乖孩子的伤,最重

出版时间:2010-2  出版社: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李雅卿  页数:152  
Tag标签:无  

前言

序 一真心想做,便放手去吧天风(17 岁)你正翻开的这本书,是半年间的教学反思。“教育”是面对他人生命的艺术,“学习”是面对自己生命的艺术;所谓反思,便是试着清楚面对错综的世界,不肯在训练和习染中轻轻放过。世上太多的训练,教我们将事情“轻轻放过”。不为自己生命做主,却倚着早已套就的种种价值,将记忆作了解、以复诵为创造;学习成了积累成见、接受种种系统的操纵制约—在专精一艺以应付世界的同时,质疑和好奇便渐渐忘却。可是除了亲身探索的知识,还有什么能让人踏实?除了自知自明的信心,还有什么能让人免于恐惧?所以说“自主学习”,不是理论箴规,而是生活的态度—承认自己的局限,不试图宰制他人;反思既有的规则,不逃避内心的恐惧。而这些,都要等体认到发现与独立的喜悦、不依恃习惯和他人的安排时,才会真正明白。为什么要学习?说穿了,便是为了了解沟通的门径,改变世界,也让它影响你。掌握手上的资源、明白心内的想望、了解此刻的限制,纵使门径无数、世事常新,总不会困惑犹疑。有人看过这本书,说实际方法谈得太少。其实文字能达到的,总是借你原本经验的投射—因为没有相同的生命,也就没有不易的准则。读者或许在字里行间瞥见自己的身影,有些感触或体悟,倘若再想从作者生命的片断里撷取什么,便是奢求了。教育者又何尝能真的“教会”什么呢?在种籽,教师们只是和学生共同创造一个较少伤害和压抑的环境,同时真心相信:只要双足不被捆起,孩子总是会找出自己的路;要是将鱼身硬接上双足,反而剥夺自在游水的可能。这般“信任孩子、整理自己”,在书里看来容易,真要活出来,却往往得经过数番挣扎。一年前我开始倾听世界、不加干预,还总是怕伤了旁人。后来才发现伤己伤人的, 往往正是这个“ 害怕”。如今看来,二十四篇书信都是在说:“真心想做,便放手去吧!”序 二在自主学习中成长唐宗浩(13 岁)我是种籽学苑的创校学生,在种籽读了三年半,从种籽毕业后,在一般体制内的中学就读。说起我和自主学习的缘分,要从小时候开始。从小,我母亲就很开明,只要不让她太为难,她总是随我做自己的事。因此从小就习惯自己安排生活的我,进了幼稚园,颇难适应。觉得幼稚园占掉我太多的时间,老师们蛮不讲理,总要我们照他的意思活动。所以三年的幼稚园我念了四所学校。如果不是母亲坚持我得学习与他人和平共存,我一定早就退学回家了。小学一年级,我在德国体验了另一种不同的教育方式。他们虽然也是照课表上课,可是上课的时间很短,可以和老师讲道理,这样的上学经验,让我不再觉得上学是可怕的事。回台湾,在体制内的小学就读,我又有窒息的感觉。于是我开始争取自己的学习空间,并促成种籽学苑的创校。到种籽学苑,我们学生和老师共同设计了这个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它和其他学校不同的是:一、师生皆可以通过生活会议创立、修改校规。二、学苑教师不会用体罚、辱骂或其他伤害学生身心的方式,强迫我们听话。三、犯错的学生,是依据生活会议讨论出来的法庭制度,予以教导或限制。而非由老师任凭己意,要打便打、要骂便骂。四、学生可以自由选课,没课的时间,可以用来做自己想做、也不妨碍规范的事。五、课程内容都由学生参与讨论,并且按照每个人不同的学习速度有所差别。除了语文、数学两个必备的科目外,全部选修。