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转型

出版时间:2009  出版社: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冯健,刘玉,吕智浩,王迎  页数:201  

前言

  《中国乡村发展系列丛书》是江苏省新闻出版局“十一五”期间“农家书屋”重点规划项目,系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策划的一套面向广大农村读者群的普及型读物,既然是“农家书屋”,我们的定位就是力求用通俗的语言阐述广大农村干部、群众关心的乡村发展问题,着眼于普及乡村政策、规划、建设、发展等方面的知识。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快速的城市化进程,这是牵涉城乡经济、社会以及空间、生活方式等一系列的深刻转变过程,这种转变是中国向全面小康社会迈进过程中必然的选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发展规律,三十年来的快速城市化给中国的城市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就显著。我曾经在一篇文章中提到:我国的中心城市从景观上看,高楼大厦耸立、绿地广场气派非凡,城市面貌大为改观,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也毫不逊色。但是反观农村,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广大农村,则是另一幅图景:住房跟几十年前相差无几,村庄内部脏乱差问题严重;农村人口因向城市转移(特别是知识阶层、青壮年劳力)而发生数量减少、结构变化等问题,农村建设由于资金短缺而趋于停滞,农村土地资源受到城市化的蚕食而逐步退缩,农村环境因城市化的扩散而趋于恶化,农村文化受城市化的冲击而面临特色的危机。因此,城市化从不同的视野来看,会促发不同的思考,城市化给农村带来的既有喜悦,又有困惑和代价。  我们在本套丛书中安排了四册内容,分别为:《城乡统筹:挑战与抉择》、《乡村转型:政策与保障》、《乡村规划:理想与行动》、《乡村可持续发展:目标与方向》。《城乡统筹:挑战与抉择》从统筹城乡关系的角度,通过分析我国城乡关系的问题、成因及其发展演变过程,讨论了城市化推进过程中,如何从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的角度来推进城市化进程,探讨了城乡统筹的经济、社会等方面的主要内容。《乡村转型:政策与保障》则从政策的视角讨论中国乡村转型。从分析我国乡村建设的历程入手,在揭示当代中国乡村转型面临的“三农”问题基础上,重点对建国以后的乡村经济转型、乡村空间转型和乡村制度转型进行了全面的解读,探讨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策保障及其实现途径。

内容概要

中国自古以来便享有“诗的国度”的关誉.前人留下了极为丰富灿烂的诗学遗产,不仅对后世中国文学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而且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在世界文学史上写下辉煌的篇章。80年代以来,中国诗学已经越来越多地引起海內外学术界的重视,产生了一批具有开创性的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努力推进中国诗学研究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时机已经成熟。奉献在广大读者面前的这套《中国诗学丛书》便是广西师范大学一批中青年学人联合国內几位青年学者在诗学研究这片沃土上收获的第一批果实,是我们在诗学研究领域迈出的坚实的第一步。    确定以中国诗学为研究对象,是在充分认识到中国诗学研究的重要性和广泛了解国內相关领域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经过了认真思考、反复酝酿、周密论证的,其中既考虑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学术的现实需要,也考虑到参与这一系统工程的每一位学者的学科特点和学术专长。经过长期积累和不断探索,有着近70年历史的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在中国诗学方面已经建立起一支以中青年学者为主体的研究队伍,拥有了一批有志于长期从事中国诗学研究的学人,取得了一些成果,并与校內外一些学有专长的诗学研究者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和良好的合作关系,相信只要大家通力合作。既发挥各学科优势,又实现学科优势互补,我们在诗学研究方面就一定可以闯出自己的新路。

作者简介

蒋寅,男,1959年6月生,江苏南京人,1981年在扬州师范学院中文系取得学士学位,1985年在广西师范大学研究生部取得文学硕士学位,1988年在南京大学研究生院取得文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古代文学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1997年受聘为日本京都大学研究生院客座教授。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副会长、唐代文学学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主要致力于中国古典诗学研究。著有《大历诗风》、《戴叔伦诗集校注》、《大历诗人研究》、《王渔洋事迹征略》、《学术的年轮》等,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

