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出版时间:2010-8  出版社:张脉强 安徽大学出版社 (2010-08出版)  作者:张脉强 编  页数:282  

内容概要

  《安徽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通用教材: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2010年修订版)》对当代世界经济,当代世界政治及国际关系中的一些重要课题,如当代世界经济、政治基本格局的演变,世界经济全球化与地区经济集团化,科技革命与经济信息化的地位与影响,两种社会制度和三种类型国家的经济结构与政治体制的比较,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地位与作用,第三世界的崛起与发展变化,中国在世界上的独特地位与作用,邓小平、江泽民国际战略思想,和平与发展两大时代主题与建立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等问题作了深入浅出、细致的论述。

书籍目录

导论 一、“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的基本内容 二、“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的特点 三、学习“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的意义 四、怎样学习“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第一章 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与基本趋势 第一节 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与变化 一、当代世界经济的主要行为主体大为增加 二、战后世界经济格局向多极化演变 三、战后世界范围内的生产、贸易和金融的迅速发展 第二节 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与特点 一、经济全球化浪潮席卷全球 二、科技革命与经济信息化加快 三、综合国力竞争不断加剧 第三节 当代世界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严峻 二、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 三、全球性金融风险增大 第二章 当代世界政治的发展变化与基本趋势 第一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世界政治格局的影响 一、什么是世界政治格局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世界政治格局演变概况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国际影响 四、战后世界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 第二节 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一、雅尔塔体制的形成 二、两大阵营的对峙 三、美苏争霸世界 四、两极格局的终结 第三节 当今世界政治发展的趋势与特点 一、世界政治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二、大国关系的深刻调整 三、以联合国为主的全球性、区域性组织作用的加强 四、国际形势缓和与动荡因素 五、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 六、经济、科技因素的影响 第三章 当今时代主题与建立国际新秩序 第一节 当今时代主题 一、时代主题的转换 二、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第二节 建立国际新秩序 一、国际旧秩序的特征与实质 二、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不同构想 三、为建立国际新秩序而努力 第四章 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与政治 第一节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 一、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发展及其原因 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结构与体制的调整 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矛盾和问题 第二节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 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体制及其实质 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的变化 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政治问题 第三节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战略和政策 一、战后美国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 二、战后西欧的对外政策 三、战后日本的外交政策 第五章 战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与政治 第一节 发展中国家的崛起及其意义 一、发展中国家的崛起与壮大 二、发展中国家的地位与作用 第二节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与政治 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及其经验 二、发展中国家的政治进步与存在问题 第三节 发展中国家的对外政策与对外关系 一、发展中国家的对外政策 二、南北关系 三、南南合作 第六章 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与政治 第一节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及其巨大贡献 一、社会主义国家从一国发展到多国 二、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政治的发展与贡献 三、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关系和对外政策 第二节 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探索 一、苏联东欧各国经济政治体制的改革 二、中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 三、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及其原因与教训 第三节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一、社会主义发展是曲折性与前进性的统 二、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 三、社会主义建设本国特色化 第七章 独联体成员国与冷战后东欧国家的经济与政治 第一节 独联体成员国与冷战后东欧国家的概况 一、东欧国家经济与政治的转型 二、“独立国家联合体” 第二节 俄罗斯的经济、政治和外交 一、俄罗斯经济体制的转轨 二、俄罗斯政治体制的转型 三、俄罗斯外交政策的调整 第八章 中国对外关系及在世界上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节 中国对外关系的发展与调整 一、中国对外关系的发展进程 二、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对外关系的新局面 第二节 中国对外政策的宗旨、原则和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及其新发展 一、中国对外政策的宗旨和原则 二、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 三、新时期中国外交新思想、新理念 第三节 中国的国际地位和作用以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重要地位与独特作用 二、中国现代化建设面临的国际机遇与挑战 附录 复习思考题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苏联解体了,独联体为什么又能组成呢? 从内部因素来说,独联体各国都是原苏联加盟共和国,70多年来同在一个高度集中统一、讲究“经济分工”的国家中生活,由于历史渊源、地理条件、产业结构、资源分布、经济往来以及政治、文化等因素造成的相互联系十分复杂微妙,形成了极为紧密的相互依赖关系。首先,经济上的共同需要促使各国维护某种形式的经济联盟。各共和国自然资源、产业布局极不均衡,经济上各有长短,经过几十年有计划建设,生产力布局、工业结构、经济流通都是由原苏联统筹安排,各种经济联系40%以上是跨共和国,各国相互依赖性较强。其次,各成员国民族杂居程度高,各共和国都不是单一民族,有几千万人居住在本民族国家以外的地区,还有千百万人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民族通婚家庭),如果人为地割裂各成员国之间的联系,各共和国独立后,实行强制性的大规模迁移,甚至挑起对立,煽动民族情绪,都是不现实的做法,将导致极为严重的后果。再次,独联体成立,是各共和国暂时妥协的结果。在政治上,一些加盟共和国力图摆脱中央控制,逐步争得本国独立;在边界领土、军事力量以及控制模式等问题上,需要彼此之间一起协商;在经济上分割联盟的财产,也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短期内仍需要合作。同时,独联体成立,也是各共和国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俄罗斯创建独联体是为了取得前联盟中央权力,抛开戈尔巴乔夫,避免为苏联解体而承担责任的双重目的。乌克兰是为了达到自己彻底独立目的的权宜之计。白俄罗斯是为了显示同俄、乌两国密切合作,捞到好处。中亚等其他国家加入独联体,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如果拒绝加入,就会形成与“斯拉夫”联盟的自然对立,这不利于他们发展;如果无条件加入,又会沦为三个斯拉夫国家的“小兄弟”,所以它们最后以创始国身份加入独联体,以便维护自己的利益。 独联体成立也离不开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的支持。前苏联是一个核大国,在各加盟共和国都部署有战略或战术核武器。西方国家因担忧苏联的分裂、民族冲突会威胁核武器安全,故在一段时期内支持戈尔巴乔夫建立“主权国家联盟”的主张,以利于统一控制和管理核武器。1991年12月1日,乌克兰的独立意味着建立任何新联盟的努力,已不可能获得成功。此后,美国明显改变了对戈尔巴乔夫的支持,更多地同各共和国直接打交道。三国独联体成立后,美国认为独联体对控制核武器有利。西方态度促使独联体由三国发展到十一国。

编辑推荐

《教育部评选的全国高校"思政"课优秀教材•安徽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通用教材: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2010年修订版)》阐述了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与基本趋势、当代世界政治的发展变化与基本趋势、当今时代主题与建立国际新秩序等内容。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