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与国家

出版时间:2009-1  出版社:中央民族大学  作者:[英] 休·希顿-沃森  页数:671  译者:吴洪英,黄群  
Tag标签:无  

前言

  中国的翻译历史十分久远,先秦文献有关东夷、南蛮、西戎、北狄、华夏互动关系的记述,就包括了翻译的桥梁作用,即“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日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提,北方曰译。”①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翻译不仅在“五方之民”及其后裔的漫长互动关系中始终发挥着沟通理解作用,而且也是中国认识世界、引进域外思想文化的工具,其中佛教经典的翻译可谓最大的工程。  近世“西学东渐”是中国社会步入世界现代进程中的巨大动力。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在屈辱中开始重新认识世界,被誉为“睁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林则徐组织编译的《四洲志》,魏源进而增修汇编的《海国图志》,开启了中国近代译介西学的先河,即所谓“中国知西政之始”。译介西学是中国仁人志士从过去视域外技艺为“奇技淫巧”到“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观念变革,而甲午之后则成为中国维新变法、救亡图存之急务。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在这方面的推动和身体力行,使“西学东渐”的规模和内容逐步涵盖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诸领域。其中西方民族学、人类学的著作也渐次介绍到中国。

内容概要

本书是一部论述“民族与国家”问题的权威性著作。作者全面剖析了民族与国家这两个影响人类历史与现实政治的基本实体;描绘了世界民族主义概貌;分析了欧洲、亚洲和非洲的民族主义问题;着重论述了欧洲民族主义的复杂性。作者认为,民族与国家重叠交叉、相互影响,但具有本质区别;只有把握其本质区别,才能避免犯错误,“民族会因语言、历史和文化等纽带而在国家消亡后还存留数个世纪之久”。

作者简介

Hugh Seton-Watson

书籍目录

前言第1章 民族与民族主义 一、民族与国家 二、民族主义 三、民族主义运动 四、民族与民族性 五、民族与部族 六、民族主义理论 七、古老民族与新兴民族 八、本书主要架构与章 节重点第2章 欧洲:历史悠久的民族 一、从帝国到主权国家 二、古老悠久的民族 三、大不列颠和爱尔兰民族 四、法兰西民族 五、伊比利亚民族 六、荷兰民族 七、斯堪的纳维亚民族 八、瑞士民族 九、俄罗斯民族第3章 欧洲民族统一运动  一、大大小小的德意志王国 二、意大利统一运动 三、希腊人与“伟大的思想”   四、泛斯拉夫主义 五、波兰人:从分裂到统一 六、南斯拉夫人第4章 欧洲:多民族帝国与新兴民族 一、多民族帝国 二、波希米亚的捷克人和德国人 三、匈牙利人 四、斯洛伐克人 五、罗马尼亚人 六、乌克兰人第5章 欧洲民族的海外殖民地  一、欧洲的对外扩张  二、从殖民地到独立国家  三、美国人  四、西属美洲各民族  五、巴西人  六、加拿大人  七、南非白人  八、澳大利亚人第6章 西亚和北非:穆斯林帝国和现代民族  一、穆斯林帝国的兴衰  二、伊朗王国的复兴  三、欧洲殖民统治时期  四、穆斯林现代主义和泛伊斯兰主义  五、伊朗人  六、土耳其人  七、阿拉伯民族第7章 东亚:帝国、殖民地和民族第8章 非洲:殖民帝国、新兴国家和新兴民族第9章 种族与民族:白人种族主义与反白人民族主义第10章 散居民族第11章 阶级和民族 第12章 民族主义和意识形态运动第13章 民族、国家与人类共同体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一般说来,民族主义运动寻求两大目标:一是民族独立,即建立一个以本民族为主体的主权国家;二是民族统一,即一国疆域内所有的民族团体(这些民族团体或者自称、或者被声称属于同一个民族)融合成一个民族。尽管现实世界并非全都如此,但在许多情况下,民族主义者还承担着进一步的任务:即在一个独立主权的国家里构建一个新民族。他们必须向全国人民宣传这样一个理念:即这个民族在国家独立之前业已存在,只是被少数人所控制。  本书将以绝大部分篇幅来论述民族运动。我将不会拘泥于仅仅讨论以独立、统一和民族构建为三大目标的民族运动,不过无疑它们将是本书最重要的论述对象。至于民族理论或民族意识形态,本书涉猎不多,好在关于这一主题已有许多新旧佳作。民族理论作为一种学说,并非一个十分有趣的话题,它实质上是18世纪人民主权说的变异,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量的难以消化的社会主义理论掺杂进来。民族理论激发了种种“妙语高论”,每一种理论都有其独到之处,其中有些理论真让人觉得美丽如画,尽管华丽辞藻和亮丽外表是其特征。若将这些特征赋予给民族理论,我真的有点良心不忍。构思一本华美的民族主义理论的文选一直非我所欲、非我所为。当然,这类文集已逐渐问世,有些不乏透彻的评论。①对这方面有兴趣的读者不妨阅览一下它们。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民族与国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0条)

