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莎士比亚

出版时间:2007-7  出版社: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作者:吴辉  页数:230  
Tag标签:无  

前言

你的本质是什么?由什么材料构成?为何有千万个他者之影侍奉在你身边?既然每一个人只可能有一个形影,为什么你一个人却能够出借影子万千?——引自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五十三首一个有价值的研究成果的背后,一定是一条有意味的学术道路。这本著述的写作,可以说延绵了将近二十年和半个世界的时空。著者吴辉,大学读的是英语系,专业全称大概是“英语语言文学”,从此跟莎翁因缘际会;硕士又考了莎士比亚研究专业,继续与罗密欧和朱丽叶们神交,而且她的导师就是一位国内很重要的莎学专家;毕业后到北京广播学院任教,她讲的第一门课就是“莎士比亚戏剧导读”。于是,那些学艺术的大学生们就送给她一个雅号——“莎老师”。所以,当刘继南院长请我到广院做电影学方向的博士生导师,并亲自为我选了吴辉作为第一个学生时,我跟她几乎是第一次见面就确定了《影像莎士比亚》这个论文题目。我自己一直想涉猎这个研究,吴辉除了电影看得没有我多,在许多方面具备许多比我强得多的现成条件,而她在教学中也已经开始接触了莎剧改编的影视剧,正好需要一个契机来启动对这个领域的开掘。记得她没有任何犹豫就欣然接受了我的建议——直到今天,每逢一位新同学来读博,我都会讲一遍那次似乎即兴却终生不悔的决定。然后就是一边做着老师、一边又当着学生的人们都体会过的那三年多。我的电脑里现在还留存着这篇论文渐渐成形的轨迹,逐年间,累进和丰富的不仅是文字,更是闪烁在字里行间的积累和思考。特别值得一说的是,在学院的关怀下,吴辉在论文撰写的过程中,先后去到美国、德国和英国,寻访翔实资料,感受相关氛围,并在美国俄亥俄大学的比较艺术学院和麻省理工学院的人文及社会科学学院,直接得到在这一研究领域里国际著名的两位教授的亲自指教。在这番令人艳羡的游学中她的状态,不妨分享一段那时的远方来信:“……在伦敦的一个月,我的生活既紧张繁忙,又充满了新奇和乐趣。每天的课程和活动安排得非常丰富,以致我的大脑要不停地处理来自诸多领域的信息和知识,譬如文学、电影、绘画、建筑、历史、风俗、哲学、宗教,等等。现在,我对欧洲,特别是英国的文化和艺术有了较为感性的认识,理解得也更深入了。……除了伦敦市区内的名胜古迹,我还特意乘火车去了牛津、剑桥和莎士比亚的故乡斯特拉福。莎翁故乡之旅,令我感慨万分,我将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在下一篇散文里表达出来。《艾汶河畔的斯特拉福——游访莎士比亚的故乡》……”再然后是论文通过,博士吴辉继续做着她的老师和凡有机会就争取再出去一次的访问学者。在这些专业生涯中,跟那位四百年前的老人打交道所占有的比重丝毫没有减少,其标志之一,就是她成为了一位正式的“莎学学者”,在国内和国际上很多年开一届的“莎学年会”上,已经当着诸多银髯鹤发的前辈宣读过自己的论文。以我对她的感觉,这种二十年如一的学术专注或者说钟情,还将一直延续下去,延续得更有风采。据IMDB网统计,电影问世整整110年来,全世界总共制作了大约30万部剧情片,其中,对于莎剧的改编或者依托其创意的作品,至少也有数百近千,而且不乏传世之作。这些由不同的时代、地域文化和改编美学而带来不同品貌的影片,既是电影本体研究的精彩文本,也是电影史研究的动态采样。本书只是通过莎士比亚来研究电影,还不算通过电影来研究莎士比亚。对于一本世世代代读不完的大书,其实我们每个人在一段时空里也只能咀嚼和品位它的某一些页码。在这个意义上,有史以来整个人类创造的文明成果,构成了我们的精神世界,也注定了一代代知识分子的生活方式。从走进60年代还只有本科的大学以来,我一直觉得学习应该是一种很单纯的生活,向往那种从故纸堆中获得遐思的沉静。不料各种各样外部的风吹草动和自身的心猿意马,却让我变成现在这样一种连片刻的专心致志境界都很难享受的状态。而如今都有了博士后的大学里,面对丰饶而优雅的教学环境,浩繁而便捷的资讯渠道,做学问的人们是否还属于我想象中的那种单纯?不管怎样,我仍然推崇并羡慕本书作者所走过的路和这种生活方式,一厢情愿地希望以做学问为生的人们还能有这样心静的感觉。2007年5月18日

