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的追求

出版时间:2008-11  出版社:东北大学出版社  作者:汪之力  页数:313  

前言

  20世纪是人类社会发展与变化最广泛、最激烈、最迅速的时代。 前半世纪发生两次世界大战,先后出现苏联、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强大的社会主义阵营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对峙。世纪末苏联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解体,美国独霸世界;而中国却和平崛起,进入改革与开放的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取得显著的成就。科学技术在本世纪内,特别是下半个世纪有着极为迅速的发展,它已在人类政治、经济、社会与军事活动中占有支配地位。人类正在进入信息社会。 中国处在世界发展变化、汹涌奔腾大潮中的浪尖上。从20世纪初遭受各帝国主义国家侵略和遭受本国封建势力压榨而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起,即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浪潮。到20世纪中期,经过全国人民八年的英勇抗战,最终打败了日本侵略者。随后的三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又打败了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并挑起内战的国民党反动派并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先后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改造;取得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成就。随后又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新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在这近三十年的时间里获得了成功与失败的丰富经验和教训。在20世纪最后的二十余年中,按照邓小平理论,正本清源,拨乱反正,以经济建设发展生产力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实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功。使中国社会从总体温饱达到小康水平,并开始为追赶世界发达国家先进生产水平而继续努力。中国在国际社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我是一个极为普通的革命知识分子,思想启蒙后在民族危机中加人共产党,参加流亡关内的东北各界抗日救亡运动。“七七事变”后先在北平西郊组织抗日游击队,解放监狱,击落敌机。后在五台山有红军基础的分区部队中负责政治工作,经历了整个抗日战争。抗战胜利后,到沈阳组建辽宁省及沈阳市的中苏友好协会。解放战争中在本溪发动群众,组织武装,建立农村根据地。在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时坚持敌后游击战争、随后进行大规模土地改革与群众参军运动,最终包围、解放与军管城市。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在初步接触城市与工业后,即在沈阳创办了新型东北工学院,在高级知识分子中进行思想改造运动,经过院系调整,学习苏联先进经验,进行教学改革,为新中国成立初期新兴工业的急需,输送了大批技术骨干。随后又在北京创办了建筑科学研究院,经过机构合并,培养专业青年,组织科学跃进,建立门类齐全的建筑科学系统,为迅速发展的建筑事业作出一些贡献。我自己则开始钻研建筑理论与历史、民居与风景区建设。在这之后参加了中央党校的理论学习和农村“四清”运动。接受长达十二年的“四清”和“文化大革命”的审查、批斗;进过一年牛棚、三年干校,接连参加体力劳动。“文革”后到中国科学院任计算研究所所长、力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前后三年努力恢复科学工作的正常秩序。年老离休后又业余从事风景建设事业二十年。六十多年中我所做的工作不过是革命的汪洋大海中的一滴水珠,建设事业运转的亿万机器上的一颗小螺丝钉。我之所以如实写出20世纪中国翻天覆地变化中我所经历的具体历史情况,如实写出我从事革命与建设事业历程中的是与非,得与失;只是希望给那些在新世纪中愿为人类的发展、进步与幸福去追求理想社会,去献身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人们,提供一点参考与借鉴。20世纪内我们对新中国追求的目的既已达到,我们就有充分的信心在21世纪中争取中国有更大的发展和对世界有更多的贡献。

内容概要

  汪之力同志的个人经历与中华民族的独立自由、社会主义的建设历程同呼吸、共命运。《新中国的追求》一书全面、翔实地记述了他这一不平凡的经历:孜孜求学的少年时代,探求真理的青年时代,戎马倥偬的壮年时期,参加共和国建设的中年时期,致力于风景保护事业的老年时期。作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惟妙惟肖地再现了20世纪中国的重大历史事件,力透纸背,给人以历史的厚重感。全书字里行间,到处洋溢着作者的革命激情和建设豪情。捧读《新中国的追求》,足可略览20世纪中国巨大变迁的概貌;作者结合自身阅历的所思所想,足资后人借鉴。

