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民族文化概览

出版时间:2009-6  出版社:云南大学  作者:张海珍//李娅玲  页数:231  字数:275000  

内容概要

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博学之”,“慎思之”,“说的是在治学穷理中,“学”与“思”相辅相成,二者不可偏废的道理。“学”一般指了解事实、获得相关的知识,“思”则是从事实和知识中获得全面、深刻的道理。“学”是“学其事”,“思”是探究其“所以然”。“学”是“思”的前提和基础,“思”是“学”的必然要求和深化。学有所思,思有所学,才会有收获、有所得、有所用。大凡有创新、有价值、有影响的学术成果,无一不是研究者经过由“学其事”到“穷其理”的过程,是“学”与“思”的成果。我校的学术丛书名之日“学思文库”,就蕴涵此义。也许,我们很难完全做到这一点,但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和矢志不渝追求的目标。我们希望通过“学思文库”的出版,倡导严谨求实的良好学风。

书籍目录

绪论 普洱民族文化的生境 一、普洱市概况 二、普洱市的民族 三、普洱民族文化的特征第一章 山居民族——佤族 一、概况 二、历史源流 三、宗教文化 四、民俗文化 五、文学艺术 六、传统历法第二章 猎虎的民族——拉祜族 一、概况 二、历史源流 三、宗教文化 四、民俗文化 五、文学艺术 六、传统历法第三章 水的民族——傣族 一、历史演进 二、宗教文化 三、天文历法 四、生活习俗 五、人生仪礼 六、语言文字 七、文学艺术 八、民族传统体育第四章 山中茶人——布朗族 一、历史演进 二、宗教文化 三、语言文字 四、生活习俗 五、人生仪礼 六、文学艺术第五章 大地的雕塑家——哈尼族 一、历史演进 二、宗教文化 三、历法 四、生活习俗 五、人生仪礼 六、文学艺术 七、民族传统体育第六章 火的民族——彝族 一、历史演进 二、语言文字 三、宗教文化 四、民俗文化 五、人生仪礼 六、文学艺术 七、历法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祜族婚恋生活的电影《芦笙恋歌》及其主题歌《婚誓》,焕发着西盟佤族人民斗志的《阿佤人民唱新歌》等,处处展示着灿烂夺目的民族文化风采。  三、普洱民族文化的特征  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所组成的统一体,中华民族文化也是由56个民族的文化所组成的。普洱民族文化,就是其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人类文化是在人类发展中与人类一起形成发展起来的,文化不仅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标志,也是区别不同群体、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标志。在文化差异中,最显著的差异,就是文化的民族差异。人类社会是由不同的民族社会组成的,’文化是人创造的,更是不同的民族创造的。民族的形成过程,也就是民族文化的形成过程。如果一个民族的文化消亡了,这个民族也就消亡了。  普洱民族文化,一是指地理上的,产生于普洱这块土地上的文化;二是指主体属性上的,居住在普洱的民族群体所创造的文化。广义的普洱民族文化,是指普洱所有民族(包括汉族在内)创造的文化;狭义的普洱民族文化,是指普洱世居少数民族所创造的文化。本书所述,以狭义的民族文化为主。  普洱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与其他民族文化有许多共性,并具备中华民族文化的总体特征和基本内核。但是普洱民族文化又独具自己的个性特征,这是普洱文化与其他地区、其他民族文化的区别,也是它构成中华民族多元文化中一元的根据。普洱民族文化具有以下特征:  1.众多民族跨居多个国家  普洱以跨境民族多在中国绝无仅有,这是普洱市民族文化最显著的特征。由于普洱市地处红河、澜沧江和怒江三大流域,这三大河流经云南最终进太平洋和印度洋,因而众多的河谷地带既是从大陆走向海洋的走廊,又是许多民族迁徙流动的通道。历史上许多古代民族就是从高地沿着河谷迁往低地地区,并在迁徙的过程中逐步定居下来的。众多民族迁徙到亚洲大陆的顶端——中南半岛后,就地留居繁衍的是多数,从海路迁往他国或返回普洱地区的只是少数。不仅如此,历史上,从古代直至近现代,许多民族都在不断地从北向南迁徙,他们中的一部分,越过了后来才有的国界,定居在东南亚诸国。可以这样说,古代民族的迁徙方向与高山峡谷及其中的河流走向是一致的,地处红河、澜沧江和怒江流域的普洱地区,自然成为古代人类迁徙的中心地带,同时也是众多古代民族活动的舞台。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普洱民族文化概览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