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出版时间:1999-09  出版社:中央民族大学版社  作者:费孝通  页数:372  字数:317000  
Tag标签:无  

前言

1930年我转学燕京大学师从吴文藻老师学习社会学。在他的指导和影响下,我认识到要科学地认识中国社会,吸收西方人类学实地调查的方法和着重现实的分析是一条比较踏实可行的路子,因此我在1933年升入清华大学研究院师从史禄国老师学习人类学。我在清华学习的两年,主要是学体质人类学。1936年秋季我接着去伦敦经济政治学院师从马林诺斯基老师学习社会人类学,1938年在抗日战争期间返国。到达云南后即在内地进行农村调查,按马老师的功能观点和实地调查方法实行吴老师所提倡的“社区研究”,一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在这以前,1935年在清华研究院结业后,接受史禄国老师的建议去到少数民族地区实习一年,因而到广西大瑶山实地调查瑶族的体质和社会组织。这次实习可说是我民族研究的初次尝试。1936年利用夏季回家乡休养的机会又在家乡江苏吴江的“江村”进行了一次为期近二个月的农村实地调查。

内容概要

新中国成立之初,党和政府以全新的思路、百倍的热情,对旧中国遗留下来的棘手的民族问题进行了全面梳理和研究,并一直探索在社会不断发展中逐步予以解决的道路。伴随这个过程,一个由中国学者自己创立的、旨在解决中国自身民族问题的理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也应运而生。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这篇著名杰作。其主要论点可概括为:    一、中华民族是包括中国境内56个民族的民族实体,并不是把56个民族加在一起的总称,因为这些加在一起的56个民族已结合成相互依存的、统一而不能分割的整体,在这个民族实体里所有归属的成分都已具有高一层次的民族认同意识,即共休戚、共存亡、共荣辱、共命运的感情和道义。这个论点后被陈连开先生引申为民族认同意识的多层次论。多元一体格局中,56个民族是基层,中华民族是高层。    二、形成多元一体格局有一个从分散的多元结合成一体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必须有一个起凝聚作用的核心。汉族就是多元基层中的一元,但它发挥凝聚作用把多元结合成一体。    三、高层次的认同并不一定取代或排斥低层次的认同 ,不同层次可以并存不悖,甚至在不同层次的认同基础上可以各自发展原有的特点,形成多语言、多文化的整体。所以高层次的民族可说实质上是个既一体又多元的复合体,其间存在着相对立的内部矛盾,是差异的一致,通过消长变化以适应于多变不息的内外条件,而获得这共同体的生存和发展。

书籍目录

代序:民族研究——简述我的民族研究经历与思考第一章 导论  一、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  二、中华民族研究的新探索第二章  中华民族的起源与形成  一、中华新石器文化的多元区域性发展  二、中华远古的各部落集团  三、中华民族形成史的分期  四、中华民族的结构  五、中华民族的共同性(一)  六、中华民族的共同性(二)第三章  民族称谓含义的演变及其内在联系  一、“汉人”考  二、“契丹”——汉人之别名  三、历史上少数民族中的“汉人成分”  四、中国·华夷·蕃汉·中华·中华民族第四章  中国历史上游牧民族的地位  一、匈奴游牧社会的历史地位  二、西汉政府设置河西四郡的历史意义第五章  中华民族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一、民族研究新发展的良好开端  二、中华民族起源学说的由来与发展  三、传统民族观与中华民族一体观  四、中国民族研究的识异与求同修订本跋

章节摘录

(二)黄河中下游东西相对的两个文化区黄河中游与下游存在东西相对两个文化区,大致上确定其序列与相互关系,是最近10余年的大突破。黄河中游最引人注意的是70年代中叶磁山·裴李岗文化①的发现,这是约公元前6000年至公元前5700年的早期新石器文化。磁山文化,因1973年首次发现于河北武安县磁山而命名。主要分布于河北中部和南部。裴李岗文化,因1977年首次发现于河南新郑县裴李岗命名,主要分布于豫中一带,豫北和豫南也有发现。这两种考古学文化内涵比较接近。由于对这两种早期新石器文化研究的突破,于是对50年代以来不断发现的渭水流域的早期新石器文化即老官台·大地湾文化的研究,也有了新的进展。此外秦岭以南汉水上游的李家村文化命名与类型划分虽有不同意见,但它是早期新石器文化则大体上可以肯定。上述早期新石器文化的地层叠压和文化面貌,表明它们都比仰韶文化早,约当公元前6000一前5400年。李家村文化可能稍晚一些。从保存着细石器残余看,它们与处在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之间过渡阶段的河南灵井、陕西沙苑为代表的中石器时代遗存有渊源关系,而它们的聚落分布、建筑形式、墓葬习俗、陶器特征与农业生产等文化因素,都表明仰韶文化对它们有继承发展的关系,尤其是陶面磨光、绳纹、彩绘以及某些器形明显具有仰韶文化前驱的特征。因此,它们往往被统称“前仰韶”期新石器文化。仰韶文化,因河南渑池县仰韶村遗址而得名。其分布以渭、汾、洛诸黄河支流域的中原地区为中心,北达长城沿线及河套地区。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4条)