作者简介

  汪之力,1913年生,辽宁法库人,大学期间学习社会科学,1936年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北平领导“东北旅平各界抗日救国联合会”的活动并主编《东北知识》。“七七事变”后,在平郊组织抗日游击队——国民抗日军,年底编为八路军晋察冀五支队,任政治部主任。整个抗战时期一直担任晋察冀军区二分区政治部主任。 抗战胜利后,1945年,回沈阳主持辽宁及沈阳中苏友好协会,并参加沈阳市委工作。同年冬到本溪,前后3年多时间从事发动群众反奸清算斗争、开辟根据地,坚持敌后游击战争,主持土地改革和群众参军运动,收复及军管城市,先后任县委和市委书记。 解放战争胜利后,1950年在沈阳创立东北工学院,任党组书记兼第一副院长。1956年赴北京任建筑科学研究院首任院长兼党委书记,建立了完整的建筑科学体系,亲自参加建筑理论与历史、传统民居和风景学的研究,并领导桂林、济南等风景区的资源勘察及规划设计。 “文革”后,先后任中国科学院计算研究所所长、力学研究所党委第一书记。1980年卸去党政职务,专心致力于全国风景资源的调查研究。1980—1996年间,共考察了全国除台湾、西藏外的880个市县地区(包括在此前后考察的少数地区),行程10万多公里。参加和主持大理、景德镇、太子河、长山列岛等风景区的规划;领导保护及整修圆明园遗址的社会和学术活动;发表《风景学简绎》《论综合科学与综合艺术的建筑学》《中国传统民居的脉络》《圆明园整修初探》等论文30余篇;主编《中国古代建筑史》《中国传统民居》。1990-1996年,将过去的考察资料编成8卷本的《中华山河心影录》,并于2003年正式出版。1991年获得全国老有所为精英奖。 离休后,先后担任中国建筑学会名誉理事、中国风景园林学会顾问、中国圆明园学会副会长等职务。

