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学习动力论

出版时间:1970-1  出版社: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宋晓平  页数:187  

前言

  进入新世纪以来,变革已成为时代发展的主题。在以人为本的教育变革中,课程与教学当仁不让地成为核心。课程与教学变革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每个教育工作者都有责任积极回应并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在我们看来,课程与教学变革需要扎根传统、立足现实、面向未来。所谓扎根传统,是指课程与教学变革一定要扎根在自己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的土壤里,守护精神家园,展现出文化上的自尊自信。就像大树要有根,并且要扎得深,才能枝繁叶茂。“根有多深,树就能长多高。”所谓立足现实,是指课程与教学变革要理性地正视现实,哪怕是严酷的现实,也不能回避。研究者需要走进田野,那里有广阔的天地。缺失了对中国实际之上的问题的依存,也就缺失了所要研究、所要变革的根本,其价值也就可想而知。文化的积极演进离不开新鲜活力,而新鲜的活力总是来自变革的现实。所谓面向未来,是指课程与教学变革要有坚定的教育理想与信念。课程与教学变革每向前推进与深化一步都是艰难的,总会遭遇一些误解、躲避、歪曲,甚或抵抗和搏斗。因此,课程与教学变革考验着人们的教育信念和理想,需要顽强地逐步向前推进。课程与教学变革呼唤着更多的同行人,其先行者筚路蓝缕、披荆斩棘,其后来者实力壮大、超越进取。

内容概要

  数学教育研究只有深入具体的场景——数学课堂,直面实践,才能把握现实问题,并在实践中彰显已有数学教育理论的影响力,在课堂中研究属于数学教育自己的问题,在实践中形成数学教育理论。本研究在研课的基础上,首先对教学动力和学习动力进行了一定的前提性思考;然后基于数学课堂现实,对数学课堂教学系统演化过程进行了一定的探索,从认知的视角研究数学课堂学习的推动力,即数学课堂学习动力,构建“数学课堂学习动力系统”教与学分析框架,并用分析框架对几个案例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进行了对比研究,最后提出优化“数学课堂学习动力系统”的教学组织原则。《数学课堂学习动力论》可作为师范院校数学专业学生课外阅读材料,也可作为中学数学教师专业化培养参考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博士参考书。

作者简介

  宋晓平,博士,江苏大学教师。主要研究领域:数学课堂研究,教师教育研究,三类教师(专家、熟手和新手)课堂教学的比较研究。在《课程·教材·教法》、《数学教育学报》、《学科教育》,《数学通报》等核心刊物发表文章30多篇,参加编写教材和著作4部,主持和参加多项研究课题。代表作有《认知意义下的数学课堂学习动力系统》、《数学课堂学习动力与“教学用问题”研究》、《数学课堂教学文化的反思与建设》等,并有多篇文章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复印资料《中学数学教与学》和《中国数学文摘》全文转载和摘登。

书籍目录

总序序引言一、研究的背景二、研究的问题三、研究的设计与方法第一章 课堂、数学课堂学习与课堂学习动力的历史考察一、国内外关于课堂的研究概况二、关于数学课堂学习的研究三、关于教学动力与学习动力的相关研究与思考第二章 数学课堂学习动力系统的理论基础一、数学课堂学习动力系统的提出背景与理解二、系统思维:数学课堂学习动力系统研究的思维方式三、思维场:数学课堂学习动力系统环境的认知四、数学课堂学习动力系统的特征第三章 数学课堂学习动力系统与教学用问题一、数学课堂学习动力系统构成要素二、数学课堂学习动力系统的结构三、数学课堂学习动力系统分析四、数学课堂学习动力源之一:教学用问题与问题链五、数学课堂学习动力源之二:题和解题链第四章 “数学课堂学习动力系统”的分析框架与案例研究一、基于“课堂学习动力系统”的课堂分析框架二、基于“数学课堂学习动力系统”分析的两个课堂实录的研究三、基于“数学课堂学习动力系统”分析的三节教学片段的研究第五章 面向学生:促进“数学课堂学习动力系统”优化的教学组织原则一、优化“数学课堂学习动力系统”的基本原理二、“数学课堂学习动力系统”优化的组织原则结束语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数学课堂是数学思维的动态生成场,思维场是从模糊到清晰穿透的意向性活动,是指向学习目标的穿透,而实施穿透的主体是学生。课堂中的“满堂问”、“满堂动”、“满堂论”都不能说明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要看学生的活动是否指向了学习目标,是否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对教师的提问作出有效的回答,是否能从一个模糊的状态逐步地生成清晰的解决问题的思路,是否能体验到探索发现的历程等。这些方面的分析依赖于学生对教师提问的回应,以及在回应中是否产生出新的问题(即学生能否提出问题)。  3.教材  对教材的理解有两种观点:知识教材观和智慧教材观。知识教材观对教材的态度是,教师必须教教材,教材是教学的标准,教与学的目标是落实知识的传授。智慧教材观认为教材是课堂教与学的素材,是基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是对教材的发展。对学生来说基于教材的发展是有“度”的规定。不能过分地追求脱离教材的教学,否则将导致教师创设的情境与所学的数学知识没有什么关联性。  教材任务性主要从两方面分析,一方面分析教师与学生是以教材为物质载体的“教与学的对应”,考察教材的动态运行过程;另一方面分析教师使用教材时是否体现出“教与数学对应”,是对数学本质的对应。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数学课堂学习动力论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