 
 

  •   这是一本好书,系统性探讨了民族主义与国家的关系。本书中译本译笔流畅,参考文献也齐全,但很奇怪,却没有作者介绍,也没有只言片语介绍一下本书的情况。作者(1916-1984年)是英国籍的俄国史专家,尤其是长于俄罗斯帝国晚期的历史。本书英文版1977年出版,是当时关于民族主义最为出色的论著,但后来风头被《想象的共同体》一书压过。无论如何,此书依然是研究民族主义的必备参考书。
  •   六百余页,厚厚的一本。看来要花上很长一段时间,去阅读和思考。
  •   很不错的书,信价比相当高,非常喜欢
  •   就是出版社出货时封面感觉不是很干净
  •   早就听老师介绍过沃森的这部大作,买来一看过果然不错。
  •   内容尚可,作者对于欧美亚非拉的民族都有一定的介绍。但译者的水平实在不咋的啊,书中译错,顺序有误处不少啊,如锁国译成琐国,实在对不起出版社的名字啊。
  •   研究有用
  •     首先对译者表示一下歉意,翻译工作很不成功。很多名词翻译错误,魏特夫翻译成了威特福格尔。而且竟然还有错别字!
      其次对作者表示歉意,可能是翻译导致,很多意义未能报答出来;而作者试图通过回溯历史来论述自己的观点。这是可取的方法,尤其在我看来,但其中存在的陷阱就是如果作者依据的史料和历存在问题,那么他的观点的基础是否牢固?
      作者的一些观点我还是同意的,比如对于波兰的评论:“在波兰,极端的慷慨和吝啬、极端的理想主义与极端狂热的忽视其他民族的权利,远超过正常的民族主义模式。”
      读完白种人部分就不看了,不是因为什么种族歧视,是没时间了。这绝对不是一个借口;这种说法似乎给人“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感觉。其实我手上一克银子都没有。
  •     看着貌似很好的一本书,其实我也只是喜欢前面的五分之一,因为对概念的阐释比较好,但至于后面,我觉得说得有点不清楚,所以如果有人要看这本书,我推荐只看前面的就行了,后面对具体民族和国家的分析我看大可以去看别的书。另外,我怀疑翻译的能力。
  •   译著《民族与国家》之一些疏失
    该“民族学与人类学译丛”共8部译著,笔者曾全文对照英文原著,阅读过其中4部(含季什科夫所著那一部)。全套该“译丛”面世后,笔者抽空学习其余4部,包括《民族与国家》。该书共13章、54.3万字,内容十分丰富,不仅各有专章分别对民族主义、阶级和民族、民族主义和意识形态做理论归纳,而且涵盖全世界六大洲许多民族及相关问题,译者殊为不易。该译著令人读来颇有裨益。不料,也发现书中有些硬伤。
    现谨将所见其中一些明显疏失,按页次罗列如后。因尚未见到对应原著,下文中之外文词语,除引录该译著中原有者之外,均为笔者推断或取自旁证。
    1、第22页第3段最后一行所含“基辅俄罗斯”,应当为“基辅罗斯”。该译著下文中多处出现此“基辅俄罗斯”。例略。
    2、第23页第2段第4行所含“赫斯”,应当为“胡斯”,这是著名的宗教改革人物,对应英文为“Hus”。
    3、第41页倒数第2行所含“查尔斯一世”,应当为惯译“查理一世”。同样讹误及类似讹误“查理斯二世”、“查尔斯七世”出现在第42、43页,以及第61页之“查尔斯六世”,等等。
    4、第58页第2段第3至第4行,“即著名的‘法兰西王国’(Ile de France)”一截,译名或不确,应当为“法兰西岛”,详见《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文版)第2卷,1985年版,第832-833页。