书籍目录

导论:20世纪的中国诗学  一、形式的传统:殊途同归的诗学研究  二、点与线:形而上学方式主导下的诗学研究  三、由形而上学回归历史:学术转型期的中国诗学研究  四、建立新的学术观念:中国诗学的展望第一章 中国诗学的核心范畴——意境的本质与存在方式 一、一首小诗包含的复杂问题 二、意境作为诗歌信息传达的中介 三、以意境为中介范畴的理由 四、余论第二章 中国诗歌的类型、作者与抒情主体——角色诗与作者的性别转换 一、作为诗歌类型的“角色诗”概念 二、角色诗的流变 三、角色诗的单一性向 四、压抑与宣泄第三章 中国诗歌的结构观念——起承转合与机械结构论的  一、“起承转合”之说的由来  二、起承转合与八股文之关系  三:起承转合之说在诗学中的展开  四、诗学对起承转合之说的清算第四章 中国诗歌传统的形成(上)——《诗经》的忧患意识与民族性格  一、忧患意识在《诗经》中的表现  二、忧患意识的民族性与时代性  三、忧患意识的衍变  四、忧患意识与中国诗歌的感伤传统第五章 中国诗歌传统的形成(下)——情景交融表现方式的定型  一、走向情景交融:动机与取境  二、以佛学为申介的思维转换:观物、观心与境 三、艺术表现的自觉:移情·烘托·象征第六章 中国诗歌的心态史意义——从《离骚》看理想的冲突与悲剧的超越 一、生存还是毁灭 二、后人眼中的屈原形象第七章 中国诗史上的接受和影响——以大历诗人对谢跳的接受为例  一、大历诗中的谢胱形象  二、谢砒诗中的吏隐主题  三、大历诗人接受谢胱的心理氛围第八章 中国诗歌的时间意识与表达——三大诗人的三种模式第九章 中国诗歌的范式演进与个人才能——刘长卿与唐诗范式的转变第十章 中国诗史上的风格与时尚——韩胡与盛唐之音的终结第十一章 中国诗史的发掘与深描——权德舆与贞元后期诗风第十二章 中国诗史上领袖人物的作用——王渔洋与清词之发轫第十三章 中国诗学中的声律理论——古诗声调论的历史发展第十四章 中国诗学中的学者素质——钱钟书《谈艺录》的启示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三、农业合作化时期的农村建设情况  (一)农业合作化的分阶段完成情况  1.组织互助组阶段的农村建设(新中国成立至1952年底)1951年12月,中共中央召开了第一次互助组合作会议,通过了《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以下简称《决议》)。《决议》指出:农民在土地改革基础上具有两种生产积极性,即个体经济的积极性和互助合作的积极性。要克服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就必须在保护农民个体积极性的同时,提倡“组织起来”,按照自愿和互利的原则,发展农民互助合作的积极性。这个阶段互助合作的重点,是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成立互助组,实行小规模的合作生产,只在有条件的地区试办农业初级合作社。  到1952年底,全国共组建有互助组802万个,参加互助组的农户为4536万户,占农户总数的40%;试办初级社3634个,人社农户5.7万户,占农户总数的0.05%。  2.大办初级社阶段的农村建设(1953年初至1955年上半年)  为了加速互助合作运动的发展,实现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3年12月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指出:孤立的、分散的、守旧的、落后的个体经济限制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它与社会主义的工业化之间日益暴露出很大的矛盾。教育和促进农民群众逐步联合起来,逐步实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农业能够由落后的小规模生产的个体经济变成先进的大规模生产的合作经济,是党在农村工作中的最根本的任务。在《决议》的推动下,全国农村不仅扩大了互助组的覆盖面,而且初级社也由“试办”转向“大办”。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乡村转型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