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瑶山七十年变迁

出版时间:2006-10  出版社: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作者:徐平  页数:352  
Tag标签:无  

前言

  1935年费孝通、王同惠的广西大瑶山调查,以一死一伤而结束,在中国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学科史上留下了悲壮的一页。他们怀着“认识中国,改造中国”的宏大志向,克服后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勇闯当时的“蛮荒”之地,试图开拓一条学术报国的道路。大瑶山调查不仅改变了费孝通的人生,在很大程度上也造就了他不平凡的学术成就,更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精神财富。  2005年是费孝通和王同惠大瑶山调查七十周年,费孝通先生也在是年的4月24日逝世。在这样一个特殊的背景下,我受费孝通先生女儿费宗惠和女婿张荣华的委托,带领我的妻子和学生重上大瑶山追踪调查。如此重大的使命交给我来完成,我要感谢先生家人对我的信任和厚爱,这是我作为费孝通弟子的光荣,更是我和费孝通先生的缘分。因为我第一次认识费孝通先生,就是在1982年秋末冬初的时候聆听他作“四上瑶山”的学术报告,当时我是中央民族学院历史系的三年级学生。  那一天的情景至今记忆犹新。在阴冷的地下教室里,费先生穿着黑色的棉袄,戴着厚重的眼镜,说着不紧不慢的“吴语”普通话。刚开始时几乎听不懂他带有浓厚乡音的话,好不容易听懂话了,又觉得漫无边际,摸不着他在讲什么内容。直到最后先生简短的结束语,才将整篇内容穿成一个美丽的项链,让我对先生的学问和才华都敬佩不已。正是这篇“四上瑶山”的学术报告,引导我认识了费孝通,也促使我走上了追随先生从事社会学研究的道路,某种意义上说,大瑶山也是我的学术起点。

内容概要

  1935年费孝通、王同惠的广西大瑶山调查,以一死一伤而结束,在中国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学科史上留下了悲壮的一页。他们怀着“认识中国,改造中国”的宏大志向,克服后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勇闯当时的“蛮荒”之地,试图开拓一条学术报国的道路。大瑶山调查不仅改变了费孝通的人生,在很大程度上也造就了他不平凡的学术成就,更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精神财富!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大瑶山与费孝通第一节 圣堂山下盟多经暴雷雨第二节 类型加比较行行重行行第三节 多元一体共同繁荣第四节 文化自觉和而不同第二章 六巷花篮瑶社会变迁第一节 花篮瑶婚姻的变迁第二节 花篮瑶家庭的变迁第三节 花篮瑶社会组织的变迁第三章 六巷花篮瑶的经济变迁第一节 传统生产方式的变迁第二节 产业结构的变化和调整第三节 打工经济与商贸发展第四节 家庭收入和消费结构第五节 六巷经济发展的思考第四章 坳瑶村寨下古陈第一节 坳瑶的经济特征及其变迁第二节 逝去的瑶王第三节 坳瑶精神文化的构成和变化第四节 婚丧制度及其变迁第五节 迈向新生活第五章 大山深处的帮家山子瑶第一节 山子瑶的经济生活第二节 山子瑶的社会生活第三节 山子瑶的风俗习惯第四节 山子瑶的婚姻家庭及其变迁第六章 六段村的茶山瑶第一节 民俗文化的变迁第二节 社会制度的变迁第三节 土地制度和经济发展第七章 盘村瑶族的追踪调查第一节 盘村瑶族概况第二节 生计方式的变迁第三节 传统社会结构的变迁第四节 社会文化的变迁第八章 大瑶山瑶族社会的定量研究第一节 瑶族的家庭结构第二节 瑶族的婚姻第三节 瑶族的子女教育第四节 政治参与和宗教信仰第五节 瑶族的经济生活第六节 瑶族生活的满意度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2.农业是老年人的“主业”,青年人的“副业”  “农忙闲,农闲忙”,明显地体现出鲜明的经济特点,在坳瑶的经济生活中,农业生产早已不是主要的收入来源。农业种植成了老年人的“主业”,年轻人的“副业”。老年人生于瑶山,长于瑶山,在安静的大山里生活了一辈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已经成了他们惯常化的生活方式,蕴育了一种强烈的“念山、亲土意识”。即使年老体衰,他们也舍不得走离散发着泥土清香的田野。而对于坳瑶的年轻一代来说,不但这种意识相对淡薄,而且大多数的人都有一种“向外看、跳农门”的观念意识。他们认为,“种田人吃不饱饭,不种田的人,碗里的米饭却是满满的”。这里存在着双重的话语内涵。其一,在大瑶山地区未“开化”年代,由于土地所有权归属不同,“过山瑶”种地还山,辛苦耕田种地,在生产力较为低下的年代,要想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当然极端不现实,虽然种田,但碗里的米饭未必就能够吃饱。其二,不种田的“山主”阶层,由于存在一层剥削关系,因而即使不种地,碗里的米饭同样可以保证。另外,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的影响,交通条件的便利,农作物价格下跌,山外谋业的收益远远大于种山吃山的劳作生活,相比之下,外出打工谋业就普遍受到了青年人的青睐。由于这种市场经济影响下的理性行为,转移了大批的青壮劳动力,因而农业生产的规模也相对减小,处于一种相对萎缩的局面。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大瑶山七十年变迁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