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民间艺术世界

出版时间:2005-6  出版社: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赵玉兰  页数:268  
Tag标签:无  

前言

  南京梅花山庄幼儿园的《走进民间艺术世界——幼儿民间艺术教育活动设计》是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幼儿素质教育中民间教育体系的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也是南京梅花山庄幼儿园近年来深入研究、不断改革、努力实践的一项成果。  民族文化是幼儿园课程的重要内容。任何时代、任何民族的教育和课程,总是承载着多样性的功能。就幼儿园课程而言,有影响幼儿发展的功能。这种功能的发挥也就体现了幼儿园课程对幼儿发展的价值意义。幼儿园课程要发挥这种功能,就应该适应幼儿的兴趣,满足儿童发展的需要。幼儿园课程也有传递社会和民族文化的功能,以体现幼儿园课程文化传承方面的价值意义。因此,幼儿园课程也应该满足社会传递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需要,在课程中反映民族文化、民族精神。  要使幼儿园课程的以上两种功能得到合理发挥,就必须关注这两种功能的有机结合。没有民族文化的幼儿园课程,不足以武装幼儿的精神世界;不考虑幼儿发展的需要和可能的民族文化,就不能让幼儿真正感受并转化为精神的力量。因此,幼儿园课程中选择什么样的民族文化以及如何让幼儿感受这些民族文化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这个课题需要理论和实践的双重论证。  《走进民间艺术世界——幼儿民间艺术教育活动设计》是南京梅花山庄幼儿园的实践性研究成果之一,它选取了“民间文化”、“民间音乐”、“民间美术”等作为课程的内容。这些内容既隐含了我们民族的价值观念,也反映了我们民族的历史传统,体现了真、善、美的整合。这些内容体现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有为奋进的精神面貌,对幼儿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走进民间艺术世界——幼儿民间艺术教育活动设计》让我们看到了老师们在为幼儿选择优秀的、能够引发幼儿兴趣的民族文化内容方面所做的努力,也让我们感受到,为了使这些优秀的文化进入幼儿园课程并被幼儿理解、感受和内化,老师们在活动技术、策略层面上进行的扎实有效的探索。这些探索既建立在对幼儿一般发展水平了解的基础之上,也建立在对本园儿童深入了解的基础之上。因此,课程的建设是一个关注幼儿、关注文化、关注教学的复杂过程。  祝愿南京梅花山庄幼儿园能在《走进民间艺术世界——幼儿民间艺术教育活动设计》的基础上,不断研究,深入实践,为民族文化在幼儿心灵中的扎根和弘扬作出新的贡献。  从本质上讲,幼儿教育是一种着眼于未来的奠基工程。“以幼儿发展为本”、“促进每一位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渗透的基本理念。幼儿是发展的主人,但幼儿的理想发展离不开教育。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存在与发展的灵魂,育人的根本追求就在于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振奋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幼儿教育在推进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中,必须以民族性为支撑,培养具有中国“根”意识的现代国际人。  优秀的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瑰宝。它强调主观想像、自由表现、感情抒发,体现了人类最基本的审美观念和精神品质。它的审美形式丰富多彩,文化内涵深远丰富,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审美、教育、认识、娱乐等多方面的功能。