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科教育学

出版时间:1998-12  出版社: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褚亚平  页数:299  

前言

  学科教育学是20世纪新开辟出来的学术领域。它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而出现的。就我们现在所接触到的材料看,在20世纪的30年代,美国就出现了各学科教育学的博士论文。现在,美国是世界上学科教育学研究最发达的国家。日本等国家也在大力开展这方面的研究,70年代以来,日本已推出多套“学科教育学研究丛书”。  我国在“文革”结束,拨乱反正,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也积极地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并由北京师范学院(今首都师范大学前身)于1988年发起,在北京召开了我国第一届学科教育学研讨会。之后,又在大连、长沙、福州、烟台、上海等地相继召开了这样的学术研讨会。在此期间,我国陆续发表了许多这方面的文章和专著。现在,在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的支持下,由首都师范大学学科教育学研究中心组织校内外的专家、学者撰写出版了“学科教育学大系丛书”。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它必将推动这一新学科的进一步发展。  21世纪正向我们走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际竞争更加激烈。国际竞争首先是人才的竞争。适应21世纪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必须具有很强的奉献精神,很强的知识创新能力。

内容概要

  《地理学科教育学》依照近五年多来的高师地理教育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中的新认识,以及国内外地理教育、教材研究的新成就和地理教育活动的新动态,作了进一步深入的思考和探索。

作者简介

  杨学礼,男,1939年12月生,北京人。  196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物理系。现任首都师范大学校长、首都师范大学学科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杨学礼长期从事高等师范教育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曾为本科生、研究生讲授普通物理学、理论物理学、普通物理专题研究等多门课程,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成绩显著。已发表著作两部、论文20余篇。社会兼职:北京市教育学会副会长、北京市青少年科技教育协会副理事长、北京市性健康教育学会副理事长。  本书主编褚亚平教授,是中国著名的地理教育学家。长期在师范大学任教,一直从事地理学科教育研究和教学工作,曾任前北京师范学院、首都师范大学地理系主任,华东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湖北大学的兼职教授,中国地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教育学会地理教学研究会理事长等职。近50年来,为祖国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创造性地写出许多富有独立见解的著作,受到社会的广泛赞许。

书籍目录

题词序丛书前言前言导论0.1 地理学科教育学的兴起0.2 地理学科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任务0.3 地理学科教育学的基本内容结构0.4 地理学科教育学与其基础学科的关系0.5 地理学科教育学的研究方法1 地理学科教育的本质1.1 地理学科教育内容的构成和功能1.2 地理学科的教学系统和教学过程1.3 地理学科教学过程中的矛盾及其处理1.4 时代赋予地理学科以新的教育使命2 地理教育的现代化2.1 地理教育的现代化过程2.2 地理教育思想和内容的现代化2.3 地理教学技术手段的现代化3 地理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发展3.1 区域地理教育与区域可持续发展3.2 乡土地理教育与乡土经济建设3.3 地理教育与海洋开发4 当代学校地理学科的课程和教材4.1 地理学科的课程目标和课程设置4.2 地理学科的课程内容4.3 地理学科的课程结构和教材结构4.4 地理学科教材的表述5 地理学科教学方法论5.1 地理学科的教学原则5.2 地理学科的教学方法5.3 地理学科的教学方式5.4 地理学科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6 计算机辅助地理教学6.1 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理论基础6.2 计算机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6.3 计算机辅助地理教学的可行性7 地理学科教育评价7.1 地理学科教育评价的分类、作用和原则7.2 地理学习质量评价7.3 教师地理教育水平的评价7.4 地理考试改革和试题研究8 地理学科学生学习心理8.1 地理学科学生的学习动机8.2 地理学科学习中的知觉8.3 地理学科学习中的记忆8.4 地理学科学习中的思维8.5 地理学科技能学习心理9 地理学科教师的素质9.1 新形势下对教师素质的普遍要求9.2 地理学科教师的思想品德素质9.3 地理学科教师的业务文化素质9.4 地理学科教师的教育实践能力素质9.5 地理学科教师优良素质的形成10 《地理教育国际宪章》的问世10.1 《地理教育国际宪章》的来历及其背景10.2 基本内容和指导思想10.3 中国的地理学科教育当前存在的主要差距11 中学生国际地理竞赛活动11.1 地理学奥林匹克竞赛(IGO)11.2 国际地理学竞赛(IGC)11.3 为参与国际地理学竞赛活动创造条件12 地理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前景12.1 判断地理教育发展前景的依据和结论12.2 21世纪中国地理教育改革发展的大趋势附录 地理教育国际宪章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0?5?1 辩证唯物论是研究地理学科教育学的方法论基础  就地理学科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以及这门学科的整个内容来看,可谓是一个充满矛盾的知识系统。在地理科学与教育科学之间,地理智育与地理德育、美育之间,地理教育施教者与地理教育受教者之间,地理教材、教法与地理教学中的师生之间,传统的地理教育经验与现代地理教育思想之间,存在着一系列需要解决的矛盾。如何使这些矛盾在地理教学过程中不断统一起来,使教学过程得到协调发展,全面发挥地理学科教育的应有功能,这就需要按照辩证唯物论原理,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观点,去研究和实践。  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科学地总结了人类认识活动的总规律。正如列宁在《哲学笔记》一书中所指出的:“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的途径。”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指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这一条马克思主义认识原理,揭示了实践是认识之源,认识又指导实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循环往复,不断发展;认识的目的是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这个结论,从根本上批判了一切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的错误。  地理教学活动与其他学科的教学活动一样,是学生认识的基础。这种教学活动对学生来说,是特殊认识(教师指导下的学习认识)与一般认识反复结合相互作用的一个辩证发展的认识过程。学生正是通过这种认识过程,走上一条接受人类已知认识成果,并向未知领域开拓的捷径。教学活动,不管对学生还是对教师来说,都是一个认识过程。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地理学科教育学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