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金融体系重构

出版时间:2007-6  出版社: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作者:田俊丽  页数:233  字数:240000  

内容概要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十一五”规划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在经济发展中,资本投入作为主要因素的作用已经为许多学者的研究所证明。我国的部分学者研究认为:资本形成不足是造成“三农”问题的根源,只有加速农业资本的形成,“三农”问题才能得到根本性的解决。“十一五”规划也提出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增加投入的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然而,财政转移支付毕竟有限,在中国间接融资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信贷资金投入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不言而喻。但目前农村贷款异常艰难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 ,信贷支农已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对此问题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就目前来看,学术界仍然没能很好地解释此问题,也没有给出合理化的建议。    早在20世纪初,西方学者就注意到了信贷市场中这种借款人愿意支付现行利率,却不能按照这种利率获得贷款的现象,将其定义为“信贷配给” (credit Rationing),并从信用可获性、风险与利率因素、隐含性信贷合约、不完全信息、信贷合同的执行和法律制度等角度进行了解释。这些主要以完善市场经济为研究对象的理论仅在一定程度上适合中国农村,转型时期的中国农村信贷配给现象还需要结合其特殊的经济、金融情况进行解释。    本书借鉴信贷配给理论,运用信息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和农村金融理论等,采取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相结合、功能分析与机构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借鉴国外相关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国转型时期的经济、金融特征,对中国农村的信贷配给现象、原因和为解决此问题而需进行的农村金融体系重构思路做一些探讨。    在分析中国农村信贷配给问题时,多数学者侧重于分析宏观层面,分析政府约束和制度性问题,如政府的偏向城市和工业化的宏观政策导向、规定利率上限及资金短缺等。但目前农村信贷市场的情况是:在放开了商业银行贷款利率和扩大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范围的情况下,一方面政府强调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支持,并采取了一系列的货币政策,另一方面却是农村贷款在整个贷款中的比例逐年下降;一方面政府发放支农再贷款,另一方面农村资金却通过包括信用社在内的金融机构大量流出;一方面是农户和乡镇企业贷款难,另一方面却是金融机构放贷难,大量信贷资金闲置甚至亏损。这说明仅从宏观层面分析不能解释农村信贷配给问题。    有鉴于此,本文试图从信贷交易系统的内部出发,以不完全信息理论和信贷配给的微观基础——金融机构(主要是商业银行)的行为特征为基础,将产生并影响信贷配给的各种因素融入一个模型,分析银行信贷配给的原因、配给的标准和方法,及市场竞争结构、宏观经济环境、金融基础设施等因素对信贷配给程度和范围的影响。    在对中国农村信贷配给现象及配给程度进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运用上述模型说明由于信息不均衡使商业银行只能用一定的标准来分配农村贷款,而中国转型时期的“二元经济”导致的信贷市场分化使农户和乡镇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成为银行信贷配给的目标。中国农村信贷配给存在的问题之所以如此严重,主要还在于金融体系本身的不完善导致的信贷资源配置功能的失效,包括金融机构由于内、外因素导致的对经营目标的偏离;以及中国银行业寡头垄断市场结构及由此造成的近似于完全垄断的农村信贷市场。金融风险补偿、分担和转移机制欠缺,金融基础设施不完善等因素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农村信贷配给的程度和范围。因此,要解决农村信贷配给问题,必须在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同时,重构农村金融体系,完善其信贷资源配置功能。    农户和中小企业贷款难是世界范围内存在的普遍现象,但这个问题已经在一些国家得到了较好的解决。他们的做法可以为农村金融体系重构提供经验和借鉴。    在此基础上,本书提出的农村金融体系重构的思路是:运用机构观和功能观相结合的方法,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多层次信贷需求,构建商业性金融、合作金融、政策性金融和其他形式农村金融组织各有定位、功能互补、产权明晰、监管有力、可持续发展的多元化的竞争性的农村金融体系。