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我们又挨打了

出版时间:2009-5  出版社: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作者:端木赐香  页数:241  字数:274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是对第二次鸦片战争作了全景式解读,展现了19世纪中叶世界广角镜下的实力格局,详细描述了中英双方综合实力的对比、战前准备、战争经过、战后的结果及影响等,使读者对第二次鸦片战争有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了解和认识。    作者通过这种全景式的解读,展现当时西方国家正在加速走向现代文明,而中国却在专制愚昧中踽踽蹒跚的情景,通过此种对比来厘清鸦片战争中大清一败涂地、屡屡挨打的根本原因:不在于一个皇帝的能力高低,不依靠几个臣子的忠奸与否,也无关乎民心向背,腐烂的专制制度才是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主因。

作者简介

端木赐香,原名李桂枝,网名三糊涂。1968年生人,1990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历史系,现在河南安阳师范学院历史系任教,副教授职称。
  研究方向:中国传统文化及中国近代史。
  平生业务:拆历史的墙角,探文化的陷阱。行文似戏谑,被章立凡先生称为顽主;文字背后一腔真诚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签约,签来了十年的休战  条约签订了,中国进入了条约时代  条约虽然签了,但俺们都是被逼的  英国傻佬:高兴得过早了  广州故事:俺最会说“不”了  福州故事:曲线爱国惹着了谁第二章  科举举出个造反派,修约修出了战争派  洪秀全高考落榜,反了  外国听说拜上帝教,乐了  1854年:英国带头要修约  上海:华夷和平共处的模范根据地  1856年:美国带头要修约第三章  英法联手,美俄提着篮子来了  亚罗号事件,巴夏礼恼了  广州开打,英国议会开吵  马赖事件,拿破仑三世不安了  英法联手上树,美俄提篮上场第四章  广州又开战,这回彻底玩完了  广州:这回彻底玩完了  叶名琛:自号“海上苏武”  柏贵:绰号“匹克威克”  广东三绅:将团练进行到底第五章  第一次大沽口之战  大沽口:开战了  咸丰:广东干得咋样  天津:难产的条约  上海:难缠的修约  咸丰:备战备荒为悔约第六章  换约换来了第二次大沽口之战  俄国公使狡猾:最先换了约  英国公使:换约之前先换了一肚子气  大沽口二次开战:英法进了僧王的套  美国公使华若翰:就这样被大清玩了一把  大沽失败传出:傲慢伦敦与浪漫巴黎同时大哗第七章  第三次大沽口之战  咸丰:亢奋得有些过头了  英法联军:第三次光临大沽口  北塘天津:一股脑儿地陷落了  惠亲王:着天津百姓对着夷人故作愤愤之势  英明领导咸丰:把谈判使臣给我拿下  咸丰想先跑,发下的红头文件却是亲征  英法使者:在北京体验中国特色的刑罚  蒙古骑兵:在京津之间体验英法特色的骑兵战术第八章  英法联军进北京  大臣的弱智方略和咸丰的领导先跑  北京同仁堂:牛啊羊啊,送到鬼子那里去  圆明园:爱新觉罗家的处女地,留守的却是太监  奕?:有困难,找俄国;额尔金:我放火,我有理  北京条约签订,亲王自尊受伤了  额尔金的疑心,咸丰帝的心病  俄国调停,中国谢媒第九章  盘点战争之后事  孟托班凯旋而归,迎接他的是冷嘲热讽  雨果流亡国外,大骂政府是强盗  