给我算过这个“最伤心的算术题”,可怜天下父母心啊!原本以为是一本很煽情很伤感的书,翻开后更惊喜,作者很幽默,那种美式幽默正好辉映出一幅乐观的幸福景象。
  •   很好,感动,其实老人需求的很简单,深有体会。。。。
  •   感动,触动。
  •   令人感动的父爱
  •   感动常在~
  •   侄女要求买的,给侄女了,不知道怎么样
  •   看了觉得启发很大,从不了解老人的言行,到知道了一些。值得一读。
  •   很多人都推荐的书,买本看看
  •   写的很真实,很能收到启发~~
  •   买来还没来得及看,希望能所有收获。
  •   作者是犹太人。非常棒。
  •   全数很感人,作者很孝的!!
  •   一位姐姐推荐的书,买给自己看的。。
  •   每个人都会老的,值得慢慢体会深思
  •   还没开始读,希望有所获~
  •   这次买的书有点多,还没看到这一本,但是是心仪很久的一本书,所以应该很不错。
  •   央视推荐的,值!
  •   朋友推荐的,买来看了几章,确实非常棒。装帧整体质感不错,文字美,感情真挚,是难得的好书。
  •   书教给我们很多很多
  •   学医的人应该好好看看 体会下里面的价值观
  •   还没开始看,封面很新引人,相信内容是
  •   这本书很符合我的要求啊
  •   帮朋友买的,听他说是一本读了很有感触的书~
  •   不错,看的引发深思
  •   内容真实,打动人心!
  •   这是一本好书,让我能更珍惜和家人在一起的时光
  •   在这个世界上,除了为你自己的幸福,你不能企图得到更多。
  •   我很喜欢的一本书,收获颇多。
  •   还没有读,一直是想要的一本书。
  •   拿到手里,纸张包装都很好,感觉不错。内容看了一小半,感触很深,很多细节明明平淡至极,却不知不觉就流泪了。
  •   看来电视里的评论,忍不住想买本看看。
  •   好说,文字优美,翻译的好,内容动人。还在阅读中
  •   一本似乎有点冷门的书,还是在书店不起眼的角落看到的。
    全书并没有刻意的煽情,但文字足以令我落泪。
  •   很喜欢,当作礼物送给朋友的。书的质量也特别好呢?
  •   是一本很好的书,教会我们爱戴老人。建议大家读一下。
  •   还没看,应该不错!可惜书的包装略有破损!
  •   内容不错,就是书怎么看都像旧的
  •   书质很好。内容也不错
  •   期待她的成长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