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云大文化

出版时间:2006-11  出版社:云南大学  作者:吴松 编  页数:513  

前言

  大学是文化批判、选择、传承和创新的园地。一所有创造力的大学,就是一个活力四射的文化场,吸引学科专家的广泛关注,甚至深刻影响着所在区域的社会、生活。大学的文化场同时作用于大学自身,浸染教师,熏陶学生,使师生的理解力、审美力、判断力在校园氛围中交互作用,不断得到提升。大学的魅力正在于具有这种独立的文化场,即所谓的大学文化。“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大学文化,就是“树人”的空气、水分和土壤。营造大学文化,是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赖以取得成效的前提和基础。反之,离开对大学文化的追求,教师何以在此相聚,学生何必在此求学。就知识层面而言,大学被称为知识的殿堂,弄不好只不过是一堆书而已。况且,在这个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转运知识的技术越来越方便、简单,大学倘若沦为一个知识搬运的操作场所,就背离了大学养成智慧的根本使命。康德说过,“学生应该学的是思考活动,而不是思考的结果”。  文化以观念、制度和器物为主要存在形式,大学文化也不例外,它根植于办校理念、治校的制度体系和校园建设之中。其中,办校理念是集中反映大学文化的核心。有什么样的办校理念,决定着大学文化的取向和品质。校园可以修饰,大楼可以新建,制度可以制定,而办校理念是传统的积淀,是不同时代精神的凝聚,代表着大学的整体文化形象和文化气质,是大学识别的标志和特征,是对校名意象的最精当的诠释,并在长时段内统摄着未来。

内容概要

  《感悟云大文化》为了凝练云大传统、凸现人文精神,增强师生员工对学校独特历史文化的认同感,有效传承并根据新时期新大学发展的要求不断创新云大富有鲜明特色的文化精神,云南大学成立了由吴松校长任主任、董云川、张建新任副主任以及相关专家组成的“云南大学文化征文组委会”,2005年12月10日起,历时半年,面向校内外师生员工、校友以及社会各界同仁开展了“我看云大文化”大型征文活动。征文组织委员会从《云南大学报》、办公网络Netcase,云大网络新闻、《云南高教论坛》等渠道发布了征文消息。  征文反响强烈,引起了云大师生和校友的广泛关注,先后共获取征文277篇,共计76万字。有关专家根据征文要求从277篇稿件中精选出170篇辑入《感悟云大文化》以志纪念。170篇墨迹,170文心曲。既有“宏伟叙事”的壮观,也有“小品笔调”的细腻;既有“历史事件”的写实,也有“文学风格”的抒怀。这种个人化的叙述情调弗同,风格迥异,或反思,或歌泣,或含蓄凝重,或激情奔腾。每篇文字均意切情真,蕴涵丰厚,文笔跃动,“情、理、辞”自然融会,浑然一体。篇篇佳作,宛如杯杯香茗,细细品来,余味不尽。