额尔金: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黄宗汉:俺的跨年度述职报告  战争结束了,历史却仍在重演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签约,签来了十年的休战  条约签订了,中国进入了条约时代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直接结果是四个条约的签订,按时间先后顺序,它们是:中英《南京条约》;中英《虎门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西方由此认为,中国进入了条约时代。那么,我们先了解一下条约要点吧,因为是它们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之旅;给中国打开了异域的文明之窗;更关键的是,某些方面直接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相关:  (一)中英《南京条约》各要点  (1)嗣后大清大皇帝、大英国君主永存平和,所属华英人民彼此友睦,各住他国者必受该国保护身家安全。  对清政府来讲,此条很没劲。华英人民彼此友睦且不说,英国君主居然与大清皇帝平起平坐了,清国自称大清,英国也厚颜无耻地跟着自称大英了,大清皇帝天下共主的虚荣,就这样被蕞尔小英给掀没了。还有,中国先天缺少西方社会所谓的契约精神,借用卢梭的概念,中国社会应该是由“绝对的权威”(官僚)与“无限的服从”(百姓)构成的。虽然卢梭认定这种约定“无效而且自相矛盾”,但是谁让中国知识分子中永远没有卢梭这号人物诞生,谁让中国百姓对于“无效且自相矛盾”的约定不亦乐乎地遵循呢?真是不幸生在大清朝啊!问题是,英国百姓不接受这种不幸,他们的政府替他们向清政府招呼:俺百姓住尔国者,身家安全尔等负责!  这一条咱觉得很过分,可它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常识,更是政府合法性的基石。不保护国民的身家安全,那叫什么政府?于是乎,清政府面对中国百姓,依然可做它的传统政府,百姓是它的羊羔,宰不宰,如何宰,任由它:清政府面对英国百姓,就得做现代政府了。所谓的现代政府,对内来讲,它只不过是国民意愿的执行人,是以国民的名义在行使着国民所委托给它的权力,而且只要国民高兴,他们就可以限制、改变和收回这种权力!对外来讲,按《奥本海国际法》,政府得执行所谓的国际标准规则,也就是外国人的人身待遇问题,“有一个最低的文明标准存在,一个国家如果不能达到这个标准,即须负国际责任,这是屡经确定的规则”。问题是,清政府眼里的夷人,类似畜生,地位还不如它圈养的中国子民,对待他们,何谈什么文明标准和国际规则呢?总之,大清还是个野蛮政府,英国条约却愣规定它担负起现代文明政府的责任,这要求也太高了些。清政府做不到,麻烦也就不断了。  (2)因大英商船远路涉洋,往往有损坏须修补者,自应给予沿海一处,以便修船及存守所用物料。今大清皇帝准将香港一岛给予大英国君主及嗣后世袭主位者常远据守主掌,任便立法治理。  这一条,咱这边一般简化为割让香港,很不尊重大清统治者的情绪。  巴麦尊外相原先看中的是珠山,因为有关人士一再向他推荐这个地方,当然他们认为定海也不错。但是由于律劳卑(Williarn John Napier)、义律(Charles Elliot)都偏好香港,璞鼎查(Henry Pottirlger)遂遵从了这些前辈的意愿。香港港口广阔隐蔽,不拘风雨如何都能进出自如,且具有东西两面各有一入口的极大便利,于是乎,英国最后选择了香港。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香港当时也就是一个荒凉的小渔村,清政府倒不见得怎么在乎它。