六、学苑不会有事没事就叫全校的人集合。总之,学苑的一切,不论是制度或教材,都可以改、都可以变、都可以谈,当然,你得提出你要求改变的理由,说服大多数的人,并按照一定的程序,来达到你的目的。所谓“在自由中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就是种籽学苑的写照。我觉得自己在种籽,有许多的成长。例如我找到自己的方向和定位,知道人生是有意义的。也从许多同学的改变中,体会到“有教无类、朽木可雕”的深意。当我从种籽毕业,进入一般体制内的初中,我重新对照其中的差异,也有能力来面对它们。虽然我的功课很好,和老师、同学都处得不错,不过我还是希望种籽这种自主学习的精神,能够在台湾发扬光大。如果台湾能有个自主学习中学,我相信我可以学得比现在更好!序 三做自己蛮蛮妈妈(40 岁)蛮蛮要上六年级了,这是她在种籽学苑的第四年。光阴荏苒,当初梳着马尾的小女儿,如今已长得和妈妈一样高了。还记得她刚转去种籽学苑的第一个星期,回家便跟我说:“不知道长大以后,还有没有种籽,我想让我的小孩也去念种籽。”这些年来,蛮蛮对学校的喜爱和忠诚,始终没变。她自己,倒是变了不少。前几天,蛮蛮说:“妈,你知道吗?在体制学校里,只有两种小孩子:听大人话的好孩子和不听话的坏孩子。我一年级的时候,是听话的好孩子;二年级的时候,是不听话的坏孩子。可是其实那些都是面具,都不是我真正的个性。我现在这个样子,才是我自己。”看着蛮蛮灿烂的笑容、晶亮的眸子,想着她的种种美好,想着我们一起走过的路,心中百味杂陈,思绪如潮涌。对雅卿、对种籽的全体老师,一句谢谢是不足以表达于万一的。好在,他们都懂。序 四面对“真”种籽学苑•苑长 朱佳仁(24 岁)“ 真、善、美”是每个人毕生追求的目标,也是教育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变得愈来愈讲究效率,为了求“善”求“美”,在时间环境的压力下,我们似乎开始渐渐失去了原有的“真”。我记得曾经有位记者问过我:你羡不羡慕种籽学苑的孩子?你为什么羡慕他们?我想,我最羡慕孩子的,就是他们的“真”,还有这个学校有机会,有时间,让孩子能够面对自己的真实。从小,我就是学校的模范生,在课业上没有压力,各方面的表现也还不错,但是,我有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应付学校、得到老师的赞美、躲开处罚、迎合同学的喜好,自己想做一件事的动力,慢慢地就成了为得到什么而做。直到自己慢慢长大,才渐渐看到自己的这一面。但是,由于以往的积习已深,打破过去所认为的“善”与“美”,重新面对真实的自我,实在需要花很大的勇气与决心。因为人往往陷入那不真实的“善”与“美”而不自知,并满足于其中所带来的安全感。“ 自主学习”, 在现今的各种教育方式中, 是最注重个人“真”的一种教育方式。也因此,自主学习学校往往是社会的“小众”,因为它没有立即可见的“善”与“美”,学生的动力,完完全全是来自于自身内在的需求。大人往往对此感到不安,因为在大人的成长过程中,已经失去了很多的“真”,他们看不到孩子的“真”,却担心孩子没有“善”与“美”如何能适应这个环境。没有“真”,“善”与“美”必定如海市蜃楼般的不可靠。天下没有一蹴而就的事,唯有以“真实”为基础,才会有真正的“善”与“美”。感谢雅卿,她办了这所学校,让这里面的每一分子,都有寻回自我“本质”的机会。

