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对联中的人与事儿

出版时间:2011-4  出版社:河南文艺  作者:王晓华//戚厚杰  页数:370  

内容概要

  民国时期的对联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与精神面貌,是文与史的结晶。因此无论是撰者还是被撰者,都是以史实为依据的,同样也深深地打上了他们的文化印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事件与人物的文化,是研究当时人物与事件不可或缺的史料。《民国对联中的人与事儿》编者王晓华、戚厚杰从档案、旧的报刊杂志以及已出版楹联书籍中撷取了一些对联,以联评人、以联说事,管中窥豹、小中见大,从另一个角度认识当时的人与事儿。

作者简介

  王晓华,民国史专家。1982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历史系。曾在河南大学《史学月刊》工作。现为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研究馆员。1993年以来,先后出版专著《远征颂》、《塞外雄风一一西北军传奇》、《北洋枭将孙传芳》、《滇缅军魂》、《百年生活变迁》、《百年风俗变迁》、《决胜神州》、《京华名士袁寒云》、《吃在民国》、《民国子午线》、《民国军服图志》、《抗战海报》、《台湾光复纪实》、《模范南昌——新生活运动》等。近两年来有《黄埔恩怨》、《黄埔军校的将帅们》、《肃奸》、《蒋介石家事与国事》、《末世公子袁寒云传》、《下野——最后的权谋》、《将军在黎明前死去》、《76号魔窟》、《抗日战争正面战场档案全纪录》等作品发表。 戚厚杰,1950年生,江苏沛县人。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研究馆员。从事民国档案编辑研究近三十年,研究方向为民国军事史、抗日战争史与南京大屠杀史,主要著述:《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记》、《抗日战争正面战场档案实录》、《洋顾问列传》、《日谍在中国》等,发表论文多篇。

书籍目录

前言孙中山以对联为革命口号“无公则无民国”的黄兴宋教仁“为宪法流血”第一人廖仲恺、何香凝为国“举家以殉”唐群英力争好参政“百战相依唯一李”的李烈钧马君武“昌科学植民权”袁世凯“不是东西”黎元洪“柔暗、谨厚”吴佩孚的“四不主义”势利军阀萧耀南孙传芳是“地地道道的军阀”张敬尧督湘祸湘“白发红颜眉齐眉”——熊希龄的传奇婚恋“超然”的国民政府主席林森谭延闿“混”字当头与蒋介石作对的胡汉民于右任既“拍苍蝇”又“打老虎”“丘八诗人”冯玉祥撰写的对联阎锡山“祸国殃民”蒋介石的“文胆”陈布雷撰写的对联张静江“丹心侠骨”张学良与蒋介石既是“兄弟”又是“仇雠"杨虎城“联手兵变为止戈”郭沫若与张治中的对联恩怨胡适“身行万里半天下”胡宗南“可以宗南”“不能安北”“是非留待后人评”的戴笠刘湘“事事要问神仙”宋哲元“虎威昭垂卢沟月”张自忠“尽忠报国”汪精卫“有罕见之才”“多此一举”的郝鹏举张元济“以书为生命”茅以升“不复原桥不丈夫”王闿运“空有文章惊四海”“旷代逸才”杨度“学界泰斗”蔡元培陶行知“捧着一颗心”办教育马寅初“敢怒敢言”“师表真堪垂后世”的朱自清郭沫若撰联悼鲁迅“真正的文人”张恨水陈独秀“身处艰难气若虹”“元戎勋业垂青史”的叶挺陈毅的联谊诗交“精神不死”的邓演达续范亭“有松柏气节”范筑先“一门尽忠义”“恨不抗日死”的吉鸿昌“天下侠”王亚樵