“九五”以来,我们在承担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幼儿素质教育中民间艺术教育体系的研究》任务的过程中,对幼儿民间艺术教育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在深入思考、分析和概括的基础上,我们对幼儿民间艺术教育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一、幼儿民间艺术教育的内涵及特质  (一)内涵  幼儿民间艺术教育是幼儿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幼儿素质教育的一个切入点和抓手。它是根据幼儿身体、心理发展的需要,顺应各种教育要素之间相互联系、交互作用的客观规律,以素质教育理念开发符合幼儿特点的具有中国民间艺术特色的教育内容,合理选择教育手段与方法,科学地组织教育过程,培养幼儿全面素质的教育。  (二)特质  1.文化性  感受民族的、民间的、现实生活中的艺术是我国教育政策的一个基本指向。文化的内涵,离不开任何能够提供感官上接触与精神上领会的人、事、物。开展幼儿民间艺术教育必须关注民间艺术的文化视角,重视选择适合幼儿、幼儿通过活动可感知的民间艺术内容,引导幼儿感受、欣赏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知识、态度、品性、技能和策略等综合智慧,调动其情感、知觉、思维、注意等一系列心理功能共同参与,进而牵动微妙的文化情感,吸引幼儿从小关注民族文化;同时,要鼓励幼儿有意识地、积极主动地关注生活和进行文化创造,以促进民间艺术的繁荣和发展,促进幼儿的精神、人格和体魄健全发展。  2.生活性  幼儿民间艺术教育要突出儿童生活经验与发展的需要,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出发,始终将有趣、有益、生活化作为选择内容和设计活动的重要指针;要贴近幼儿生活、联系幼儿生活,与幼儿的生活、游戏紧密结合在一起,帮助幼儿在丰富有趣的活动中进一步丰富和拓展生活经验、获得知识、增长能力、全面发展。  3.活动性  幼儿民间艺术教育要以活动为基本教育形式,灵活采用集体、小组、个别活动形式,重视幼儿自主性的探索、研究、学习活动,重视幼儿与周围环境中人、物的对话与互动,使幼儿在多样化的活动中积累、思考、提炼、归纳民间艺术信息并感受民间艺术的魅力,从而认同和喜爱中国民间艺术,进而激发其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与能力,促进其身心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4.审美性  对儿童来说,艺术更多地是一种内心体验、一种艺术审美愉悦的自我流露和相互交流。在开展民间艺术教育的过程中,应以情感教育、审美教育为主线,从幼儿发展的整体性和可持续性出发,遵循“参与、愉悦、融合”的原则,把各种民间艺术形式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把民间艺术领域和其他相关领域适当地融合在一起,把幼儿民间艺术教育与社会艺术环境融合在一起,使之成为艺术化的、审美的教育,从而给幼儿以真的启迪、善的熏陶、美的享受,进而达到审美育人的目的。  5.开放性  民间艺术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民间艺术教育也应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在实施过程中,应该既有预设的课程内容,又有生成新内容的空间;既重视显性课程,又重视隐性课程;既重视教师与幼儿的互动,又重视幼儿与家长的互动。教育内容的选择、活动网络的编制、活动时间的编排、活动资源的利用等都应该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与开放性。  二、幼儿民间艺术教育的目标  (一)总目标  (1)接触优秀的中国民间艺术作品,感受中国民间艺术的丰富和优美,形成初步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情感。  (2)喜欢不同表现形式与风格的民间艺术作品,增强对周围环境和生活中民间艺术的敏感性,萌发初步的审美情趣。  (3)掌握简单的民间艺术表现技能,尝试运用不同的民间艺术形式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经验和想像。  (4)喜欢参加民间艺术活动,体验与他人合作、创造、交流的快乐,能理解、接纳、欣赏、尊重他人的创作与表现,充分体验感受美、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的乐趣。  (二)各领域及各年龄段教育目标  1.