内容概要

乖孩子,常常得付出自信和自尊的代价来讨好成人。只要你心里有个“理想孩子”存在,你就忽略了孩子天生的气质和才智,就自然地阻绝了孩子独立思考与自我发展的机会。本书作者传达了一种“将意志还给孩子,让孩子清楚思考,自主选择”的教育理念,告诉成人要相信孩子,做好成人分内的事,同时让孩子做孩子的事,使孩子从小到大都能保有自信和勇气,不断地去选择、尝试、应对和改变,并且因此发展出属于他自己的智慧,最终做自己命运的主人。期待每位孩子都发现自己的“好”,找到自己认知世界最有效的途径,然后用自己的方式和速度来学习。

作者简介

李雅卿,1954年生,国立政治大学法律系硕士,台湾另类教育的标杆人物之一。曾任《中国时报》记者及专栏组副主任、《商业周刊》副总编辑、“台北市自主学习实验计划”的主持人。主妇联盟环境保护基金会和毛毛虫儿童哲学基金会的发起人、“台北县种籽亲子实验小学”创办人及首任校长、“自主学习促进会”创办人及理事长。著有《自主学习手册》、《校园青少年人权手册》、《种籽手记》、《乖孩子的伤,最重》、《天天惊喜》、《成长战争》、《快子·违禁物品》等。

书籍目录

序一:真心想做,便放手去吧
序二:在自主学习中成长
序三:做自己
序四:面对“真
答问篇
1 走出城堡
2 人生而不同
3 怎么可以拿孩子做实验
4 真实面对孩子
书信篇
1 乖孩子的伤,最重
2 谈学习
3 自主学习与引导学习
4 教师的做与不做
5 忍心而为
6 教师镜
7 发现的喜悦
8 理想教育者的十字架
9 学习是对自己负责的事
10 如果这样.世界会怎样
11 应对的智慧
12 没人缘的孩子
13 宠溺也是一种忽视
14 当孩子打破别人的头
15 跳出和孩子争夺权力的漩涡
16 多面夏娃
17 无聊啊!无聊
18 在生命转弯的地方
19 如果你要在家自学
20 支持孩子找寻自己的路
21 “理想孩子”的幻影
22 当爸妈不是那么沉重的事
23 自信的父母,自信的孩子
24 和孩子共享学习之乐
后记:陪孩子过一个自主学习的暑假

章节摘录

“从事教育的人,对生命负责。如果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能想过:‘什么样的教育是我真心相信的?’那么才能放心去做。教育局长能做的,就是提供这样的机会与环境,让这些真心想做的校长有一个实现自己教育理念的机会。那么我们就会有各种不同的学校,来对应各种不同的学生需求。  如果各位校长是为了上级长官要做开放教育,于是就做开放教育,可是对这个教育的内涵并不清楚,也不相信,那么就会缺乏工作的原动力,也不会有自我反省、自我调适的机制,事情也就难以做好。  何况在民主政体中,任何行政首长都是会轮替的。不断揣摩上意的结果,最后会连自己为什么要从事教育都会怀疑,那么学校的孩子怎么办?”  其实不要说是校长,每一位老师、每一位家长都应该想想这个课题才好。种籽一向认为自己只是开放教育的形态之一,这个学校从事“儿童自主学习”。我们知道,在充满恐惧的现代社会,这种学校很难成为教育的主流,不过,这是我们真心相信的,所以我们就集合有共同信念的人一起来做。我很感谢台北县给我们这样的机会。种籽三年,邓运霖局长对我们只有支持,没有干预。他的信任和支持,是促使种籽走过风雨三年、不断成长茁壮的主要因素。至于其他学校的情况,我没有机会详细了解,只能在心里祝福。

