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原理教程

出版时间:2009-1  出版社:安徽大学出版社  作者:韩传信  页数:233  字数:230000  

前言

  自1993年以来,我就担任了《德育原理》课程的教学。此书是在作者多年的讲稿基础上,经课后教学反思和与受训教师对话、与同行讨论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完善的。《学记》中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困和知不足,迫使我想静下心来整理一下自己的思绪。一是对自己教学体会和研究成果的总结提炼,二是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恳请得到大家的指点,不断丰富德育学科理论。于是,有了这个动意,决定自己执笔做一次尝试,撰写《德育原理教程》这本书,加上2006年在中央教科所访学期间的有利条件,使我有精力和时间完成此事,同时,我还得到了多位专家的耳提面命,余暇间的交流,更使我开阔眼界,受益匪浅,也增加我完成此书稿的信心和勇气。  德育原理或德育论是研究德育现象和问题,揭示德育规律的一门学科。众所周知,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它是指向学生的心灵世界,在青少年的发展中居于重要地位。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习者能了解德育理论的流派、基本观点及古今中外教育家的德育实践经验,从而增进对德育专业性的认识;提高德育素养,提炼德育智慧,推动德育科学的发展;掌握德育过程的一般原理和青少年品德生成的规律,具有对德育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对德育工作改造提升能力,为本专业的教学、深造和科研奠定良好基础;同时,该课程还对提高学习者自身的思想道德素养水平具有重要作用。以上几个方面就是学习德育原理的根本意义所在。

内容概要

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德育面临公民道德教育的新任务和新特点,随着德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青少年的道德学习呈现许多新模式。德育应紧密贴近学校和社会实际,力求做到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本书在理论上力求做到横贯中西、继承创新,又能关注我国中小学德育的现状;既要重视理论知识学习,向学习者提供充分翔实的学习资料,又能运用所学理论进行德育活动和研究,便于操作。特别在德育方法和研究方面,力求做到针对性,用鲜活生动的事例来说明德育原理,解决校本德育实践的问题。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章  德育的哲学基础  第一节  中国先秦时期关于人性论的主张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的人学观  第三节  道德发生的心理机制  第四节  改善对道德两难困境的感受第二章  德育的本质  第一节  道德概述  第二节  道德教育以培养德性为宗旨  第三节  德育反映一种文化现象第三章  德育的价值取向  第一节  以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为取向  第二节  以促进个体身心发展为取向  第三节  着力培养青少年民族精神第四章  德育过程  第一节  德育过程概述  第二节  青少年道德内化与外化机制  第三节  德育过程的规律第五章  德育课程  第一节  认知性德育课程  第二节  活动性德育课程  第三节  隐性德育课程第六章  德育方法及其应用  第一节  德育方法概述  第二节  我国学校常用的德育方法  第三节  教师道德人格的育人价值  第四节  国外主要德育模式评介第七章  德育研究  第一节  德育研究概述  第二节  德育研究的范式  第三节  德育研究的具体方法  第四节  校本德育研究  第五节  行动研究第八章  构建学校、家庭与社区和谐的德育体系  第一节  和谐思想的时代诉求  第二节  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  第三节  学校、家庭与社区和谐德育体系概念的界定  第四节  构建学校、家庭与社区和谐德育体系附录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1.道德活动的开始。明确道德问题,在一定道德需要作用下从指向道德活动对象开始。  2.在道德动机和道德习惯制约下,确认一种道德途径。  3.作出道德决策。  4.实施道德计划,把外化过程产生的内部结果转化为外显行为。  内化过程和外化过程都是受教育者自我调节、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内部机制。巴拉诺夫曾描述个性形成的内部机制,概括了主体在外界因素作用下思想品德内化与外化的运行过程,具体如下:  1.刺激。刺激物是以文字或固定下来的道德规则、概括的文学形象、组织好或设计好的教育典型以及具有积极内容或消极内容的影响。在所有的情况下,刺激要被接受并反映到受教育者的内心世界中去,获得这样那样的评价。  2.动机。它是在认识和接受刺激的基础上形成的,并能转变为外部动作。  3.行动选择。如果动机能找到相应的行为形式,它就会在正在形成的个人特性中完成自己的作用。可是,在这个阶段,动机与行为结合是在内心实现的。  4.动机变为行为和行为变为习惯。加强和巩固所选择的行为形式并使它变为习惯,是多次相互作用交错的重复活动的结果。  5.习惯的行为形式变为个性。习惯本身还不是个性,但在一定条件下它可以变为个性。一些性质相同的习惯如果结合到一起,就能达到这种转变,这种由结合而形成的习惯具有广泛的转移性,不仅在固定的、严格规定的条件下起作用,而且在受教育者的多种多样、经常变化的生活与活动情境中起作用。  从对上述思想品德形成的主、客观条件的分析,可以概括出以下要点:首先,思想品德的形成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其次,活动使主体和客体相互联系;再次,外部因素要通过受教育者主体的内部矛盾起作用。  实现道德内化和外化,要从青少年实际需求出发,发挥需要和情感在品德形成中的调节作用。需要是在社会生活中个体对某种事物的渴求在人脑中的反映,在个体道德需要的调节下,会促进道德内化。在活动中,我们要减少个体的自然需要对内化的影响,增强社会需要的作用,把个体的需要引向高层次,转移、抑制、克服不正当的需要。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内心体验和态度,在品德中形成,它既是中介、桥梁,又是催化剂、润滑剂。积极的情感体验不仅对感知、理解、整合道德要求有激励作用,而且对行为也有调控作用;消极的情感体验则对内化产生阻碍作用,成为情感障碍。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德育原理教程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复习用的教材书,没有什么瑕疵,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