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概论

出版时间:2001-5  出版社:江苏苏州大学  作者:高小康  

书籍目录

《文艺概论》目录: 前言 第一编文艺特征论 第一章文学艺术的认识特征 第一节摹仿说与再现论 第二节文学艺术的再现本质 第三节对再现论文学艺术观的评价 第二章文学艺术的情感特征 第一节表现论的起源 第二节文学艺术的表现本质 第三节对表现论文学艺术观的评价 第四节文艺的象征本质 第三章文学艺术的抽象特征 第一节关于艺术形式 第二节文艺的形式本质 第三节艺术形式的审美分析 第四章马克思主义文学艺术本质观 第一节关于马克思主义文学艺术观的历史认识 第二节审美创造的语言符号形态 第二编文艺作品论 第五章文艺作品的类型与样式 第一节造型艺术 第二节表演艺术 第三节综合艺术 第四节语言艺术 第六章文艺作品的构成 第一节文艺作品的形式和内容 第二节文艺作品的层次分析 第三编文艺创作论 第七章文艺创作的本质 第一节文艺创作是一种精神生产 第二节文艺创作的主体和客体 第八章文艺创作的过程 第一节文艺创作的准备阶段 第二节文艺创作的发生阶段 第三节文艺创作的构思阶段 第四节文艺创作的符号化阶段 第五节文艺创作的心理机制 第九章文艺创作的原则 第一节创作原则的界定 第二节写实、写意与抽象 第三节内容与形式 第四节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 第十章文艺创作的风格和流派 第一节风格 第二节流派 第四编文艺接受论 第十一章文艺接受概说 第一节何谓“文艺接受” 第二节文艺接受的基本特征 第十二章文艺接受主体 第一节对接受主体心理探索的几种理论 第二节接受主体的心理要素 第十三章文艺接受过程 第一节文艺接受的发生 第二节文艺接受的发展 第三节文艺接受的高潮 第十四章文艺接受价值 第一节文艺接受与传播 第二节文艺接受的效应 第三节文艺接受与批评 《文艺概论自学辅导》目录: 《文艺概论》大纲 自学辅导 模拟试题

章节摘录

版权页:   学艺术实践曾产生过十分有害的影响。20世纪中国文学艺术在接受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指导之后,在很多方面都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巨大进步,我们的作家深刻认识到人的本质,深切地了解人与动物的区别,了解了人不仅是自然的人,而且是社会的人。但是,由于受到苏联庸俗唯物论的影响,我们把社会实践本身的丰富性狭隘地理解为社会的阶级性,把人的社会本质也片面地理解为人的阶级本质。这种庸俗唯物论观念影响到文学艺术,就造成了人的精神主体性的丧失,人成为只是被社会所支配的没有力量的消极被动的附属品,其直接结果就是导致“见物不见人”的形而上学观念与人丧失了现实本质力量的异化现实。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把社会现实仅仅规定为阶级斗争的现实,直接导致了以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为纲来规定文学艺术活动的“文学艺术为政治服务”理论,它要求文学艺术只能反映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现实,认为文学艺术的价值就在反映和认识这个现实。按照这种理论,所有的文学艺术对象都被规定为阶级观念的符号代码,人的所有活动也就成为某种政治观念的感性显现,从而把人自身固有的丰富个性消融于人的阶级性之中。这就发生了一种奇特的现象:人完全丧失了主体性,丧失了人之所以为人的东西。于是,人不再是人,而是物,是阶级观念的抽象符号,文学艺术也就不再是人学。对于具体的文学艺术创作来说,它一方面导致了人物性格的简单化和概念化,另一方面也把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粗俗化与抽象化。这种文学艺术的“阶级镜子”,对于文学艺术创造主体的危害很大,它把文学艺术家变成一种阶级斗争的工具。“文革”结束时,我国文学艺术领域几乎已成为一片废墟,到处是思想观念的枷锁与艺术题材的禁区,对中国社会主义文学艺术事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这种历史教训必须认真总结与彻底清理。 从思维方式角度讲,关于反映论文学艺术观可以从如下两个方面加以评价。 第一,其长处在于把握了文学艺术的再现功能,承认世界是文学艺术的源泉,并且成功地解释了现实主义文学艺术中所包含的认识论意义。把文学艺术看作是对于社会生活的简单、机械的照相式反映,而混淆了艺术真实与客观真实,这是对于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学艺术认识功能有关论述的歪曲阐释。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曾谈到“希腊艺术的前提是希腊神话,也就是已经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毛泽东在《矛盾论》中也指出,中国文学艺术中具有神话性质的文学艺术作品,诸如《山海经》、《西游记》、《聊斋志异》等“不是现实之科学的反映”。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是否经过了“艺术方式加工”,两者的区别也就如同“神话”与“现实”之别一样。 这种混淆两种真实、两种价值的问题实际上一直存在。以中国古代诗学为例。杜牧《江南春》曾云:“千里莺啼绿映红,山村水廓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明朝的杨慎在《升庵诗话》中批道:“‘十里莺啼绿映红’,今本误作‘千里’,若依俗本,‘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这里即客观取消了主观,从人的生理功能来探究人的艺术心理。实际上,如果从客观角度来斤斤计较,即使改作“十里”也还是不能说通。清人何文焕《历代诗话考索》中即云:“余谓即作十里,亦未必尽听得着,看得见。……此诗之意既广,不得专指一处。”再如唐孟郊《登科后》一诗:“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后两句更是神来之笔,历来为人称道。而明代瞿佑在《归田诗话》中却这样质疑:“然长安花,一日岂能看尽。”又如清人毛奇龄论苏东坡“春江水暖鸭先知”云:“春江水暖,定该鸭知,鹅不知耶?”另一方面,有些古人也早就意识到艺术真实不同于客观真实。

编辑推荐

《江苏省中小学教师自学考试小学教育专业专升本教材:文艺概论(套装共2册)》注重小学教师能力的提高。是江苏省中小学教师自学考试小学教育专业专升本教材。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文艺概论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