后记

陪孩子过一个自主学习的暑假李雅卿漫漫两个月的暑假又到了,很多家庭,尤其是双薪家庭开始为安排孩子的去处而烦恼。很多孩子也为父母对他的安排而不满。有家长问我怎么样才算是让孩子过了一个自主学习的假期?都不管他吗?还是要管到几分才算适当?我很怕人家问这样的问题,因为“自主学习”不像数学的测量题,可以精准算出您目前的做法,离标准答案还有几寸几分?自主学习只是一种生命的实践态度,认为每个人都应该直接面对自己的生命和行为,自己负责。在孩子还不能判断或承担自己的行为责任前,成人必须提供讯息和协助,陪伴他走向自我负责的道路,而不是假“爱”之名,越俎代庖地替孩子规划一切,并用大人的权威和资源来强迫孩子服从。具体来说,现在有长长两个月的时间摆在面前,全家可以怎么利用?我会建议父母亲先和孩子做个良好的讨论,让孩子真的体验到什么是自主和相互尊重。讨论之前,父母得有个心理准备:对孩子提出来的意见,要诚实面对。我们不一定能够满足孩子所有的期望,我们也不必满足孩子所有的期望。只要我们不找借口来敷衍小孩,或对孩子做一些虚伪的承诺,那么我们就不会丧失孩子对我们的尊敬,也不会让自己陷入信用破产的窘境。做好这个心理准备,就可以开始啦!如果你的孩子从来没有替自己规划生活的经验,或是以前你的信用度不高,那么你得有些耐心,因为他的回答 大部分都会是:“我不知道。”如果你因此觉得失望或麻烦,又把这件事收回来自己做决定,那就前功尽弃了。有时候孩子会试探大人,看大人是不是真心,你要挺得住这样的试探,才能重建你们的亲子关系。如果你的孩子是真的不知道怎么办,那么你可以陪他一同收集讯息,看看哪里有夏令营?哪里有旅游点或旅游团?或哪里有好电影?是不是有什么好书、好博物馆……当他的智囊,一起讨论每个规划可能的好处和坏处,然后让他自己做决定。如果他一时之间无法决定,就等一等,不要那么着急,你自己决定事情不也需要考虑的时间吗?在孩子决定之前,充其量就是在家里晃荡个几天而已,有什么了不起的呢?就算他真的晃了一整个假期,如果能换来他对你的信任,不也是值得的吗?如果你孩子提出来的打算,你在时间或经济上无法负担—像陪他到国外度假等,那么请诚实地告诉他,不必难为情或有罪恶感。我们当父母的只要提供孩子温暖的家庭、成长的空间,就是好父母了。如果你的孩子不能体谅家庭的困难,只会抱怨的话,你们亲子之间一定有其他的课题要做。这部分我们以后再谈。如果孩子提出来的主意是你无法忍受的—像天天打电动,请你不要立刻跳起来,因为人一生气,沟通的门就会关闭。你不妨先试着了解一下他的需求,了解一下他为什么那么喜欢打电动。是因为打电动可以满足他在学业上的挫折、同学相处上的困难,还是有其他原因。也许他一时之间讲不清楚,那么你们可以把这个课题当作暑假的共同作业。我们做父母的人要先把心打开,相信孩子绝不会诚心让自己变坏。你觉得打电动是坏事,他觉得打电动是好事,为什么?大家把理由说出来,先不要断言。也许你会发现是自己太紧张了,也许他会发现世界上除了电动还有其他有意思的事。也许你们有其他更具创造性的互动结论,谁知道呢?如果你的孩子想在家里闲散闲散,这不表示他“懒惰”,只表示他需要放松一下自己;如果你的孩子还不到可以自行在家的年龄,让他知道你的教养责任,陪他一起寻找他可以接受的安排。如果你自己要去访亲拜友,孩子愿意陪你一起去,那么你得心怀感谢;如果孩子不肯陪你,那么你们可以共同找出彼此安心的办法—记住:这是你们共同的问题,大家都有责任提出解决方案,不要只叉着手等对方提出各式各样的方案,来让自己做最后的裁决,那真是扼杀亲子关系的好办法!如果父母对孩子的暑假生活有期待,例如好好背几首唐诗,把不及格的数学补上来等等,那么父母要知道,这是“父母”的期许,除非能够让孩子了解并接受期许背后的原因,否则就不会是他“自己”的规划。任何开放的讨论,都是参与者共同的创造,本身没有预设答案,否则就变成“说服”而不是“沟通”或“讨论”了。以前我读书的时候最喜欢放暑假,因为每次只要和爸爸妈妈说好,把自己的家事责任安排好,就可以完成平时因为时间切割所不能完成的事,像看完一大套书、学会理家、到乡下过日子、打工赚钱、精通一个语言等等。我常觉得如果当父母的人,要想支持自己的孩子,暑假实在是个天赐良机。祝大家有个不一样的快乐假期!