民间文学教育目标  2.民间音乐教育目标  3.民间美术教育目标  三、幼儿民间艺术教育的内容  (一)内容的开发  民间艺术的生活性和价值的综合性,使民间艺术可以进入幼儿园课程。但是,有很多民间艺术代表了成人的生活和审美取向,体现了成人的思维和情趣。因此,对民间艺术的组织、加工和改造就成了幼儿园课程设计的有机组成部分。  幼儿园在开发民间艺术教育内容时,应以《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为指导,以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为主线,遵循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综合考虑时代和社会对幼儿成长、发展的期望和要求,从本园、本地的实情出发,根据幼儿的兴趣和能力、教师的经验、园内外教育资源状况等加以开发。开发时,可重视发挥教师、家长、幼儿的积极主动性,使教师、家长、幼儿都成为民间艺术课程的建设者,从现有教材、民俗及节日活动、书刊音像资料、民间艺术场所等挖掘教育资源,重视选择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实践性和可操作性较强的民间艺术教育内容。如:扎染、剪纸等。  (2)经典的、有代表性的民间艺术教育内容。如:经典故事《盘古开天地》、《大禹治水》、《十二生肖》,常见戏种京剧、黄梅戏等。  (3)本地区的民间艺术教育内容。如:南京云锦、南京白话、南京古建筑等。  (4)与幼儿生活世界紧密联系的民间艺术教育内容。如:节日传说故事、民间玩具、民间工艺品等。  (5)具有一定挑战性、有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的教育内容。如:民间乐器欣赏、皮影戏、木偶戏等。  (二)内容的主要结构  幼儿民间艺术教育的内容主要涉及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美术三个领域,各领域的主要内容结构如图所示:  1.民间文学教育的主要内容示意图  2.民间音乐教育的主要内容示意图  3.幼儿民间美术教育的主要内容示意图  四、幼儿民间艺术教育的组织实施  幼儿是在与周围环境中的人和物的相互作用中发展起来的。对幼儿而言,民问艺术就是动手、动身和动脑的艺术。在开展民间艺术教育活动时,应注意以丰富多样的活动为载体,把部分课程内容同现实生活和民间艺术结合起来,使其他课程内容的学习与民间艺术的学习在同一过程中综合地进行,民间艺术教育融合和渗透在其他课程内容之中,从而使幼儿民间艺术教育真正成为一个生活化的、趣味性的和综合性的过程。  (一)主要活动形式  1.专门性活动  专门性教育活动是指由教师组织的、集中的全班或小组学习活动,它是幼儿园实施民间艺术教育的基本途径。  (1)主题或领域活动。在各年龄段的教育教学计划中,要以领域或主题的形式设计组织一些集体或分组的民间艺术教育活动,并注重以下几方面的结合:①教师的指导与幼儿的发现、探究和体验结合。如:在《欢庆腰鼓》中,为培养幼儿的研究性学习品质,教师让幼儿在自由玩腰鼓中观察、发现腰鼓的特征,探索腰鼓的敲击方法,引导幼儿通过自身的努力解决关键问题,体验腰鼓表演所表现的欢乐情绪,进而构建起自己对腰鼓的经验。②计划的学习情境与变化的学习情境结合。如:在手工室活动时,老师原计划带小朋友欣赏单色剪纸花纹,但当发现孩子们对色彩丰富、富有童趣的库淑兰剪纸发生兴趣后,随即调整思路,引导幼儿欣赏库淑兰剪纸,研究其累加式的表现风格,并尝试用这种方法来剪奇异的水果。③园内的学习活动和园外的学习活动结合。幼儿是在家庭、社会、幼儿园的共同影响下成长和发展起来的,在重视利用园内资源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同时,要注意开发和利用家庭和社会中的民间艺术教育资源,拓展幼儿的经验视野,丰富幼儿的学习生活。如:围绕感兴趣的话题,请家长和孩子一起进行查找、阅读、调查、参观等活动,帮助幼儿丰富相关经验;带孩子们到南京夫子庙等民间艺术场所参观,实际感受民间艺术的丰富多彩;请民间艺术专家和家长志愿者走进幼儿园,利用他们的特长,参与相应的教学活动,就幼儿感兴趣的问题共同研究、交流经验、指导活动;园内外的亲职教育、游戏活动相结合,元宵节时,请家长带孩子参观灯展,一起设计、制作花灯,来园与孩子共度元宵佳节,中秋节时,组织亲子赏月晚会,幼儿、家长、教师共同话中秋故事、尝中秋美食。  (2)跨班级游戏活动。我园成立了腰鼓、皮影、木偶、扎染、剪纸、中国结、泥塑、蜡染、武术、舞蹈等民间艺术特色游戏小组,这些游戏小组有固定的活动地点,指导老师由园方根据老师们的兴趣、爱好、特长、能力等指定。