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与中国国家电视文化安全

出版时间:2006-1  出版社: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作者:张志君  页数:217  

内容概要

  《全球化与中国国家电视文化安全》作者能够将中国国家电视文化安全放到“入世”和“全球化”的大背景中加以冷静地思考,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用大量的数据和事实说话,作者着重论述了全球化与中国国家电视文化安全之间的显在和潜在的关系,指出全球化并不只与经济有关,它还对影视文化具有非常强烈的吸纳和整合的张力。全书空间涵盖面广,时间跨度大,材料新颖,所用资料具有非常高的可靠性。

作者简介

张志君,中国教育电视台研究员、研究室主任、台编审委员会委员。兼任中宣部舆情局特约舆情研究员、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电视文艺研究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咨询委员会委员,广播电视艺术学博士。第二届“十佳百优”全国优秀广播电视理论工作者。曾多次作为特邀专家,参与中宣部、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等重大战略课题调研工作。公开出版的主要著作包括《电视剧社会学》、《电视广告符号学》等。公开发表各类文章数百篇,有多篇学术论文被《新华文摘》等转载。

书籍目录

序言前言第一章全球化与文化传播安全第一节全球化语境中的国际传播/1第二节南北差异与文明冲突/15第三节民族传统文化守望/19第四节文化同化与反同化/24第五节国际传播新秩序的建构与文化安全/35第六节“入世”对中国本土电视文化“生态环境”的影响/80第七节“入世”对中国电视文化技术的影响/85第八节“入世”对中国国家电视文化进出口贸易的影响/89第四章后WT0时代如何确保中国国家电视文化安全第一节树立国家电视文化安全意识/92第二节和而不同优态共存/96第三节建立国家电视文化安全预警系统/104第四节政府部门的必要干预/107第五节本土电视文化产业应全力追求可持续发展/122第六节本土电视文化机构应有所作为/129结语“博弈”正未有穷期,安全是一个长久的话题/143附录WTO135个成员国(地区)电视机构基本状况及因应WTO的主要策略/145主要参考文献/212后记/216

