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初中国高等艺术教育的办学经验与理想

出版时间:2009-11  出版社:云南大学出版社  作者:郭晓,张勇 主编  页数:404  字数:500000  
Tag标签:无  

前言

  面前搁着的是百余篇浸透着闪光思想、饱含着艺术追求的文章。细细研读,深深回味,不由感慨万千。《艺术教育》杂志是由国家文化部主管,中国文化报社主办的一本很具影响力的艺术类核心刊物。作为主办单位的领导,既应该感谢那些日夜为我国艺术教育的发展默默奉献的专家、学者、院长,也应感谢编辑部那些满怀求知欲和感悟力的年轻人。他们的亲身实践成就了这本书的可读性和欣赏性,他们善于思考、善于总结的习惯促成了这本书的现实性和思想性。掩卷沉思之后,不禁让我回想起几个月前在上海举办的“第四届全国艺术院校院(校)长高峰论坛”时的情景:来自全国100多所艺术院校的院(校)长代表齐聚一堂,高朋满座,他们不求名、不图利,只为在这个由《艺术教育》杂志搭建起来的话语平台上,发表一些对中国艺术教育的真诚呼声。他们对中国艺术教育所表现出的忧患意识和深入的思考以及解决途径的孜孜不倦的探讨,确实呼应了艺术教育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也体现了论坛的宗旨,还证实了由中国文化报社《艺术教育》杂志所创办的这个论坛的价值所在。  “站在艺术教育制高点”是本书的主题,也是本书较之于其他同类书籍的特色。中国艺术教育观念变化快、包含范围广、肩负使命大。不同的人对艺术教育的作用、方法会有不同的理解。高等艺术院校院(校)长的办学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这所院校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的人才培养标准、艺术创作思维和社会服务理念。

内容概要

中国文化报社主办的《艺术教育》杂志长期以来关注中国艺术教育的发展,为专家学者提供了一个交流办学经验,呈现教育理想的平台。而杂志社发起的“全国艺术院校院(校)长高峰论坛”,其视野更广,影响更大,成为了促进艺术教育发展的交流沙龙,对本书的编辑出版出多有启发,并在资料收集、思路清理上起到了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  教育主管部门、教育实践者坚持学理性,实事求是,是艺术教育科学发展的根本,是教育为人的完善发生作用的保障,也是高等艺术教育能够有大楼、大师能得其所、校园能有大爱的前提。本书的出版如能促进学校之间的相互发,共同发展、引导社会对艺术教育发展规律及艺术人才成长规律的客观认知,是编者的希望。

书籍目录

序一序二序三第一部分:真诚的呼声 文化化人,艺术养心,重在引领,贵在自觉——从近年来电视剧创作看推动文艺大发展大繁荣的新经验 仲呈祥的审美之旅——访中国文联研究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仲呈祥教授 着眼未来论教育 立足现实谈艺术——访十届全国政协常委、民革江苏省委主委、南京艺术学院院长冯健亲 提升艺术学学科地位,适应高等艺术教育发展的新形势 当代艺术教育的省思——创造力、视觉文化与当代艺术 当令艺术院校办学的若干思考 躬耕不辍,行路不止——记云南艺术学院院长吴卫民教授 中国艺术教育基本状况与学科发展 艺术教育的冷与热 把握规律 选准人才 办好专业——访北京电影学院党委书记籍伟教授 构筑中国电影学院院长张会军 艺术管理的核心是艺术——访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艺术管理学系创始人、美国国际艺术管理教育者协会(AAAE)前任主席琼·杰夫瑞教授 美妙的歌声从哪里来——访中国音乐学院院长金铁霖教授 搭建崭新平台 传承传统文化——就中央美院成立中国画学院访潘公凯院长 国际地位提高 创作尚需加强——中国美协负责人谈中国美术创作与教育 美术学院不要办成孤家寡人 书协主席的四个愿望——访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张海 希望“桃李杯”和舞蹈教育一起成长——访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白淑湘 红门之行——新西兰艺术教育家杰夫·洛克哈特先生访谈录 文化迎新颜 艺教谱新篇——2008“两会”代表、政协委员谈艺教 建构向下兼容的艺术学理论体系第二部分:执著的追求第三部分:闪亮的风采第四部分:变革的步伐后记

章节摘录

  二是艺术教育自身的理性回归  艺术教育的真热,取决于艺术教育的理性回归,取决于艺术教育实事求是的教育、管理实践。  找准、明确、实践办学定位是第一要义,如此才能保持明确的办学方向,在学科专业的建设发展上清醒定位,有所为有所不为,分清轻重缓急,才不会在利益面前丧失方向,才能在投入、招生计划分配、生源选择、课程改革等诸方面有的放矢,才能集中力量强化特色,提高竞争力。学科建设是费时费力的事,但又是大学之所以为大学的根本,是学校真正体现“大爱”的地方:学校对社会文化、经济发展作贡献,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注和推动,教师对真理的追求、对专业发展及自身发展的身心倾注,对学生成长的影响等等很大程度都落实在此。  其次要引导社会对艺术的客观认知、提高民众的艺术素养,这是高等艺术教育的应有之义。艺术不是书斋里的学术,也不是与世隔绝的象牙塔里的自说白话,脱离群众生活,艺术就失去生命。同时,艺术教育长久以来离世俗生活太远,雾里看花使民众只看到艺术生活的表面风光,看不到创造美的艰辛和付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作为教育,概莫能外。而艺术人才成长的特殊性,使人才的培养更具慢热性,因此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往往决定于生源的质量。所以在向世人展现艺术美的同时,有责任让人了解艺术修炼所需的天赋和童子功的持守,要让社会形成这样一种共识:一个合格的专业艺术工作者,不仅需要天赋,还需要扎实的艺术表现技能,更需要深厚的文化底气。但是在中国目前的教育体系中,在进入专业教育前艺术教育仍被边缘化,大多是素质教育的一种外在标志,而在社会所进行的艺术技能培训、考级活动中,对孩子的艺术天赋、才能被误判:在民间舞考级场上拿到十级证书的考生在专业考场上竟然拿不到文考资格!这种情况误导家长过于热情地判断自己孩子的艺术才华,也误导了社会对艺术人才成长规律的认知。要让艺术教育真正热起来,艺术工作者必须要有在一切公共领域都坚持理性的勇气,否则,对专业艺术教育而言,很难做到尊重学生学习个性、充分释放学生天性,难于形成人才辈出的喜人局面,只能在低水平的技能培训上重复。  在穷国办教育难,办艺术教育更难!有太多掣肘,相对普通高等教育还有更多的责任和义务,好在理性的回归已成为共识:各艺术院校开始关注办学成本问题,力求在规模与效益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寻求数量与质量的和谐发展;“省属综合艺术院校协作交流会”已不间断地举办了十三届,由务虚到务实,从办学经验的交流到学科建设的研讨、课程建设的合作,在为新时期艺术教育的发展谋划。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世纪初中国高等艺术教育的办学经验与理想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