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掌故

出版时间:2001-12  出版社:苏州大学  作者:韦明铧  页数:266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在我国众多的历史文化名城中,扬州是一个文化个性十分鲜明的城市。如果说在中国文化版图上有诸多闪光点的话,那么,扬州正是这样的闪光点之一。扬州文化以其鲜明的特色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扬州地处南北走向的运河与东西走向的长江之交汇点上,自古即有楚尾吴头、江淮名邑之称。扬州作为交通枢纽与商贸重镇,擅舟揖之便,得人文之胜;这里风光明媚,物产富饶,文教昌盛,地灵人杰,历史文化积淀十分丰厚。这表现在独树一帜的园林胜迹。琳琅满目的工艺珍品、脸炙人口的美味佳肴、争奇斗艳的服饰民居等丰富多彩的物化形态上,表现在千姿百态的扬州戏曲、博大精深的扬州学派、蜚声中外的扬州画派等门类齐全的人文形态上,更表现在其文化创造的活跃、文化氛围的浓厚与文化心理的成熟上,等等。  扬州作为一个文化重镇,辐射出巨大的文化能量。这里产生过、活动过、寄寓过数不胜数的文化名人,从文人学者到书家画师,从巧匠能工到杏坛名家,其生动活泼的文化创造与传播、绵延不息的文化承续与延递,从来没有湮灭或消沉过。文化底蕴的深厚与文化内涵的博大,造就了令人神往的扬州,使其作为中华文化渊缀之区的鲜明形象日久弥新。

书籍目录

史海拾贝 何处东阁梅 蜀冈云泛往 琼花发微 冯小青故事 郑板桥与袁子才 扬州教案始末 话说淮书市井杂缀 扬州的酒 扬州的蟹 扬州的菱 扬州的老街 扬州的旧巷 扬州的盆景 扬州的占卜 扬州的古玩业 扬州的云蓝阁 扬州的佛舍利 扬州的宝塔灯 扬州人的绰号 小说中的扬州 戏剧中的扬州 小记《扬州方言韵语》 略说《江都方言考释》 浅议《江都方言辑要》 简评《扬州方言词典》书林纪事 《扬州画妨录》品谈 《扬州竹枝词》叙录 《风月梦》公案 《闲话扬州》风波 《扬州历代诗词》解读 《杨州瘦马》书后杨苏谈荟 谁家女子学吴妆——漫谈苏州文化在扬州 江北一声彻江南——闲话扬州文化在苏州 扬盘  苏意——扬州、苏州与江南文化 扬州脚  苏州头——扬州、苏州与明清风俗 扬州调  昆山腔——扬州调的文化意蕴 扬州刀  苏州片——江南古董作伪摭谈 扬帮为武  苏帮为文——扬、苏文化风格之比较 邂逅三白——《浮生六记》与扬州(上) 寻找芸娘——《浮生六记》与扬州(下)读朱偶得 算命 ……灯下志疑后记主要参考书目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然而琼花并不总与美玉、忠贞、操守等联系在一起。更多的时候,它却与美人、荒淫、亡国分不开。流传最广的说法称,琼花乃是隋炀帝的妹妹所变。炀帝之妹甚美,炀帝乱伦奸妹,其妹含恨而死,化作妖艳的琼花,来亡乃兄之国。炀帝为看琼花而幸江都(扬州),结果大好头颅和大好河山一起丢了。此说最为荒唐,而又最为人们所乐道。隋代尚无琼花之说,炀帝何由得闻琼花消息?即便当时有琼花,隋之亡国本自有因,怎能归罪于无辜的草木?世间极美的事物,往往一面引起人们的赞叹,一面又引起人们的毁谤。打开历史书,会看到数不清被称为“尤物”的人或物,大抵都是才华出众、姿质非凡的佼佼者。只缘出类拔萃,反而英年早逝。琼花的故事,原就是这样的一部哀史。明人所编《扬州琼花集》引杨守陈诗云:“后土琼花世所传,无双亭外擅芳妍。……古来尤物成疮痛,何用登临重惘然?”可见早已有人把琼花当成“尤物”。尽管《扬州琼花集》的编者曹墙在序中明明说道:“吾扬琼花……久枯悴,骚人墨士各以传闻为据,或谓即玉蕊,或谓即聚八仙,或谓汉前已有兹花,或谓隋炀帝以观花来幸江都。以余考之,皆非也。”但是,关于隋炀帝与琼花的故事倒仿佛越传越广。明、清以来,经过《说唐》一类说部的渲染和夸张,隋炀帝因到扬州看琼花而亡国之说几乎尽人皆知。即便是学识淹博的孔尚任,亦曾赋诗《琼花观》道:“琼花妖孽花,扬州缘花贵。花死隋宫灰,看花真无谓!”又在《桃花扇》中写道:“琼花劫到雕栏损,玉树歌终画殿凉。”“妖孽花”和“琼花劫”的说法,不由人不想起“女祸”之说。商之妲己,周之褒姒,汉之飞燕,唐之玉环……这些漂亮的女人,在某一种人眼中,是永远推卸不了亡国的弥天大罪的。琼花似乎也是这样的坏而美的女人。这其实是欺侮弱者,因为亡国之君毕竟是“君”,女人的名字却叫做“弱者”。

编辑推荐

《扬州文化丛书:扬州掌故》荣获中国图书奖。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扬州掌故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条)

 
 

  •   此书权作资料备置,以便日后查阅。
  •   扬州在外的名声确实很大,估计只有苏州和杭州能与之抗衡。去过一次扬州,当年隋炀帝开运河下扬州看琼花,但真没见到琼花。听说富甲天下的盐商用黄金做夜壶,也没见到实物。不过貌似很多日韩人去瞻仰隋炀帝陵还有参观大明寺,虽然现在发展一般,但是不能否认其繁华千年的历史文化名城的地位。
  •   作者水平极好,文笔上佳,对扬州也十分了解。故能对诸多掌故如数家珍,娓娓道来。值得一读。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