内容概要

  莎士比亚,这位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戏剧家兼诗人,似乎更像一位人世间所不能企及的神。因为,岁月早巳使莎士比亚成为了一个符号、一种象征、一种精神。无论人们对他顶礼膜拜也好,还是对他颠覆解构也罢,莎士比亚事实上仍然活在我们这个时代——不久前,权威的英国BBC电视台还送给莎翁一顶“20世纪风云人物”的桂冠。  德国作家歌德曾有一句名言:“说不尽的莎士比亚。”于是,在当今的影像时代里就有了“拍不完的莎士比亚电影”,而且,它们几乎是与人类的电影史一样的绵长。影像莎士比亚,便成了一种隐喻,一种创造,一种反思,一种升华!

作者简介

  吴辉,1984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外语系,获文学学士学位,1988年毕业于吉林大学研究生院,获文学硕士学位,2003年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现在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任教。
  2002年至2003年,分别在美国俄亥俄大学比较艺术学院和麻省理工学院的人文学院作访问学者。2004年至2005年,在德国波茨坦影视学院作访问学者。
  主要学术文章:《莎士比亚的戏曲改编》、《莎士比亚在我们这个时代》、《莎士比亚:大众文化的回归》、《改编文化产业的一种策略》2002年出版《电视剧社会学》一书(与人合著)。
  目前主要从事影视改编和欧美影视文化的研究与教学工作。

书籍目录

序(郑洞天)导语 永远的莎士比亚上编 戏剧舞台上的莎士比亚 第一章 莎士比亚在英国  第一节 无韵诗与戏剧台词  第二节 老故事与新情节  第三节 英国剧场与舞台演出 第二章 莎士比亚在中国  第一节 莎士比亚与中国莎学  第二节 西方戏剧与中国戏曲  第三节 莎剧改编与艺术创新 第三章 莎士比亚在世界  第一节 莎士比亚与政治  第二节 莎士比亚与殖民主义  第三节 莎士比亚与美国中编 电影银幕上的莎士比亚 第四章 影像中的多元解读  第一节 劳伦斯·奥利弗的莎士比亚  第二节 奥逊·威尔斯的莎士比亚  第三节 葛利高里·柯静采夫的莎士比亚  第四节 弗朗哥·杰弗瑞利的莎士比亚 第五章 影像中的传统解构    第一节 罗曼·波兰斯基的莎士比亚  第二节 巴兹·卢汉姆的莎士比亚 第六章 影像中的创造性重构  第一节 黑泽明的莎士比亚  第二节 肯尼思·布莱纳的莎士比亚下编 文化消费中的莎士比亚 第七章 公众剧场里的莎士比亚  第一节 伊丽莎白时代的大众文化  第二节 莎剧的娱乐消遣功能  第三节 莎士比亚的市民观众 第八章 象牙塔内的莎士比亚  第一节 一位精英作家的大俗若雅  第二节 一尊文化偶像的权威性  第三节 一座学术奥林匹克的巅峰……结语 期待新的莎士比亚们附录中英文参考书目电影参考片目后记

