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转型与话语增殖

出版时间:2007-7  出版社:湖南大学  作者:杨增和  页数:236  
Tag标签:无  

前言

  我们正处在人类社会的又一次转型时期。  人类文明进程的第一次转型出现在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当时的古希腊、以色列、印度和中国古代文化,发生了一次革命性变革,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称之为“轴心时代”。那是一次对传统文化和现实世界进行批判性、反思性的质疑,从而在哲学等思想领域开启了新的视域,出现了对人的终极关怀的大觉醒,它包括理智的、道德的、救赎的宗教之诞生。  不少思想家认为,从20世纪前后开始,人类进入了第二轴心时代。这次文明转型是以科学技术为动力的。现代性是这个时代的标准语言,随着现代性的登场,特别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扩张,人类社会引出了如下问题:这个世界是否成为统一的、单一的世界?这个世界的终极关怀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但各种答案并不乐观。被全球化煽动起来的欲望成了真正的双刃剑,它一面鼓动创造,一面砍杀人类自身。全球化造就了网络人,网络社会的人是个人想象的对象化的人;全球化也造就了信息人,信息人浮躁而急功近利;全球化还造就了经济人,经济人直接指向利润最大化,重经验、重体验,因而不同程度地妨害正常的人类理性。总之,这三种人构成了现代社会的新生代,都从不同的角度妨害人的存在的完整性和对人的终极关怀。第二轴心时代由于全球化速度的加快也许不需用600年的时间了,但这个过程仍然是一个相当长的时期。第二轴心时代要解决“过度现代化”带来的人类新一轮终极关怀问题。

内容概要

  《文化转型与话语增殖》从比较文学跨文化视野出发,以全球化语境中流动的文化事实为基点,论述了后现代主义在西方的起源、在中国的传播、中国学者对后现代主义诠释的变形现象、中国传统文化的后现代主义思维、中国当代文化中的后现代主义表征、后现代主义文化的中国幻象、后现代主义强势文化下的中国立场等问题。

作者简介

  杨增和,男,1964年生,湖南宁远人,湖南科技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与新闻传播系副教授;湖南师范大学文学学士、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硕士;湖南省普通高校青年骨干教师,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员,湖南省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会会员。主持和参与湖南省社科课题5项,主持和参与编写教材4部,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主要研究方向:后现代主义与中国文化、外国文学。

书籍目录

绪论第一章 后现代主义在西方的生成第一节 后现代主义的起源性语境第二节 后现代主义的理论来源第三节 后现代主义的文化症候第二章 后现代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第一节 被遮蔽和误读的后现代主义第二节 后现代主义的凸现第三节 后现代主义的喧哗与骚动第三章 后现代主义在中国阐释的焦虑第一节 后现代主义的界定第二节 后现代主义的特征第三节 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的关系第四节 后现代主义中国诠释的变形现象第四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后现代主义思维第一节 舜文化中的后现代生态思维第二节 庄子思想中的后现代精神第三节 中国文论的后现代主义阐释第五章 中国当代文化中的后现代主义表征第一节 当前中国文化的后现代叙事第二节 后现代消费语境中的文学经典第三节 新写实小说的后现代主义美学向度第六章 后现代主义文化的中国镜像第一节 中国文化转型的后现代症侯第二节 中国后现代主义的现实基础第三节 中国后现代主义的多维成因第七章 后现代主义强势文化下的中国立场第一节 对后现代主义文化负值的拒斥第二节 对后现代主义文化的理性认同第三节 对后现代主义文化的双重承诺结语附录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二、后现代主义对我国社会和文化发展的正面价值  后现代主义对我国社会和文化发展有一定的正面价值。它“有助于进一步冲破陈腐的意识形态观念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束缚,进一步促进我们整个社会的思想解放;它有助于加速包括文学艺术在内的整个文化事业的民主化平民化进程,大大密切文学艺术与现实生活的血肉联系;它以充满时代性和娱乐性的文化产品,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的精神生活的需要”②。后现代主义倡导的多元文化视角,它对个体和局部的独立性的重视,它反叛权威和中心主义的民主精神以及它为我们拓展的文化、思维视野都将作为它对文化发展的独特贡献而被继承下来,成为今后文化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后现代主义的摧毁性似乎与以肯定和建设为特征的现代主义传统形成对比,从而使人们得出后现代思潮的引进将不利于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不利于主流思想的营造等简单的结论。如果现代主义仅仅以本身就值得争议的“破坏性”来否定后现代思潮对现代社会,包括对中国这样正处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的作用,那么现代主义就有维护既得利益的嫌疑。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文化转型与话语增殖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