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图

出版时间:2008-3  出版社: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作者:石炯  页数:139  
Tag标签:无  

前言

  打造学院精英  当我们讲“打造中国学院的精英”之时,并不是要将学院的艺术青年培养成西方样式的翻版,培养成为少数人服务的文化贵族,培养成对中国的文化现实视而不见、与中国民众以及本土生活相脱节的一类。中国的美术学院的使命就是要重建中国学院的精英性。一个真正的中国学院必须牢牢植根于中国文化的最深处。一个真正的学院精英必须对中国文化具有充分的自觉精神和主体意识。  当今时代,跨文化境域正深刻地叠合而成我们生存的文化背景,工业化、信息化发展深刻地影响着如今的文化生态,城市化进程深刻地提出多种类型和多种关怀指向的文化命题,市场化环境带来文化体制和身份的深刻变革,所有这一切都包裹着新时代新需求的沉甸甸的胎衣,孕育着当代视觉文化的深刻转向。今天美术学院的学科专业结构已经发生变化。从美术学学科内部来讲,传统艺术形态的专业研究方向在持续的文化热潮中,重温深厚宏博的画论和诗学传统,一方面提出重建中国画学与书学的使命方向,另一方面以观看的存疑和诘问来追寻绘画的直观建构的方法。

内容概要

文艺复兴时期,由于阿尔贝蒂等人的贡献,构图理论开始从中世纪的口诀、秘仪中脱颖而出,绘画确立了系统性原则和批评标准。文艺复兴时代的人文主义者重新梳理了古代艺术文献,对比例、和谐等古典理论作了详尽的阐释。此外,阿尔贝蒂等文艺复兴时代艺术大师还发展出了新的制图、构图方法,将复杂的形式因素和精巧的错觉主义手法融为一体,直接影响了此后四百余年欧洲视觉艺术史的进程。  本书讨论的重点即为文艺复兴时代的构图理论和相应的制图技术。作者以较大篇幅对构图的概念进行了清理,详论构图从技术问题上升到一般性理论问题的历史过程,并分析了其背后的观念史和学术史驱动力。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透视法是西方构图术的历史转折点。在不同时代,各种“现代”构图方案虽然不断涌现,但它们均未对透视法进行根本性挑战,而是对它进行丰富和补充,进而构建了一幢无比精巧的“错觉主义”大厦。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讲,对绘画秩序与创意的发现却主要归功于现代艺术史学的发展。对“秩序与创意”的揭示,更近于一种知识“再创造”过程,由于有了这些知识,我们才得以对艺术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才能看到更多的隐而未发的秘密。作者即借用西方现代艺术史学的基本见解,对秩序感和创造欲在绘画构图中所起的作用进行了充分的讨论。  中西构图理论、构图方法比较是很多学者、艺术家都感兴趣的一个话题。从思维方式上讲,二者的区别可能体现在一般原则和分类框架等问题上的本质差异。“六法”可被视为传统画论中的一般原则,“经营位置”可被视为传统绘画构图的基本要求,但这些原则、要求似乎并未以抽象形态系统地存在。论文第四章即以“经营位置”和“composition”的比较为例,对东西方构图原则和方法进行解析。

作者简介

石炯,1971年出生。2005年毕业于中自美术学院,获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美术学院副教授,《新美术》编辑。
  近年出版的著作有《欧洲视觉艺术史》、《造型艺术中的形式问题》(译著,合作)。发表的论文有:《绘画秩序和古典特征》、《构图与透视学》、《构图观念小史》、《经营位置和Composition的对译:词语背后的观看方式》、《入画的原则和新疆风景画的三个特征》;译文有《艺术创作的环境》、《马瑟韦尔的抽象艺术与中国艺术观念》、《穆尔:作品鉴定的殉道者》。