政府在乎的是,王的自尊与威权。可能是潜意识里的自我安慰吧,道光在谕旨里的用语一度是“赠予”,条约里则用成了“给予”。“赠予”可能更好听,但是英国人不接受,只给翻译成“给予”。不管怎么说,“给予”比“割让”好听些。还有,琦善之前签川鼻草约,仅是准英国寄住香港而已,但是现在的国人都还跟他急。急的原因不外是:要割让,也只能由皇上亲自来!一句话,只准皇帝公然卖国,不许臣子私自授土!失土事小,皇权事大!  (3)英国人民可以携家眷寄居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口贸易通商;大英国君主派设领事住五处城邑专理商贾事宜。  这一条款,被我们简称为五口通商。从此,中国的广州一口通商制宣告终结。从此,夷妇也可以进入中土了。不过,中国女人跟她们学坏,还得老长的时间才行。别说学坏了,就是接触一下,都是政治与道德问题。比如浙江宁绍台道咸龄的老婆,虽然姓名不详,但在国门开放之初就与夷妇来往,实属顶风作案,以至于她的老公受连累,被人狠狠地参了一本。参他的人是江西学政张芾。学政是什么东西呢?宋代时是大学里的教授,清代时已是与督抚平级的政治官员了,所管事项约相当于现在的省教育厅厅长,掌管治下文武生员的考课与升降,除此之外,大约还要管治下的道德风化,所以也算兼了省宣传部部长的角色。他参奏这个咸龄太不像话了,在上海任职苏松太道时,其老婆居然“与夷妇往来,损国体而拂舆情,隳军威而壮寇志,莫此为甚。”道光一听,丫丫丫,这还了得?赶紧着人查办。幸亏查办者、浙江巡抚吴文镕还算厚道,说那都是谣言,咸龄的老婆从来没有与夷妇来往过,只在宁波管理海口时,逢年过节,夷领事非得请该道及府县等官员到其馆里吃饭,夷人表现得很恭顺,咸龄等就去了,过后又回请对方一顿,仅此而已。道光一听,原来就大清男人与洋人来往了,大清女人没有与夷妇接触,长出一口气,放过了咸龄。对清政府来讲,洋男人固然可怕,但更可怕的是洋女人。所以洋女人虽然进了中国的地盘,但是中国女人就不跟她们接触,气死她们!  (4)清国赔偿损失及战费。  赔偿总数是2100万元,三年半内分期付清。对于清国政府来讲,他们认为这笔赔款多乎哉?不多也。投降三人组里的牛鉴大人,在给英方的照会中表示,对于英国既讲诚信又不贪财的品质“尤深佩服”。  2100万元的赔款,具体可分为三笔。第一笔,广东十三行行商欠款,300万元,双方没有争议。当时的英国理气壮地认为清国政府应该拿出这笔钱。原因就在于,英国一直叫唤自由贸易,但清国政府却愣是鼓捣出一个不官不民、非驴非马的十三行来垄断外贸,他们还不起外债,或者破产了,清政府当然得替他们买单。第二笔,军费1200万元。据马士说,取代巴麦尊担任外相的阿伯丁(Lord Aberdeen,托利党人,英国著名诗人拜伦的堂兄,1841年取代巴麦尊担任外相。1852-1855年担任英国首相)并不想借此机会对中国政府漫天要价,一是不想增加中国政府的负担,二是不想因赔款问题使谈判破裂或者战争延长。马士所言可能是对的,了解阿伯丁的人都知道,他不但对战争深恶痛绝,而且担任外相期间,还帮助希腊获得了独立。总之,由于阿伯丁的原因,英方所得军费赔偿“不致超过实际费用是可以假定的”。第三笔,林钦差所没收和销毁的鸦片赔偿600万元。对于林则徐销毁的鸦片,中英双方当时都有估价来着。中国方面,我们可以看看林则徐的估价。英商全部交出鸦片后,他给道光上奏说:“此次收缴全清,夷人成本千余万金已成虚掷”,虎门销烟一半后,林则徐在奏折里再次谈起烟价:“今即以贱价核算,每箱亦须六百余圆,合计两万余箱,不下一千数百万元之值”。英国方面,当初巴麦尊执政时估价是618万多元,当时的反对党(托利党)使劲地攻击和谴责执政党(辉格党)发动战争的不义及政府支持鸦片贩子强卖鸦片给中国的罪恶。所以,1841年9月取代辉格党而上台的托利党就不好意思再要高出这个数额的赔偿费了,尽管他们最后估算的鸦片原价高达1100万元。