在我国财政转移支付能力有限,以间接性融资为主且绝大部分农村经济主体不具备直接融资条件的情况下,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必需的资金支持。具体改革措施包括:通过国家信用的退出、建立地方中小金融机构、打破信用社地域和业务限制等来建立竞争性的银行业市场结构以增加信贷供给总量;通过深化商业银行改革,进行股份制改造并建立良好公司治理来加强利润的激励和约束力,提高以高风险获取高收益的积极性,增强对风险较大的农村信贷市场提供信贷的能力。采用税收和补贴等经济手段,引导商业银行增加对农村的信贷供给;通过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增强信用社支持农村信贷的能力;加大政策性金融的支农力度,除了直接发放政策性贷款外,更重要的是建’立信用担保机构和农业保险来分担和转移金融机构风险,以提高金融机构提供农村信贷的积极性;通过确立稳定与效率并重的银行监管目标,减少监管对银行竞争的限制和对金融机构公司治理及内部控制的副作用,增强对信贷资源配置的积极作用;通过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来扩大信贷市场的规模和深度。    本书的主要创新之处在于: 一是不同于以往大多数学者在分析中国农村信贷难问题时,侧重于宏观层面,分析政府约束和制度性问题。本书试图从信贷交易系统的内部出发,以信贷配给的微观基础——主要是信贷市场非均衡信息下金融机构的行为特征为基础,来解释中国农村的信贷配给现象。    二是已有的信贷配给理论在解释信贷配给原因时,基本上都只从一个角度进行分析。本书将产生并影响信贷配给的各种因素融入一个模型,阐述这些因素的相互联系,以微观基础分析为重点,同时分析宏观环境对微观主体行为的影响。    三是首次对信贷配给的过程进行了阐述,分析了信贷配给的标准和方法,分析了抵押物、银企关系、资产规模、社会信用、贷款利率管制、法律制度、信息共享机制等在信贷配给中的作用。在分析农村金融机构的行为时不是就现象而分析现象,分析了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如商业银行限制对基层机构的授权、上存资金、“惜贷”等行为。    四是运用一些方法如部门分析法、调查法和计量经济模型对中国农村信贷配给现象和配给程度进行了实证检验。    五是指出农村信贷配给根源于信息的非均衡使信贷配给作为一种长期均衡而存在,而中国转型时期的“二元经济”导致的农村信贷市场分化使农村整体受到信贷配给。同时,农村金融体系本身存在的一些问题如金融机构由于内、外因素导致的对经营目标的偏离,中国银行业寡头垄断市场结构以及由此造成的近似完全垄断的农村信贷市场,金融风险补偿、分担和转移机制欠缺,金融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导致了农村金融体系信贷资源配置功能的失效,加重了的农村信贷配给的程度,扩大了农村信贷配给的范围。    六是强调农村金融体系的重构是一个综合性全方位的工程。对影响农村金融体系信贷资源配置功能的各个因素的改革应同步进行。要将农村金融体系建立在市场机制基础上,塑造真正的市场经济主体,创造公平竞争的金融市场环境。同时要充分发挥政府纠正市场失灵和提供金融基础设施的作用,加大政策性金融对农村的支持力度。在分析目前的银行监管存在问题间接加重了农村信贷配给的基础上,提出完善银行监管,以银行监管促进信贷资源的配置效率。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主题与背景  第二节 研究视角和创新之处  第三节 基本框架及主要观点  第四节 研究方法第二章 信贷配给理论文献综述  第一节 信贷配给现象  第二节 信贷配给的定义  第三节 信贷配给产生的原因  第四节 信贷配给的解决方法第三章 商业银行信贷配给模型  第一节 商业银行信贷规则  第二节 信贷配给的产生  第三节 信贷配给过程及抵押物的作用  第四节 信贷市场结构与信贷配给  第五节 贷款利率管制与信贷配给  第六节 金融基础设施与信贷配给第四章 中国农村信贷配给现象  第一节 统计计量分析方法  第二节 调查法  第三节 部门分析法  第四节 农村信贷配给的程度第五章 中国农村信贷配给解释  第一节 二元经济结构导致的城乡信贷市场分化  第二节 商业银行对利润最大化目标的偏离  第三节 非竞争性信贷市场结构  第四节 贷款利率管制对信贷配给的影响  第五节 风险补偿、分担和转移机制缺乏  第六节 金融基础设施不健全第六章 国外农村和中小企业信贷经验及启示  第一节 农村商业性金融  第二节 农村合作金融  第三节 农村和中小企业政策性金融  第四节 金融基础设施  第五节 国外农村和中小企业信贷经验借鉴第七章 重构农村金融体系 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一节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信贷需求  第二节 农村金融体系重构的目标、理论准备和原则  第三节 建立多元化竞争性的农村金融体系  第四节 充分发挥商业性金融对农村的信贷支持作用  第五节 深化农村合作金融改革  第六节 加大政策性金融的支农力度  第七节 健全金融基础设施参考文献后记致谢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农村金融体系重构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这本书是作者的博士论文改编的,对于研究信贷配给问题有很高的借鉴意义。值得一读
  •   有创意。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