书籍目录

总序 打造学院精英序导论第一章  构图要素与图画解析      第一节  作为知识形式的图画视觉知识论  第二节  构图的词义流变  第三节  比例与美——构图方法的发明和发展第二章  绘画构图与透视学  第一节  科学透视法对构图观念的影响  第二节  透视法在构图中的运用  第三节  中心透视法和中心式构图第三章  绘画秩序与创意  第一节  内在秩序  第二节  母题  第三节  艺术家的创意第四章  构图观念与中西视觉表达模式  第一节  经营位置和composition的对译  第二节  东西方制图术上的差异  第三节  装饰与再现结论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三章 绘画秩序与创意  人能够在有边界的形状之内进行构图,绝非出于偶然,建立秩序可能一直是人类大脑的特殊能力之一。自然界存在着秩序,在树上的年轮里、在节结上、在皮层上、在成行的小点上都展示着成长的痕迹。在大自然的示范下,人类也装饰着他们的身体、衣服、工具与居所。贡布里希在《秩序感》一书中对自然界何以产生秩序的回答是:自然秩序产生的前提是物理法则要能够在没有相互干扰的孤立的系统中起作用。艺术作品的边界大概也为艺术家提供了一个没有干扰的系统产生于自然的连续性和重复性,与人类心灵计算和测量所得出的死板僵化的秩序并不一致,’它呈现出更为宽松的规则,与用尺规制作出来的东西相比更具有“如画”的特性。在  妙的丰富性上,人类与自然的艺术形式相竞争的企图从未完全成功过。当你认识到决没有两个人有同样的指纹——即相同的皮肤纹理时,就会体会到这种奇妙的丰富性。个性比类型更如画,偏爱秩序的人类心灵往往寻求法则和规律的庇护。  人类制作和勾画各种简单结构而不顾及这些简单结构指的是自然界里的什么,这就是人类运用秩序感的方式。使物秩序化,这种能力对人究竟意味着什么?人脑缘何敏感于平构性,乃至会觉得混乱也是一种秩序?知觉研究对此一向很成兴趣,它始终是人了解自己、探究人性的一个侧面。  12世纪的人认为,自然的秩序要求人的主宰,人要求造物的主宰。只有当人使自然服务于自己时,人与自然的对抗才算结束;宇宙中,物质只是因为人才具有了重要性。因为人居住在地球上,所以太阳、月亮和其他星球,都是注定为地球服务的,除此没有别的用处。所谓地球中心说之所以能够居统治地位,不能动摇,就是因为它体现了上帝的宇宙秩序。当人们只关注信仰、灵魂、精神的时候,他们当然只肯定人超越自然、高于自然的那一面。但是,现实的需要使人们越来越关注自然,关注人与自然的同一与平等。中世纪早期的情况正是这样。而对透视法的掌握和对人体的表现毁灭了中世纪传统的某些宝贵之处,必须用精心筹划的构图和有意识的和谐色彩等新的解决手法予以补偿。12世纪,人们开始产生了人既是上帝的影像,又是物质世界的影像的看法,并且复活了“人是一个小宇宙”这一古老的命题,出现了建立大小两个宇宙的企图。小宇宙指人体。有人认为,如同大宇宙(自然)一样,人是由土、水、火、空气四种元素造成的。在创造人之时,这四种元素在人的躯体的高级结构中的位置分配,并不改变它们本原的物理特征和运行过程。当时的一位神学家说:“造人时,造躯体所用的物质自何而来?来自这四种元素。正因如此,人就称为一个小宇宙,即一较小之世界。因为,从泥土他得到肉,从水他得到血,从空气他得到呼吸,从火他得到热。”人在物质秉性上同大宇宙的相似性,进而被推广到人与宇宙在其他方面的相似性。占星术医学就以此相似性为依托。比如,右眼同太阳相似,左眼同月亮相似,等等。人既然是自然的一个部分,他就要受自然规律的支配。这也是人与自然的平等性的一个表现。大宇宙与小宇宙都受相同的数学、物理法则支配。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构图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条)

 
 

  •   帮朋友买的,没接触
  •   要耐心的读。。有点难懂
  •   封面污浊不堪,内有折页,封底还有圆珠笔划的若干凌乱折线。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