不过按马士的意思,鸦片价不能再高了,就应该低廉些。因为放别的市场,即使贸易再自由,也不会一下子吸纳2万箱的鸦片的。所以,英方就是把自己的鸦片打了对折批发给林则徐的,还算厚道!不过,清方物质损失有限,但精神损失太大了。因为虎门销烟,扬眉吐气就那几天,之后,中华民族的自尊心开始了受伤的历程,这一受伤就没个完,今天虽然从地上捡了起来,但后遗症还是落下了。境外随便有个议异,对人家来说是常识,对咱来说就是别有用心甚至反华势力在行动了。  关于赔款,除按期未交足数的每年每百元加息五元之外,还有一项附带规定:大清皇帝允准各项条约实行了,并且交清了600万元的鸦片赔偿费后,英军退出南京等处;五口全部开关通商,且2100万元的赔款全部交清后,英军退还定海之舟山及厦门之鼓浪屿小岛。相对于人质来讲,这叫地质吧。  (5)取消广东十三行的贸易垄断制度。  由于公行垄断众所周知的弊端,所以英国人下定决心要取消广东十三行的贸易垄断制度。他们的目标达到了。旧的行商虽然没有取消,但是新的行商可以参加进来,英国商人得到了所谓的选择权——我愿意跟谁交易就跟谁交易。他们认为,这才是幸福生活的本源。  十三行贸易垄断被取消,也影响了一部分中国商人的生计。几家欢乐几家愁。其他不说,单说中国第一代留美学生,著名的铁路工程师詹天佑一家就是因此而家道中落的。他曾祖原是广东茶商,依附着十三行从老家婺源贩运茶叶而发家,到詹天佑父亲这一代,鸦片战争爆发,十三行贸易垄断被取消,詹家从此一蹶不振。其父母因为政府几两银子的补贴而甘愿送孩子到鬼国留学,主要也是由于这个原因。马±分析,广州人在鸦片战争后的仇外情绪也与此有一定的关系。分析得也对,垄断一取消,有些人的既得利益就不保了。  (6)英货在五口的税率均秉公议定,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英货在港口按例纳税后,即准由中国商人运遍天下,内地税不得加重。  从马戛尔尼1793年使华到1842年,经过半个世纪的奋斗,英国人希望清政府税目公开划一,别私下瞎收乱罚的理想终于实现了。但是这种实现是以伤害清政府的自尊为前提的:第一,税例不是清政府自己说了算,得跟英人商量,以后想增个税,也得与英国人商量;第二,五口税率不自主也就罢了,内地税也不自主,虽然没规定个准确的数目,但总的精神是以轻为原则。这个可能对百姓、对清政府都有好处,但是谁让外国逼咱来着?俺虽然富国穷民甚至穷国穷民,但是您逼俺穷国富民、甚至富国富民,那也伤俺自尊啊!  (7)释放被禁的英国人,赦免中国汉奸。  释放英国人就不说了,关键是释放中国人等。可能是因为中国政府与民众制造汉奸时历来有扩大化的倾向,所以英方专门规定,凡系中国人,只要跟英国人打过交道者,均由大皇帝降谕免罪。凡系中国人为英国事被监禁者,亦加恩释放。总之,不管真汉奸假汉奸准汉奸,一律请清政府对他们放手!其实,鸦片战争期间,政府最头疼的除了外患,就是内奸,对后者处理从不手软。条约如此规定后,清政府以后只能悄悄地处理了。  (8)中英两国之间完全平等,互称为大,两国君主在条文里具有同等尊严,两国官员平行来往。  这是最滑稽的一条。原先吧,咱眼里没有任何夷人,现在呢,夷人把咱打服了,然后要求咱,两国平等啊。对清政府来讲,天底下哪有这样不平等的事啊!  (二)中英《虎门条约》各要点  (1)值百抽五的进出口税率。  190宗左右的进出口货物,基本上按值百抽五的原则收税;但是茶叶例外。因为那时的中国对茶叶有天然的垄断权,所以规定出口税额是10%。  英货从五口进入内地的子口税,英国要求不得多征,但是也没规定出什么数目来,仅一句“照旧轻纳”。  (2)领事裁判权制度。  英人与华民遇有交涉词讼,英人如何科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这就是所谓的领事裁判权制度。

