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难与转折1937

出版时间:2008-12  出版社:上海大学出版社  作者:忻平  页数:532  

前言

  当人们翻检堆积如山的历史典籍时,经常会飘入眼帘一些重要的年份。无论是改朝换代,抑或是革命、战争、起义、事件等等,都是在漫长的人类文明史上起着重要作用的年份,其中有一些关键年份具有突发性和重大意义,就其性质而言往往是灾难性的,但却会产生历史性的后果,从而使原先的历史发展方向发生根本转折。从这个视角来看,关注这些具有关键意义的年份就有了必然性。  1937年,对于中国来说,无疑是个深重的灾难之年。  然而。1937年又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个关键的转折点。所谓深重的灾难之年,指的是日本对华的侵略战争,疯狂地屠杀了上千万中国人,打断了由国民党推行的长达十年的具有浓烈色彩的中国现代化进程,摧毁了中国近代以来几十年积累的现代化成果。是近代以来对中国影响最大、入侵程度最深、侵略地域范围最广的一次外族入侵战争。

内容概要

对于1937年开始的日本侵华战争和中国的抗日战争,人们往往重视其过程而忽视了这场战争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1937年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关键时期。这一年日本在准备多年后终于开始了对中国的全面入侵,中国也由此开始了长达8年的抗日战争。日本军队对中国人民的野蛮屠杀、奸淫、掠夺,可谓人类文明史上所罕见,而日本的侵华战争使得中国原已艰难曲折的现代化进程发生了中断与逆转,长达几十年的中国现代化成果毁于一旦。中国的抗日战争,改变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格局,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新闻、人口乃至语言、民俗、消费、生活方式等各个层面上,都显示了与时代同构共进、多元趋新的特征。抗战直接改变了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方向,使得中国现代史的发展出现了一个新面貌,这一切,构成了一幅中国历史变革与社会发展的生态画卷,也体现了灾难深重的中国的深刻转折。尽管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的致命弱点,使得社会转型呈现出多元势差的二元结构乃至多元发展趋向,其中也不乏例退、逆流,但社会历史发展的框架已经基本奠定。    由1937年开始的转折,使得中国现代史出现了一个新的面貌,决定了日后的发展取向。研究与探索这个新转折,这正是作者撰写本书的目的所在。

作者简介

忻平,男,1954年生于上海。1982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历史学博士。曾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上海市科教党委宣传处处长兼上海市教委德育处处长。现任上海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校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并任上海市高校青年教师协会理事长、上海市历史学会理事、上海研究中心研究员、上海民俗学会副会长、上海市党史学会副会长、上海市延安精神研究会副会长等。曾先后赴日本东京大学、京都大学、神户大学、大阪外国语大学、广岛大学和美国讲学和交流,对中国近现代史、上海史研究有较多成果。出版学术专著3本、主编2本、译著1本,合作出版20本,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主要著述有《王韬评传》(1990年)、《现代化进程中的上海人及其社会生活(1927—1937)》(1996年)、《1937:深重的灾难与历史的转折》(1999年)、《民国社会大观》(1991年,第一主编)等。

书籍目录

深重的灾难与历史的转折(代前言)第一章  “七七”卢沟桥事变:日军全面侵华  第一节  中南海怀仁堂的新“鸿门宴”  第二节  卢沟桥事变前的二十九军与冀察政务委员会  第三节  “七七”夜幕下卢沟桥畔的枪声第二章  中日确立战争体制,进入全面战争状态  第一节  战争初期的日本政略与战略  第二节  “最后关头”的到来,中国全面动员  第三节  日本放弃“不扩大”方针,全面进攻华北、山西  第四节  地方军积极参加抗战,韩复榘不战而退被杀第三章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国共合作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第一节  “梦想中国”——30年代中国人的现实观与未来观  第二节  国民党政权的社会基础  第三节  从“反蒋抗日”、“逼蒋抗日”到“联蒋抗日”  第四节  1935-1936年国共两党间的多次秘密谈判  第五节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与全面内战的结束  第六节  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第四章  上海:日本低估了中国  第一节  日本战略转移:开辟南方战场  第二节  先发制敌:苏州留园的“中央军校野战营办事处”  第三节  虹桥机场事件和八字桥头的“第一枪”  第四节  海军:无奈的御敌之法——自沉  第五节  空军:骄傲的东方战鹰——伟绩  第六节  战史罕例:百万大军战淞沪  第七节  八百壮士孤军奋战义薄云天,女童子军勇送国旗万人欢呼  第八节  同仇敌忾:上海各界齐救第五章  南京大屠杀:人类文明史上罕见的暴行  第一节  杀向南京的路上——长江三角洲的大屠杀  第二节  保卫南京与南京失守  第三节  中国的“奥斯威辛”:南京大屠杀  第四节  八万妇女被奸、被杀——南京的“慰安妇”们  第五节  对在华的“辛得勒”们致以崇高的敬意——来自“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的报告第六章  内迁:中国社会经济重心的大迁徒  第一节  崎岖发展的中国现代化进程被打断  第二节  资源委员会与大后方基地的确定  第三节  中国实业界的“敦克尔克”  第四节  高校内迁,抗战兴学——“将欲抗顽虏,复失壤,兴旧邦,其必由学乎”  第五节  沈鸿——“陕甘宁边区工业之父”  第六节  现代化重心与格局的调整——内迁与西部地区的社会发展尾声  1937:中国现代史由此改写后记再版后记各章的图表  表3-1  抗战前国民党军队陆军将官出身背景统计表(1936)  表3-2  抗战后国民党军队陆军将官出身背景统计表(1947)  表3-3  国民政府时期士兵家庭职业统计表(1930—1946)  表3-4  抗日战争中中日军队死亡统计表  表6-1  1940年大后方11个工业中心厂家统计表  表6-2  1942年流入四川省涪陵、丰县地区难民职业统计表  表6-3  江北县塔坪寺避难尼僧居士名册

章节摘录

  中国现代史上,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无疑是影响最大、最为重要的现代政党。  他们有很多的共同点:都在20世纪20年代诞生;诞生后,都反对军阀、反对帝国主义;在双方的纲领(国民党的新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的最低纲领)基本一致的前提下,互相携手共同战斗,推动了国民革命的顺利开展;双方都是依靠意识形态认同的政党来建立与控制军队的:国民党称之为“党军”;共产党则是“党指挥枪”。  这些,都是古代中国甚至近代中国所没有的。  然而,双方又有很多甚至是根本的不同之处: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政党,从一开始建立,就明确宣布以中国人民的利益为自己的出发点,为着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而奋斗;而国民党则以信奉孙中山“三民主义”为旗号,实现对政治权力的全面垄断;共产党有着严密的组织纪律——铁一般的组织纪律;而这恰恰是国民党所没有的;这也正是国民党丧失政权、丧失民心的一个原因;共产党的社会基础是工农群众,即使在国民革命时期,也是一个由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等四个阶级组成的联盟;而国民党利益代表模糊不清,原则上代表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实质上代表的只是这个政权自己……  其实,中国现代化的蓝图早在“五四”时期,就由不同的中国人在描绘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整体性反传统主义”,也意味着现代意识形态源头的出现,各种政治力量与有识之士都从中汲取现代化的养分,纷纷寻找与描绘各自心目中的现代化蓝图。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灾难与转折1937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