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说中医

出版时间:2007-4  出版社:暨南大学出版社  作者:卢焯明  页数:247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浅说中医》的作者卢焯明医师幼承家学,对中医兴趣浓厚,曾以年级头名成绩毕业于母校本科,后又在先师邓中炎教授及本入门下攻读硕士,研习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期间孜孜不倦,博采众长。在与其多年的交往研讨中,每感其对中医探究之执著、专注以及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个性。其读研毕业后又于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临床第一线工作,对中医理论的实践运用自然亦有一番心得。《浅说中医》作者花费心思,参考多本中医教科书和部分医学资料,以中医基础理论为主线,结合自身知识积累及实践心得体会,运用了现代语言风格编著成此书。

书籍目录

序第一章 源远流长的中医学从“炎黄子孙”说到中国医药的起源有文字记载的中医理论问世“医圣”张仲景与“外科圣手”华佗中医继续前行的脚步百家争鸣的年代明清温病学说的诞生近代、现代与当代的中医第二章 中医理论的四大基石阴阳五行学说气血津精学说脏象学说经络学说第三章 中医的思维方法独具特色的中医思维具体思维方法举例第四章 中医学的生命观普遍联系的生命观永恒运动的生命观因人而异的生命观形神合一的生命观第五章 中医学的疾病观无处不在的病因千变万化的病机第六章 中医是如何诊断疾病的中医诊病的五大原则望闻问切——获得病情信息的途径八纲辨证——总结病情信息的方法第七章 中医是如何防治疾病的中医防治的六大原则有条不紊的施治步骤逆向思维的灵活运用治病救人的七种武器第八章 中医学的养生思想衰老的原因何在精妙的养生法则多样的养生方法参考文献跋

