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文献研究

出版时间:2005-4  出版社: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蒋冀骋  页数:3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敦煌文书是我国语言文字、艺术、历史、地理各方面的瑰宝,自从在莫高窟发现以来,国内外学者都加以研究。  这本书所用的方法大致是这样:比勘文例;审辨文字;注意音韵,包括叶韵是否恰当,用音韵来说明文字的通借;征引旁证;涉猎佛典,屡言佛学术语、佛学用语;辨别书写记号,如V为钩乙号,了为重文号等;运用了这些方法,乃能有所发现,为前此的学者所未见。

书籍目录

序目录一 《敦煌变文集》校读记(上)二 《敦煌变文集》校读记(下)三 《敦煌变文集新书》笺识 四 老老实实的笨学问——评《敦煌变文集校议》五 读《敦煌变文集校议》札记六 敦煌语言文字研究的又一硕果七 《王梵志诗校辑》校读记八 《敦煌歌辞总编》校读记九 论敦煌文书的校理十 王梵志诗用韵考十一 敦煌释词十二 八十年代以来中国敦煌语言文字研究述评参考文献跋修订补记

章节摘录

  按:张说固非,《校议》也未必是。考斯2144号卷子,此字作“拎”,字迹清晰。似是“祸”字草书。参《中国书法大字典》。“祸”用作动词,言小水不能为祸沧海,与下文“蝼蚁成堆,傩能与天为患”意思相同。“知”字此卷作“矢'”,上文:“时有金磷陈王知道杨坚为军,心生不负。”下文:“谁知今日相逢”。原卷“知”作“矢”,无作此形者。《校议》谓原卷作“初”,殆误录。  201·9蛮奴闻语:“事后某奏上陈王。”  “事”前原卷尚有“世缘小”三字,“世”当通“是”。(143页)  按:所补是。但所谓“世”,原卷实作“岵”,字虽模糊,但仍可辨,“*”即“此”字草书。上文:“说此膏未到顶门一事也无”,下文:“但臣妾梳装,须饮此酒一盏。”二“此”字皆作此形,可证。《校议》误辨“此”形,而以“世”通“是”说之,义虽可通,但嫌迂曲。  218·4身穿金甲,障上兜。  “障”字张鸿勋校云:“应作“卓”,意思是“直立”。指兜鍪的高耸。”此说未确。“障”在此为动词,即使校作“卓”也应释为戴,树立之义。今谓“障”义同“揭”,“揭上兜鍪”谓将兜鍪戴在头上。《汉将王陵变》:“其夜,西楚霸王四更以来,身穿金(钾),揭上(去)头牟,返衙(牙)床如坐,诏钟离末附近帐前。”(155页)  按:《校议》谓“障”当是“戴”、“树立”之义,今谓释为“戴”则可,释为“树立”则有未安。至于称“障”义同“揭”,则非是。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敦煌文献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