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经典文存

出版时间:2002-2-1  出版社:上海大学出版社  作者:瑜青  页数:312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康德(1724-1804)18世纪德国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有人曾说,在哲学这条道路上,在哲学这条道路上,一个思想家不管他是来自何方和走向何处,他都必须通过一座桥,这座桥的名字就叫康德。这说明康德学说巨大的影响力和持久的魅力。他的著作是人类精神财富中不可多得的瑰宝。本书是从康德的全部著作中精选译出的,偏重于他就人性、道理、宗教、认知能力、法学等方面的论述和思考,为广大读者尤其是青年学生提供一面思考的镜子。

书籍目录

感性的愉快论鉴赏论奢侈欲求、情欲和激情论激情论情欲论个体的特性论性别的特性论民族的特性论种族的特性论种类的特性关于天体运行的理论构想宇宙布局的力学证明美的分析人性本恶权利科学的一般意义国家的权利与宪法民族权利和国际法人类的普遍权利论自我意识五种感官论内感官司想像力感性创造力回忆和预见的能力知性的认识能力论禀赋为感性辩护康德生平及著作年表康德生平及著作年表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有人曾说,在哲学这条路道路上,一个思想家不管是他来自何方和走向何处,他都必须通过一座桥,这座桥的名字就叫康德。这说明康德学说巨大的影响力和持久的魅力。对自己的学说所关心的问题,康德作这样的概括:“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我们心中的道德律。”这段名言刻在他的墓道上,是对康德一生最好的注脚。他的第一部著作《自然通史概论》,反映了他的事业从惊赞“头上灿烂的星空”开始的,而《实践理性批判》作为他全部著作的落脚处,说明又以“心中的道德律”而标志着康德学说完成其体系。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康德经典文存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2条)

 
 

  •   在哲学的道路上,世界最富盛名的伟大的哲学家康德这座桥是不得不走的,康德博学多才著作丰厚。康德《经典文存》是从他浩瀚的著作中提取的最富代表性的思想精华。学习康德哲学不能不读他的《经典文存》。
  •   抛开三大批判沉重的帽子,精心选取康德对于人们对于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的阐述(比如品味、鉴赏、激情、人性等)。充分体现了康德表述平易近人的一面,避免了康德=艰深的误解。使读者能够从人的角度了解康德,而非从哲学家的角度去仰望。
  •   对于研究康德哲学入门者而言非常必须的,很喜欢
  •   这本书很好,康德写的,坏不了
  •   “经典启蒙文库”这套书由上海大学出版社出版,无论是从内容编辑到书籍装帧还是封面设计都是精美的,希望大家能从中受益。【注意:2008年印刷的一批纸张发白,看起来有些刺眼。】

  •   大师之作,每篇都闪烁着智慧
  •   要多思考
  •   书质量不错。内容也挺好
  •   内容和翻译都没什么大问题但其中有三分之二的内容都是出自于《实用人类学》,中间加入了一些另一些著作的文章,而且顺序打乱了,不知用意何在~建议还是买原著《实用人类学》要好
  •   我是替同学买的,她说很好。
  •   封面是蓝色的了,不是白的
  •     康德的政治畅想
      