章节摘录

  发病原理  首先讲一下发病的原理。中医认为,人体疾病之所以会发生,主要关系到邪气和正气两个方面。正气就是指存在于体内的具有抗邪愈病作用的各种物质以及机能活动的总称。“正气”与气血津精学说里面的“气”是不同的概念,狭义的正气,主要指人体的抗病、康复能力,广义的正气还包括人体的精、气、血、津液等。邪气是存在于外在环境中的,或人体内部产生的具有致病作用的各种因素的总称,也就是前一节所讲的各种病因。  正气在疾病发生中的地位是很重要的。首先是皮肤屏障,人的皮肤和卫气的防护功能好,邪就不易透人,肌肤疏松或卫气不能充养肌表,就不易抵御外邪侵袭而发病。另外,正气有抗邪作用。外邪进入人体后,如果机体正气不足,不能驱邪外出,邪气就长期停留于体内,导致慢性疾病。如果正气充足,自然相反。《内经》说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中医尤其重视自身抗病能力,重视自我促进健康的功能,这种以人为本的疾病观正是西医所不足的。理论名家陆广莘研究员概括得好,他的观点大意就是中医乃“生生之道”,是用“生生之具”(天然方药)促“生生之气”(生命活力)。  邪气在疾病发生中所起的作用也是很大的,因为大多数疾病都有邪气的参与。外邪侵人人体的途径有二:一是皮肤,二是口或鼻。当然,现代社会又增加了从血脉而入这一途径(比如吸毒者)。外邪入侵,多是趁人体正气虚弱之时,偷偷摸摸地来侵犯人体,故中医将各种邪气形容为“虚邪贼风”。外邪侵入对人体的损伤因外邪性质不同、正气强弱及受邪的轻重,而有两种情况:一是引起形质损伤(破坏器官组织结构),二是导致气机紊乱(扰乱生理功能)。一般来讲,正能胜邪则不发病,邪胜正则发病,正虚越明显,病邪致病力越强,发病后的病情就越严重。  邪正斗争与发病缓急有密切关系。急性发病者多在短时问内(如数小时,甚至几秒钟)突然发病,这时候正邪斗争较为激烈,不是你死就是我活,所以症状一般较重。见于以下情况:外感六淫或疠气邪毒较严重,感而即发;久病已有内邪潜伏在体内,遇情志剧烈变化等诱因而触发,如中风、真心痛(即现代称的心肌梗死);外伤或误服毒物,等等。  慢性发病是指疾病缓慢地发生,发病时间较长,逐渐加重,并无明显的起病时日。这时正邪斗争是缓慢进行的。见、于以下情况:小邪积聚成疾,饮食失宜,积劳成疾,房事不节,情志郁久成疾等。有一种特殊情况是邪气伏藏于内,病虽暂愈,其根未拔,遇有适当时机,便会复发。在温病中有“新感”与“伏邪”两种类型,凡感邪后立即发病的为“新感”,感邪后不马上发病,邪气伏藏体内,过一段时间才发病者为“伏邪”,像伏暑病、春温病。  有的读者可能会问:“不是常听人说,中医认为一切疾病发生都是阴阳失调的结果吗?它和这里说的邪正发病矛盾吗?”不矛盾!因为人体正气不足,可以是阴(包括血、津,液等)的不足,也可以是阳(包括气)的不足;外邪来犯或者是内生邪气,这些邪的性质可以属阴(如外感寒邪,内生湿邪),也可以属阳(如暑邪,过怒等),所以总是离不开阴或阳的亢盛或者不足,导致发病为各种虚实、表里、寒热之证。故邪正斗争发病,与阴阳失调是相通的。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浅说中医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我觉得这是一本对中医学感兴趣不得不看的好书,特别是像我这种中医文盲,看了以后真是对中医更加迷茫。当然如果说看了这本书以后就会自己治病救人什么的,那是西方夜谭,不过看了以后保准让你对于中医有初步的理解。那为什么还会说更加迷茫呢?因为中国的中医是经过千百年的实践经验得来的,中医药术语的阐述定然不可能在数学、化学还未发达的时候,运用合理的较为科学的公式表述。于是,中医便与哲学思想结合在一起。很多人体的疾病,病理都依靠天文与地理,五行与八卦。所以有些人就说,中医是不科学的,中医是骗人的,中医是没有用的,中医是没有理论基础的。荒谬!这简直就是谬论!所谓,阳春白雪下里巴人,曲高和寡啊!现代西医真他妈降低人智商,给予人误导。
       也许,现在我们发烧感冒,去医院打针吃药,方便快捷。极少数人会选择以中医药的方式来治愈身体小小的不适,但是作为一个中国人,对中医不了解不要紧,不要再没有任何了解基础的情况下诋毁中医,这才是王道!也许西医能治疗很多中医无法治愈的疾病,可是这也只是眼下,现在青霉素的每克用量是越来越高,这证明西医对于疾病的压制力量是越来越小。中医倒是很有前途的,这毕竟是几千年来先人的智慧结晶。
       中医与西医是东西方的两种思维模式。中医现在不比西医的流行模式,自我感觉主要还是因为中医是一门深奥的学问,而西医与之相比,就有些降低人的智商。
       1西医比较细化而中医比较注重整体意识。西医是你伤在哪里看哪里,内科外科五官科,而中医基本上没有分的那么细化,一搭脉一四诊,管你头手脚哪个地方不舒服,只要一个老中医,一切搞定。中医注重人的一体化,所以治病调理不会像西医那般“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会考虑到人体各个器官之间的联系,我想这也可能就是中药没有副作用的原因吧,所有的医药都按其属性,针对整体,而不像西药那样仅仅把药物成份分离出来,并是不与所有人体部位相适应。
       2也许就是因为中医这一针对整体的概念使得中医的接班人比西医显得尤为的少,作为一个中医学者,必定要上知天文,下晓地理,五行八卦天干地支是不得不知,除此之外还要精通深奥的古文,因为《黄帝内经》《本草纲目》《伤寒杂病论》等医家必读经典皆是由古文著成,这就对学者的要求更精进了一步,从而使得中医的流传较为艰难。
       3中医不是一门玄学,而是一门实践经验总结的学问。俗话说得好:实践出真知。不要说那些西医有理论指导,有科学依据。笑话?什么是科学?牛顿定律?爱因斯坦相对论?百年之前,亚里士多德认为各物体只有在一个不断作用着的推动者直接接触下,才能够保持运动;牛顿认为光是一个球,当时的人都奉为经典,趋之若鹜。理论是什么,就是人们根据实践经验得出的指导思想,再由这个指导思想推测结局,如果千百次来都是正确的,那么很可能,它就是科学。可是谁又能保证我们现在所学习的所谓科学将来一定不会被推翻?在我看来,科学就是实践,科学就是经验!可能这样说有些偏激。但是所有总结出来的理论中总有例外,没有例外,便没有规则,而这些例外都是需要我们靠实践去得出结论的。中医正是经过了千百年来的实践总结,千锤百炼。不相信千年的历史,相信百年的“科学”,至少作为一个中国人,这未免有些令人心寒。
       4如果应要用“科学”说起来,中医也是远甚于西医的。中医提倡“天人相应,人适应自然”;而西方世界要求“人改造自然”,是的,在自然面前我们拥有了高楼大厦,可是我们也拥有了“小岛效应”,我们拥有了家电器械,可是我们也得到了“电磁辐射”,我们拥有了“不夜之城”,可是我们的生物钟也就此颠倒······两害取其轻,孰是孰非,相信还需要日后见分晓。就像分离出来的药物成份一般,有没有副作用,需要时间来印证。
       当然,说到这里,西医降低人的智商似有夸张的成分,可它在中医面前比起来确有相形见绌之处。中医的发展由于传统文化封建礼教的束缚,对于解剖学不甚了解,因此其对于人体器官的不细化,可能是最大的致命伤。
       无论如何,本人还是对于中医寄予较高的希望。凡事还是中西结合,疗效好吧。看了此书之后,我也只是对于中医文化有些皮毛还未触及的了解,以上仅为个人浅陋的见解。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