编辑推荐

《乖孩子的伤,最重》:只要双足不被捆起孩子总会找到自己的路。为关注和从事教育的人们提供深度思考中国教育问题的优秀书籍是尊师园书坊创办的使命。尊师园策划团队希望以图书出版为桥梁,用本土原创、外版引进等不同的方式向读者展示闪烁着智慧光芒的教育人文图书,和读者一起寻找更多、更完美的教育形态:原来教育还可以这样来做……乖孩子,常常得付出自信和自尊的代价来讨好成人。一个成人,只要心中还存有“要孩子乖”的想法,就是阻绝孩子独立思考、发展自我的刽子手。只要你心里有个“理想孩子”存在,你就不可能不用批评、比较、挑剔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的孩子。于是你忽略了孩子天生的气质和才智,忙着和自己“恨铁不成钢”的期待拔河。请好好看看你身边的孩子一他是不是正努力要成为你心中的理想孩子?当孩子在做这样的努力时,他就已经交出“自我审视”的机会,同时也丧失了他的自信和尊严。让每位孩子都发现自己的“好”,找到自己认知世界最有效的途径,然后用自己的方式和速度来学习。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乖孩子的伤,最重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1条)

 
 

  •   乖孩子的伤最重:孩子不能做自己,只能做别人的附属品,看别人的脸色行事,不能成长为一个完整的人。孩子需要爱,需要自由,更需要规则与平等。
  •   喜欢她的《种籽学苑手记》,讲述她们办学的心路历程,这次看到她的书,又毫不犹豫地买下了,这本是她和孩子和家长和同事之间的交流信,更全面地了解到种籽学苑所面临的种种,如同第一本一样,李老师的“另类”学校,是尊重孩子自身的学校,而绝不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世外桃源”。喜欢,调整自己和孩子相处的心态!
  •   是朋友介绍的这本书,说对孩子教育很有深思和学习提升的一本书,就买来看了,虽然是台湾的老师的观点。可有些理念是很好。到货的第一天就看了,没看完,值得一看。
  •   其中有篇文章就是讲孩子那种类型的,给孩子看了,很有收获
  •   非常可爱的教育系列丛书,建议家长,教育工作者闲时看看!
  •   原以来此书是理论+方法的,后来才发现是一些案例和信,要家长自己动脑去想。和想像中不一样,但书还不错。
  •   如果我能在那样的环境里该是怎样的快乐与幸福啊!
  •   很好的一本书,当当的书质量好的没的说
  •   作者创办的学校才是真正的学校,是培养人的学校
  •   觉得是一本不错的书!
  •   同事很满意,好的很
  •   身为父母的我们,读本书之前也许应该先检讨一下“在我们生命之中,孩子为何而存在?”有些很奇怪的答案。
    传统主义者的回答是“养儿防老!”,在他们眼里养孩子就像做买卖。你小时候我对你好,我老之后你就要养我。这种人信教(任何教)也是做买卖——今天我供奉你,你就要保佑我。不能说这种世俗的想法有什么错,只能说品格不高吧。

    各种现代的集体主义者,要求孩子为一个虚幻而崇高的目的存活,比如:国家的荣誉,家长 的颜面。这样更可怕,有一天孩子完全明白之后会完全感觉自己生活在虚幻之中,找不到存在的意义。做眼保障操者要在“为保卫祖国”的口号之下,如此生长的70后也许对此感受很深。

    也许正确答案在本书之中有部分体现——孩子不是作为父母或者任何组织的附属品而存在,他们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在学习中都应该自主找到自己的兴趣,自己的价值,从而实现自己存在的意义。像某些宗教中提到的“每个人来世上都肩负使命”,孩子应该在家长和老师的帮忙下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

    本书是本台湾老师的杂文集。有几个点给我启发非常大,其中之一就是“让孩子知道父母判断的原因”。之前儿子要买什么玩具,我和他妈总是简单地说“行”或者“不行”,这是有问题的。孩子并不知道家长为什么要如此,严重些会伤害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我们应该“正视”孩子需求,即不是一味满足孩子的需求。因为只有父母认真应对孩子的需要,不做预设立场的反应,孩子才能在互动过程中,学到社会价值和人我关系的定位。否则当父母只是宠爱或拒绝孩子时,孩子的心理需求,其实并没有得到“正视”。
    这是为什么常常会有困惑的父母,发出这样的问题:“我这么用心,怎么会教出这么困难的孩子?”因为他们的用心,都用在自己的投射或满足上了。比如说孩子向父母要求买个玩具,父母因为自己儿时物质缺乏而在孩子身上寻求补偿,或希望孩子不要来打扰自己,或觉得亏欠孩子的父母都会说:“买!”拒绝孩子的父母则会说:“不行!”这两种父母都没有正视孩子的需求,。因为他既不知道孩子为什么要买这个玩具,也没法子让孩一子明白父母对这件事的评价和后面的理由。

