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与自由

出版时间:2004-11  出版社: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高兆明  页数:546  
Tag标签:无  

前言

  此书稿是在本人12年前出版的《道德生活论》基础之上修改而成。旧书新作,陈瓶老酿,并无时髦,惟愿淳朴留人。  近年来自己一直有个心愿,想就伦理学基础理论专门做点深入研究,但是苦于无暇,难以遂愿,且看来短时间内亦难以抽身他顾。考虑到此书多少能够反映自己对于伦理学基础理论的一些基本看法,近年来又不断得到一些同仁的鼓励及一些青年朋友的关心,遂将此书修改重新出版,权作“应付”。当然,这种“应付”并不能了却自己对伦理学基础理论系统探索的心愿。日后,稍有空闲,当作专门研究,以了夙愿。  由于此书稿是在原书基础之上的修改,故对总体结构与基本内容未作大的调整,只是在原有框架基础之上对一些明显讹误之处做了纠正,对一些问题的理解做了一定的修正与补充,尤其是对第三篇“社会伦理”部分作了较多的充实。全书的总体容量亦在原有基础之上增加了近三分之一。  这次修改出版之所以不再用原书名并非为了哗众取宠及某种功利之缘由,而是基于两个理由:一是与书稿内容一致,名副其实;二是表达我对伦理学的一种理解。

内容概要

  道德既是人的自由存在方式,亦是人的智慧存在方式。个体幸福、社会公正是人自由存在的两个基本方面。人性的健康生长要求有合乎人性的环境。不太完美的人在改变不太完美的环境中使自身与环境均逐渐变得善美起来。

作者简介

  高兆明,1954年生,江苏盐城人哲学博士。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已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等杂志正式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并已正式出版学术著作10部:《管理伦理导论》(1989)、《道德生活论》(1993)、《社会变革中的伦理秩序》(1994)、《社会失范论》(2000)、《制度公正论》(2001)、《幸福论》(2001)、《中国市民社会论稿》(2001)、《伦理学理论与方法》(2004)、《自由与善克隆人伦理研究》(合著,2004)、《存在与自由:伦理学引论》(2004)。

书籍目录

自序原序一原序二导言总论篇第一章 发源论一、神启论[“神启论”种种对“神启论”的分析]二、人性论[“人性论”种种对“人性论”的分析]三、生物进化论[“生物进化论”种种对“生物进化论”的分析]四、物质生活决定论[道德生活基础社会交往与道德生活形成补充:“前道德生活”与“道德生活”]第二章 保证论一、风俗[禁忌 礼仪 风尚 习惯 传统 舆论]二、宗教[宗教与社会秩序道德宗教化宗教保证的是与非宗教道德化]三、政法与教化[政治 法律 社会 教化 社会 教化中的价值引导与利益诱导]四、信念与良知五、道德生活保证的双刃性第三章 功能论一、历史的争论二、社会认识方式三、社会规范方式[道德生活的规范特征规范生活的约束性与导向性]四、主体确证方式[人的二重构建社会进步动力系统中的精神动因]五、关于道德生活本质之断想第四章 流变论一、方法论问题[“变化”、“流变”与“进步”道德生活进步的尺度系统]二、关于经济与道德的“二律背反[哲学分析人学矛盾]三、“恶”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形式[黑格尔对“恶”的特殊界定道德生活流变的自身动因]四、主奴道德[主人与奴隶道德异化:纵欲主义与禁欲主义;兽道与神道主奴道德的核心:奴化]五、主体道德[个体主体道德社会主体道德]六、道德生活流变特征[发展程度:自然一自觉一自由历史形态:原始自然主体道德一主奴道德_主体道德;原始全民道德一阶级道德一全民道德发展形式:时空互换全患演进]个体道德篇第五章 存在论一、道德主体的一般分析[实体与主体主体与客体道德主体与道德客体]二、道德主体的存在方式[存在特性:实体性、自为性、结构性、过程性存在过程:自我主体一交互主体一社会主体几点思考:关于“利己”与“利他”;关于“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关于“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关于“自我牺牲”]三、道德需要[两种道德需要人的生成关于“存在先于本质”]四、道德个性[个性与道德个性社会伦理环境与道德个性]第六章 目的论一、至善[善完满人格]二、幸福[幸福的迷惘幸福的存在幸福的体验幸福的要素幸福与不幸、荣誉、虚荣、伪善幸福是人生目的德性与幸福一点补充:个人幸福的社会条件]三、自我实现[自我价值:“自我”与超越“自我”、生与死人生道路:自立自强、竞争进取人生实现:化性起伪、积习成德,建功立业、全面发展]第七章 情操论一、义务[实质性思考特征双重指向道德权利]二、良心[义务与良心两种良心人格守护神?]三、道德情感[道德直觉 道德情感的生成 道德情感的功能 道德 信仰]第八章 价值论一、道德选择[自由意志与选择 目的与手段 选择境遇 道德原则 的绝对性与相对性]二、行为责任[自由选择与道德责任 责任限度]三、道德评价……社会伦理篇第九章 关系论第十章 环境论第十一章 公正论主要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是拘泥于字面,而是把握其实质,那么,隐藏在马克思关于阶级分析方法背后具有普遍性指导意义的内容是:在认识社会道德生活现象时,应当具体分析道德规范要求的具体内容及其社会功用,应当从不同利益集团的利益要求立场来认识社会不同群体的道德生活状况。①  即使是在大力提倡辩证唯物论的一元论的今天,身心二元论的影子仍不绝于世。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给我们这个民族造成的影响,难以在短时期内彻底根除。人们习惯于在绝对的两极对立中思考问题,往往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对于民族的发展,甚至有人主张以道德为代价,换取经济的发展。在实际生活中,一边是思想教育的苍白、贫乏、无力,另一边是物质利益的重饵;一边是淡泊明志、聊以自慰,另一边则是花天酒地、纸醉金迷。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似乎人自身在裂变,凸现为“双面人”,理想与现实、灵魂与尘世、精神与物质在猛烈撞击。透过这些由社会大变动所带来的人们道德生活的变化,透过迷惘、沉思乃至焦虑不安,身心统一已是我们这个民族刻不容缓的追求。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批判19世纪法国旧唯物主义时揭示:环境的改变与人的改变的一致性。人们赖以存在的社会实践活动,是改造人所赖以生存的环境与改造人自身的统一。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亦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④人类作为实践主体,外展内拓。向外为自然立法,改造自然,为自身创造生存与发展的物质条件,展示出感性存在的力量。向内为自我立法,改造自我,一方面升华灵魂,净化思想,充实智慧,拓深精神世界;另一方面构建起合乎人性健康生长的社会生活秩序。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存在与自由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