编辑推荐

  颠覆主观视角,审视那些令我们蒙辱的历史事件与人物,仗是怎样打起来的,又是怎样被打输的。1840-1860年的贸易、军事与外交。  袁伟时,聂圣哲,张耀杰,胡杰,五岳散人联合推荐。  这是一本学者写的历史读物。作者以一种局外人的冷静和客观的角度,对第二次鸦片战争作了全方位的解读,书中披露了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告诉你历史的真相,在叙说大清挨打的同时,更多地给英法美等施打者一个逻辑的圆满。该书的语言很有特点,学者的语言和平民的语言、幽默的语言和戏谑的语言、杂文的语言和小说的语言杂芜相成,让读史成为一种乐趣。作者在行文过程中夹议夹叙,其客观冷峻、幽默独到的历史思考,既让人莞尔,又让人震撼。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这一次,我们又挨打了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2条)

 
 

  •   所谓鸦片战争的屈辱史,究竟是谁的屈辱史?不是中国人民的,而是满清政府的,至于被谬称为“睁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林则徐,其实与那些迂腐无知的满清官员一样愚蠢,只不过是“主战派”的面孔而已。本就不该以“主战”或“主和”来划分爱国与否的标准?看看那些所谓的“主战派”提出的战法、策略吧,实实是丢人!难道孔夫子的书能把人读成这样?我不相信。儒家经典是叫人聪明而不是教人愚蠢的。自己错了,怪不得孔老先生。这些所谓的“主战派”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的“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者”一样,都是中华民族的罪人。反倒是“主和派”对敌我状况和时局有清醒的认识,提出的主张还算务实。不是林则徐的无知与盲动,何来鸦片战争丧失国土的屈辱?说不定中国的改革开放能提前100年呢。
    至于第二次鸦片战争,过去我一直困惑?已经打了一次了,条约也签署了,虽然屈辱,也有结果了,何以又再打一次?造成更大损失?这次才明白,所谓第二次战争,纯粹是找打。居然在什么“外国公使驻京”、“外国人进城做贸易”、“外国使者进城路线”等现代社会国际惯例问题上,处处设置障碍,给别人找麻烦,也给自己找麻烦,结果招致战争,真是不打不明白,早打早明白。
    起初不明白作者为何不惜篇幅大量引用历史文献,读来不胜麻烦。读后才知道,作者要颠覆以往的教科书,必须有大量的作证。从这些洋洋洒洒的清朝官吏与皇帝之间的往来报告与上谕中,不仅可以清楚了解历史的真貌,也清楚地看出所谓饱读诗书的清朝官员的丑恶嘴脸,包括皇帝的丑恶嘴脸。在对外事务上竟然以谎言、无赖、推诿作为应付之手段。其愚昧、无知、可耻在中国的历朝历代中均为罕见。
    包括“火烧圆明园”也是误读。诚然,英法联军是火烧了圆明园,也抢走了大量的宝物。但是,这一切是怎样发生的呢?英法联军本无意进北京,事先也根本不知道还有个什么圆明园,最初也只是要求“在通州签约”即可。要不是清朝政府残忍地杀害包括《泰晤士报》记者在内的20名外国使臣的随行人员,在战败之后还愚蠢地强求“先签约再释放俘虏”,拒绝和谈,并一直愚蠢到底的继续愚蠢,英法联军不会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继续向北京城内进攻,自然不会有后来的“火烧圆明园”。包括“拍卖圆明园宝物”、“大作家雨果痛斥火烧圆明园”等等都有大量的误读。
    前些日子看到一个专家对清朝的评价,认为清朝政府对中华民族的贡献很大,其中一条就是“基本固定了现在中国的版图”,真是呸呸呸!!!一个“尼布楚条约”和“爱辉条约”就把100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相当于10个广东省的面积)轻轻松松地无偿划给了俄罗斯,而且是完全没有道理地划走了。因为俄罗斯在两次鸦片战争中并没有派出一兵一卒,也没有任何贸易纠纷,更没有任何损失,凭什么?就凭着清朝的愚蠢无知,还自视清高。
