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冈底斯中段措勤地区中新生代构造岩浆演化

出版时间:2007-11  出版社: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作者:江元生 等 著  页数:195  

内容概要

  《西藏冈底斯中段措勤地区中新生代构造岩浆演化》以新一轮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和江元生博士论文的研究成果为基础,结合地球物理、岩石化学、地球化学、沉积作用、变质作用、构造演化和成矿作用的研究成果,对冈底斯中段的构造岩浆演化作了较系统的总结。  本书全面阐述了冈底斯构造带措勤地区中新生代岩浆活动特征,首次将冈底斯构造带措勤地区中新生代岩浆岩划分为三种类型:俯冲型、碰撞型、隆升型,这对深化冈底斯构造带构造岩浆演化研究,特别是对构造岩浆时空组合研究和青藏高原隆升机制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书可供从事区域地质调查、矿产勘查人员,大专院校师生及从事青藏高原地学研究的人员参考。

书籍目录

第1章 绪论1.1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1.2 研究思路、研究内容第2章 地质背景2.1 大地构造背景及单元划分2.2 区域地层概况2.3 区域构造基本特征2.3.1 岷千日白垩纪残余海盆2.3.2 阿索构造混杂岩带2.3.3 它日错一文部燕山期岩浆弧带2.3.4 措勤一邦多中生代复合弧后盆地2.3.5 江让一格尔耿断隆2.3.6 冈底斯一查孜喜马拉雅期岩浆弧带2.3.7 日喀则一安巴弧前盆地2.4 地球物理场及深部构造特征2.4.1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2.4.2 地球物理场及深部构造第3章 冈底斯中段措勤地区中新生代侵入岩3.1 基性-超基性岩3.1.1 阿索蛇绿混杂岩带3.2 花岗岩3.2.1 白垩纪花岗岩3.2.2 古近纪花岗岩(隆升型花岗岩组合)3.3 脉岩3.3.1 脉岩基本特征3,3.2 脉岩岩石化学、地球化学特征3,3.3 岩脉的侵位时间及期次第4章 冈底斯中段措勤地区中新生代火山岩4.1 燕山晚期火山岩4.1.1 地质特征4.1.2 主要岩石类型及岩石学特征4.1.3 岩性、岩相时空变化特征4.1.4 火山喷发韵律、旋回及喷发环境4.1.5 岩石化学特征4.1.6 稀土元素特征4.1.7 微量元素特征4.2 古近纪火山岩4.2.1 产出特征4.2.2 岩石学特征4.2.3 岩石化学特征4.2.4 稀土元素特征4.2.5 微量元素特征4.2.6 火山岩重砂矿物特征4.2.7 火山喷发韵律、旋回划分4.2.8 火山岩相类型及主要特征4.2.9 火山相序及火山堆积域4.3 新近纪火山岩4.3.1 地质特征4.3.2 主要岩石类型及岩石学特征4.3.3 矿物学特征4.3.4 火山喷发韵律、旋回及喷发环境4.3.5 岩石化学特征4.3.6 稀土元素特征4.3.7 微量元素特征4.4 第四纪火山岩4.4.1 产出特征4.4.2 岩石学特征4.4.3 岩石化学特征4.4.4 稀土元素特征4.4.5 微量元素第5章 冈底斯中段措勤地区中新生代岩浆岩成因分析及构造环境探讨5.1 花岗岩成因分析5.1.1 花岗岩的就位机制分析5.1.2 花岗岩构造环境分析5.1.3 岩体形成深度与剥蚀程度5.2 火山岩成因分析5.2.1 岩浆的形成5.2.2 火山岩形成的温压条件5.2.3 火山岩构造环境分析5.3 岩浆岩构造组合分析5.3.1 燕山早期岩浆岩构造组合5.3.2 燕山晚期岩浆岩构造组合5.3.3 喜马拉雅早期岩浆岩构造组合……第6章 冈底斯中段措勤地区中新生代构造岩浆演化参考文献图版及说明