书籍目录

导言岁月履痕贡院召唤獬豸石雕至公堂寻觅——记袁嘉谷旧居翠湖·1923·王九龄故居启示梧桐杨柳拂金井——访熊庆来、李广田故居记会泽院旧事录仰止楼回忆怀念云南大学“一二·一”运动始末记云大学生运动的亲历片段昆明风暴与云南大学云南大学“七一五”前后杂记云大广场往事周恩来总理视察云南大学纪实“一二·一”运动中的《罢委会通讯》和《学生报》忆《学生报》见证历史走向未来——《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话语《思想战线》新颜面新品位新希望——《云南大学报》改版寄语润物细无声——大学文化中的《云南高教研究》云大出版何为激情、希望与责任——《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的发展历程高原盛开红山茶——植根于文化沃土中的《云南地理环境研究》建构第二教学平台——《云南大学报·成教版》历程会泽百家至公天下——《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与大学精神的完美结合“我们滇之人生滇爱滇——话语《云南高教论坛》《云南大学志》序《云南大学档案工作通讯》发刊词《云大风云》总序《东陆春秋——云南大学掌故丛书》序《春华秋实集》序《金色银杏下的四年》序《云大故事》序《云南大学八十周年校史展》序《墨痕淡定,屐履声声》序《东陆回眸》贺语人物风采东陆主人唐继尧云大文化的奠基人:筚路蓝缕的董泽先生云大第二任校长华秀升董泽与熊庆来体用兼顾博而能精——何瑶校长办学思想龙云与云大父亲的塑像“努力求真。文明允臻——云大黄金时代的熊庆来校长熊庆来与杨振宁之两代人的深厚友谊为云南大学跻身名校创造机遇的秦瓒校长多重身份的李广田怀念父亲李广田高治国尊师重教,“依靠两个五十一”曾祖父袁嘉谷的情结师生情深——袁嘉谷与浦光宗刘文典说鲁迅云大教授中的徐氏两兄弟回忆老友闻一多新中国第一代汉字编码学家张其浚先生良师·战士·同志——忆尚钺教授一生甘苦同为学术——记张若名杨垄夫妇姜亮夫在云大教授魂——方国瑜教授之墓吕叔湘先生与语言文字规范徐悲鸿的云大情结老云大与三位学者:李乔、李纳和费孝通吴晗在云大张永立:宇航途上的设标人重返魁阁,缅怀费老马曜与《思想战线》百家争鸣薪火相传——记朱彦丞与曲仲湘沥尽心血育人才的张德光教授深邃·严谨——李埏教授治学侧记桃李无言。下自成蹊——写在卫念祖教授八十寿诞师恩难忘:朱肇熙、秦作梁、兰瑚、杨景庭教授大象无形——悼念良师马开墚教授无限的温情永远的动力——张文勋教授赵仲牧:青云街的哲人两弹元勋彭桓武在云大设奖学金云南大学教授与滇剧为云南大学67位烈士撰写《英烈传》琐记为云大名人立传侧记云大的“普通人云大历史上的长寿学者哪些院士曾在过云南大学校园生活精神家园

章节摘录

  1942年秋,我与朱驭欧自桂林乘火车到了贵阳,适一位同学的岳丈正主管该省邮政,我们受到照顾,乃得搭乘邮车安抵昆明。我曾就途中见闻,写过一篇文章叫《赣昆之行》,发表于昆明某一刊物上。这次来到昆明,一住就是四年(1942-1946),应算是在抗战中我居留最久的城市。这里四季如春,我到达时,正值秋高气爽、茶花盛开时节,精神颇感清快。朱驭欧同学早已代我在北门街租好寓所,当即住入该处。李公朴夫妇先已在昆,居住于绥靖街一陋巷中,环境颇觉不适,后来我就邀请他俩来此同住。公朴随即在这里楼下过道处开了一间书店,取名“北门书屋”,以后由青年学生王健负责。公朴夫人张曼筠之父张小楼,是个书画家,不久公朴又把他安置在我们住房对面的楼上,我和他们朝夕相处,客况颇不寂寞。  一到昆明,就会见了不少在云大、西南联大任职的清华同学及其他亲故友好,当我和罗隆基、胡毅、潘光旦、曾昭抡、李德泉、陈端璜、王赣愚、金龙章、梁衍、邓健飞、唐筱、严继光等人晤面时,大家把手话旧,问长询短,情分倍感亲切。我是应云大之聘来的,来了就得好好认真教书,这也是必然的,而我一向责任感很强,在课堂上毫不含糊,无忝厥职,这也是完全足以自信的。但这时抗日战争正进入十分艰苦的阶段,蒋介石又加紧实行法西斯专政,不容怀疑,摆在当前的主要课题是,如何才能把长期抗战坚持到底,以赢得最后胜利,如何才能实现民主和宪政以取代个人独裁。凡是具有爱国良知的知识界中人,莫不奋袂而起,奔走呼号,绞尽脑汁,即使付出血的代价亦在所不辞。面对此种现实我何能置身事埋下头来一味教书?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感悟云大文化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