       By LiuYu
      人类历史的浩瀚星辰中闪耀着无数学说,其闪光之能源来自于合理的论证,且无论这些学说的正确与否,享受这其中的论证过程亦是一种在人类最杰出的智慧之中的旅行。但是旅行终将到达一个目的地,那就是通过文本能够看到的这些思想家们对人类能走向的最远处所作的思考。在柏拉图的地图上是“理想国”,在霍布斯看来是君主国,在卢梭那里是法度适宜的民主制共和国,在康德笔下,则是永久和平的世界共和国。
      从康德的两篇著作《世界公民观点之下的普遍历史观念》和《永久和平论》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大自然——这位伟大的艺术家,不可抗拒的规律性的敬畏,她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用上帝之眼观察人间。但是她又不具有人格,只是站在世界之外无能为力地目睹着自己原初设置的历史规则发挥作用。康德在这里已经感受到了人类的悲剧性,较之人文主义时期的人的力量的万能性口号有了更深的洞见。于是他提出了一套普遍历史观念来解释人类历史的实际进程。
      “个别的人,甚至于整个的民族,很少想得到:当每一个人都根据自己的心意并且往往是彼此互相冲突地在追求着自己的目标时,他们却不知不觉地是朝着他们自己所不认识的自然目标作为一个引导而在前进着,是为了推进它而在努力着。” 不同于他从人自身目的的角度出发去判定善恶的伦理学观念,他的历史哲学似乎走上了另一条道路,用外在的冷静眼光来观察历史中的、作为一个种族的人类。无论是历史上留下丰功伟绩沾沾自喜的伟人,还是暗中得逞玩弄小手段小聪明的窃喜权臣,更无论他们达到目的与否,自然或者历史都将他们的出于各种或高或低目的的小动作看得清清楚楚,它们毫无例外地在朝着早已预设的命运发展着。就如同考场上的监考人员,一切尽在掌控,而作弊者却还露出侥幸自得的神态。
      康德认为人类历史可以看作为大自然一部隐蔽的计划的实行,其宗旨在于要把人类所具有的理性充分表现出来,他在《世界公民观点之下的普遍历史观念》一文的命题二中说:“这些自然秉赋的宗旨就在于使用人的理性,它们将在人——作为大地之上唯一有理性的被创造物——的身上充分地发展出来。”(世界)可见康德同卢梭、洛克一样明认为人是天生就具备理性的,但是理性是作为人类按照自然的安排自我完善的基础,还缺乏一种动力,康德主张这种动力就是人所具有的“非社会的社会性”。康德是这样解释的:“大自然使人类的全部秉赋得以发展所采用的手段就是人类在社会中的对抗性……对抗性一词,我指的是人类的非社会的社会性;也就是指人类进入社会的倾向,而这一倾向又是和一种经常威胁着要分裂社会的贯穿终始的阻力结合在一起的。” 由此看来,康德笔下的人类是一个矛盾的辩证统一体,似乎他体内有两种力量,一种召唤他去进入社会,另一种对社会化产生阻力,要求他单独化、孤立化。而正如马克思所云:“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人类就在这两种截然相反的历练中逐渐走向文明社会,展现理性,让自然的“阴谋”得逞。
      在对天赋的这两种秉性的探讨上,康德展现了鲜明的辩证法思想。一方面他承认这种非社会性“其本身确实是并不可爱的性质”(世界),同时他也提醒我们“感谢大自然之有这种不合群性,有这种竞相猜忌的虚荣心,有这种贪得无厌的占有欲和统治欲吧!没有这些东西,人道之中的全部优越的自然秉赋就会永远沉睡而得不到发展。”(世界)这样,他就不必再陷入对人类本性或历史中某些善恶观念纷纷杂杂的讨论之中,因为即使某些恶的手段只要是为了达成善的目的——人类理性的完全觉醒——它就属于自然规律安排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甚至是这一目的的催化剂。比如战争,康德就认为它是“建立起国家与国家的新关系的反复尝试,并且是要通过摧毁或者至少是瓦解一切国家来形成新的共同体”。
      虽然自然的规律如此强大,人类依然可以在有限的范围内掌控自己的命运。这种人类的能动性主要表现在建立宪政统治的自由国家,经由自由国家联盟,最后在永久和平下实现普遍的世界公民状态,从而加速自然目标的实现。这一过程的实现依赖于作为公民宪法的内部制度确立和国家间的共同约定和立法的外部制度的建立。对这两者的建立主要在《永久和平论》中进行了论述。
      康德认为“大自然给予人类的最高任务就必须是外界法律之下的自由与不可抗拒的权力这两者能以最大可能的限度相结合在一起的一个社会,那也就是一个完全正义的公民宪法”。(世界)这种理想社会应该是以代议制共和制来组织的,康德说:“由一个民族全部合法的立法所必须依据的原始契约的观念而得出的唯一体制就是共和制……凡不是代议制的一切政权形式本来就是无形式。……没有代议制体系则他就是专制的和暴力的” 这个卢梭的信徒在这里却对卢梭那种“直接民主制”进行了批判,他认为直接民主制必然是一种专制主义,这和他并没有完全的平等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他把统治者排除在法律上的平等之外,另外康德所说的独立也并不意味着所有人都有参与制订法律的资格,而是有财产权等方面的限制 ,也都体现着西方代议制的鲜明政治特点。