 
 

  •   一般来说,人们习惯用“散居”、“杂居”、“散杂居”这样的字眼来指称聚居区以外的少数民族,其实无论“散居”、“杂居”、“散杂居”,还是“聚居”,它既是民族的居住形式,也是民族的分布方式。我国各民族的居住形式,一般可分为“聚居形式”、“散居形式”、“杂居形式”三种,但三者都是相对概念。其中,“散居形式”是相对于“聚居形式”而言的,“聚”有“聚集”之义,还可代表“村落”的意思;“散”则是“分散”的意思,也有“聚落”之义;而“杂居形式”则介于聚居与散居之间,是相对于“聚居形式”和“散居形式”而称的一种居住形式。按照民族居住的上述三种形式,民族就可以划分为聚居民族、散居民族、杂居民族三类。顾名思义,聚居民族就是一民族集中居住在某一区域内,并占有一定数量比例,那么,在这一区域内,不管是否有别的民族,这个民族就是这个区域内的聚居民族。如此而论,散居民族则是指某一民族的成员以分散居住的状态零星分布在另一民族人员数量有优势的区域的民族。杂居民族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民族共同混合居住在某一非民族自治区域内。就我的观点,我认为在理论上以居住形式是可以划分为聚居、散居、杂居的。针对这种划分,在理论上和实际工作中仍然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一种较主导的观点认为,以民族分布的特点来划分民族的类别,“杂居”的划分法是不科学的,其理由是,“杂居”概念与“散居”概念,无论在内涵还是外延上都有交叉部,如两个及其以上民族共同建立的自治地方及民族乡或民族村,理论意义上可称作民族杂居地方;又如在某一区域除主体民族外,有多个散居民族共同居住,就整个区域而言,这些民族的居住状态是杂居形式,而就人数占少数的民族而论,其居住形式就是散居了。因此,在实际下作中,我们往往把杂居和散居并称,称作“散杂居”,这样一是既方便民族工作的分类指导,即“聚居少数民族”、“散杂居少数民族”;二是既考虑到了“散居”、“杂居”的共同点又照顾到它们的不同之处。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对“散杂居少数民族”的内涵有一个清晰的理解了。从散杂居与聚居的层面比较而言,散杂居有以下三种形态:城市散杂居少数民族;农村散杂居少数民族;民族乡散杂居少数民族。从散杂居与民族区域自治的层面比较而言,散杂居少数民族包括三种类型:一是指没有实行区域自治的少数民族,如一些人口较少的民族,京族、土族、阿昌族、鄂温克、高山族、乌孜别克等13个少数民族基本上都属于散杂居少数民族;二是指已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但不属于自治地方的少数民族,如土家族在全国范围来看,它属于自治民族,而外在于自治地方分布的土家族就属于散杂居土家族;三是指在少数民族自治地方内的非自治少数民族,如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自治地方,该区域内长期生活着白族、回族、侗族等少数民族,白族、回族、侗族等少数民族在恩施州内就属于散杂居少数民族。相比较于城市散杂居少数民族和农村散杂居少数民族而言,民族乡的散杂居少数民族在法律、法规方面界定更为明确,管理更为规范,统计更为系统、全面,所以,民族乡的散杂居少数民族往往被纳入学者们的研究视野,成为散杂居研究的突破口。
  •   对民族学感兴趣的,费孝通老师的这本书是很值得一看的!费老师的书都是很耐人寻味的!
  •   这是什么印刷质量?盗版?
  •   书里收集了费老的多篇文章,很值得一读。唯一美中不足的是纸张有点薄......如果能稍微厚一点就更好了~~
  •   这是费孝通先生主编的书,很厚,但很好读
  •   这些书以后一定涨价,作为经典读物,赶紧收藏吧!
  •   内容有点太难了,但读起来还是很有帮助的
  •   印刷质量一般,但内容值得一读。
  •   印刷不是很好,容易让人怀疑不是正版的,不过谁让我买的是简装的呢,将就着吧
  •   经典的书,买了慢慢看
  •   不错的书了
  •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修订本)
  •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   至今畅销不衰的经典啊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