书籍目录

序前言第一章 柳条边上的法库门一 小小说迷二 中学生全班挨打第二章 联合反蒋的北平三 启蒙的“三民”主义四 北平大学农学院生活五 东北军人关之后第三章 民族危机中的南京六 “九一八”在南京政治学校七 热河麋鹿和独立思考八 故乡心影录九 “一二·九”前后的思想活动第四章 东北旅平各界救国联合会十 参加共产党和东北流亡青年工作十一 “双十二事变”和东北旅平各界救国联合会十二 《东北知识》的出版与东大南下请愿十三 “七七事变”,东北救亡总会第五章 北平西山抗日游击队十四 蹲玉米地和爬城墙十五 重组的队伍和挖清王坟十六 解放德胜门外第二监狱十七 全军约法,击落第一架敌机十八 妙峰山下的群众工作十九 突破敌人平郊大“围剿”二十 昌宛根据地和政治整军二十一 朱、彭来信与聂司令会见二十二 八路军晋察冀第五支队与平汉线上的破袭战二十三 涞源二道河子歼灭战二十四 赵同逃跑、五支队编为主力三团第六章 五台山:晋察冀第二军分区二十五 从五台山到繁峙沙河镇二十六 河北扩军与秋季反扫荡二十七 战争相持阶段,军区整编主力二十八 欧战爆发与敌顽两面作战二十九 百团大战,“皖南事变”三十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与敌后斗争的艰苦阶段三十一 封锁线外主动寻敌作战三十二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参加分局整风审干第七章 抗战胜利后国共对沈阳的争夺三十三 中苏友好协会与沈阳中心区三十四 退出沈阳前后的中苏友好协会第八章 敌前敌后的本溪三年三十五 反奸、清算与减租的群众运动三十六 本溪保卫战与建设山地中心区三十七 “五四”指示下的土地改革运动三十八 国民党军对南满的大进攻三十九 插入敌后,恢复东西两块根据地四十 东营房和张家堡子的歼灭战四十一 外三堡土改、反敌毁灭扫荡四十二 安奉线作战与一度收复本溪四十三 全县农民掀起翻身与土改运动四十四 农民大参军与运动的巩固四十五 土改中不同的指导思想四十六 土地法大纲与西部再发动四十七 纠偏,整党,巩固胜利成果四十八 封锁围困与最后解放本溪市第九章 辽东的城市与工业四十九 辽东几个城市的初步接触第十章 创办东北工学院五十 建院南湖,迁院长春五十一 “镇反”,“三反”和思想改造运动五十二 完成社会主义改造与学习苏联教学经验第十一章 建筑科学研究院五十三 集中建院,八大,反右派五十四 三面红旗与科学“大跃进”五十五 中国建筑简史与综合建筑学五十六 桂林与济南风景区规划与设计五十七 全面调整与国际反修五十八 中国传统民居五十九 党内阶级斗争与五年经济调整第十二章 十年内乱--“文化大革命”六十 建设部和农村“四清”运动六十一 横扫“黑帮”与资产阶级反动路线六十二 夺权,武斗和军管六十三 “牛棚”,九大,刘少奇惨死六十四 五七干校,林彪覆灭六十五 邓小平与“四人帮”的斗争六十六 天安门事件与“文革”的终结第十三章 中国科学院六十七 徘徊的两年,计算所六十八 划时代的三中全会,力学所第十四章 风景事业二十年六十九 二十年奔波小结七十 圆明园遗址何处去七十一 东北风景资源新探索七十二 保护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七十三 华北要理顺黄河七十四 西北:中国未来的发展空间七十五 上海:长江经济发展的龙头七十六 华中的苏区,名山和民居七十七 西南少数民族和岩溶风景七十八 亚热带与珠江三角洲第十五章 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七十九 毛泽东思想,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八十 邓小平理论,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八十一 苏联和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失误八十二 苏联剧变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解体八十三 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第三步八十四 科学发展观与重大的转型附 录主要著作表