    再往早里说,要不是你满族人与蒙古人勾结,不断地在北方生乱,咱中华民族早就在贝加尔湖周围历来属于中国的领土上发展生产、繁衍后代了,哪里有机会让俄罗斯人越过乌拉尔山向东发展到太平洋?清朝政府是中国历史的罪恶朝代!
  •   糊涂姐又出书啦,第二次鸦片战争,简称“二鸦”。因为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烧了圆明园,所以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圆明园的遗迹和被抢的珍贵财宝成了帝国主义侵略我们的累累罪证。固然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不能忘记,在19世纪没有国际公法没有联合国的时代,弱国被强国侵略比比皆是,关键在于我们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惨败之后,我们是否自省了自己,改革了自己,学会了如何与列强打交道,会一些共识的国际规则来保护自己。很可惜,我们什么都没有学会,清廷的表现可谓差到极点,充分暴露了这个专制政权在制度机构上的不可理喻和笨拙,一次次决策上、外交上、军事上的失策和僵化,导致了本可以避免的一场战争,如果不是南方的太平天国更不受英法联军的欢迎,满清朝廷早就被推翻了。
    我们热爱历史,本应该是拿来学习历史教训,看清历史事件的本质,把握好国家未来的方向,如果我们青年人仅仅记住了某年某月我们挨了打,要不忘民族耻辱的话,变成一个逢外国必反被官媒牵着鼻子走的爱国愤愤的话,于国于己都没什么好处,不是吗?
  •   写得好。推翻了陈腐的史学观点,使读者十分清楚挨打的因由,及中国落后的原因,进一步认清中国历史。
  •   不过在印刷上与第一次挨打不一样,好不习惯。
  •   书还没来得及读,主要是正在看柏杨德《酱缸震荡》,也是从当当买的,大体翻了一下,此书字号比《那一次,我们挨打了》小多了,所以书比较薄,看起来有些累眼,没有插图,纸质还行,手感不错~等我读过后再评价内容,敬请期待!当当送货真快!3天准时到!我是济南的~
  •   写的很好,语言浅显。很适合爱历史的人特别是中学生读
  •   历时2000年的东方专制王朝,融入契约文明的艰难历程。
    当代总有历史的影子。
    社会制度何时走上理性的轨道?
  •   如果一个人没有自信,怎么能淡定面对自己的不足,知不足而改进。如果一个民族没有自信,如何才能接受本民族近代已经落后愚味的现实,知耻而后勇,在痛苦中执着进行!!感谢作者给了我们重新认识自我的极佳角度!!
  •   这本也是我老公买的,第一次挨了打还要第二次,好像也很喜欢,不错
  •   从另一个角度解读近代史,蛮有意思的,有理有据。
  •   不愿意读历史的我在朋友的推荐下看了这本书,很喜欢。
  •   要了解那段历史,看教材书是不够的,本书把那段历史时期的方方面面细致丰富的呈现在我们面前
    让我们对那段历史有个全新的了解,非常受益,值得推荐
  •   不用我多说了
    一丫二丫是三糊涂的心头肉
    幽默、深刻、透彻
    值得收藏
  •   朋友推荐的一本书,语言生动活泼,适合当代人的口味~~
  •   特适合爱历史的人盾,对初中生来说,也是不可多得的好资料。
  •   很喜欢,经人推荐看
  •   不太喜欢这种叙事风格,洛里啰嗦,小女人絮絮叨叨。
  •   内容还没看,书怎么感觉是旧的。。。。
  •   二丫一样的精彩
  •   李老师原来是一大美女
  •   通过本书了解到第二次鸦片战争主要是咸丰皇帝为首的清政府不了解国际交往法则与规矩造成的,当时的清朝还没有人了解国际法啊,所以造成了沟通的障碍,导致战争发生.可悲\可怜啊.