章节摘录

那么,如何将“莎味”与“戏曲味”的两种艺术创造性地结合,又是一个新的问题。从19世纪中叶至今,莎士比亚在中国已有140多年的历史,莎士比亚在中国舞台上也有100年的历史了。在抗战时期,大批学校和艺术团体曾迁到当时的大后方重庆,于是国立戏剧学校的师生们也把莎剧带到了那里,先后上演了话剧《奥瑟罗》(又名《黑将军》)、《哈姆雷特》和《罗密欧与朱丽叶》(又名《铸情》),反响强烈。正如《哈姆雷特》的导演、著名戏剧家焦菊隐所说:“哈姆雷特的性格,对于生活在抗战中的我们,是一面镜子,是一个教训,对于对最后胜利没有信心,意志不集中,力量不集中的人们,是一个刺激,一个讽刺。一个人,或是一个民族,只有意志而没有行动,一定会灭亡;而意志不坚,自己把自己放在进退维谷的危机中的人也一定失败。”然而,真正的莎剧戏曲改编高潮的到来,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叶开始的。1986年,国际莎士比亚协会会长菲力浦·布罗克班克先生,在首届中国莎士比亚戏剧节上看完演出后,不无幽默地赞赏道:“我从来没有看过这样美丽动人的演出,中国姑娘美,中国戏曲的服装唱腔有魅力。——莎士比亚的戏剧给中国的戏曲增添了活力,中国的戏曲也给莎士比亚的戏剧增添了活力,这两者的交融是如此的密切,使得我这样的莎士比亚学者从中干预显得无关重要了”。于是,伴随着中国首届莎士比亚戏剧节的隆重举行,很快在中国出现了一股“莎翁热”。这正说明中国拥有接受莎士比亚的社会土壤和戏剧观众,莎剧与中国戏曲一定有着某种相似或相同的契合点。首先,从时代的社会环境上看:80年代的中国,刚刚从“文革”长期的压抑与禁锢中解放出来,朝气蓬勃、百废待兴。一些学者把这段历史比作“中国的文艺复兴”时期。因此,令中国观众耳目一新的莎剧受到了热烈的欢迎。作为16世纪英国的戏剧大师,莎翁深受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与中世纪的教会神学观念格格不入。“不要侮蔑你所不知道的真理,否则你将以生命的危险重重补偿你的过失。”(《仲夏夜之梦》)中国虽然不是一个热衷于宗教的国度,马克思主义者也从不相信有什么救世主,但长期积淀的封建思想与现代迷信使其人为地制造出一个“战无不胜”、“句句是真理”的神来。80年代在中国掀起的“思想解放”、破除“两个凡是”的运动,恰恰是人文主义思想的体现。其次,从伦理道德观上看:莎翁既反对禁欲主义也反对出世行为,而是肯定世俗生活中人的情欲的合理性与享受现世幸福的权利,同时也肯定人的自由意志和创造能力。“你自己和你所有的一切,倘不拿出来贡献于人世,仅仅一个人独善其身,那实在是一种浪费。”(《一报还一报》)这种既充分发展个性,又保持社会整体和谐的人文主义思想与中国孔子的积极入世、奋斗进取的儒家思想非常吻合。此外,莎翁赞扬、讴歌爱情,但反对放纵情欲,追求成熟与理性。“不要放纵你的爱情,不要让欲望的利剑把你射中。”(《哈姆雷特》)如此的情感分寸把握,正是中国人几千年来所尊崇的中庸之道和行为准则。再次,莎翁认为人类社会应效法自然:有等级、有秩序,才能有稳定、有繁荣,从而保证社会生活的正常运转。他反对“马基雅维利”式的政治野心家,反对弑君篡位的阴谋家,但同时他也认识到君主专制政体的种种弊端,客观地肯定了废黜无能君主、以至用武力反抗暴君暴政的正义行为。他把希望寄托在贤明有力、品德高尚、有功于民的开明君主的统治。“我立身处世,就靠真理和诚实。如果我丧失了真理和诚实,就等于和我的敌人一起击败了我自己。”(《亨利八世》)这种社会政治理想与中国老百姓世世代代“盼明君”、“盼清官”的传统观念如出一辙。由此可见,莎剧戏曲改编首先在思想内容上就易于被中国观众所接纳并产生认同感。