    5、第59页第2段倒数第3行,“路易斯九世(即圣路易斯)”,应当为“路易九世(即圣路易)”,因为在法语中,“Louis IX”(路易九世)之“s”不发音,且西欧史上之多位法王路易颇为有名。译文下文中多处出现讹误之“路易斯九世”,以及多处类似讹误“路易斯十四”。例略。
    6、第61页第3段倒数5行所含“珍妮•德阿克”,应当为“圣女贞德”,法文原文即“Jeanne d’Arc”。
    7、第69页第13至第14行所含“12年后又吞并了塞尔维亚”,其中后部应当为“塞维利亚”。同一讹误还出现在第70页第3段第4行、第71页第2段第2行。
    8、第106页第4段中多处“土耳其语”,从其语境看,不确,或应当为“突厥语”更合乎我国习惯。下文译文中还出现许多类似的“土耳其语”。尤其是第417页中多个“土耳其”,或均应当为“突厥”。
    9、第111页第1段倒数第6行之“迈克尔•罗曼诺夫”中,前部应当是“米哈伊尔”;同页第2段第1行“迈克尔统治时期”里,前部应当是“米哈伊尔”。
    10、第114页第1段倒数第2行,“主要代表人物就是诗人亚历山大•普希京”,译名后部应当用惯译“普希金”。
    11、第126页第3至第4行之“什勒斯威格公国地、霍斯坦德公国”,其中的专名音译,按惯译应当为“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对应外文是“Schleswig”和“Holstein”。这两个误译还出现在第129页第2段倒数第7行。
    12、第195页第2段第6至第7行之“斯堪德伯格”,惯译当为“斯坎德培”,对应外文为“Skanderbeg”,详见《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文版)第7卷,1986年,第427页。
    13、第197页第2段第8行之“扎格勒布”,惯译当为“萨格勒布”,对应外文为“Zagreb”。
    14、第198页第2行之“基督教徒和回教徒”,后者不符合我国目前规范,应当为“伊斯兰教徒”。
    15、第200页第3段第3行之“尼古拉斯二世”,“斯”多余,惯译当为“尼古拉二世”。
    16、第307页第1行之“拉瓦勒大学”,惯译当为“拉瓦尔大学”。对应法语原文为“Université Laval”。
    17、第309页第3段第1行之“特鲁多总统”,应当为“特鲁多总理”,加拿大从无总统。
    18、第310页最后一页之“新布兰斯维克”,惯译当为“新不伦瑞克”,对应原文“New Brunswick”,加拿大一省名。
    19、第316页第2段第1至第4行中,“在南非,讲英语的人经营的两个最大的商业中心是约翰内斯堡和蒙特利尔,位于南非非英语的地区;在加拿大,两个重要的商业中心多伦多和德尔班,位于说英语的区域”一段里,有三处讹误:第一,约翰内斯堡是使用英语的地区;第二,蒙特利尔并非南非城市,而是加拿大城市;第三,德班并非加拿大城市,而是南非城市,而且不应译为“德尔班”。
    20、第320页倒数第4至倒数第3行之“坎比塞斯”,应当为“冈比西斯”,对应外文“Cambyses”,详见《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文版)第3卷,1985年版,第278页;又见《世界历史词典》(简本),原书主编:〔英〕杰拉尔德•豪厄特,商务印书馆,1988年1月,第68页。
    21、第320页倒数第4行之“塞勒斯”,应当为“居鲁士”,对应外文为“Cyrus”,这是西亚史上的著名人物。
    22、第367页第4段第2行之“孔子(公元前551-479年)”,应当为“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两者区别:(公元前551-479年)=72+479x2=1030(岁);(公元前551-前479年)=72(岁)。紧接连接符“-”而不标“前”字即可视为公元后。