    让孩子参与到决策过程之中,无疑是正视他们的好方法。

    孩子是天赐的礼物,不是什么人(尤其是不是父母)的附属品。在他们生长过程中,父母和老师给予适当的关爱和引导才是正道。如何父母和老师应该如何做?本书中给出了部分答案。从这个意义上看,书非常值得身为父母的我们读读。
  •   先看了种籽学苑教育手记,非常喜欢,于是把李雅卿老师的这本书也买来,可以时常在手头翻阅啦!总之,有不少收获!
  •   刚读,还可以
  •   看的比较粗略,给家长是个建议,了解一下是可以的
  •   帮忙给同事买的,她说还不错~
  •   内容大多以书信的形式而写的。
  •   包装还可以。 这个价钱算比较值的。
  •   也许是接触的越多思考的越多,就越感觉敬畏吧。今天早上看我买的台湾教育学者李雅卿写的《乖孩子的伤最重》,看了一些,感触很多。    现在的年轻人需要时间和体验。也许你我也都是从年少轻狂走过来的。每个时代的人都有当时文化的烙印。我是70后,我身上感到的更多是时代的变迁。父辈那个时代,也许更多的是尽管经济上不富足但精神上却又充满了憧憬;80后90后,甚至是2000后我的孩子,一直是衣食无忧,他们对自己和未来反而感受和期望的少。    实际上当今时代的趋势和前景都是不错的。虽然经济超速的发展,却忽略了精神和文化建构需要的一个过程。我的孩子身上看到了很多的是当前快速经济发展后的后遗症:恐惧而焦虑。 无论是吃喝玩多么多,也不能减少孩子身上的孤单和空虚感。    孩子有自己的看法是好事,就怕孩子乖的都没有观点了。现在的父母很多都是自己有很多的焦虑和恐惧感,他们把未来对于资源的争夺战提前了。让孩子从小就活在紧张的压力下。    自己过去也是孩子,在消化自己父母给自己带来的问题。看着自己的孩子样子,惊醒。时代的差异,加上对于养育的误解和缺乏,发现了自己的无力感。 重要的方面在于家庭情感联结的失调。离你越近的人,越需要你的呵护    如果我们可以尊重孩子,那么观念就可以不同啊。正是我们不知如何的和孩子做朋友,才发现,孩子已经离开自己渐渐远了。
  •   卓越的送货速度真的很快,但是这本书发给我的时候封面非常脏而且有很大的折痕。不过这本书仍然是一本好书,看过这本书之后搜索了作者这个人,有机会真希望将来去她的种子教育学院看看。这本书的理念并不是很新,但是能够贯彻下去并为之努力的老师真的很少,总而言之,这是一本让人感动的书。
  •   书文笔不错,但理论性的东西有点多,可操作性不大
  •   这是尊师园书坊丛书的一本好书。
  •   很好,很满意!值得一看!
  •   通过一封封书信,从不同的角度告诉孩子、父母、教师如何解决生命成长中的问题,值得推荐。
  •   这本书是老师推荐的,说看看不错。好吧,我只能说我不太喜欢,个人理解罢了。
  •   还没看,书应该不错,下次再评
  •   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总是因为没有经验而手足无措,大多数以成人的标准去衡量孩子,看到他们的行为经常粗暴制止,殊不知已经对孩子造成了伤害,孩子的自住型和创造性就被抹杀了,读了这本书,相信度家长还是有一定启迪和指导作用的。
  •   实在一般般,没有什么新理念
  •   帮弟弟买的,小地方没没卖的。送货很快,书也很好,包装全面不错!
  •     身为父母的我们,读本书之前也许应该先检讨一下“在我们生命之中,孩子为何而存在?”有些很奇怪的答案。
      传统主义者的回答是“养儿防老!”,在他们眼里养孩子就像做买卖。你小时候我对你好,我老之后你就要养我。这种人信教(任何教)也是做买卖——今天我供奉你,你就要保佑我。不能说这种世俗的想法有什么错,只能说品格不高吧。
      