章节摘录

书摘二、“地球村”,神话还是现实?    “地球村”这个概念最早是由加拿大传播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和昆廷。菲奥利提出的,它来自这两个人合写的一本书的书名《地球村的战争与和平》。具体含义是指由于传播技术的发展,使得原本只在村落生活中普遍采用的口语传播(说与听)重新获得重视,所不同的是,通过现代传播技术,主要是电视和通讯技术,“村落”的边界被扩展到全球。    “地球村”这个概念提出以后曾经在国际社会引起广泛争议,作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形象化的概括,马歇尔·麦克卢汉和昆廷·菲奥利二人确实抓住了现代通讯技术带给人类社会的一些新的变化,那就是因为包括但不限于电视在内的现代传播媒介的广泛使用而造成的“空间消失”的幻觉。委内瑞拉籍的作家乌斯拉尔·彼得里(uslar Pietri)是“地球村”这个概念的一个支持者,他在一篇题为《传播好比革命》的文章中这样写道:“世界革命已经在美国开始……史无前例的政治事件是大多数美国人民拒绝越南战争和拒绝黑人少数民族现状的态度,这既不是任何一个政治团体的成绩,也不是任何一种意识形态的作用,更不是公共事务管理方面的骤然变化的结果。从根本上说,这是媒介的音量、强度和影响半径的结果……大街上的人首先转化为现场目击者,然后不可避免地参与这些在其他情境下显得遥远和无意义的事件。”另外一位名叫德里克。德‘凯克霍弗的加拿大学者也发表文章支持马歇尔·麦克卢汉和昆廷·菲奥利,他说:“电视时代将人们变为近邻,用‘地球村’来表示这一概念是恰当的。”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对“地球村”大唱赞歌。    有人说,“地球村”可能是近几十年国际传播学界流传的一个最大的神话。人们对“地球村”这种提法的批评主要集中在以下一些方面:一是“地球村”的提法易于使人们忘记或者忽略“喻体”与“被喻体”之问的重大差异性。作为“喻体”的“地球村”与作为“被喻体”的普通村落之问具有一定的可比性,但也确实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普通村落的成员之间一般说来具有几个“共同”: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历史、共同的划分敌友的标准,这些共同之处使得村落成员之间对彼此的感觉都是真实的而非虚拟的,自然的而非强加的,互相信任的而非相互猜疑的。但是,在作为“喻体”的“地球村”内部,不同的成员之间却不一定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历史、共同的价值、共同的划分敌友的标准;二是“地球村”的提法易于使人们忘记或者忽略在作为“喻体”的“地球村”内部,不同的成员之间在对信息的占有和掌控问题上的不平等。这些不平等主要表现在对传播设施的接触和占有及使用的不平等,以及对传播系统控制的不平等。“‘地球村’这一修辞性说法倾向于对权力方面的因素的轻描淡写。”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教授,曾任美国总统卡特的国家安全事务顾问的布热津斯基则在《电子技术革命》一书中带有一定预见性地指出:“麦克卢汉的确给人以强烈印象的类比没有足够重视人的稳定性、把人融在一起的亲密关系、被大家接纳的暗示的共同价值和代表原始村社的主要建构因素的传统。”因此,作为对麦克卢汉“地球村”的一种“反动”(Reaction),布热津斯基提出了“地球城”的概念,“‘地球城’的类比在他(按:即布热津斯基,引者)看来似乎更好地迎合了电子技术社会。”另外一位美国学者罗伯特·福特纳更进一步提出了“地球都市”的概念,为此,还专门写了一本专门著作,题目就叫《国际传播:“地球都市”的历史、冲突与控制》,该书后来由华夏出版社于2000年出版。    从信息论的角度加以考量,“都市”与“村庄”的区别就在于前者的成员之间信息的流动是不均等的,有相当一部分成员几乎没有什么可能会受到本区域媒体的关注,除非在他们中间发生了什么反常的事件,如暴力活动,或者“主流媒体”出于“高贵的怜悯”,以俯视的姿态对他们的疾苦做一些猎奇性的报道,对于这些成员,有人形象地把他们称为“沉默的大多数”,而都市里的另外一部分(通常是极小部分)成员却无时无刻不在充分地享有信息,他们是主流媒体的“主角”。“沉默的大多数”们与“主角”们可能“鸡犬之声相闻,人民老死不相往来”。在传统的“村落”中每一个成员基本上都有“话语权”,即使这种“话语权”不大,但每一个人也都还有发言的权力,而在“都市”中却往往只有精英们才享有“话语权”,“这样的不平等在都市生活中处处皆是。都市中充满了‘拥有一切,的人和‘一无所有’的人”。“拥有一切”的人决定媒体说什么,和怎么说,而“一无所有”的人则往往欲“说”无门,麦克卢汉等人当年之所以提出“地球村”的概念,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们看到了由于技术的进步而使得以往的地理空间的“消失”。但是,他们却没有注意到另外一个事实,那就是技术的进步并没有消除“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跨国传播确实可以增加异国居民对他国情况的了解,但却无法帮助异国居民获得他国居民的真实“身份”,跨国传播确实可以增加异国居民对他国情况的了解,但却无法帮助异国居民拉近与他国居民之间的亲密关系。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地球村”不过是一个美好的“神话”而已!P.26-27

编辑推荐

本书作者能够将中国国家电视文化安全放到“入世”和“全球化”的大背景中加以冷静地思考,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用大量的数据和事实说话,作者着重论述了全球化与中国国家电视文化安全之间的显在和潜在的关系,指出全球化并不只与经济有关,它还对影视文化具有非常强烈的吸纳和整合的张力。全书空间涵盖面广,时间跨度大,材料新颖,所用资料具有非常高的可靠性。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全球化与中国国家电视文化安全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该书适合关注中国文化的观众书友,有理有据,避开技术难题不谈,从理念上进行阐述,挖掘深层含义,具有前瞻性!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