章节摘录

  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他自幼长期在国外读书,不仅熟悉外国语言文字,而且对祖国的文化非常精通,是一个楹联爱好者。他一生写出了大批的楹联,并以楹联为武器进行革命斗争。  孙中山(1866—1925),名文,字德明,号日新,改号逸仙,1897年在日本时化名中山樵,遂渐以中山著称。出生在广东香山县翠亨村一个贫苦的佃农家庭。他的父亲孙达成没有自耕地,先后租了六亩半地,耕种水稻和杂粮。  孙中山在回忆他的家庭时说过:“生而为贫苦之农家子。”宋庆龄后来回忆说,孙中山“到十五岁才有鞋子穿”,“他的家住在一间茅屋里,仅仅不致挨饿。  他幼年吃的是最贱的食物,他没有米饭吃,因为米饭太贵了,他的主要食物是白薯”。  后来孙中山的哥哥孙眉到檀香山垦荒,后发展为经营一家农牧场,又开设了商店,才使家中的生活得以改善。尽管家庭贫苦,但孙达成对子女的教育从不松懈。孙中山在本村的私塾发蒙,修习的课文有《三字经》、《千字文》、《幼学琼林》以及“四书”、“五经”等,打下了良好的国学基础。  1879年,孙中山随母亲到檀香山长兄处读中学,后又到香港基督教学校继续学习,最后到香港西医书院习医,因此他又有很好的西学文化与自然科学知识。孙中山聪敏好学,潜心探求,学习成绩总是名列前茅,对学习上与社会上的各种问题都能以所学的知识给以阐述,同学们给他起了一个“通天晓”的绰号。  在香港西医书院孙中山除了学习医学知识外,还刻苦攻读祖国的古代文史典籍,为此,他请了一位国文教师陈仲尧专为他讲授中国经史。当时他的同学对他的评价是:“聪明过人,记忆力极强,无事不言不笑,有事则议论滔滔,九流三教,皆可共语。”他对诗文、对联随口答对,工整完美,驾轻就熟。  有一个对联故事,很能说明孙中山的对联功底。清光绪年间,孙中山留学归来,途经武昌总督府,想见湖广总督张之洞。走到府前,递上名片,上写着:“学者孙文求见之洞兄。”门官随即将名片呈上,张总督一瞧,很不高兴,自忖:无名无望,竟敢与我称兄。便问门官道:“来者何人?”门官回答说:“是一儒生。”张之洞也不发话,令人拿来纸笔,写了一行字,叫门官交给孙中山。孙中山一看,纸上写道:持三字帖,见一品官,儒生妄敢称兄弟。  这分明是一个上联,张之洞在以对联的形式考问来者。孙中山微微一笑,挥笔对出下联,又请门官呈上。上书: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布衣亦可傲王侯。  张之洞看后不禁暗暗吃惊,急命门官大开中门,迎接这位风华正茂、博学多才的读书人。  1892年,孙眉由檀香山汇来一笔钱,要在翠亨村建造新房,孙中山亲自设计图样。按照当地的风俗,盖房子一般都是坐西朝东,否则就要祸害临门。但孙中山不信这个邪说,也不管人们的非议,他非要盖一个坐东朝西的。这所房子是一幢中西合璧的两层楼房,式样特别别致,外面筑有七个穹形门楼,里面却是中式的。当中一间是正房,左右两个耳房。新居建成后,孙中山亲笔写了一副对联:一椽得所;五桂安居。  “椽”为安在檩上的木条,“五桂”为翠亨村附近的小山。此联对仗工整,很有气势,表现了年轻孙中山的自信和蓬勃向上的朝气。  孙中山不信神,他年幼时,曾当着信男信女的面,将家乡翠亨村村庙里的“玄天上帝”神像的中指折断,揭穿神能“保护乡民”的谎言,引起众怨。为此父亲孙达成出面道歉,并答应将神像修复,孙中山被迫出走香港。后来孙中山回到家乡,特地为家乡神龛题写了一副对联:德雨沾濡松柏茂;春风披拂桂兰香。  这副对联也表现了孙中山真正上的成熟和他的实事求是的精神与科学的态度。他一方面尊重乡亲们的习惯,另一方面劝勉他们不要相信神,而要相信人的教化、人们的道德。就是良好的道德可以像春风化雨一样,改变人的思想,改变环境,使松柏茂盛、桂兰飘香。  一天,孙中山游家乡的鼎湖山,寺僧知是孙中山来,极喜,请赐联,孙中山题云:尘事未除人自苦;江山无恙我重游。  非常大气,且与环境贴合。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立志做大事业、有为者的志向。孙中山年轻时自题了一副对联:愿乘风破万里浪,甘面壁读十年书。  中山先生以他的实际行动与高深学识实践了他立下的“乘风破万里浪”宏愿。为了推翻几千年的封建帝制,孙中山走遍了亚洲及欧美各国,岂止万里路?说到孙中山的读书生活,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孙中山在日本进行革命活动时,与日本民党领袖犬养毅建立了深厚的友谊。犬养毅对中山先生十分敬重,常请孙中山到他家叙谈。有一天,他问孙中山:“我真是敬佩你,但我请问你,你最喜欢的是什么呢?”孙中山毫不犹豫地回答:“革命!推翻清朝政府。”犬养毅又问:“你最热爱革命,这是谁都知道的,但除了革命之外,你最喜欢的是什么?”孙中山沉默了一会儿,用英语回答:“Woman(女人)。”犬养毅拍手说:“很好。其次呢?”孙中山回答:“Book(书)。”犬养毅大笑,说:“毕竟你说出了老实话。  ……

编辑推荐

  民国时期,国民革命风起云涌,军阀割据战事连连,社会动荡不安。对联,片辞数语,着墨不多,作者之才情、器局、学识、襟抱莫不寓焉。《民国对联中的人与事儿》有图有事件,带你品味一部蕴含在对联中的民国史。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民国对联中的人与事儿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