      各种现代的集体主义者,要求孩子为一个虚幻而崇高的目的存活,比如:国家的荣誉,家长 的颜面。这样更可怕,有一天孩子完全明白之后会完全感觉自己生活在虚幻之中,找不到存在的意义。做眼保障操者要在“为保卫祖国”的口号之下,如此生长的70后也许对此感受很深。
      
      也许正确答案在本书之中有部分体现——孩子不是作为父母或者任何组织的附属品而存在,他们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在学习中都应该自主找到自己的兴趣,自己的价值,从而实现自己存在的意义。像某些宗教中提到的“每个人来世上都肩负使命”,孩子应该在家长和老师的帮忙下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
      
      本书是本台湾老师的杂文集。有几个点给我启发非常大,其中之一就是“让孩子知道父母判断的原因”。之前儿子要买什么玩具,我和他妈总是简单地说“行”或者“不行”,这是有问题的。孩子并不知道家长为什么要如此,严重些会伤害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我们应该“正视”孩子需求,即不是一味满足孩子的需求。因为只有父母认真应对孩子的需要,不做预设立场的反应,孩子才能在互动过程中,学到社会价值和人我关系的定位。否则当父母只是宠爱或拒绝孩子时,孩子的心理需求,其实并没有得到“正视”。
      这是为什么常常会有困惑的父母,发出这样的问题:“我这么用心,怎么会教出这么困难的孩子?”因为他们的用心,都用在自己的投射或满足上了。比如说孩子向父母要求买个玩具,父母因为自己儿时物质缺乏而在孩子身上寻求补偿,或希望孩子不要来打扰自己,或觉得亏欠孩子的父母都会说:“买!”拒绝孩子的父母则会说:“不行!”这两种父母都没有正视孩子的需求,。因为他既不知道孩子为什么要买这个玩具,也没法子让孩一子明白父母对这件事的评价和后面的理由。
      
      让孩子参与到决策过程之中,无疑是正视他们的好方法。
      
      孩子是天赐的礼物,不是什么人(尤其是不是父母)的附属品。在他们生长过程中,父母和老师给予适当的关爱和引导才是正道。如何父母和老师应该如何做?本书中给出了部分答案。从这个意义上看,书非常值得身为父母的我们读读。
      
  •     也许是接触的越多思考的越多,就越感觉敬畏吧。今天早上看我买的台湾教育学者李雅卿写的《乖孩子的伤最重》,看了一些,感触很多。
      
      现在的年轻人需要时间和体验。也许你我也都是从年少轻狂走过来的。每个时代的人都有当时文化的烙印。我是70后,我身上感到的更多是时代的变迁。父辈那个时代,也许更多的是尽管经济上不富足但精神上却又充满了憧憬;80后90后,甚至是2000后我的孩子,一直是衣食无忧,他们对自己和未来反而感受和期望的少。
      
      实际上当今时代的趋势和前景都是不错的。虽然经济超速的发展,却忽略了精神和文化建构需要的一个过程。我的孩子身上看到了很多的是当前快速经济发展后的后遗症:恐惧而焦虑。 无论是吃喝玩多么多,也不能减少孩子身上的孤单和空虚感。
      
      孩子有自己的看法是好事,就怕孩子乖的都没有观点了。现在的父母很多都是自己有很多的焦虑和恐惧感,他们把未来对于资源的争夺战提前了。让孩子从小就活在紧张的压力下。
      
      自己过去也是孩子,在消化自己父母给自己带来的问题。看着自己的孩子样子,惊醒。时代的差异,加上对于养育的误解和缺乏,发现了自己的无力感。 重要的方面在于家庭情感联结的失调。离你越近的人,越需要你的呵护
      
      如果我们可以尊重孩子,那么观念就可以不同啊。正是我们不知如何的和孩子做朋友,才发现,孩子已经离开自己渐渐远了。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