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

出版时间:2000年9月1日  出版社: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杨丽珠等编  页数:474  

前言

  《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一书,是我们承担“国家教委高等师范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立项项目——“教育系儿童心理学教学内容、体系和方法改革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之一。  本课题研究首先进行了儿童心理学教学内容、体系改革,完善并形成了高质量的系列教材。《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是对儿童心理学核心教材《儿童心理学纲要》再版的深化和补充,也是我们历经十余年对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研究的结晶。  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是近20年来国际社会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当代教育改革的一个突出标志就是从单纯重视知识、智力的发展转变为重视包括儿童个性和社会性等诸方面的发展。面对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现实,我们要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其根本问题是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以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是时代的需要,是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根本,也是基础教育深入改革的方向和核心。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阶段是儿童身心发展的关键期,是个体各种素质结构奠基阶段,也是儿童个性和社会性开始形成的关键期。我们应以全面提高幼儿素质为核心,建立教育目标,实施幼儿素质教育。在确立教育目标时,要面向未来,着眼未来社会需要。

内容概要

  《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一书,是我们承担“国家教委高等师范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立项项目——“教育系儿童心理学教学内容、体系和方法改革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之一。  本课题研究首先进行了儿童心理学教学内容、体系改革,完善并形成了高质量的系列教材。《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是对儿童心理学核心教材《儿童心理学纲要》再版的深化和补充,也是我们历经十余年对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研究的结晶。

书籍目录

第一篇 总论第一章导论一、幼儿社会性发展概述(一)研究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意义(二)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概念与心理结构(三)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特点二、社会化与幼儿社会性发展(一)社会化的概念(二)幼儿社会化的功能(三)幼儿社会化的动因三、个性与幼儿社会性发展(一)个性的概念(二)幼儿个性发展的心理结构(三)幼儿个性与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关系第二章幼儿社会性发展理论述评一、精神分析心理学理论和现代生物学理论(一)精神分析理论(二)新精神分析理论(三)现代生物学理论二、社会学习理论和社会生态学理论(一)社会学习理论(二)社会生态学理论三、认知发展理论(一)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二)发生社会心理学理论(三)柯尔伯格认知发展理论四、文化人类学理论(一)维果茨基文化一历史发展理论(二)西方文化人类学理论第二篇幼儿社会性发展弟一篇幼儿社会性发展第三章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一、幼儿自我评价的发展(一)自我认识的发生(二)幼儿自我评价发展特点(三)幼儿自我评价的恰当性(四)幼儿自我评价的培养二、幼儿自信心的发展(一)幼儿自信心发展研究的意义(二)幼儿自信心结构及其发展(三)幼儿自信心影响因素(四)幼儿自信心的培养三、幼儿自我控制的发展(一)幼儿自我控制发生与发展(二)幼儿自我控制发展影响因素(三)幼儿自我控制的培养(四)幼儿自我控制与幼儿社会性的发展第四章幼儿依恋的发展一、依恋的涵义及发展过程(一)什么是依恋(二)依恋的特点(三)依恋的发展过程二、依恋的类型及其形成原冈(一)依恋的类型(二)形成依恋类型的原因二、依恋的理论(一)习性学理论(二)心理分析理论(三)社会学习理论(四)认知理论(五)多重依恋关系的理论四、儿童早期依恋对后期行为的影响(一)西方的研究(二)我国的研究五、幼儿依恋的测量(一)陌生情境测验(二)儿童依恋行为的分类卡片第五章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发展一、攻击性行为的涵义二、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一)攻击性行为的本能论观点(二)侵犯性行为的生物学观点(三)攻击性行为的社会学习观点三、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发展变化(一)攻击性行为的出现(二)攻击方式的变化(三)攻击性行为的性别差异(四)对攻击意图知觉的发展四、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一)生物因素(二)社会因素五、攻击性行为的控制(一)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二)提高幼儿认知水平(三)让幼儿了解攻击性行为的后果(四)教会幼儿如何宣泄侵犯性情感(五)给予榜样示范(六)家庭干预(七)培养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第六章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一、亲社会行为的涵义二、对亲社会行为的几种理论解释(一)精神分析理论(二)认知发展理论(三)社会学习理论(四)社会生物学理论三、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一)3岁前的亲社会行为(二)3~6岁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一)角色采择与幼儿亲社会行为(二)情感因素:移情作用的影响(三)父母抚养方式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第二篇幼儿社会性发展第三篇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因素第四篇幼儿社会性教育

章节摘录

  (一)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儿童活动室中社会性密度的增加,玩具数量的不足都会增加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因此,为儿童布置和安排的活动场地面积的大小非常重要。场地面积过大会使儿童的社会性交往和合作性游戏减少,但场地窄小,拥挤义会增加攻击性行为。美国的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游戏室中儿童人数增多会导致儿童较多的攻击性行为和较少的相互作用。当场地狭小而玩具数量又不充足时,幼儿就产生个人焦虑,集体秩序混乱现象。室内、室外活动空问的保障是减少攻击性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另外,玩具也是产生攻击性行为的一一个刺激,玩具数量不足易使幼儿为了获得玩具而产生竞争。时还要注意避免为儿童提供有攻击性倾向的玩具。  (二)提高幼儿认知水平  幼儿攻击性行为多与其认知水平较低有着直接的关系,幼儿往往对来自同龄伙伴的信息以自身为中心做出判断。如果一个儿童对别人的行为判断是敌意的,他的行为就会表现出攻击性,如果他对别人的行为更多判断为善意的,他的攻击性行为不会产生。而在幼儿中很多攻击现象的产生都是因为彼此问没有搞清楚他行为的动机是什么,而一个攻击性强的儿童往往用敌意性的动机去判断别人的动机,这样他攻击的次数和被攻击的次数都在增加。因此,我们要教育幼儿要以一种宽容的态度对待同伴。要了解别人行为的动机是什么,提高幼儿判断力,设法让幼儿明确打人、推人、抢夺等行为是不对的,幼儿一般不能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省,可以通过角色扮演,讲故事等形式激发幼儿对攻击性行为产生否定情绪,以减少幼儿问的攻击性行为。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