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剪纸艺术及其历史文化研究

出版时间:2006-11  出版社:浙江美术出版社  作者:李伟,邵玲莉  页数:265  字数:265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河北省的民间艺术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深厚的文化传统,优秀的民间艺术创造世代承传,生生不息地在发展着,在满足人们生活的实际需要的同时,负载着宝贵的人文精神,给人以传统的审美教育。本书介绍的是河北剪纸艺术及其历史文化研究,试图从地域文化的角度阐释河北剪纸的艺术特色,通过对河北各地剪纸及民俗的考察、挖掘、理顺,进而整理出剪纸在河北地区的工艺流程、传播脉络和文化特征,以及传统剪纸艺术对现代文化艺术的辐射影响。     本书试图从地域文化的角度阐释河北剪纸的艺术特色,通过对河北各地剪纸及民俗的考察、挖掘、理顺,进而整理出剪纸在河北地区的工艺流程、传播脉络和文化特征,以及传统剪纸艺术对现代文化艺术的辐射影响,为发扬河北传统民间剪纸艺术提供较为全面的文化资料,为现代绘画、设计提供具有区域及民族文化特征的艺术营养,为建设和谐河北做出贡献。

作者简介

李伟,河北赵县人。幼年陶然于乡野。后学绘画、设计。现任河北大学艺术学院教师。

书籍目录

总序序言第一章 河北剪纸艺术的历史渊源 第一节 剪纸艺术的孕育、发展、繁荣  一、剪纸艺术的原始雏形   (一)从“剪桐”分封到雕镂艺术品   (二)造纸术的发明与“李夫人影像”   (三)镂金作胜传荆俗,剪彩为人起晋风  二、剪纸艺术的发展   (一)唐代剪纸与节 庆祭祀、巫术活动   (二)吐鲁番剪纸实物与古丧葬文化   (三)敦煌宗教功德剪纸  三、剪纸艺术的成熟繁荣   (一)剪纸艺术的广泛流行   (二)民间剪纸艺术的进一步兴盛 第二节 剪纸技艺在河北的历史遗存  一、战国镂空蜡纹玉饰  二、唐代的“金银平脱”工艺  三、三件唐代剪纸贴花瓷器 第三节 河北剪纸艺术的形成  一、民族大融合和移民活动丰富了燕赵剪纸艺术内涵   (一)民族大融合与燕赵民俗   (二)明朝大移民与燕赵民俗   (三)河北剪纸艺术中的移民文化痕迹  二、剪纸艺术在燕赵民俗活动中的盛行   (一)人生礼仪   (二)传统节 日   (三)居室装饰   (四)刺绣   (五)巫术信仰  三、民间戏曲的繁荣与河北剪纸艺术的成熟第二章 河北剪纸艺术的文化渊源 第一节 原始文化对剪纸艺术的影响  一、自然崇拜  二、生殖崇拜  三、巫术信仰 第二节 燕赵文化与河北剪纸艺术  一、燕赵文化形成  二、燕赵文化内涵  三、燕赵文化对剪纸艺术的影响 第三节 传统文化对民间剪纸艺术的影响第三章 河北剪纸的传承与艺术特色 第一节 蔚县剪纸艺术  一、蔚县剪纸的分类   (一)节 庆剪纸   (二)人生礼仪剪纸   (三)纸人、纸马、纸钱等巫术剪纸   (四)刺绣底样剪纸——花样子   (五)近代装饰剪纸  二、蔚县窗花剪纸的产生   (一)“绣花花样”与蔚县窗花   (二)北方年画与蔚县点彩染色技艺   (三)“新来代地闻歌曲,尽撅秦声入管箫”——戏曲与蔚县窗花的发展成熟  三、著名剪纸艺人及其艺术风格  四、蔚县剪纸制作的工艺流程及艺术特色   (一)蔚县剪纸制作的工艺流程   (二)蔚县剪纸的艺术特色 第二节 磁县剪纸艺术  一、磁县剪纸的传承状况   (一)剪纸在县境的分布   (二)原始崇拜与磁县剪纸   (三)民间戏曲与磁县剪纸  二、磁县民间剪纸的文化研究   (一)“赵文化”与磁县剪纸   (二)纯粹的女性文化   (三)民俗文化与磁县单色剪纸   (四)民间艺术与磁县染色剪纸  三、磁县民间剪纸的艺术特色  四、磁县剪纸艺人与剪纸艺术欣赏  五、与剪纸有关的传说故事 第三节 丰宁剪纸  一、丰宁剪纸艺术的产生   (一)人口变迁与文化融合   (二)地理环境因素   (三)丰宁剪纸艺术的产生与成熟  二、丰宁剪纸艺术的传承状况   (一)丰宁剪纸的工艺流程   (二)丰宁剪纸与民俗   (三)丰宁剪纸艺人及其作品  三、丰宁民间剪纸的文化价值   (一)丰宁剪纸的艺术特色   (二)丰宁剪纸欣赏 第四节 三河剪纸  一、民间剪纸艺人赵景安  二、三河剪纸艺术欣赏 第五节 滦南剪纸  一、滦南剪纸的传承状况  二、滦南剪纸的艺术特色第四章  河北剪纸艺术的现代意义 第一节 河北剪纸艺术与现代艺术设计教学  一、利用传统文化构筑具有地方特色的设计艺术教学体系  二、河北剪纸应成为河北省艺术与设计院校的科研教学内容 第二节 河北剪纸艺术与现代动画设计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书摘这些晋南迁徙者,背井离乡,告别了“尧天舜日”时即耕耘过的丰腴土地,告别先人们“接姑姑迎娘娘”时敲打的那令人心醉的威风锣鼓,来到大劫后的荒凉之地。