章节摘录

  第一章 柳条边上的法库门 一 小小说迷 1735年(雍正十三年),清朝经过顺治、康熙皇帝近百年的东征西讨,社会已趋稳定,经济逐渐繁荣。在渤海边直隶省昌黎县蓦河汪庄,有一家从明朝初年即由四川迁来的汪姓汉族老户两支中的一支,趁着关外满族封边政策略现松弛的当儿,举家迁到关外盛京省新民县南八角台开荒种地。 不久又因水涝再迁到西柳条边外的喇嘛荒。所谓柳条边,指的是清初从山海关北抵开原再折而南下至凤城修筑的柳条篱笆墙。边外是满族龙兴之地,禁止边里汉民移往边外,也禁止他们在边外狩猎、放牧和采参。我家自移往关外的第一代风池到第二代富仓,在新民住了50年。乾隆五十年(1785 年),传到第三代的俊明、俊亮兄弟俩,又向北迁居到柳条边上法库门附近的西五台子西山,在这里住了42年。到了道光七年(1827年),俊明留在西山,而他的弟弟俊亮再度北迁到边外昌图厅辽河西归化社四家子村。俊亮传独子埕,再传独孙永庆,是为第四代和第五代。永庆是我的祖父。1919 年,我家在四家子村已住了92年,当我6岁时祖父逝世,享年83岁。他留下我的父辈3人,堂兄弟9人;而留在西山的还有我的伯叔3人,兄弟辈6人。 我家是移民关外的汉族民户,当时只能随着移民的大流,沿着满族修建的柳条边周围开荒种地,前后七代共187年,是清朝从兴盛逐渐转向衰落而最终灭亡的时期。 我诞生于1913年12月5日,1918年我刚到5岁就人本村初级小学。读的是新语文课本,开头是人手足刀尺,山水田狗牛羊。同年,我母亲病死,相继我的祖父——我们这近30口的大家庭的一家之主——去世。随后大家庭分成6家。我的大伯父业已去世,他这股住在东有门洞的北院的北部草房和平房里,依次为我大哥、五哥、三哥3家。西房三间和南边的碾房、药房等属于我家。我的四伯父分出我二哥成为两家,住在无门洞的南院。几十年来我的祖父一直以耕读持家,我的四伯父、大哥、五哥都在田里劳动,二哥、三哥是中学生,当教师,四哥夭折,六哥是高小学生,开头做教师,分家后改做农活。全家都能看书识字,我二哥、三哥的女儿和我同班上学。我母亲死后留下三、四、五姐、六哥、九弟和大排行第七的我。我父亲是乡村中医,擅长妇科,在周围村庄里小有名气。我们这股分得十多“ 天”(相当六亩)土地,雇一个长工,农忙时雇一两个短工,家庭成分是富裕中农。 法库原是柳条边上的一个边门,1913年才成为一个偏僻的小县。四家子在法库县城东北18公里,东距辽河边上的通江口只有12公里,地处柳条边外丘陵兼荒滩地带,是个只有30多户的偏僻小村。最早落脚的可能是曹姓几户,又因村西不远有个小尼姑庵,所以这村又叫曹家寺四家子。我们大家庭盛时在大门口盖了个土平房的门洞,于是和我们北邻曹家成了全村仅有门洞的两家大户。大家庭分家前后,我是一个刚上学的孩子,对这个大家庭几乎没有留下任何印象,只记得有一次因为吃大麻籽油全家中毒睡倒的事。我的祖父留有照片,我还依稀记得他蓄着胡子拄着拐杖的样子。 至于我的母亲是什么样子,我是怎么也想不出来了。我的母亲姓何,是满族的八旗人,家住县城西边里十间房,当我年纪略大些时几次去串门才有些印象。满族把妈妈叫“哪哪”,妇人穿旗袍,盘发戴头饰,我在儿童时略感新奇。清朝末年满汉通婚已属常事,我从儿童到年长从未感到过满汉之间有什么隔阂。我的邻居也有娶蒙人为妇的,村里人们相处似乎从无民族问的界限。 我在初小毕业后,因为年纪小又续读了两年。从1913到1923这十年问,外面打了四年多的世界大战,出现了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而中国粉碎了袁世凯的皇帝梦,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诞生了中国共产党。所有这些对于我这个东北偏远小村中的儿童来说,似乎都未产生任何影响。我祖父耕读持家的传统仍为我的父辈及长兄们所继承,讲究规矩和礼貌,长辈在,子弟要侍立,青年不准抽烟、饮酒、赌博,外出要禀告。因此留在我这小学生记忆中的只有秋收时下地捡豆子,晚饭后上街踢 “雄头”(用猪尿泡做的皮球)和难得的几次串亲戚以及过年跟着大人沿街拜年的活动。我家每日三餐是高梁米、小米的稀粥和干饭就咸菜、大酱和葱,夏天青菜下来用大锅煮,农忙时贴小米面饼,冬天有大缸渍的酸菜。 年节时吃得上粳米、白面和猪肉。旧年前先蒸出许多黄米黏豆包冻起来,过年不做饭时馏着吃。玉蜀黍和红薯是稀罕的食品。我母亲去世后两三年,我父亲又续娶。我的3个姐姐相继出嫁后,我和弟弟同父母住西房北屋的东西炕,我六哥比我大10岁业已结婚,他们住南屋。婆婆有点蛮,媳妇有点辣,既是后娘,婆媳间就少不了矛盾和碰撞。于是在我家的俭朴平静的生活中,由于婆媳吵嘴,无形中给我们增添了一些孤独、厌烦的心情。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新中国的追求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