后记

本书包括上、中、下三编,其中每一部分的主题都是足以让我学习研究一辈子的学问。之所以这样写,与我的教育背景有关。1980年我考入吉林大学外语系学习英语语言文学,第一次接触了莎翁的作品。毕业后,于1985年再次考回吉大,师从中国资深莎学专家张泗洋教授攻读莎士比亚戏剧。2000年,我又荣幸地成为中国著名导演、郑洞天教授的第一个博士生,开始从事影视艺术的研究。就像郑老师在“序”中写的那样,在我们师生第一次见面时几乎就确定了“影像莎士比亚”这个论文题目。试想,如果没有当初那个正确的选题,就不会有现在的这本《影像莎士比亚——文学名著的电影改编》。为此,我衷心地感谢老师对我的了解和理解,特别是在我的写作过程中对我的支持和启发,以及毕业后对我的关心和激励!这种真挚的师生情谊将是我一生的精神财富。坦率地说,该书既没有全新的史料发现,也没有重大的理论建构,只是在中外学界前辈和同行们的研究、著述的基础上,把我多年来对莎剧和莎士比亚电影的理解、认识和感悟,通过写作进行了一次梳理与总结。还记得,当我第一次走进国外大学的图书馆时,那些丰富浩繁的莎学书籍和资料既令我欣喜,又让我迷茫。同时,我也第一次意识到:自己的所谓学术之路将是无比的漫长。因此,我曾怀疑过自己的选择,也曾怀疑过自己的能力。可是,当我真正地沉浸在那些充满思想和智慧的美文里时,又常常有一种心旷神怡的陶醉和豁然开朗的顿悟。我想,即便自己当不了富于创造的诗人和艺术家,能做一名专业的鉴赏者也是一种必要的修养,更何况参与中的愉悦和分享呢。从2002年开始动笔,到2003年完成博士论文并通过答辩,我又在此基础上做了进一步的修改、扩充和完善。尽管仍有遗憾,但终于定稿。其间,我得到许多专家、学者和教授们的指点,也得到亲人和朋友们的关怀。因此,即使在那些艰苦寂寞的写作日子里,我依然感受到了生活的愉快和友情的温馨。我认为,这是一段十分美好而难忘的生命体验,同时也是一种非常真实而深刻的情感升华……为此,首先我要真诚地感谢我的硕士导师张泗洋教授!并再次向我的博士导师郑洞天教授致谢!感谢给我上过课并参与了我的博士论文开题报告和答辩的诸位博导:张凤铸教授、曾庆瑞教授、周华斌教授、高鑫教授、宋家玲教授、蒲震元教授、仲呈祥教授、王伟国教授、张颂教授、尹鸿教授、胡克教授、苏牧教授、田本相教授和王宁教授,以及始终在学业上鞭策我的徐京安教授!同时,对给予我无私帮助的几位外国学者也表示衷心的谢意!他们是美国俄亥俄大学的康迪教授(William F.Condee)、克罗教授(Samuel Crowl)、海瑞斯博士(Keith Malone Harris)、鲍义德博士(Alan Boyd)和麻省理工学院的唐纳森教授(Peter S.Donaldson);德国波茨坦影视学院的施坦聂克教授(Klaus Stanjek)和德国之声培训中心的奥德哈提教授(Padhraic O Dochartaigh);英国著名莎学专家戴维斯教授(Anthony Davies)和西班牙的费南德教授(Jose Ramon Diaz Fernandez)。借此机会,我要向中国传媒大学的前任校长刘继南教授表示我的敬意!感谢她对我的鼓励和信任;也感谢电视系的高晓虹教授、胡芳书记、何苏六教授和王晓红教授对我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给予的支持;还有我的同事祝虹教授、霍文利博士,在我去国外从事专题调研期间慨然援手,承担了本应由我完成的教学任务;我的同学张志君、高明乐;朋友柏林、张建海;学生吴云青、董洁、金书艺,都曾以不同的方式热心地帮助过我。为此,我十分感动并深表谢意!在此,我还要特别地向我的父亲吴洪喜先生和母亲殷际春女士,表达作为女儿的感恩之情!几十年来,他们给予我的不仅是生活上无微不至的呵护,更有精神上的巨大支持和心灵上的关怀。他们既是我的父母,也是我的师长和朋友,还是我的忠实读者。另外,我要对我的男友史岱帆(Stefan Schomann)深情地道一声谢谢!几年来的相知相伴、跨文化的吸引和碰撞、彼此的理解、关爱和挑战……这一切,不仅丰富了我的人生阅历也激励自己要不断地自我完善。最后,我要再一次地感谢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社长蔡翔先生和本书的责任编辑陈友军博士!正因为相互信任,才有了我们第二次的合作并且非常愉快。而且,假如没有责编的多次建议和督促,该书也很难按期出版。此外,我还要感谢国家留学基金委为我提供的出书基金,使得本书得以顺利面世。即将结束这篇后记、终止本书写作的此时此刻,以往的种种艰辛与喜悦,又一幕幕地浮现在脑海里……恍然间,我想起了宋代东坡先生的一首小诗《观潮》。诗中写到: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及至到来无一事,庐山烟雨浙江潮。我向往并追求那样的一种人生境界! 是为记。吴辉 2007年4月14日于北京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影像莎士比亚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莎士比亚研究浩瀚无际,二新媒介的研究是近几年的事。此书对研究有一定帮助。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