章节摘录

  2.3区域构造基本特征  波澜壮阔的特提斯构造演化对冈底斯碰撞造山带的形成具有深远的影响,特别是新生代以来受高原内部强烈的陆内汇聚和高原隆升作用的影响,使区内构造更加复杂化。冈底斯构造带的大地构造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  ①冈底斯构造带是东特提斯构造域地区具有独特演化历史的一个多岛弧碰撞造山带,它的形成经历了晚古生代一中生代的特提斯多岛弧一盆系构造演化和新生代的陆内汇聚两个构造发展阶段。  ②冈底斯构造带内在特提斯多岛弧一盆系演化阶段形成和发育的多条重要的弧一陆、弧一弧碰撞结合带和夹于其间的多个不同时期形成的火山岩浆弧(或陆块)呈条块镶嵌,构成了本区的主导性构造格架。  ③作为青藏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冈底斯构造带自晚古生代以来,经历过三次重大的构造体制转换,即特提斯洋一陆构造体制转换导致了冈底斯多岛弧一盆系的形成(D-T2)、盆一山构造体制转换导致了碰撞造山带的形成(T3-K)和强烈陆内汇聚阶段的壳一幔构造体制转换导致了冈底斯山系的崛起(E-Q)。  ④冈底斯构造带的形成经历了三次重要的构造演化阶段和地球动力学过程。  多岛弧一盆系形成阶段(D-T2)冈底斯构造带作为冈瓦纳大陆北部边缘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洋-陆构造体制转换的背景下,原始的特提斯大洋岩石圈随着向冈瓦纳大陆北缘不断的俯冲作用,特提斯大洋开始逐渐萎缩,冈底斯构造带转化为活动大陆边缘,于泥盆一三叠纪形成多岛弧一盆系。  盆一山转换和冈底斯碰撞造山带形成阶段(T3-K)随着晚三叠世一白垩纪在冈底斯构造带发生广泛而强烈的洋壳消亡和弧后盆地的闭合作用,区内众多弧后盆地或弧后洋盆以多种形式(如俯冲、走滑、沉积充填等)发生消减和闭合,形成弧一弧碰撞或弧一陆碰撞作用,到白垩纪末冈底斯复杂的碰撞造山带初步形成,完成了区内盆一山构造体制的转换。  陆内汇聚和冈底斯山系的崛起阶段(E-Q)随着印度陆块沿雅鲁藏布江板块结合带在白垩纪末期(约65Ma)与欧亚大陆的碰撞作用,新特提斯洋盆在青藏地区最后消亡。到始新世中晚期,雅鲁藏布江和藏南喜马拉雅地区结束了最后的海相沉积(约45Ma)。据最近徐钰林(2000年)报道,在藏南喜马拉雅构造带中的定日盆地早第三纪遮普惹组上页岩段地层中,通过对钙质超微化石的研究,确定其最高的海相层位可达38Ma。随后,冈底斯构造带随整个青藏高原一起转入强烈的陆内汇聚作用时期。经多阶段的陆内汇聚和陆内俯冲作用,青藏高原地壳发生大幅度缩短和增厚,冈底斯山系不断崛起。在汇聚作用和重力均衡的共同作用下,壳幔物质间再次发生大规模的物质运移和交换,在地表层次上表现为大规模的逆冲、拆离和伸展构造的发育,在深部层次上表现为壳一幔转换作用,即岩石圈的拆沉作用(Denamination),导致了整个青藏高原在晚新生代发生多次大规模的隆升作用,形成了目前具有世界第三极之称的青藏高原。  冈底斯中段大地构造演化先后经历了新特提斯洋的多次开合过程和青藏高原的整体隆升。漫长的地史演化铸就了一幅生动复杂的地质图案。冈底斯构造带从北至南由岷千日白垩纪残余海盆、阿索构造混杂岩带、它日错一文部燕山期岩浆弧带、措勤一邦多中生代复合弧后盆地、江让一格尔耿断隆、冈底斯一查孜喜马拉雅期岩浆弧带、日喀则一安巴弧前盆地7个二级构造单元构成。二级构造单元间均为韧一脆性断裂带分隔。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西藏冈底斯中段措勤地区中新生代构造岩浆演化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