    23、第368页第2段第3行之“汉朝(公元前206-公元前220年)”,应当为“汉朝(公元前206-公元220年)”。所据史实是,公元220年,曹丕称帝,东汉灭亡,即汉朝灭亡。不知此处明显讹误是原文错误,还是译者错误?
    24、第368页第2段第7行之“忽必烈•可汗(公元1260-1294)”,应当为“忽必烈(公元1260-1294年)”。对应外文“Kublai Khan”在中国史学界惯译就是“忽必烈”或“忽必烈汗”。另按以上第22、23条情况之该书体例来看,原译文之“1294”之后缺“年”字。
    25、第370页第2段倒数第3行之“土耳其斯坦民族”,按规范,应当为“突厥斯坦民族”。
    26、第372页第2段倒数第3至倒数第2行之“主要高加索山”,应当为“大高加索山脉”,对应外文为“Major Caucasus mountains”,该地区还有相对之小高加索山脉(Minor Caucasus mountains)。
    27、第373页第1段最后一行之“并取了一个傲慢的东方统治者的名字‘海参崴’”一句,恰恰弄颠倒了。所指那地名在此应当用另一译名“符拉迪沃斯托克”,对应英文转写俄语地名为“Vladivostok”,意为“统治东方”;而“海参崴”则是中国人所用传统地名,并无“东方统治者”含义。
    28、第377页第3段倒数第4至倒数第3行之“美国人弗雷德里克•Townsend”,混排译名不妥。
    29、第384页第3段第3行之“正是在日本岛屿上”,不确,后部或应当为“日本列岛上”,疑原文为“Japanese islands”,若如此,则译文未达意。
    30、第398页第2段倒数第4行、倒数第3行之“北印度语”,均应当为“北印地语”,同样讹误还出现在该页下文,以及第399页多处。
    31、第399页脚注第1行之“说北印度语的总人数超过15亿”,第2至第3行之“同样说北印度语的总人数接近15.7亿”,其中之“北印度语”稍误,而数据均明显错误。可能是译者把“150 million”和“157 million”错译而造成。
    32、第405页第2段倒数第2行之“虽然得到苏联朋友和CPI的认可”,其中, 译者未尽责把首字母缩合词“CPI”译出,应当用译文“印度共产党”,后面再以括号附出该缩合词原文,或者还可给出该缩合词所指专有词语全文,即“印度共产党(CPI, Communist Party of India)”。
    33、第413页第3段倒数第3行之“塔加路族语”,应当换为使用已经很久的规范译名“他加禄语”,详见《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文版)第7卷,1986年版,第587页的“他加禄人”和“他加禄语”词条;又见李毅夫、王恩庆等编《世界民族译名手册》(英汉对照)(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437页)之“他加禄人”。
    34、第429页第3段倒数第4行之“共产党领袖格罗•艾尔诺”,人名应当为“格罗•埃诺”,可参见1957年5月11日《参考消息》译载、题为《合众社报道匈牙利政府改组》之
    路透社消息,其中有“前共产党第一书记格罗•埃诺”,载http://www.ckxxb.net/simple/index.php?t140.html(2013年2月初可及),以及其他。
    35、第430页第2段第3至第4行之“亚历山大•Dubcek”,可能是赶工,未译完该人名。其中后半截是“杜布切克”,此人是著名的捷克共产党领袖。