游戏小组每周活动一次,每次活动45分钟左右,中、大班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和参加活动。跨班级游戏活动在上学期主要采用年级组内打破班级界限的活动形式,下学期则采用中、大班混龄活动形式。  2.渗透性活动  渗透性教育活动是指渗透在环境创设及幼儿一日生活中的民间艺术教育活动。我们充分利用幼儿园的环境资源,注重发挥环境对幼儿情感和认知的熏陶作用,将民间艺术教育渗透到幼儿一日活动的各环节中:晨间人园时,播放琅琅上口的民间童谣、婉转流利的民间音乐;自主活动中,幼儿可到相应的活动区开展民间服装秀、手工创意坊等民间艺术创造活动;餐后散步时,带幼儿欣赏园内壁画故事;午睡后,民间故事伴随着幼儿穿衣、起床……可以说,我园处处都有民问艺术教育的内容,民间艺术教育与幼儿的一日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做到了情景化、生活化。各班在开辟特色活动区域的同时,还结合教育活动的开展产生了许多民间艺术的创造性游戏主题,如:秦淮风味小吃、民间手工坊等。在游戏中,孩子们用不同的方法演绎自己对民间艺术的理解与认识,用民间艺术的表现手法表达自己对世界、对生活的感受。  3.节庆活动  节庆活动是指中国传统民俗节日活动和民间艺术文化节日活动,通常是幼儿园或年级组组织的、每位幼儿参与的大型综合性活动。中国传统民俗节日本身虽不属于民间艺术的范畴,但人们在庆祝或纪念这些节日过程中的环境布置、庆祝活动以及有关节日的传说等,都是以民间艺术的形态表现出来的。在民俗节日活动中,民间艺术教育资源非常丰富,挖掘传统民俗节日、开展民间艺术教育是非常好的一种形式。我园在每年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这五大节日都会组织大型的、综合性庆祝活动,有年级组庆祝活动、全园庆祝活动、亲子庆祝活动、向社区开放的庆祝活动……幼儿在节日气氛的烘托中,亲身感受到民间艺术的美,体验到民间艺术的乐趣。另外,我园还自创了“民间文学节”、“民间美术节”、“民间音乐节”等文化节日。在活动中,我园围绕这些节日主题,营造了鲜明的节日氛围、组织了丰富多样的节日活动,通过集中展示、文艺表演、创作比赛、参与操作等活动,激发了幼儿对民间艺术活动的兴趣。  (二)实施幼儿民间艺术教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关注情境的熏染性  幼儿主要在情境之中学习与发展。选择幼儿感兴趣的话题,精心设计问题情境,才能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使幼儿积极主动地投入探究学习。  (1)重视情境的真实性。开展幼儿民间艺术教育时,应尽量避免那种观光式的活动,应强调在真实的情境中,帮助孩子们走向自然、走向社会、走向生活,使民间艺术活动真正与幼儿的个人生活经验紧密相联,让幼儿在真实的情境中感受生动的问题情境,激发因向往而产生的探究欲。  (2)重视情境的挑战性。我们应遵循“最近发展区”的原则,始终将有趣和有益作为选择内容和设计活动的重要指针,选择那些能唤起幼儿想像、兴趣、探索愿望的内容,选择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内容,创设具有一定挑战性又可能实现的探究情境,支持、启发幼儿与周围环境中一切能与之“对话”的资源对话和互动,使其去考察、采访、操作、记录,从而引发认知冲突,使其获取相关信息,拓展其经验和视野,让幼儿的探究学习变得有意义、有价值。  (3)重视情境的变革性。民间艺术教育活动应注意处理好预成与生成的关系,杜绝统一要求、统一步伐、统一评价标准的做法,而应追求在情境中对课程与教学的多元理解与不断变革,目标是在变化的情境中不断发展的开放式目标,内容选择与组织也是在课程与教学实施的情境中生成与发展的,教育环境是一个由师幼共同布置的、不断调整的、动态的教育环境,评价是在实施过程中对实施过程的真实性评价,使情境中的课程与教学融为一体。  2.关注幼儿的自主性  教师应注意考虑幼儿经验与最近发展区的需要,尊重幼儿,相信幼儿,积极创设良好的教育氛围、情景,设法调动幼儿的情感,以情激情,以情育情,让幼儿感到“有意思”、“我喜欢”、“我要”……给每个幼儿有动手实践的机会,让其学习自己关心的问题,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在与周围环境中的人、事、物的对话中主动建构自己的经验,并学会研究性学习的方法,获得有益的经验与发展。  3.