他们将凝重的汗珠,结实地撒落在陌生的土地上,也将晋地文明的种子再次种植在燕赵沃野。不仅给明初社会带来了经济繁荣,更为珍贵的是,晋地移民与燕赵土著居民在文化上、心理上、习俗上经过长期的掺和、交糅、渗透,再次丰富了燕赵地域文化内涵、,给河北人文景观带来新的变化,同样也丰富了河北民俗的内涵。    燕赵民俗文化是历史上盘踞于此的各民族共同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它与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连贯古今,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时至今日,燕赵民俗文化的许多内容仍以它独特的魅力而被民间继承和发扬。    (三)河北剪纸艺术中的移民文化痕迹    民族冲突和移民活动对燕赵剪纸艺术特色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一直影响至今。如河北地区大年初五的“送穷”活动就与移民文化有着某种联系。    除夕之后,最重要的节日活动就是初五的“送穷”,有些地方叫“崩五穷”。“送穷”可谓古风。唐代姚合《晦日送穷》诗,“万户千门看,无人不送穷。”唐代于正月的最后一天送穷。韩愈《送穷文》,结柳作车,缚草为船,送穷鬼去故就新,虽是戏墟之文,却也反映了当时的风俗。穷神又称“穷子”,相传古代颛项时期,宫中生下一个男孩,穿上新衣服就哭。如果硬将新衣服给他,不是撕烂,就是故意在屎尿堆中打滚,人皆呼为“穷子”。    据河北《栾城县志》载,“五日早,扫堂宇,委土户外,日‘送穷’”;《赵州志》载,“五日,扫除秽土置门外,日‘送穷’。”在“送穷”活动中往往要有剪纸技艺的参与,据清代人修《怀来县志》载:“初四日晚,扫室内卧席下土,室女剪纸缚秸,作妇人状,手握小帚,肩负纸袋,内盛糇粮,置箕内,日‘扫晴娘’,又日‘五穷娘’。昧爽(昧,音同暗;爽。明也。谓初晓尚暗之时),有沿门呼者,‘送出五穷媳妇来’,则启门送之。”于是就形象地将“穷”送出了家门。    这一点与晋地的送穷节极为相似,晋北的正月初五日,旧称送穷节,俗称“破五”,民间习惯用彩色纸剪成人的图像,小孩子拿到街头,互相交换。把自己的纸人送给别人,称为“送走穷媳妇”;把别人的纸人换回来,称为“得到有福人”。与晋地略有不同的是,在河北北部的“送穷”仪式中还要将“纸人”“炸之”而达到“破穷”的目的。依《张北县志》所记:“正月初五日,俗谓之破五。各家用纸制造妇人,身背纸袋,将屋内秽上扫置袋内,送门外燃炮炸之,俗谓之‘送五穷’。亦有儿童高唱歌者。”不难看出,“送穷”这一民俗节日在流传过程中已被燕赵文化吸收重塑,一个“炸字”颇有了几分燕赵人的豪气。    另外,农历十月初一为“寒衣节”。河北地区“寒衣节”的传说与当地民间故事——孟姜女有着种种联系,其“寒衣节”传说故事和祭祀活动内容几乎与晋地一致。    “寒衣节”是祭奠先亡之人的日子,谓之送寒衣。与春季的清明节,秋季的中元节,并称为一年之中的三大“鬼节”。    晋南地区送寒衣时,讲究在五色纸里夹裹一些棉花,说是为亡者做棉衣、棉被使用。晋北地区送寒衣时,要将五色纸分别做成衣、帽、鞋、被种种式样,甚至还要制作一套纸房舍。这些送给死者的衣物、冥钞诸物,都必须烧焚,只有烧得干干净净,这些阳世的纸张,才能转化为阴曹地府的实用之物,否则亡人不能使用。所以十月一日烧寒衣,要特别认真细致,并且在烧这些纸制冥物时还要告知先人,要求前来取走,反映了生者对亡人的哀思与崇敬。    民间送寒衣时,还讲究在十字路口焚烧五色纸,象征布帛类。用意是救济那些无人祭祖的绝户孤魂,以免给亲人送去的过冬用物被他们抢去。山西临县旧日传有一诗:“粘纸成衣费剪裁,凌晨烧去化灰埃。御寒泉台果否用?但闻悲声顺耳来!”即描述了送寒衣的情景。    在河北地区,“寒衣节”的传说故事中与晋地几乎是一致的,这里关于寒衣节的传说同样是和“孟姜女哭长城”相联系的。传说孟姜女在新婚燕尔之时,丈夫就被抓去服徭役,修筑万里长城。秋去冬来,孟姜女千里迢迢,历尽艰辛,为丈夫送衣御寒。谁知丈夫却屈死在工地,还被埋在城墙之下。孟姜女悲痛欲绝,指天哀号呼喊,感动上苍,哭倒长城,找到了丈夫尸体,用带来的棉衣重新装殓安葬,由此而产生了“送寒衣节”。    P44-45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河北剪纸艺术及其历史文化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