      只有当所有国家都建立起共和制时,它们才是真正自由的国家,这时候的国家就像一个自然人希望摆脱霍布斯所说的那种战争状态一样,希望摆脱无休无止的争斗。这些有了某些人格属性的国家们主动结成和平联盟,让理性从“最高的道德立法权的宝座上”将和平作为人类的一项义务。但是光有这样的和平联盟并不能真正阻止国家间的战争,还需要有一项普遍的友好观念,也即是世界公民的观念来作为永久和平的思想基础。这也说明了康德认识到光从制度上去约束公民和国家的行为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没有树立起世界公民的观念则一切理想的制度都有不被遵守的危险,那么人们依然只能“在广阔的坟场上寻找永久和平”了。
      康德在这里提出了自己的国际法理念——以强大开明的民族组成的共和国作为周边国家结盟的中心点,而且依照国际权利的观点来保障各个国家的自由状态,并依靠这种方式使结合不断扩大 ,最终达到“世界共和国”。他批评从格劳修斯以来的国际法学家,认为他们的法典“没有一丝一毫合法的力量,往往被用来引证战争侵略的正当。” 至此,通过宪法,公民的理性意志转化为国家,通过国家联盟,国家的理性意志转化为“世界共和国”,每个公民也就成为了世界公民,于是乎,世界大同,永久和平,人类理性充分发展,自然的目的得以实现。
      康德的政治理想以高调收场,像一位演说家一样振奋人心,他的高明之处是他具有很高远的目光,站在历史而非当前,人类而非人群的角度去总结出了一套历史哲学,通过他对人类理性规律的认识,结合同时代的历史背景(他已经认识到了资本主义和商业精神对和平的要求以及金钱即将在各领域发生的重大作用),对人类在历史中的作用和地位做出了断言——人类的福祉是历史的目的,同时人类的一切所作所为都是历史为实现这一福祉所运用的手段,而这一手段如何运用还和人类自身的选择有很大的关系,历史或自然有其不可抗拒的一面,而也给人类留下了充分的自我发挥余地。
      康德站在山巅畅想着人类理性充分实现那天的美妙图景,但是也忽略了身后不少其他因素。何兆武先生在谈及近代化进程的问题是,提出过这样一个问题:“西方近代文化是现代化的先导,然而哪些是具有普遍性的,哪些是特殊性的事例,是先进的西方所不可能也不应该强加于别的民族的?” 没有任何理论是完美的,康德把各民族国家的特殊性看的太轻了,罗素说康德是“德国唯心论的奠基者” 他的政治思想更多体现为一种理想主义,属于何兆武先生所说的那种“完全相信人类理性能够强大到将人最终带入天堂的天真的乐观主义者”。在对世界的规划方面,理想主义者们设想并界定了一种国际法体系,包括了越来越多的交流机制,也包括了解决争议的强制机制。但是现实是,民族国家通常会按照自己的国家利益指引行动,尤其是当国家安全受到威胁的时候。我们应该从什么时候开始持有一种世界公民观念?不断扩大的联盟为了最终达到世界共和国的规模所作的一些非法的事情难道可以作为善的结果来证明手段的正当性吗?康德也说了——不能。在《道德形而上学基础》里他明确提出了道德绝对主义,“尽管世界终将毁灭,我们还是应该做正确的事情。”大量的现实性问题是康德无力提及的。
      他忽视的另外一项因素是文化的影响。何兆武先生说“思想之所以能创造文明,在于思想是可以积累的” ,同样,文化也是通过了几千年的积累,任何民族都不愿为了永久和平而轻易牺牲掉的。永久和平建立在理性和道德基础上,而不同种群的价值选择又是千差万别的,“在世界文化没有同质化的情况下,推行任何一种单一的标准都是文化帝国主义” 。
      对于心生怀疑产生犹豫的人,康德不断提到大自然的全能性,仿佛是在给正为那个格外不会出现的而“对我们后代来说如此欢乐的时辰”奋斗的那一代人打的强心剂。和平作为目的是近代以来的社会现象,而且人们的终极追求目标是和平本身还是其他事物而造成了和平效果呢?阎学通教授就提出:“和平并不是人们在任何时候都追求的目的,也不是人类追求的最高目的。”
      从马基雅维里、霍布斯、洛克、卢梭、康德一路走来,我们可以看出近代思想家们的历史观和思维眼光越来越宽泛,越来越具有世界性的观点。依据康德的划分,国家权力、国际权利和世界公民权利中的第一个已经通过几百年来的现代化思潮解决了,目前我们应该处在争取国际权利和世界公民权利之间,一方面是全球化,一方面人类呼唤民族性的声音越来越高,但是对国家间的组织管理能力或方法是否已经到了极限了?人类下一步还会有新的政治模式出现以达到“永久和平”吗?恐怕难以得出满意的答案了。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