关注教师的引导性  教师是幼儿学习和实践的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教师是具有理性和强大力量的影响源,教师自身的支持、合作、引导作用不能忽视。身为教师,应敏感地把握契机,及时捕捉有价值的信息,积极为幼儿的学习“搭架”,引发幼儿学习的内在动机,关注幼儿经验的建构过程和体验的升华过程,适时地引导其分析、总结出有益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经验,使其形成积极的情感,从而不断提高活动的内在价值。  4.关注家长及其他社会成员的参与性  家长和社会的参与,能优化幼儿民间艺术教育活动的效益,能吸引更多的人关注传统节日文化,对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大有裨益。因此,幼儿民间艺术教育应注意整合家庭、社会、幼儿园等各种有益的教育资源,在重视幼儿与教师、幼儿与幼儿间合作学习、共同研究的同时,还要重视幼儿与家长及其他社会成员间的对话与互动,如:邀请家长参与亲职教育活动、亲子游戏活动和主题汇报会;针对幼儿在活动中提出的疑问,请有关专家与幼儿一起研究问题的答案;组织“嘉宾有约”活动;等等。  自开展幼儿民间艺术教育研究以来,我园曾多次接待国内外幼教同行的参观学习,并在省内外幼教研讨会上作过交流,一些教学活动还在南京电视台播放,深得专家、领导和同行的好评,许多同行纷纷来函、来电索要教学资料。  为顺应基础教育改革对园本课程建设的要求和满足同行们的需要,我们以“素质教育、发展基础”作为建构课程的核心指导思想,以“幼儿的发展”作为课程设计和实施的现实指向,整理编写了《走进民间艺术世界——幼儿民间艺术教育活动设计》。  《走进民间艺术世界——幼儿民间艺术教育活动设计》一书中,课程计划和教育活动设计较为详尽,所选方案均为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电视台播出或在各级教育活动方案评比中获奖的优秀民间艺术教育活动方案,具有一定的新颖性和操作性:  (1)课程内容依据新课程理念、幼儿的生活经验、发展特点和学习能力而组织。  (2)课程方案力求展现民间艺术教育真实的情境脉络,着重于提升幼儿的学习兴趣,不仅重视有意义的探究、体验活动,关注个别化和协作化的学习过程,而且重视学习环境的设计,注意整合教育资源,明确帮助和支持幼儿学习的环境和条件(人、物、设施、学习空间、资料等)。  (3)课程是建构的,也是变化的;是幼儿的,也是教师的。课程不只是传递和执行的过程,更是教师和幼儿共同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教师在参考和借鉴本书的过程中可基于自己的课程设想和本园、本班的实际情况加以分析、选择和应用。  本书在编写、整理的过程中,得到了南京师范大学虞永平教授、孔起英教授、唐淑教授,东南大学刘道广教授、凌继尧教授,江苏省教科院幼教特教所刘明远所长、尹坚勤副所长,南京市教科所黄达成主任、姚慧老师,南京市教育局、教研室、白下区教育局和白下区政府领导的关心和指导;得到了南京市第一幼儿园、太平巷幼儿园、游府西街幼儿园、瑞金路幼儿园的支持和帮助。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水平所限,书中不当之处,敬请专家和同行批评指正。

内容概要

  《走进民间艺术世界——幼儿民间艺术教育活动设计》是南京梅花山庄幼儿园的实践性研究成果之一,它选取了“民间文化”、“民间音乐”、“民间美术”等作为课程的内容。这些内容既隐含了我们民族的价值观念,也反映了我们民族的历史传统,体现了真、善、美的整合。这些内容体现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有为奋进的精神面貌,对幼儿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走进民间艺术世界——幼儿民间艺术教育活动设计》让我们看到了老师们在为幼儿选择优秀的、能够引发幼儿兴趣的民族文化内容方面所做的努力,也让我们感受到,为了使这些优秀的文化进入幼儿园课程并被幼儿理解、感受和内化,老师们在活动技术、策略层面上进行的扎实有效的探索。这些探索既建立在对幼儿一般发展水平了解的基础之上,也建立在对本园儿童深入了解的基础之上。因此,课程的建设是一个关注幼儿、关注文化、关注教学的复杂过程。

书籍目录

