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与中国农业现代化

出版时间:2009-8  出版社:湖南大学出版社  作者:谭首彰  页数:197  

内容概要

本书共八章,从毛泽东提出中国农业现代化目标的时代背景、理论依据,以及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到中国农业现代化的体制选择探索过程,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科学的分析,并对毛泽东中国农业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的局限性进行了客观的评价,对毛泽东中国农业现代化思想的历史地位进行了充分的肯定。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实现中国农业现代化的依据和条件 一、实现中国农业现代化目标的基本依据   二、新中国成立为中国农业现代化提供了基本条件 三、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必然性第二章  中国农业现代化的体制选择 一、农业合作化运动,使中国农业现代化走上社会主义的道路 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实现中国农业现代化不成功的探索 三、“四清”、“文化大革命”和农业学大寨运动,使中国农业现代化在曲折中前进第三章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一、“以农业为基础”   二、把农业现代化列为“四个现代化”之首第四章 利用科学技术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一、“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   二、提出农业“八字宪法”,倡导科学种田 三、要不断提高广大干部和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第五章 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战略思想 一、用“大农业”思想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二、农村工业化思想第六章 关心和保护农民的利益 一、必须帮助农民发展生产   二、必须给农民以看得见的物质利益 三、要大力发展商品生产,反对剥夺农民 四、改善农村的医疗卫生条件 五、大力提高农民的思想文化素质第七章 毛泽东中国农业现代化理论与实践局限性 一、理想与现实相矛盾——超越阶段的社会发展观错误 二、理论与实际相脱离——主观主义的认识论错误 三、“义”与“利”相对立——片面的价值观错误  第八章 毛泽东中国农业现代化思想的历史地位 一、毛泽东是中国农业现代化事业的奠基者 二、毛泽东中国农业现代化思想奠定了新时期党解决“三农”问题的思想基础

章节摘录

  第一章 实现中国农业现代化的依据和条件  一、实现中国农业现代化目标的基本依据  中国国情是毛泽东提出实现中国农业现代化目标的基本依据。国情,是指一个国家的社会性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和特点,它的核心是社会性质。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曾指出:“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就是说,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毛泽东深刻分析了中国的国情,并以此为依据制定了党在农村的正确路线、方针和政策,提出了实现中国农业现代化的目标。  (一)中国是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大国  毛泽东出身于农民家庭,早年亲自参加了农业生产活动,对中国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状况有着切身的体会。在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他分析了中国社会历史、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变化状况,阐明了中国的基本国情,并揭示了中国社会贫穷落后的根本原因。  1.旧中国是一个封建制度完善、以自然经济为主的社会,难以生长出资本主义。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农业大国,农耕文化特别发达。在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灿烂的绵绵不绝的文明,商业贸易、金融和交通运输体系的全国网络,语言、文化、民族的统一,人民深厚的文化教育传统,长期的自我统治历史,等等,都是中国进行现代化的有利的初始条件。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毛泽东与中国农业现代化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