  •   愚昧,挨打,疼痛,屈辱,变革,图强,这本是大清王朝统治者和士大夫们应该起码思索的东西,然而好了伤疤却忘了疼,一错再错地重犯相同的问题,可怜可悲又可气可恨.近百年晚清帝国腐朽没落的悲哀历程告诫世人自强图新富国安邦不应再重犯历史的错误.
  •   又能够好好另眼看待这段历史了。不过还是比较喜欢《中国传统文化的陷阱》
  •   最大亮点是,挖掘了历史深处的细节,还原一个可能更接近真实的历史。视角也不错,观点引人深思。以前我们总是诅咒列强的侵略,诅咒来诅咒去,却总是摆脱不了被侵略的命运。这是弱者的思维,弱者的宿命。还是我们老家有句方言说得好:“不怪狠的狠,只怪ha的ha(ha方言,上声,傻的意思)。”反思自己,挑战自己,强大自己,方能战胜列强。哀怨不能兴邦。安徽省怀宁县小市二中
  •   连着粗读了一鸦、二鸦,内容确实不错。以后再细看吧,现在有些审美疲劳
  •   二丫比一丫要差点
  •   喜欢端木赐香风格的读者可以一买。
  •   好好好。。。写的比较有趣,,,书太厚了,不好翻。相比价格还贵了点
  •   不如《那一次,我们挨打了》,调侃味道更浓了
  •   因为网上热炒,什么有五人推荐,所以买了
    实在讨厌作者的文笔,翻了一页,没法看下去,感觉是把许多别的书上的东西用作者的口水话抄到一起,比《鸦片战争:一个帝国的沉迷和另一个帝国的堕落》差远了。
    真的受不了作者让人起鸡皮疙瘩的口水话。
  •     以前从中学的历史课本上学到第二次鸦片战争时,给人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圆明园被烧。然而看完书后,了解到整个事情的前因后果,便知道,这园子原来是皇上家的,跟老百姓没啥关系,而且是因为大清在里面虐待俘虏才被烧的。很多原来想不明白的事情也渐渐清楚了。圆明园里面很多石头树木也被老百姓拿去盖房子了,这也算是圆明园的一点好处吧。还有那些被抢去的国宝,当初如果它们在国内,恐怕躲不过文革的十年浩劫。这也是不幸中的万幸。至于我们现在,仍然在民间存在在排外情绪。这情绪不知从何而来,也不知到哪儿去了。好像是需要的时候就有,不要的时候就没有了。民间的情绪,真是难以捉摸啊!
      第二次鸦片战争另一个印象深刻的地方就是八里桥之战,这场战争似乎中学历史课本没有讲。或许是我没有仔细看。但是原来是一点印象都没有。咸丰皇帝因为这一站失败而跑了,这也是情有可原的。人嘛,谁不怕死?咸丰皇帝虽然是皇帝,但也是怕死的。而且被英法抓住了,就更没面子了。
      英法美俄是一开始侵略中国的主力。日本和德国后来也加入进来。日本是因为明治维新便强了,德国是统一的晚。但是,侵略不侵略这事还真是不能光觉得大清多委屈。清朝如果迅速觉醒,早点改革,富国强兵……这历史不就改写了吗?
      但是这样一来,民权觉醒,专制不下去了,这不是违背了大清的根本利益了吗?对,大清的根本利益就是专制。什么国家?朕即国家。皇上都没了,还要国家干啥?想必权衡下来,大清的统治者觉得还是过一天算一天吧。可是,大清的统治者可以过一天算一天,老百姓等不了啊。百姓虽然愚昧,终会有清醒的那一天的。于是,历史就这么滑入辛亥年了。
  •       与传统的一家之言背道而驰,这本书持续不断的罗列了中方观点和英方观点,对于那些试图接近真相的读者来说是崭新的视角,中国人写书很少有这么干的。
        
        当然请自行忽略作者使用的网络语言。
        
        作者本人的观点偏英方。
        
        如果只想了解作者的行文方式,作者的《那一次》和《这一次》只需要看一本。
        
        当然第二本《这一次》里圆明园那段还是很值得看的。
        
        当然,作为一个普通读者,没有功力去衡量该作者选取史料的倾向性和真实性程度,只能先看了,因为暂时也没有更好的选择。
        
        以探究历史真相为考量的话,个人会把这本书打满分。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