序前言一、民间文学活动(一)小班1. 故事:孔融让梨2. 童谣:剪纸歌3. 童谣:老鼠和猫4. 童谣:小兔吃了笑哈哈5. 童谣:一只小鸟叫喳喳6. 童谣:圆圆歌(二)中班1. 古诗:一望二三里2. 故事:狼来了3. 故事:老鼠嫁女4. 故事:司马光砸缸5. 故事:文彦博树洞取球6. 童谣:风7. 童谣:数一数8. 童谣:谁会飞9. 童谣:尾巴歌10. 童谣:小兔子开铺子11. 童谣:羊羊12. 主题活动:《西游记》王国(三)大班1. 古诗:明日2. 古诗:咏柳3. 故事:仓颉造字4. 故事:大禹治水5. 故事:龟兔赛跑6. 故事:猴子学样7. 故事:后羿射日8. 故事:盲人摸象9. 故事:神笔马良10. 故事:愚公移山11. 童谣:凑十歌12. 童谣:我唱一,谁对一二、民间音乐活动(一)小班1. 斗鸡鸡2. 过城门3. 李小多分果果4. 小兔乖乖5. 手铃和鼓6. 小老鼠上灯台7. 睡吧,小宝贝8. 冰糖葫芦(二)中班1. 丢手绢2. 手铃舞3. 杨柳叶子青4. 凤阳花鼓5. 老鹰捉小鸡6. 大闹天宫7. 加油干8. 什么结子高又高9. 数一数10. 主题活动:民族乐器(三)大班1. 茉莉花2. 摇船调3. 将军令4. 拔根芦柴花5. 双推磨6. 龙船调7. 瓷碟舞8. 紫竹调(一)9. 紫竹调(二)10. 秧歌舞11. 金蛇狂舞12. 主题活动:黄梅戏13. 主题活动:欢庆腰鼓14. 主题活动:中国京剧三、民间美术活动(一)小班1. 纸团印画2. 小花伞3. 主题活动:面塑(二)中班1. 布老虎2. 石狮子3. 撕纸想象画4. 主题活动:蜡染5. 主题活动:扎染6. 主题活动:瓷盘7. 主题活动:泥阿福(三)大班1. 拨浪鼓2. 系列活动:蓝印花布3. 系列活动:南京云锦4. 主题活动:粉印版画5. 主题活动:民族服装6. 主题活动:刺绣7. 主题活动:中国结8. 主题活动:陶艺9. 主题活动:泥人(四)小、中、大班系列活动1. 剪纸2. 染纸3. 水墨画四、民间综合艺术活动1. 皮影戏2. 木偶戏3. 杂技五、民俗节日活动1. 春节2. 元宵节3. 端午节4. 中秋节5. 重阳节

章节摘录

  1 故事:孔融让梨  主要涉及领域:语言、社会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懂得相互谦让的道理。  2.愿意大胆运用故事中的语言进行对话。  3.在与同伴共同的活动中体验相互谦让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孔融让梨》的图书、视频仪。  2.情境表演。  活动过程:  1.观看情境表演。  ★指导语:你觉得他做得好吗?为什么?  2.边看图片边听故事,理解故事内容,懂得相互谦让的道理。  ★指导语:①孔融为什么只挑小梨,把大梨让给别人?(引导幼儿用故事中的语言进行回答。)②你喜欢孔融吗?为什么?  3.实践活动:《玩具大家玩》。(引导幼儿学习分享和共享玩具。)  延伸活动:  表演游戏《孔融让梨》。  资料链接:  孔融让梨  从前,有个小朋友叫孔融,他有5个哥哥和1个弟弟。  孔融和哥哥、弟弟都喜欢吃梨。有一天,爸爸买回来许多梨,让孔融先挑。孔融想了想,挑了一个最小的。  爸爸看见了,心里很高兴,故意问孔融:“这么多的梨,你第一个拿,为什么不拿个大的,只挑个最小的呢?”  孔融说:“我岁数小,应该拿最小的,大的给哥哥吃。”  爸爸又问他:“弟弟不是比你还小吗?你为什么不把小的留给他呢?”  孔融说:“我是哥哥,应该把大的留给弟弟吃。”  爸爸听了,非常开心,一把搂过孔融说:“你真是个好孩子!”  孔融4岁就知道让梨,既让哥哥,又让弟弟,大家都很喜欢他。  2 童谣:剪纸歌  主要涉及领域:艺术、语言  活动目标:  1.学习童谣,根据自己已有经验进行创编。  2.感受剪纸的乐趣,愿意尝试剪纸。  活动准备:  1.幼儿欣赏过剪纸作品。  2.剪纸材料(剪刀、彩色纸等)。  3.邀请大班幼儿进行剪纸表演。  活动过程:  1.欣赏大班哥哥、姐姐的剪纸表演。  指导语:哥哥、姐姐在干什么?怎么剪的?剪的是什么?  2.学习童谣,感受剪纸活动的乐趣。  (1)欣赏童谣,理解童谣内容。  (2)学习朗诵童谣,感受剪纸活动的乐趣。  3.根据自己已有经验进行创编活动。  指导语:小剪刀还能剪出什么好玩的东西呢?  4.尝试剪纸,产生对剪纸活动的兴趣。  资料链接:  剪纸歌  哥哥姐姐手儿巧,拿把剪刀绞呀绞。  绞只狗,绞只猫,绞只麻雀喳喳叫。  3 童谣:老鼠和猫  主要涉及领域:语言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图片,理解、学习童谣,感受童谣的有趣和幽默。  2.尝试创编动作并与同伴共同表演童谣,感受表演的乐趣。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走进民间艺术世界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