    36、第430页第3段第2行之“布雷兹内夫的有限主权论”,赫赫有名的“勃列日涅夫”啊,英文转写词为“Brezhnev”,不可照英译汉方式,音译英文转写之俄语人名。同样误译之“布雷兹内夫”见于第600页第2段第4行。注意:430页所在的第7章,与600页所在的第12章,分别出自两位译者,但怎么会出现同样误译?
    37、第456页第2段第8至第9行之“约瑟夫•莫布图”,后半段应当为“蒙博托”。此人也很有名,对应原文为“Mobutu”,似乎可如原译那样音译,但有惯译必须遵守。
    38、第597页第1段倒数第3行之“民族社会党”,惯译是“国家社会党”(简称“国社党”),对应英文为“National Socialist Party”。
    39、第597页第2段第9行之“尼克鲁马”,应当为“恩克鲁玛”,对应原文“Nkrumah”。但是,在第444页第1段中,多次出现正确译名“恩克鲁玛”。注意:第597页所在的第12章,与第444页所在的第8章,分别出自两位译者。
    40、第587页第2段倒数第2行以及第602页第3行之“苏加洛”,均应当为“苏加诺”。但是,第601页第3段第3行出现了正确译名“苏加诺”。
    41、第605页第1段倒数第4行和第606页第2段第4行相同两处“安哥拉MPLA”,均未译出其中的首字母缩合词。应当是“安哥拉人民解放运动”。若更详尽一些,则是“安哥拉人民解放运动(MPLA,葡萄牙语Movimento Popular de Libertação de Angola之缩合词)”。而在第450页第2段第3至第4行出现过“第一场是由‘安哥拉人民解放运动’(MPLA)领导的”。但是,尽管如此,上述第605页和第606页所出现的“安哥拉MPLA”,仍然可视为不合乎规范。而第605页所在的第12章,与第450页所在的第8章,分别出自两位译者。
    42、第617页第2段第1行之“奥托•鲍尔”,应当是“奥托•鲍威尔”,对应原文为“Otto Bauer”,此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奥地利社会民主党主要领导人。此段及下一段译文中,还出现多处这一误译“鲍尔”。
    总体看,凡是做翻译活均类似“二道贩子”,但被牵着鼻子,原作者说到哪里,译者就得跟到哪里,不可能像自创论著那样遇到麻烦绕开走,非亲历者体会不到其中苦楚,且译者往往吃力不讨好。可是,翻译却为学术和社会所需,吃力活计也要有人做。人皆各有认识盲区和偏颇。就译著而言,不同的译者以及读者对于诸多词句,以及某些外文专业术语例如“ethnic group”等等,各有自家理解,这本属平常事。但是,专名译写却有一定之规及惯译,不可轻易逾越。另外,一般来说,就学术译著之人名、地名、机构名称之类专名而言,除了知名度非常高、读者很熟悉者,例如“马克思”、“普希金”、“纽约”、“新德里”、“非统组织”之类以外,凡是首次出现之译名,均应紧接其后给出对应专名之原文。该译著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到位。
    对于译著中出现疏失,实不该过分苛求。但是,鉴于上列译文疏失甚显,并考虑到目前已上研究生和本科生之“80后”和“90后”青年学子是这套“译丛”的读者群,而他们大多对这类疏失难以自行判别,再加该译著修订再版短期内并不现实,所以,笔者再三犹豫,最终才决定草撰此文。本想走正规渠道,公开刊发,助力消误。无奈难以找到且无暇联系合适报刊,承接这种“栽刺勾当”。今借贵网站悄悄半公开。谢谢。并请见者慎勿传扬,冷暖自知,至多向学人好友暗下提及即可。
    尚望有关译者明察、宽谅。
    季著译者
    2013年5月下旬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